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滤法与传统的醇沉法对黄连解毒汤纯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淑莉 欧兴长 +1 位作者 毛德法 杜启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2-24,共3页
本文分别应用超滤法和醇沉法对黄连解毒汤的水提液进行纯化 ,并通过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 -小 辟木 碱的回收率及残渣去除率 ,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定量对比。结果表明 ,超滤法优于醇沉法。
关键词 超滤法 醇沉法 黄连解毒汤 纯化 分离
下载PDF
超滤法在中药制剂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淑莉 刘振丽 宋志前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98-902,共5页
本文综述了超滤法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列举了超滤法应用于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备中药注射液、口服液以及其它剂型的实例。评述了该方法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药制剂 纯化 超滤法 工艺流程
下载PDF
药液种类和浓度对超滤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淑莉 陈斌 +1 位作者 欧兴长 杜启云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1-43,共3页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中药提取液以及同种提取液的不同浓度对超滤膜透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茎类、皮类药液在超滤过程中膜通量的衰减较大。
关键词 超滤 膜分离 提纯 药液 浓度 制剂
下载PDF
7种中药煮提液体系超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淑莉 欧兴长 +1 位作者 宋志前 杜启云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用截留值10000的聚丙烯腈膜研究了7种中药体系的超滤情况,发现各种体系的相对通量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4种体系中代表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有效成分的回收率都在60%以上,明显地高于醇沉后的回收率。
关键词 超滤 中药 纯化 膜通量
下载PDF
防静电羊绒圈圈纱纺纱工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淑莉 方虹天 +1 位作者 崔桂新 余悦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0,共4页
探讨防静电羊绒圈圈纱纺纱工艺。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超喂比、捻度对圈圈纱圈长和每米圈数的影响以及导电长丝添加位置、捻度对成纱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喂比与圈长呈线性增加关系,而与每米圈数无关;捻度与每米圈数呈线性增加关... 探讨防静电羊绒圈圈纱纺纱工艺。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超喂比、捻度对圈圈纱圈长和每米圈数的影响以及导电长丝添加位置、捻度对成纱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喂比与圈长呈线性增加关系,而与每米圈数无关;捻度与每米圈数呈线性增加关系,圈长随捻度增大呈缓慢下降趋势,捻度达到一定范围后,圈长基本不再随捻度变化而变化;捻度变化对成纱比电阻影响较小,导电长丝以添加在固纱中为好。认为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纺纱工艺设计时应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纺纱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静电 羊绒 圈圈纱 超喂比 捻度 圈数 圈长 比电阻
下载PDF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双黄连口服液超滤效果的影响及与醇沉法的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淑莉 刘振丽 宋志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5,共3页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双黄连口服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和鞣质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对两...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双黄连口服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和鞣质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对两种膜超滤效果进行对比,并与乙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绿原酸保留率两种截留分子量的膜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醇沉;去除多糖以2万膜最好,其次为7万膜,醇沉最差;去除鞣质无明显差异;干浸膏粉量7万膜与醇沉相差不大,均高于2万膜;两种膜通量衰减程度相差不大,但7万膜由于孔径大,超滤等量药液所需时间缩短一倍。结论选择适宜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可以达到纯化中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醇沉 膜截留分子量 双黄连口服液
下载PDF
中药超滤过程中几种预处理方法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淑莉 欧兴长 杜启云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 :确定中药超滤过程中最佳的预处理条件。方法 :选用几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 ,分别测定预处理后药液在超滤过程中的通量衰减曲线、对有效成分的回收率以及对杂质的去除量。结果与结论 :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中药的超滤过程具有不同的影... 目的 :确定中药超滤过程中最佳的预处理条件。方法 :选用几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 ,分别测定预处理后药液在超滤过程中的通量衰减曲线、对有效成分的回收率以及对杂质的去除量。结果与结论 :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中药的超滤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预处理 超滤
下载PDF
鞣质、果胶污染膜的清洗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淑莉 欧兴长 杜启云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6期62-64,共3页
采用常用的膜的清洗方法及清洗剂 ,清洗被鞣质、果胶污染后的中空纤维膜 .结果表明 ,用几种清洗剂依次交替清洗 ,能使膜通量有较好的恢复 ,且实验重复性好 .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污染 鞣质 果胶 清洗 中药制剂 纯化
下载PDF
沉淀工序乙醇浓度对丹参素回收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淑莉 丁安荣 欧兴长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529-531,共3页
纸色谱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沉淀去除杂质时乙醇浓度升高可使丹参制剂中丹参素的含量降低,选择合适的乙醇浓度可保证丹参素的回收率。
关键词 丹参 丹参素 丹参注射液 工艺
下载PDF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金银花单味药超滤效果的影响及与醇沉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淑莉 宋志前 刘振丽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6-88,共3页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金银花单味药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鞣质和蛋白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金银花单味药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鞣质和蛋白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对两种膜超滤效果进行对比,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截留分子量的膜对绿原酸保留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醇沉;去除多糖以2万膜最好,其次为7万膜,醇沉最差;去除鞣质三者差异不大;去除蛋白2万膜最好,7万膜与醇沉相近;干浸膏粉量从小到大依次为2万膜、7万膜、醇沉;两种膜通量衰减程度相差不大,但7万膜由于孔径大,超滤等量药液所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结论:选择适宜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可以达到纯化中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醇沉 膜截留分子量 金银花
下载PDF
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淑莉 曾令兰 +3 位作者 隗荣华 郭劲松 杨晓铭 刘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分析,进一步探讨适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与常规定性PCR和杂交梳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FQ-PCR...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分析,进一步探讨适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与常规定性PCR和杂交梳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FQ-PCR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杂交梳法及常规PCR法,其阳性率依次为:92.80%、78.57%和46.43%。结论:FQ-PCR技术,不仅可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假阳性,而且能真实可靠的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大大提高乙肝病毒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药物筛选及疗效考核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乙型肝炎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步检测HCV-RNA和HGV-RNA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淑莉 曾令兰 +3 位作者 罗端德 刘薇 郭劲松 杨小铭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1年第2期188-189,共2页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and hepatitis G coinfection, and positive rate of HCV RNA or HGV RNA in plasma and PBMC, HCV RNA and HGV RNA in plasma an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 of the ...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and hepatitis G coinfection, and positive rate of HCV RNA or HGV RNA in plasma and PBMC, HCV RNA and HGV RNA in plasma an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 of the 40 patients were amplified with RT PCR. There were 6 and 8 HGV RNA positive cases in plasma and PBMC,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5 HGV RNA positive cases both in plasma and PBMC.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5,6,3 both HCV RNA and HGV RNA positive cases in plasma, in PBMC and in both plasma and PBMC,respectively. It accounted for 13%,15% and 8%, respectively. The HCV RNA and HGV RNA positive incidence of PBM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lasma. The incidence of HCV RNA and HGV RNA coinfection was similar to European, American and Japanese. The synchronous detec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ficance in avoiding leaked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庚型肝炎病毒 HGV 重叠感染 血浆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两种膜截留分子量超滤及醇沉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纯化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淑莉 刘振丽 +1 位作者 宋志前 付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纯化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0000、70000,称之20000膜、70000膜,下同)和乙醇沉淀法纯化清热解毒口服液。以黄芩中黄芩苷、金银花中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和鞣质的...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纯化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0000、70000,称之20000膜、70000膜,下同)和乙醇沉淀法纯化清热解毒口服液。以黄芩中黄芩苷、金银花中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和鞣质的清除率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 比较两种膜超滤效果,并与乙醇沉淀法比较。结果:黄芩苷、绿原酸保留率两种截留分子量的膜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醇沉;去除多糖以20000膜最好,其次为70000膜,醇沉最差;去除鞣质以70000 膜最好,其次为醇沉,20000膜最差;70000膜膜通量衰减小于20000膜,超滤等量药液所需时间缩短两倍。结论:选择适宜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可以达到纯化中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沉淀法 清热解毒口服液 黄芩苷 鞣质 绿原酸 纯化效果 醇沉法 超滤膜 去除 膜通量
下载PDF
涤锦复合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染色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淑莉 贾佳 +1 位作者 张孝南 修峻峰 《染整技术》 CAS 2014年第2期18-20,共3页
涤锦复合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宜采用分散染料浸染或轧染方式进行低温染色,染色过程需加入染色助剂和特殊处理。结果显示,浸染时加入1 g/L匀染剂,轧染时加入5 g/L防泳移剂,并在染前进行前处理定型,两种染色方式都能使织物具有良好的匀染性... 涤锦复合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宜采用分散染料浸染或轧染方式进行低温染色,染色过程需加入染色助剂和特殊处理。结果显示,浸染时加入1 g/L匀染剂,轧染时加入5 g/L防泳移剂,并在染前进行前处理定型,两种染色方式都能使织物具有良好的匀染性及色牢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布 浸染 轧染 匀染性 色牢度
下载PDF
不同浓度乙醇沉淀对丹参素回收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淑莉 欧兴长 丁安荣 《基层中药杂志》 1995年第1期21-22,共2页
本文采用纸层析比色法测定不同乙醇浓度沉淀后丹参中有效成分之一—丹参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丹参素的损失率增大。从而为在各种丹参制剂工艺中保证丹参素的回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制剂 丹参素 丹参 乙醇 制备工艺
下载PDF
免疫转印法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自身抗体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淑莉 涂源淑 +2 位作者 廖玉华 戴家珠 曾令兰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3年第4期212-213,共2页
以猪心肌线粒体为材料,应用免疫转印技术检测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自身抗体。结果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心肌线粒体30kd多肽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52.38%。
关键词 免疫转印 扩张型 心肌病 线粒体
下载PDF
DI-PAP检测伤寒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特异性抗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淑莉 曾令兰 +1 位作者 张淑玲 罗端德 《疾病控制杂志》 200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伤寒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特异性抗原的早期诊断。方法 应用斑点免疫试验结合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 (DI- PAP)法检测伤寒患者血清 (微量取血法 )及尿液中菌体“O”抗原及鞭毛“H”抗原。结果 该法检测 75例伤寒患者血清及 30... 目的 探讨伤寒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特异性抗原的早期诊断。方法 应用斑点免疫试验结合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 (DI- PAP)法检测伤寒患者血清 (微量取血法 )及尿液中菌体“O”抗原及鞭毛“H”抗原。结果 该法检测 75例伤寒患者血清及 30例尿液“O”、“H”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6 6例 (88% )、6 1例 (81.33% )、2 2例 (73.33% )、2 0例 (6 6 .5 0 % ) ,与肥达反应 40例 (5 3.33% )阳性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病程早期 (4日内 )抗原含量分别为 94.82 %、91.83%或 80 %、75 % ,以第二天抗原量达最高峰分别达 96 .6 6 %、93.33%或 83%、83%。结论  DI- PAP法检测伤寒患者血清及尿液特异性“O”、“H”抗原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为伤寒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是临床观察病程改变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 特异性 抗原 伤寒
下载PDF
丙型肝炎或庚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外病毒RNA的检测
18
作者 李淑莉 曾令兰 +3 位作者 罗端德 刘薇 郭劲松 杨小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17-18,共2页
了解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及HGV-RNA的检出率是否有差异。方法: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的方法检测72例丙肝患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CV-RNA和HGV-RNA的情况。结果:在患... 了解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及HGV-RNA的检出率是否有差异。方法: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的方法检测72例丙肝患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CV-RNA和HGV-RNA的情况。结果:在患者的血浆,单个核细胞中分别检出HGV-RNA阳性者11例和15例,两者同时呈阳性者10例。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者在血浆中、在外用血单个核细胞中、和在血浆+外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出HCV-RNA和HGV-RNA的例数分别为9、11、6例,占总例数的12.4%、15.3%和8.3%。同步检测HCV-RNA和HGV-RNA感染率均是细胞高于血浆。结论: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发生率与欧美、日本等国报道相似,同步检测对于避免临床漏诊和研究发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庚型肝炎 重叠感染 血浆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肝功能血浆蛋白改变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及抗凝血酶血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19
作者 李淑莉 黄华芳 +2 位作者 曾令兰 熊开钧 罗端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1992年第1期25-27,共3页
采用火箭电泳法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及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并与肝功能,血浆蛋白同步观察。结果FN、ATⅢ在各型肝炎均见下降,患重症肝炎时下降明显。在反映肝功能方面,与谷丙酶相比,FN异常率的检测不及谷丙酶敏感,而AT... 采用火箭电泳法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及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并与肝功能,血浆蛋白同步观察。结果FN、ATⅢ在各型肝炎均见下降,患重症肝炎时下降明显。在反映肝功能方面,与谷丙酶相比,FN异常率的检测不及谷丙酶敏感,而ATⅢ的敏感性与谷丙酶不相上下。若与各项血浆蛋白对比,在反映肝脏蛋白代谢功能,贮备功能方面,FN不及白蛋白敏感,而ATⅢ在反映肝脏蛋白合成功能方面优于白蛋白。结论是在观察肝功能、特别是贮备功能方面AT比FN更为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结合蛋白(FN) 抗凝血酶Ⅲ(ATⅢ) 谷丙酶 血浆蛋白 异常率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淑莉 翁志红 +2 位作者 曾令兰 杨晓铭 王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其预后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8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VEGF检出率分别为39·09%和81·...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其预后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8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VEGF检出率分别为39·09%和81·36%。慢性期恢复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检出率分别高于正常组,存活组恢复期检出率达81·96%(P<0·01),而死亡组恢复期检出率明显下降达21·05%(P<0·05)。血清VEGF检测灵敏度为15pg/ml,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9·5%。结论:血清VEGF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反映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再生程度,是临床观察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具有特征性的疗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