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瓶梅》中的“戏事”叙述及其“拟剧”通解
1
作者 李桂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9-119,128,共12页
《金瓶梅》热衷于通过作戏、调戏、情戏等人间男女“戏事”叙述,以达成人情小说创作之“戏趣”。这种“戏事”叙述既是对明代风行的“人生如戏”观念的投射,又是作者乐于传达世人逢场作戏生活态度的自觉,其内在的戏谑性、戏弄感引人玩... 《金瓶梅》热衷于通过作戏、调戏、情戏等人间男女“戏事”叙述,以达成人情小说创作之“戏趣”。这种“戏事”叙述既是对明代风行的“人生如戏”观念的投射,又是作者乐于传达世人逢场作戏生活态度的自觉,其内在的戏谑性、戏弄感引人玩味。在具体运作中,作者既戏拟并反讽了传统诗歌与戏剧中的“调戏”叙事母题,又采取“窥探”视角展现了各种隐秘的“情戏”。《金瓶梅》中的这种“戏事”叙述既迎合了世人猎奇心理,满足了读者的偷窥欲,又传达出“如戏”人生况味、“机趣”审美兴味,给人以“活剧”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事 以剧为稗 戏拟 拟剧批评 审美机趣 《金瓶梅》
下载PDF
序跋对古代小说的价值辩护和地位标榜
2
作者 许冬阳 李桂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作为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序跋常被用来论说小说的价值和功用,以提高其所评论小说乃至小说文体整体的地位。为此,各类序跋常通过“依经傍史”的方式,强调小说羽翼经史的正统性和裨补经史的优越性,或将所评小说与其他经典小说比肩... 作为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序跋常被用来论说小说的价值和功用,以提高其所评论小说乃至小说文体整体的地位。为此,各类序跋常通过“依经傍史”的方式,强调小说羽翼经史的正统性和裨补经史的优越性,或将所评小说与其他经典小说比肩,或将所评小说与低俗乏味的小说划清界限,或称所评小说乃立言之作,或称所评小说创作为发愤著书,或称所评小说为济世文章。各类序跋多注重对小说的价值辩护与地位标榜,具有较为独到的理论价值。但由于功能所限,各类序跋均无法做到完全客观,部分序跋还会有夸张或失实的成分,因而读者不可全盘采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跋 劝惩 依经傍史 价值辩护 创作意图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谈助”说及其理论义涵
3
作者 杜妍 李桂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77-84,共8页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所谓“谈助”,即作为闲谈助兴的语料,是关于小说意图与功能的系列术语。这些术语的提出基于古代小说口传耳听的生成与传播语境,又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从内容上看,物事、史事、怪事、故事等“事”皆可助...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所谓“谈助”,即作为闲谈助兴的语料,是关于小说意图与功能的系列术语。这些术语的提出基于古代小说口传耳听的生成与传播语境,又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从内容上看,物事、史事、怪事、故事等“事”皆可助谈,“谈助”说指向的是小说文本的博闻与尚趣特性。除认识、娱乐功能外,借各种事象助谈,还可以促成人际间的共情与同理,如同“诗可以群”的风教论,颇具“稗可以群”的命意。传统小说批评中的“谈助”说是古人立足生活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小说功用观念,它不仅体现了小说之“小”的价值定位,更呼应了小说的“趣谈”本质,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小说批评 “谈助”说 传播与接受 兴味
下载PDF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桂奎 黄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奠定了后人评赏写人效果的理论基础。随之 ,金圣叹推出的“性格”论 ,后经过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 2 0世纪以来 ,“典型”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登堂入室 ,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完成了写人论话语的细化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单极化地突出了“大写的人”。新时期以来的“写人论” ,出现了无主题变奏的多元化走势 ,“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小写的人”等观念得到大力提倡 ,表明中国“写人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在中国“写人论”逐渐演进的历史逻辑结构中 ,“以形写神”成为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人 形神 性格 典型 文化身份 古今演变
下载PDF
《水浒传》的“夜化”叙事形态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桂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44,共10页
《水浒传》的"夜化"叙事大致可分为传奇性的"夜行"、"夜走"、"夜闹"、"夜战"等形态。"夜行"叙事突出了各位英雄好汉孤身只影行走于荒郊旷野或偏僻地带的"虎胆";... 《水浒传》的"夜化"叙事大致可分为传奇性的"夜行"、"夜走"、"夜闹"、"夜战"等形态。"夜行"叙事突出了各位英雄好汉孤身只影行走于荒郊旷野或偏僻地带的"虎胆";"夜走"叙事渲染了英雄失路和仓皇逃逸的悲情;"夜闹"叙事展现了"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壮观;"夜战"叙事搬弄出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战火阴霾。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每提及"昼伏夜出"、"夜聚晓散"等"夜间"活动,就容易产生"妖淫谋逆"等作奸犯科的"滋事"联想,因而《水浒传》的各种形态的"夜化"叙事包涵着挑战伦理秩序的寓意,特别有利于英雄好汉的"壮心"打造。同时,《水浒传》所叙之"夜"多集中在"秋夕"、"冬夜"等寒夜,符合传统社会"沙场秋点兵"的战争规律,尤其是那些发生于元宵、中秋等节日的"夜闹"故事,有利于渲染英雄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夜化 杀人放火 月黑风寒 壮士心 悲情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令节日及其叙事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桂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158,共6页
古代小说常借助时令节日来谋划结构、展开叙事。周而复始的"四时"观念有助于古代小说循环构架的形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带有"四时"转换性质,《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也常利用"四... 古代小说常借助时令节日来谋划结构、展开叙事。周而复始的"四时"观念有助于古代小说循环构架的形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带有"四时"转换性质,《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也常利用"四时"观念来完成故事之间的过渡性转换。在世情小说中,《金瓶梅》的"四时"秩序尚处在隐含象征层次,《红楼梦》的"四时"布局则已达到了哲理化高度。作为独特的文化心理,"四时感"有助于古代小说表达人物情绪的喜怒哀乐乃至命运的悲欢离合。在古代小说的"四时"叙事中,人们更多地利用"春"与"秋"来生发话题。呼应"天时"的"元夕"等几大传统"人时"节日,为古代小说故事的生发提供了"时机",并成为故事赖以展开的人文化时间刻度。每逢佳节,社会整体的狂欢热闹和个别家庭的生离死别容易出现错位,从而成就了古代小说的"乐中悲"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 循环构架 时令 节日 时机 叙事模式
下载PDF
话本小说时空构架的“江南”特征及其叙事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桂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南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话本小说在江南得以迅速兴起,并在明代走向全面成熟。生活在江南的话本小说家基本依据江南的地理特点、地质构造以及节日风俗等人文地理状况来构架小说时空;即使写到江北时空,也往往参照江南"版... 南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话本小说在江南得以迅速兴起,并在明代走向全面成熟。生活在江南的话本小说家基本依据江南的地理特点、地质构造以及节日风俗等人文地理状况来构架小说时空;即使写到江北时空,也往往参照江南"版本"进行。以"游赏"为主题的江南节日,为话本小说故事的生发提供了带有地方人文色彩的叙事时间刻度。同时,江南水乡又为话本小说提供了别致的叙事空间。其中,作为故事的多发地带和情缘的多生场所,"桥"、"船"、"岸"成为故事得以展开的基本场景。总之,话本小说的时空构架带有明显的江南地域特征,这些江南化的时空有力地促进了这类小说的叙事运动,并确立了其"江南文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话本小说 时空 地域特征 叙事意义
下载PDF
传统时间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桂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8,共5页
在传统时间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自身较为稳定的叙事特征。首先,基于古老的"宇宙"观念,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带有物态化倾向,并进而形成其"时与事并"叙事常规;其次,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所采取的"时间... 在传统时间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自身较为稳定的叙事特征。首先,基于古老的"宇宙"观念,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带有物态化倾向,并进而形成其"时与事并"叙事常规;其次,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所采取的"时间循环"形式本身即隐含着以"空"为主调的人生悲凉况味,而"四时循环"引发的节候感应进一步将古代小说叙事"悲天悯时"情怀突显出来;再次,宿命化的"时运"观念形成了定向性与突转性的意态化叙事构架。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时间是一种基于特定文化的有意味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时间 时间文化 结构形态 本土特征 文化批评
下载PDF
“物欲”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桂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6-114,共9页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经济研究与文学研究经常互相推动。经济学著作的煽情性与修辞技术,乃至结构框架常常来自文学及文学研究,而文学研究也从经济研究那里获得了很多模式化和规律性的启示。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现实社会中的"食货&...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经济研究与文学研究经常互相推动。经济学著作的煽情性与修辞技术,乃至结构框架常常来自文学及文学研究,而文学研究也从经济研究那里获得了很多模式化和规律性的启示。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现实社会中的"食货"等物欲世态常常与小说文本的叙事形态达成一种同构共谋关系,发生结构层面的置换。因此,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我们应当冲破以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强势观念的束缚,不再一味地沿着"反映论"定律下的背景研究或投影研究的老路走下去,而应当别开生面地探讨小说叙述形态与社会物欲世态的同构关系,全面探讨以"食货"为重心的"物欲化"叙事形态及其结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研究 物欲叙事 食货 世态 欲望 同构
下载PDF
从《水浒传》的“互文性”看其“经典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桂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8,112,共9页
作为一部内涵丰厚、文法高超的英雄传奇小说经典,《水浒传》之"互文性"大致可分三个层面:与其前文本所发生的上行"互文性",与其大略同期的文本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以及与其后文本所发生的下行"互... 作为一部内涵丰厚、文法高超的英雄传奇小说经典,《水浒传》之"互文性"大致可分三个层面:与其前文本所发生的上行"互文性",与其大略同期的文本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以及与其后文本所发生的下行"互文性"。就上行"互文性"的情况来看,《水浒传》的文本来源主要有二:除了对《史记》经典细节的化用,还有对杂剧章法的借用。与《金瓶梅》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的情况也并非仅仅限于"借树开花"、"借鸡生蛋",而是二者通过互相点化或戏拟某些经典故事来反讽社会现实。由《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派生的力度与强度,我们更感受到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文本魅力。从《水浒传》这一经典文本的沿承与传播状态推演开来,可以说一部小说的"互文性"之强足以成就其"经典性"之高,或者说一部经典作品的"互文性"与"经典性"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互文性 经典性 戏拟 派生
下载PDF
“典型”理论的坍塌与中国“写人学”的构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桂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59,共5页
在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典型"理论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它长期与政治同欢共舞,并不同程度地消解和歪曲了传统"形神"、"性格"等理论,故而随着时过境迁,"典型"理论逐渐坍塌下来。... 在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典型"理论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它长期与政治同欢共舞,并不同程度地消解和歪曲了传统"形神"、"性格"等理论,故而随着时过境迁,"典型"理论逐渐坍塌下来。近些年来,"典型"理论主导的"人物形象分析"逐渐转型为偏重文本内部的"写人研究",做好了中国"写人学"构建的准备。这样,中国"写人学"构建自然要面向"写人研究"。既要将"典型"理论下的"人物分析"研究的碎片转型为"写人"问题,重新审视;又要打破"典型"理论的遮蔽,还原"性格"、"形神"等本土"写人"话语;还应适当借鉴国外相关文论及社会心理学等其他社科理论。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可以填补"典型"理论坍塌后写人研究的理论空缺,并通过与"叙事学"相互烛照,以有效地突破当下写人研究的困境和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 人物形象 形神 写人学
下载PDF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桂奎 黄霖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24,2,共9页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qu...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谱系梳理 谭帆 学理性
下载PDF
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桂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1-75,共5页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濛初著述的“二拍”等小说在角色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文学“士”“商”对比映衬的范式,突出了“士”、“商”之间的互渗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方式的相互转换、生活情调的相互效仿、婚恋选择的相互联姻等层面...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濛初著述的“二拍”等小说在角色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文学“士”“商”对比映衬的范式,突出了“士”、“商”之间的互渗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方式的相互转换、生活情调的相互效仿、婚恋选择的相互联姻等层面。这种角色设计是依照宋元以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出现的“四民不分”的实景进行的,实现了由士子独自登场到士商同台共舞、由士商对峙到士商互渗的多重超越,带有新时代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 扮演 士子 商人 互渗 超越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桂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的修辞批评传统。这种批评传统既针对叙事文本,也针对写人文本。针对写人文本的各种批评术语又常常围绕两个关键词形成会通:一是小说与绘画、古文、戏剧等诸文体所共享的"代言"理论,二是凸显传统小说人物角色表演特征的"态"这一重要范畴。这种传统小说批评既有利于评论者便捷地阐释与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文体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互参 跨界研究 取譬批评 话语会通 互相阐释
下载PDF
论《西游记》取经队伍的哲理构成与角色意蕴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桂奎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3-157,共5页
《西游记》"四众一骑"取经队伍的构成并非来自某几位天才作家信笔所至的向壁虚构,而是凝结着九百多年来人们的集体智慧以及吴承恩本人处心积虑的文化思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首先,这支队伍建立在相生相克的"五行&qu... 《西游记》"四众一骑"取经队伍的构成并非来自某几位天才作家信笔所至的向壁虚构,而是凝结着九百多年来人们的集体智慧以及吴承恩本人处心积虑的文化思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首先,这支队伍建立在相生相克的"五行"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带有神秘文化色彩的哲理构成。其次,"四众"的形象塑造兼顾了古代社会"四民"阶层的精神风貌,显示了他们的角色功能。另外,这支队伍的组建还吸取了元代以来中国古代戏剧与评书相对稳定的"四大角色"巧妙搭配的经验,体现了艺术角色设置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取经队伍 文化密码 哲理构成 五行 四民 曲艺体制
下载PDF
“互文性”与中国古今小说演变中的文本仿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桂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6-99,共4页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至2010年12月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已走过了十年的艰难探索之路。一方面,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研究实践还是学理思考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与歧见。值此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的确到了一个需要对过去十年的探索之路进行全面总结,进而走向更为深入的学理逻辑思考与学术体系建构的时间节点。为此,我们借助《河北学刊》发表一组专题讨论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叙述 互文性 小说 仿拟 演变 中国 空穴来风 修辞方式
下载PDF
毛氏父子对《三国志演义》的“比类而观”及其“重复”理论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桂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81,共9页
毛纶、毛宗岗父子凭着"比类而观"对《三国志演义》之"重复"叙事进行了较全面的识辨和阐释,提出了"相反而相因""不相反而相因""相类而相因""不相类而相因"等相互关联的形态... 毛纶、毛宗岗父子凭着"比类而观"对《三国志演义》之"重复"叙事进行了较全面的识辨和阐释,提出了"相反而相因""不相反而相因""相类而相因""不相类而相因"等相互关联的形态,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相类而相似""相类而相异""相类而相反"三种。在毛氏父子看来,这三种"重复"叙事形态能够涉笔成趣,既拥有"遥遥相对""遥相呼应"等结构功能,又具备"相映""变化""奇妙"等审美效果。另外,毛氏父子也能从因果观念上对小说"重复"叙事的衍生意蕴予以阐释。较当今由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米勒提出而风行于西方的"重复"等理论,毛氏父子的"重复"理论早了数百年,期待通过整合、激活以发扬光大。二者在源于各自传统、立足于经典文本、重视结构功能等方面可以形成跨时空镜照。我们应通过取长补短使之服务于当今中西合璧的文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类而观 类似 重复 结构之妙 叙事理论 镜照
下载PDF
论《三国志演义》之行文“重复”及其叙事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桂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93,共12页
《三国志演义》不仅与秦汉以来的史传文学发生先后文本互涉,而且还在其文本内部形成难以计数的大量"重复"。这些纷呈迭现的行文"重复",大略可分为言语、修辞格等层面的"叙述用语重复"和事件或场景等层面... 《三国志演义》不仅与秦汉以来的史传文学发生先后文本互涉,而且还在其文本内部形成难以计数的大量"重复"。这些纷呈迭现的行文"重复",大略可分为言语、修辞格等层面的"叙述用语重复"和事件或场景等层面的"所叙故事重复"两种形态。前者多用以叙述瞬间之事,后者多用以叙述时空跨度较大之事。除了不断地重申某些信念或伦理道德,小说还不断地"提起前事",制造一系列"重复",从而建立起眼前事与往事的逻辑联系,不仅增强了小说结构的严谨细密,而且增添了多种附加涵义。同时,在这部经典小说中,"关合"、"映照"性的行文"重复"不仅呼应了传统"前伏后应"叙事之道,而且带有反讽等修辞色彩。另外,行文"重复"具有"老生常谈"性质,令人感到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作者善于把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悲剧的发生归因于惩罚家人或下属,并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相貌以及日常生活大做文章,形成"祸起萧墙"、"饮酒误事"等行文"重复"系列。从创作心态看,无论是作者"津津乐道"或"念念不忘",还是"敝帚自珍",各式"重复"大多旨在创造某种"熟悉化"审美妙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 修辞功能 前伏后应 旧事重提 衍生意蕴 “熟悉化”审美
下载PDF
“帐簿”叙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桂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债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帐簿叙述 历史叙述 孽债观念 文本建构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百年”时间构架及其叙事功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桂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中国古代小说的“百年”叙事时间机制不仅来源于人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操持的“天运”、“气运”等思维方式 ,而且还受到了“百”以及其约数“10 8”等神秘数字的定向影响。这种构架在史学基础之上的时间机制蕴含着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深... 中国古代小说的“百年”叙事时间机制不仅来源于人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操持的“天运”、“气运”等思维方式 ,而且还受到了“百”以及其约数“10 8”等神秘数字的定向影响。这种构架在史学基础之上的时间机制蕴含着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 ,从而使得小说文本内部散发出充满空幻感和梦幻感的人文气息。同时 ,这种时间机制所固有的循环意识还为古代小说营造了天造地设的圆转结构 ,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机制 故事时间 叙事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