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疗效分析:单中心13年经验 被引量:1
1
作者 汪睿 姚陈 +10 位作者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秦原森 宁俊杰 石毅 崔进 吴伟滨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评估不同重建方式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三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分支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3.0%,开窗组21.1%,分支组7.5%,P=0.037;二次干预率:烟囱组6.8%,开窗组15.8%,分支组1.5%,P=0.049)。总体随访率为89.2%,烟囱组、开窗组和分支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8、40.5和15个月。三组在全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烟囱组33.9%,开窗组11.1%,分支组3.3%,P<0.001;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9.0%,开窗组11.1%,分支组11.7%,P=0.0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0个月内除免于并发症发生率(P=0.049)外,烟囱、开窗和分支组累积生存率(P=0.249)、免于主动脉疾病相关死亡率(P=0.664)和免于二次干预率(P=0.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主动脉弓部病变弓上分支重建技术均安全有效,但烟囱技术远期内漏发生率较高,分支技术短期及远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 腔内治疗 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 分支技术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单中心10年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伟滨 王冕 +9 位作者 李梓伦 姚陈 武日东 王斯文 宁俊杰 秦原森 汪睿 崔进 石毅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髂支闭塞 并发症
下载PDF
定向斑块旋切联合药涂球囊与联合普通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石毅 武日东 +3 位作者 王冕 李梓伦 常光其 姚陈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对比定向斑块旋切(directional atherectomy,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ing balloon,DCB)与联合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PO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 目的对比定向斑块旋切(directional atherectomy,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ing balloon,DCB)与联合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PO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其中DA+DCB组和DA+POB组各11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BI变化并比较短中期通畅率。结果患者狭窄闭塞病变段均成功开通,其中20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术后ABI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无血管穿孔、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生存分析显示DA+DCB组术后1年通畅率为79%,2年通畅率56%;DA+POB组术后1年通畅率为67%,2年通畅率38%。通过Cox回归矫正,DA+DCB组通畅率优于DA+POB组(P=0.047)。结论DA联合DCB或POB对于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安全有效,联合DCB可能比联合POB具有更好的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病变 定向斑块旋切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生及转归:单中心10年随访结果分析
4
作者 宁俊杰 王冕 +9 位作者 李梓伦 姚陈 武日东 王斯文 吴伟滨 秦原森 汪睿 崔进 石毅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技术重建内脏动脉(chimney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h-EVAR)后发生内漏的真性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内漏的预后有无影响。结果Ch-EVAR术后内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EVAR(46.4%vs 23.0%,P<0.001)。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3.3%、2.8%、5.5%、2.3%和1.8%。病例平均随访(35.5±25.8)个月,各型内漏在随访期内消失的比例分别为63.3%、73.9%、51.1%、57.9%和73.3%,经干预后内漏的转归与未干预内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VAR术后30d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术后30d后死亡40例,其中4例与内漏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瘤体持续增大和/或患者有症状的内漏进行积极干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内漏 发生 转归
下载PDF
定向斑块旋切系统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梓伦 吴伟滨 +4 位作者 王冕 赵正德 刘云彦 姚陈 常光其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263-267,283,共6页
目的探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的10例股腘动脉ISR患者。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记录患... 目的探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的10例股腘动脉ISR患者。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记录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技术成功率及一期通畅率;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0例股腘动脉ISR患者全部血运重建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在无其他介入治疗手段的辅助下,单纯运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开通靶病变的技术成功率为60%。支架植入率为40%,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率为50%。患者的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患者的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7%、57.1%。3例患者术中出现不良事件,其中1例患者出现刀头卡陷,导致支架断裂和胫腓干栓塞;2例患者出现支架切割,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支架形态未发生明显异常改变,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血流通畅,无需处理。结论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股腘动脉ISR效果确切,会发生一定的不良事件,但通常不造成严重后果,早期通畅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斑块旋切系统 动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第九届亚洲血管外科会议简讯
6
作者 李梓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23-23,共1页
2008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第九届亚洲血管外科会议在泰国曼谷皇家兰花希尔顿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亚洲各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家的500多位专家及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为期4天的大会议程紧凑,议题丰富,基本包括了当前血管外... 2008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第九届亚洲血管外科会议在泰国曼谷皇家兰花希尔顿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亚洲各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家的500多位专家及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为期4天的大会议程紧凑,议题丰富,基本包括了当前血管外科领域的所有分支,其中重点议题有胸腹主动脉病变血管腔内修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动脉创伤、深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亚洲各国血管外科专家济济一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动脉闭塞性疾病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血管腔内 亚洲 主动脉病变 会议 静脉血栓栓塞 外科专家 澳大利亚
下载PDF
双腔导管取栓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殷恒讳 王冕 +6 位作者 李梓伦 王斯文 姚陈 王劲松 胡作军 常光其 王深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期24-27,33,共5页
目的总结利用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经验。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利用双腔球囊导管取栓结合其他腔内技术治疗的慢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选择以及治疗... 目的总结利用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经验。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利用双腔球囊导管取栓结合其他腔内技术治疗的慢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共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31例,均以患肢静息痛或间歇性跛行就诊,平均病程25.2(7-64)天。患者均接受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及术中溶栓,同时施行置管溶栓4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6例,植入支架3例。取栓成功93.5%,膝下两条以上通畅流出道比率87.1%。术后患肢平均踝肱指数(ABI)水平明显提高(0.81±0.031vs 0.33±0.030,P〈0.001),90.3%患者术后Rutherford分级提高2级以上,截肢率3.2%。平均随访23.6个月,栓塞动脉通畅率96.6%。1例(3.4%)复发而再次切开取栓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大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永久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是慢性下肢动脉栓塞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肢动脉栓塞 双腔导管 取栓术
下载PDF
孤立性髂动脉瘤超声表现与CT血管造影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慧 崔进 +6 位作者 李梓伦 王深明 常光其 王劲松 胡作军 姚陈 黄雪玲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比较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超声影像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II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科行超声检查的IIAA患者19例,患者均同时进行CTA检查,对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附壁血栓及... 目的比较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超声影像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II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科行超声检查的IIAA患者19例,患者均同时进行CTA检查,对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附壁血栓及最大直径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检查发现髂总动脉瘤25个,其中伴后壁溃疡2个,伴附壁血栓11个,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其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到100%;对于累及髂内动脉的IIAA,超声检查发现髂内动脉瘤为6个,CTA检查为7个,超声诊断髂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100%;超声发现髂内动脉瘤伴附壁血栓4个,CTA检查为5个,超声诊断髂内动脉瘤附壁血栓的准确率、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对超声检查发现的25个髂总动脉瘤及6个髂内动脉瘤最大径及附壁血栓厚度与CTA测量数值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对IIAA尤其对于诊断孤立性髂总动脉瘤进行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超声对于IIAA患者的术前检查及筛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孤立性髂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应重视急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深明 李梓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65-67,71,共4页
急性下肢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小于14天)下肢循环障碍和供血不足。ALI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每年发病率约13~17/10万人。本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诊治不及时、不正确,可能危及患者肢体甚至生命。
关键词 开放手术 下肢缺血 血栓形成 下肢动脉硬化 影像学检查 腔内治疗 动脉栓塞 诊断 导管取栓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旁路手术与单烟囱支架在主动脉弓部分支重建中的疗效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招扬 殷恒讳 +5 位作者 姚陈 王劲松 王冕 李梓伦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239-24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旁路手术及烟囱支架在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中重建左颈总动脉(LCCA)或左锁骨下动脉(LSA)的经验与体会。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旁路手术或烟囱支架重建LCCA或LSA患者的一般资料...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旁路手术及烟囱支架在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中重建左颈总动脉(LCCA)或左锁骨下动脉(LSA)的经验与体会。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旁路手术或烟囱支架重建LCCA或LSA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49例主动脉弓疾病患者,其中采用旁路手术26例,烟囱支架23例。旁路手术组中LSA重建10例(38.5%),LCCA重建16例(61.5%)。烟囱支架组中LSA烟囱支架植入14例(60.9%),LCCA烟囱支架植入9例(39.1%)。旁路手术及烟囱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杂交组并发症包括Ⅰ型内漏4例(15.4%),Ⅱ型内漏1例(3.8%),脑卒中1例(3.8%);烟囱组并发症包括Ⅰ型内漏9例(39.1%),Ⅱ型内漏3例(13.0%)。杂交组随访时间为(71.2±9.6)个月,人工血管旁路通畅率为96.2%,烟囱组随访时间为(27.2±16.4)个月,烟囱支架通畅率为100%。旁路手术组的相应分支成角(LSA或LCCA成角)均显著大于烟囱支架组;而且有Ⅰ型内漏的患者其目标分支(LSA或LCCA)的成角均显著大于无内漏的患者,若LSA成角大于29.8°,术后Ⅰ型内漏的风险将显著增加,该临界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旁路手术及烟囱支架治疗累及主动脉弓分支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均安全可靠,中远期通畅率满意;烟囱支架较适用于急诊患者或弓上分支成角较小的患者;对于主动脉分支成角较大的患者应选用旁路手术,但需特别注意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 主动脉弓部分支重建 旁路手术 烟囱支架 弓部分支成角
下载PDF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陈 叶彦琛 +4 位作者 李勇辉 李梓伦 王冕 常光其 王深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评估股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从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26例SFA闭塞性病变患者,对腔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共26条患肢)均行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ABI术前0.28±... 目的评估股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从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26例SFA闭塞性病变患者,对腔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共26条患肢)均行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ABI术前0.28±0.24,术后0.81±0.12,临床成功率80.8%。术中并发症1例(3.8%),术后并发症7例(26.9%)。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7±2.9)个月。术后1、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3.77)%、(92.22±5.28)%、(88.04±6.49)%、(88.04±6.49)%,术后1、3、6、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0.00)%、(96.15±3.77)%、(96.15±3.77)%、(96.15±3.77)%,术后1、3、6、12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2.31±5.23)%、(88.46±6.27)%、(88.46±6.27)%、(81.09±9.10)%,术后1、3、6、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0.00)%、(96.15±3.77)%、(85.62±7.08)%、(77.26±9.55)%。结论SFA闭塞性病变行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短期通畅率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股浅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通畅率
下载PD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通过JNK调控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β-catenin核内外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勇 何延政 +3 位作者 李雯 李梓伦 王冕 王深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讨阻断JNK后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引起的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JNK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50μg/L)刺激导致的β-catenin核内外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JNK抑制剂SP600125(10、20和40μg/L)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诱导... 目的探讨阻断JNK后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引起的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JNK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50μg/L)刺激导致的β-catenin核内外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JNK抑制剂SP600125(10、20和40μg/L)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后不同时间点p-JNK、JNK及胞浆和胞核β-catenin的表达变化,以及在应用不同浓度SP600125(10、20和40μg/L)后对p-JNK以及胞核β-catenin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后和给予JNK抑制剂后β-catenin的核内外分布变化。结果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50μg/L)显著促进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0.876±0.041比0.370±0.082,P<0.01),在给予不同浓度(10、20和40μg/L)JNK抑制剂SP600125后平滑肌细胞增殖成浓度依赖性下降(0.635±0.063、0.470±0.044和0.381±0.054比0.876±0.041,P<0.0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15 min后p-JNK及60 min后细胞核内β-catenin的表达达峰值,在给予不同浓度SP600125后p-JNK和细胞核内β-catenin的表达成浓度依赖性下降。免疫荧光检测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60 min后β-catenin核内聚集明显,而在给予SP600125(40μg/L)后β-catenin核内聚集受到了抑制。结论 JNK磷酸化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引起的β-catenin核内聚集中起关键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 JNK Β-CATENIN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前景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光其 李梓伦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累及升主动脉,其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夹层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TAAD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可高达80%[1],死因主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累及升主动脉,其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夹层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TAAD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可高达80%[1],死因主要有夹层破裂、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等。TAAD一经确诊即有手术指征,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中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术、Bentall术、Cabrol术和David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术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MiR-130a/p53通路影响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亮 王折存 +1 位作者 李梓伦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miR-130a引起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组织块贴壁法原代细胞培养获得动脉平滑肌细胞,采用蛋白电泳和细胞流式分析检测到过表达miR-130a会引起细胞凋亡的变化,生物信息学GO通路富集和KEGG功能富... 目的探讨miR-130a引起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组织块贴壁法原代细胞培养获得动脉平滑肌细胞,采用蛋白电泳和细胞流式分析检测到过表达miR-130a会引起细胞凋亡的变化,生物信息学GO通路富集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miR-130a跟p53通路相关,通过蛋白电泳加以验证。结果在动脉平滑肌细胞中过表达miR-130a会引起细胞抗凋亡指标bcl2表达减少,凋亡指标bax表达增加,Annexin V/PI凋亡试剂盒染色后细胞流式仪检测结果一致,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可以引起细胞p53的磷酸化增加。结论miR-130a可能通过促进p53的磷酸化引起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增加,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平滑肌细胞 凋亡 miR-130a
下载PDF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微创治疗近15年的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深明 李梓伦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其中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最为常见并最具代表性。一、主动脉夹层微创治疗进展主动脉夹层是极其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由Nicholls于1761年在King George Ⅱ的尸检报告中...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其中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最为常见并最具代表性。一、主动脉夹层微创治疗进展主动脉夹层是极其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由Nicholls于1761年在King George Ⅱ的尸检报告中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 微创治疗 进展
原文传递
复杂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16
作者 常光其 李梓伦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91-292,共2页
1999年,Dake和Nienaber分别报道了以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BAD),从而开创了血管腔内治疗BAD的时代。十余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血管腔内修复术已经成为治疗BAD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9年,Dake和Nienaber分别报道了以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BAD),从而开创了血管腔内治疗BAD的时代。十余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血管腔内修复术已经成为治疗BAD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对于无并发症(稳定型)的BAD,首选内科药物治疗;只有对于出现并发症(不稳定型)的BAD,才考虑进行开放手术或血管腔内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治疗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选择性转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端 李梓伦 +5 位作者 王冕 武日东 王劲松 王深明 姚陈 常光其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转流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EA术患者12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转流组48例和非转流组81例。术后3个月行头颈部...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转流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EA术患者12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转流组48例和非转流组81例。术后3个月行头颈部彩超检查,之后每6个月至1年常规随访1次,比较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lan-Meier分析总体存活率和无再狭窄存活率。结果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比例高[29.2%(14/48)和3.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颈动脉夹闭时间[(22.6±5.9)和(13.7±4.6)min]和手术时间[(168.4±63.3)和(143.0±50.2)min]长,术中出血量多[(108.0±65.2)和(69.8±53.9)ml],住院时间短[(5.5±1.4)和(6.1±1.7)d],术中应用补片比例高[60.4%(21/48)和25.9%(29/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2组均无患者死亡,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脑卒中[2.1%(1/48)和1.2%(1/81)]和同侧颈动脉再狭窄[4.2%(2/48)和1.2%(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706;χ2=1.141,P=0.285)。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χ2=0.287,P=0.592)和无再狭窄生存率(χ2=0.285,P=0.5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术中选择性不使用转流管对中远期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 转流管 颈动脉 反流压 脑电图
下载PDF
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毅 姚陈 +7 位作者 王劲松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70例80岁以上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5例,开放手术5例,保守治疗20例。结果腔内治疗组围术期死亡率6.7%(3/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70例80岁以上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5例,开放手术5例,保守治疗20例。结果腔内治疗组围术期死亡率6.7%(3/45),开放手术组死亡率20.0%(1/5)。随访2~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75个月),腔内治疗组随访期间死亡10例,失访1例,动脉瘤相关死亡率2.4%(1/41),累计生存率75.6%(31/41);开放手术组死亡2例,动脉瘤相关死亡率0%,累计生存率50.0%(2/4);保守治疗组死亡7例,失访3例,动脉瘤相关死亡率41.2%(7/17),累计生存率58.8%(10/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腔内手术组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经充分评估后可积极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方式为腔内治疗。开放手术和保守治疗可用于不满足腔内手术条件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高龄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保守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开放手术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中的应用及评价
19
作者 李梓伦 常光其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5期330-334,共5页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PAD)是一种常见且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除脑和冠状动脉以外的体循环动脉狭窄和阻塞。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推算,我国现患PAD人数为4530...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PAD)是一种常见且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除脑和冠状动脉以外的体循环动脉狭窄和阻塞。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推算,我国现患PAD人数为4530万。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作为PAD的最严重阶段,常伴有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2周)等临床症状,并存在创口延迟愈合、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因此,对CLTI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初次干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体循环动脉 下肢溃疡 开放手术 健康与疾病 静息痛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RTERIAL
原文传递
中国血管外科的基础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梓伦 常光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血管外科作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临床诊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国血管外科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发... 血管外科作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临床诊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国血管外科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发现,为深入认识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通过总结我国血管外科学者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示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基础研究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基础研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