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疆荒漠区四翅滨藜节水灌溉及栽培技术要点
1
作者 李河 阮明艳 +3 位作者 郑梅锋 郭永锋 林萍 程莲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1期72-74,共3页
通过节水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南疆荒漠地区环境气候条件,提出节水灌溉系统的选择和应用要点,总结形成四翅滨藜扦插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等技术要点。以期在提高四翅滨藜成活率和生物产量的... 通过节水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南疆荒漠地区环境气候条件,提出节水灌溉系统的选择和应用要点,总结形成四翅滨藜扦插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等技术要点。以期在提高四翅滨藜成活率和生物产量的基础上,达到固沙防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目的,为南疆荒漠区生态治理和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四翅滨藜 节水灌溉 栽培管理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酒醅发酵的影响
2
作者 杜宣慧 雷蕾 +10 位作者 秦辉 蔡小波 杨峰 黄孟阳 张宿义 杨平 廖川 曾智娟 李河 徐琼 蒲升惠 《酿酒》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以浓香双曲工艺为基础,在实验室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为10℃、20℃、30℃和40℃,对发酵后理化指标检测,发现在10℃和40℃时,淀粉消耗不完全。为进一步探究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的影响,控制环境温度为24℃、28℃、32℃和36℃,对发酵过程中... 以浓香双曲工艺为基础,在实验室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为10℃、20℃、30℃和40℃,对发酵后理化指标检测,发现在10℃和40℃时,淀粉消耗不完全。为进一步探究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的影响,控制环境温度为24℃、28℃、32℃和36℃,对发酵过程中糟醅理化指标、酵母菌和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发现发酵过程中糟醅的理化指标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具体地,不同发酵环境温度下,淀粉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均在第4天后,消耗速率降低。还原糖先上升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酸度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发酵中后期,随着发酵环境温度的升高,酸度增加明显。不同环境温度下,水分的增加速率不同,但最终水分增加量无明显差异,酒精度在28℃环境温度下最高,36℃环境温度下最低。酵母菌和细菌的数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发酵环境温度的升高,酵母菌数量下降明显,但不同发酵环境温度下酵母菌数量随发酵期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细菌数量级在发酵过程中整体维持在10~4~10~5cfu/g。结合国评委尝评和气相色谱结果可知,环境温度24℃和28℃酒体口感更接近,优于32℃和36℃,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发酵,基酒的风味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产酒生香影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将浓香双曲工艺发酵环境温度控制在2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浓香双曲工艺 理化指标 微生物
下载PDF
半胱氨酸蛋白酶CfAtg4在油茶果生刺盘孢中的功能分析
3
作者 郭树峰 郭源 +2 位作者 陈妍 李河 张盛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2,共8页
[目的]揭示半胱氨酸蛋白酶CfAtg4在油茶果生刺盘孢中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新型防控药剂的开发提供候选靶标位点。[方法]通过Overlap PCR构建CfATG4基因敲除片段,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敲除突变体和回补菌... [目的]揭示半胱氨酸蛋白酶CfAtg4在油茶果生刺盘孢中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新型防控药剂的开发提供候选靶标位点。[方法]通过Overlap PCR构建CfATG4基因敲除片段,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敲除突变体和回补菌株;测定野生型、突变体、回补菌株对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饥饿诱导前后自噬小体数量评价自噬发生程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验证显微观察结果;测定野生型、突变体、回补菌株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致病力、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以及对外界胁迫敏感性。[结果]1)果生刺盘孢CfATG4基因敲除突变体ΔCfatg4对雷帕霉素更敏感,自噬小体数量显著少于野生型,ΔCfatg4突变体饥饿诱导前后均不能降解自噬标记蛋白GFP-CfAtg8,自噬作用丧失。2)通过生物学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ΔCfatg4在不同营养条件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减缓,气生菌丝减少;ΔCfatg4突变体产孢量显著减少,在油茶叶片上致病性丧失,且无法穿透玻璃纸。3)突变体ΔCfatg4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4)突变体ΔCfatg4对盐胁迫(NaCl、KCl)更耐受,对细胞壁完整性胁迫剂SDS更敏感,对CR更耐受;突变体ΔCfatg4在氧化环境(H_(2)O_(2))下更敏感,在还原环境(DTT)下更耐受。[结论]半胱氨酸蛋白酶CfAtg4介导的自噬参与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产孢、附着胞形成、外界胁迫应答和致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生刺盘孢 半胱氨酸蛋白酶Atg4 致病力
下载PDF
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鉴定及抗药性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河 李司政 +3 位作者 王悦辰 刘君昂 徐建平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4,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种类 抗药性
下载PDF
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河 李杨 +2 位作者 蒋仕强 刘君昂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3-53,共11页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特征,确定为炭疽属真菌。进一步对炭疽属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对获得病原菌的r DNA-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炭疽属菌株序列按照3个基因一致的顺序拼接后采用PAUP和MrBaye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湖南省9个采样地共分离获得62株炭疽属菌株,致病性测试表明这62株菌均能对油茶嫩叶和果致病,但不同菌株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差异;根据形态特征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最终明确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种类。【结论】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包含果生炭疽菌、暹罗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山茶炭疽菌和哈锐炭疽菌5种炭疽属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率最高,达到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菌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酯化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河 张宿义 +7 位作者 敖宗华 丁海龙 杨艳 李德林 罗杰 苏占元 王超 毛洪川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共4页
浓香型白酒酯化液是在酯化酶技术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将酒尾、黄水、底锅水等酿造副产物中的有机酸类、醇类等在酯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富含以己酸乙酯为主的白酒香味成分的混合液。现在通过人为的控制酯化条件... 浓香型白酒酯化液是在酯化酶技术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将酒尾、黄水、底锅水等酿造副产物中的有机酸类、醇类等在酯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富含以己酸乙酯为主的白酒香味成分的混合液。现在通过人为的控制酯化条件,利用黄水、酒尾等发酵副产物制备酯化液的反应技术在大部分白酒厂中都有应用。该文综述了浓香型白酒酯化液的生产原料、发酵条件、应用方式和效益分析,并分析了目前酯化液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浓香型白酒酯化液的高效生产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酯化液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一种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鉴定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河 周国英 徐建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6,共5页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伤后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直、圆柱状、无色、光滑、两头钝圆或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大小(11~15)μm×(4~5)μm;菌丝体附着胞不规则状,浅褐色,(8~12)μm×(5.5~7)μm。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系统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鉴定,结果发现,5个菌株均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这是国内油茶上C.siamense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炭疽病 病原菌 多基因序列
下载PDF
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河 李杨 +1 位作者 徐建平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0-88,共9页
【目的】研究海南省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地理分布,探索海南地区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集自海南省南圣镇、通什镇、枫木林场... 【目的】研究海南省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地理分布,探索海南地区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集自海南省南圣镇、通什镇、枫木林场和澄迈林场4个地区9种不同寄主植物的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每个菌株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按顺序对3个基因的序列进行拼接,然后采用Gen ALEx6,Dna SP 5.0,TCS1.21和MEGA6.0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共获得12个病菌种群的108个果生刺盘孢菌病菌样品,可推导出18种单倍体型(haplotype),其中单倍型Haplotype11共70个菌株,为优势单倍型,在每个病菌种群中均有分布;单倍型网络结构分析表明,病原菌以单倍型Haplotype11为辐射中心,呈现出1个比较典型星状发散图,推测Haplotype11为原始单倍型;108株病菌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3%和97%,变异主要存在种群内,而种群间的差异小,说明不同的寄主植物未对病菌交流造成隔离障碍;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发现,12个病菌种群间遗传分化小,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另外,油茶种群之间以及油茶与鲫鱼胆、葛根和山矾等植物种群之间的果生刺盘孢菌存在遗传重组现象;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同一个果生刺盘孢菌种群的单倍型未能聚在一起,而是散乱的分布在系统树中,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寄主植物分布族群;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病菌种群历史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种群扩张。【结论】海南省果生刺盘孢菌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植物病菌种群之间存在有效基因流,揭示该病菌可以在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之间迁移,这为整体考虑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制定可持续控制油茶炭疽病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寄主植物 果生刺盘孢菌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大数据量地球物理测井绘图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河 王祝文 +1 位作者 李舟波 王朝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开发地球物理测井解释软件过程中,绘图所涉及的数据量很大,在绘图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比例运算、坐标转换及坐标映射等,特别是绘制巨幅、需要连续滚屏显示的声电成像测井图像,数据量和运算量更大,因此,就会经常出现内存不足、图形刷新... 在开发地球物理测井解释软件过程中,绘图所涉及的数据量很大,在绘图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比例运算、坐标转换及坐标映射等,特别是绘制巨幅、需要连续滚屏显示的声电成像测井图像,数据量和运算量更大,因此,就会经常出现内存不足、图形刷新速度过慢、图形重叠和闪烁等现象.在开发测井解释系统GeoWell过程中,采用内存映射文件、内存DC绘图、局部重绘等技术实现了大数据量巨幅测井图形的快速度、高质量绘制以及图形的连续滚动显示,提高了绘图效率,为微机环境下开发大数据量复杂测井绘图软件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软件 内存映射文件 内存DC绘图 局部重绘 连续滚动显示
下载PDF
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浓香型白酒生物发酵液的配方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河 张宿义 +6 位作者 杨平 敖宗华 黄文 毛洪川 杨艳 李德林 罗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2-75,共4页
以黄水澄清液、酒尾、尾水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生物酶制剂和控制发酵条件得到己酸乙酯含量较高的浓香型白酒生物发酵液。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试验,研究不同黄水澄清液、酒尾和尾水配比对生物发酵液己酸乙酯生成量的影响,建立了配比与生... 以黄水澄清液、酒尾、尾水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生物酶制剂和控制发酵条件得到己酸乙酯含量较高的浓香型白酒生物发酵液。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试验,研究不同黄水澄清液、酒尾和尾水配比对生物发酵液己酸乙酯生成量的影响,建立了配比与生物发酵液中己酸乙酯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探讨了配方中各原料的互作效应,获得了浓香型白酒生物发酵液的最佳配方为:黄水澄清液26.20%、酒尾36.34%、尾水37.46%。在此最佳条件下,生物发酵液己酸乙酯含量达16.32 g/L,总酸含量为152.30 mg/100 mL,总酯(以己酸乙酯计)含量为17.66 g/L。所得生物发酵液风味成分种类丰富,黄色清亮,具有典型的发酵液复合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最优混料设计 优化 浓香型白酒 生物发酵液 配方
下载PDF
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侵染油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河 李杨 +4 位作者 蒋仕强 万智 李航宇 徐建平 周国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0,共7页
为了明确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侵染油茶的潜力,本研究分离、鉴定海南省4个油茶林中不同寄主植物的炭疽病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从油茶、葛根、山麻杆、飞机草、蒲葵、鲫鱼胆、桃花心木、黄兰、羊蹄甲、山矾、银柴、降香黄檀和檀... 为了明确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侵染油茶的潜力,本研究分离、鉴定海南省4个油茶林中不同寄主植物的炭疽病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从油茶、葛根、山麻杆、飞机草、蒲葵、鲫鱼胆、桃花心木、黄兰、羊蹄甲、山矾、银柴、降香黄檀和檀香等13种植物上,共获得135株炭疽病菌,其中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5株、暹罗刺盘孢菌(C.siamense)45株,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gloeosporioides)3株,君子兰刺盘孢(C.cliviae)和山茶刺盘孢(C.camelliae)各1株;4个采样地的油茶树与葛根等当地其他12种植物具有相同的炭疽病菌C.fructicola和C.siamense,这两种菌占总分离炭疽菌的96%;通过致病性测定,不同寄主来源的这5种炭疽菌均能引起油茶炭疽病。海南省当地多种植物的炭疽病菌是油茶的潜在侵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菌 致病性
下载PDF
油茶叶枯病原的形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河 周国英 卢丽俐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1,共4页
对一株引起油茶落叶的叶枯病菌进行分离鉴定,为防治该病菌奠定基础。从油茶叶枯病斑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确定该菌株为拟盘... 对一株引起油茶落叶的叶枯病菌进行分离鉴定,为防治该病菌奠定基础。从油茶叶枯病斑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确定该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菌,且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枯病 形态特征 转录间隔区 鉴定
下载PDF
巢式PCR检测油茶根腐病菌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河 宋光桃 +2 位作者 何末军 郝艳 周国英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9-853,共5页
为建立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体系,扩增层生镰刀菌核糖体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区并测定其序列,比较该序列与GenBank中近似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性引物... 为建立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体系,扩增层生镰刀菌核糖体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区并测定其序列,比较该序列与GenBank中近似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性引物GF1和GR2,利用该对引物与ITS1和ITS4进行巢式PCR扩增检测层生镰刀菌。结果显示,巢式PCR对层生镰刀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0ag基因组DNA,比常规扩增方法提高了1万倍。利用设计的GF1/GR2特异性引物与ITS区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可灵敏地扩增出油茶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油茶根腐病 镰刀菌 巢式PCR 分子检测
下载PDF
苦荞黄酒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河 李正涛 +5 位作者 张宿义 敖宗华 丁海龙 吴学娅 张大 肖燕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8-71,共4页
以糯米和苦荞麸皮为原料,研究料水比、糖化酶接入量、黄酒酵母接入量、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苦荞黄酒糖化和后发酵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苦荞黄酒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对成品进行感官评定。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苦荞黄酒糖化的因素... 以糯米和苦荞麸皮为原料,研究料水比、糖化酶接入量、黄酒酵母接入量、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苦荞黄酒糖化和后发酵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苦荞黄酒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对成品进行感官评定。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苦荞黄酒糖化的因素依次为:料水比﹥糖化温度﹥糖化酶接入量﹥糖化时间,糖化的最佳条件为:料水比3∶5.5∶11.5(g∶g∶g),糖化酶接入量0.25%,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13h;影响苦荞黄酒后发酵的因素依次为:后发酵温度﹥黄酒酵母接入量﹥料水比﹥后发酵时间,后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3∶5.5∶11.5(g∶g∶g),黄酒酵母接入量0.2%,后发酵温度40℃,后发酵时间13d。经过最佳糖化和后发酵工艺可获得外观、香气、口味、风格等感官指标达到优级的苦荞黄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黄酒 糖化 后发酵 感观评定
下载PDF
GC-MS同时测定食醋中的16种增塑剂和7种抗氧化剂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河 林勤保 田海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43-148,共6页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食醋中16种增塑剂和7种抗氧化剂的方法。方法以23种物质的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定量,效果良好。23种物质标准曲线的R2均在0.99以上,方法的检出限在0.38~21.0μg/L之间,回收率和精密度分别在51.0%~123.6%和...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食醋中16种增塑剂和7种抗氧化剂的方法。方法以23种物质的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定量,效果良好。23种物质标准曲线的R2均在0.99以上,方法的检出限在0.38~21.0μg/L之间,回收率和精密度分别在51.0%~123.6%和0.4%~28.3%之间。该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度高,适用于食醋样品的检测,应用该方法对市售28种食醋样品进行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增塑剂 抗氧化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建筑回填土中再生水灌溉对草坪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河 史海滨 +2 位作者 李仙岳 王志超 步怀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1-176,共6页
为探明建筑回填土条件下草坪草种植的适宜性以及再生水灌溉对草坪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选用黑麦草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的方式,设置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建筑回填土... 为探明建筑回填土条件下草坪草种植的适宜性以及再生水灌溉对草坪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选用黑麦草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的方式,设置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建筑回填土灌溉再生水对草坪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发现:(1)与清水灌溉相比,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再生水灌溉下的草坪草生长速率分别增长了23%,34%。(2)各处理草坪草在质地、盖度、均一性方面的得分表现为:再生水灌溉>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清水灌溉,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3)到观测结束期时,再生水、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下的土壤全盐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8%,3%。(4)不同灌溉水质条件下黑麦草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具有差异性,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增有减。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对草坪草的生长速率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草坪草的颜色在再生水灌溉下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P<0.05)。同时,对试验土壤及草坪草的后期分析能够发现,短期内再生水灌溉下的土壤不会对草坪草产生盐害,土壤也均未受到污染,可见短期内建筑回填土下使用再生水灌溉草坪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回填土 再生水灌溉 黑麦草 重金属
下载PDF
GIS在油气勘探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河 李舟波 王祝文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78-180,共3页
油气勘探数据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数据量大、类型复杂,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建立图形库和属性库存储和管理大量与油气勘探相关的勘探数据和图形信息,并能进行有关的分析,建立... 油气勘探数据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数据量大、类型复杂,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建立图形库和属性库存储和管理大量与油气勘探相关的勘探数据和图形信息,并能进行有关的分析,建立油气勘探数据管理系统,可为勘探工作的管理提供先进的手段,为进一步的勘探部署和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在介绍了VC++环境下MAPG IS二次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对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基于G IS技术的油气勘探数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图形库 属性库 数据管理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含气储层产能预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河 王祝文 +1 位作者 刘菁华 许延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729-736,共8页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是当前大庆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火成岩含气储层产能作为一个表示动态特征的参数,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讨论了火成岩含气储层的产能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是当前大庆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火成岩含气储层产能作为一个表示动态特征的参数,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讨论了火成岩含气储层的产能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根据测井资料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火成岩含气储层产能的方法.利用已知气井测试结果和测井资料作为网络的训练样本,根据网络学习训练结果,输入测井资料等静态参数,可预测储集层的产能.根据这种关系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测井对产能的预测评价,从而为大庆深部火成岩含气储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神经网络 产能预测
下载PDF
P2P网络中使用UDP穿越NAT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河 王树明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75-279,共5页
外网主机主动访问内网主机或位于不同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网关之后的主机之间对等连接是P2P(Peer-to-Peer,对等网络)应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介绍了基于Internet的P2P网络技术和NAT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 外网主机主动访问内网主机或位于不同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网关之后的主机之间对等连接是P2P(Peer-to-Peer,对等网络)应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介绍了基于Internet的P2P网络技术和NAT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NAT对P2P的影响,提出了通过一台Internet上的注册服务器,利用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实现P2P网络穿越NAT的方法;同时,提出通过NAT之后的主机定时向NAT发送保持映射的UDP消息,解决了NAT中动态地址映射保持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个P2P穿越NAT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网络 网络地址转换 用户数据报协议
下载PDF
用于提取可纺性竹原纤维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河 周国英 周德明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2,共5页
从自然界腐朽的竹材或木材中,能分离和筛选高效降解木质素并只少量降解或者不降解竹纤维的优良菌株,通过GU-W A平板变色反应试验和菌株对竹材木质素、竹纤维降解试验,共获得了3株具有选择性降解竹木质素的优良菌株(15、18、21号菌株),... 从自然界腐朽的竹材或木材中,能分离和筛选高效降解木质素并只少量降解或者不降解竹纤维的优良菌株,通过GU-W A平板变色反应试验和菌株对竹材木质素、竹纤维降解试验,共获得了3株具有选择性降解竹木质素的优良菌株(15、18、21号菌株),经初步鉴定这3株菌为真菌菌株;测定了菌株在摇瓶培养时所产孢外酶的酶活.最后采用3株菌联合法进行降解竹材木质素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联合降解木质素效果优于单一菌株,其降解率可达7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竹原纤维 木素降解 菌株 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