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水稻种子上的白叶枯病菌
1
作者 李清铣 刘斯文 +3 位作者 高锦梁 胡广淦 朱华 黄奔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3-95,共3页
我们于1988年建立了以水稻白叶枯病菌单克隆抗体为第二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虽然具有灵敏、精确、简便、快速的优点,但用于检测水稻白叶枯病病种所带的微量细菌,灵敏度仍然不足,存在漏检现象。因而,我们对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水稻... 我们于1988年建立了以水稻白叶枯病菌单克隆抗体为第二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虽然具有灵敏、精确、简便、快速的优点,但用于检测水稻白叶枯病病种所带的微量细菌,灵敏度仍然不足,存在漏检现象。因而,我们对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水稻白叶枯病病种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水稻 白叶枯病 ELISA
下载PDF
江苏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清铣 夏正俊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1988年第3期23-26,共4页
对江苏省不同作物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经融合群测试,水稻、玉米、大豆为立枯丝核菌AG_1-1A群,棉花为AG_4群;来源于大、小麦的菌... 对江苏省不同作物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经融合群测试,水稻、玉米、大豆为立枯丝核菌AG_1-1A群,棉花为AG_4群;来源于大、小麦的菌株,同属于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l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禾谷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营养缺陷型的诱导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广淦 徐敬友 +1 位作者 王彰明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73-377,共5页
利用紫外线、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处理禾谷镰刀菌菌株,经菌丝过滤法,获得4株稳定的营养缺陷型。其中1株为精氨酸缺陷型,1株为蛋氨酸缺陷型。比较禾谷镰刀菌营养缺陷型与野生型菌株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表明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速度慢,气生菌... 利用紫外线、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处理禾谷镰刀菌菌株,经菌丝过滤法,获得4株稳定的营养缺陷型。其中1株为精氨酸缺陷型,1株为蛋氨酸缺陷型。比较禾谷镰刀菌营养缺陷型与野生型菌株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表明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速度慢,气生菌丝少,色泽淡,产孢能力下降,子囊壳形成能力丧失,致病力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营养缺陷型 致病力 小麦 赤霉病
下载PDF
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夏正俊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5-139,共5页
1984至1986年间,采集江苏各地大、小麦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丝核菌属菌株分别为23个和50个。经比较鉴定其培养特性,菌丝形态、隔膜孔器以及细胞核数目,结合菌丝融合测试,50个小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1984至1986年间,采集江苏各地大、小麦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丝核菌属菌株分别为23个和50个。经比较鉴定其培养特性,菌丝形态、隔膜孔器以及细胞核数目,结合菌丝融合测试,50个小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AG_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R.cetea-lis Vander Hoeven),其中CAG_1、CAG_3、CAG_6、AGC_1分别为44、1、1和2个菌株。在23个大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AG_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其中CAG_1、CAG_2、AGE的菌株分别为18、1、1、另有一菌株不属所测融合群。人工交互接种试验表明:来源于大麦和小麦的禾谷丝核菌CAG_1群菌株对于大、小麦均有极强的致病力;立枯丝核菌AG_5群菌株次之,也有一定致病力;其他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因此,引致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R.cerealis)的CAG_1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小麦 丝核菌属
下载PDF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酯酶同工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曙照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9-183,共5页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浙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稻瘟菌菌体酯酶同工酶带有13—18条,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7.20。在等电点4.15附近...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浙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稻瘟菌菌体酯酶同工酶带有13—18条,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7.20。在等电点4.15附近有各生理小种共同的酶带。同一生理小种群内不同生理小种间酯酶同工酶的相似系数一般大于0.50,不同生理小种群的生理小种间酶谱的相似系数一般为0.30—0.40,也存在少数不是同一生理小种群的小种间酶谱相似系数大于0.50的情况。供试各生理小种间酶谱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酶带数目的多少和等电点分布的不同。来自不同省份经鉴别寄主鉴定为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间酶谱的相似系数亦仅0.05—0.60。研究结果初步反映出供试大多数稻瘟菌菌株间菌体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与致病性有关,但也受菌株来源地生态环境影响。本文还讨论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容易变异但在许多情况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探讨在一定范围内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技术用于稻瘟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监测的可能性及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穗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酯酶 同功酶
下载PDF
江苏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47-50,共4页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病原菌 症状 防治
下载PDF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交互致病性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夏正俊 顾本康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水稻纹枯病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六种作物,综合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指为42、38;第二类为玉米、大豆纹枯病菌及棉花立枯病菌,其致病特性及症状与水稻纹枯病菌相似,但致病力较弱,平均病指分别为31、0,25、80和18、95:第三类为大、小麦纹枯病菌,其致病特性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不侵染大豆和棉花,平均病指为28、1和26、53。据致病力划分的类群与菌株所属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病原丝核菌在自然界中相互侵染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作物丝核菌种群的多样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丝核菌 致病性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广淦 陈厚德 +2 位作者 李清铣 韦须祥 汪以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6-27,共2页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小麦产区,如北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内报道发生此病的已超过18个省市,有些地区如江苏近年有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目前,为减轻或避免小麦全蚀病的危害,许多国家和地...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小麦产区,如北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内报道发生此病的已超过18个省市,有些地区如江苏近年有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目前,为减轻或避免小麦全蚀病的危害,许多国家和地区常采用停止连作小麦或水早轮作,但现已发现,这类方法很不经济,而且在某些地区无法施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防治 全蚀病 药剂
下载PDF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体可溶性蛋白特性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曙照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3-206,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种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有37~43条,谱带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种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有37~43条,谱带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8.15。除个别菌株外,同一生理小种群内各生理小种问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的相似系数大于0.70,不同生理小种群的生理小种间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的相似系数一般为0.50~0.60。供试各生理小种群、生理小种乃至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间,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谱带数目的多少和部分谱带等电点(谱带位置)分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可溶性蛋白
下载PDF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酯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正俊 李清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25-29,共5页
对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和大豆纹枯病菌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_(1-1A)群,谱带特征相同,具有一条主酶带,迁移率(Rf)为0.52;属于立枯丝核菌,AG_4群的棉立枯病菌... 对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和大豆纹枯病菌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_(1-1A)群,谱带特征相同,具有一条主酶带,迁移率(Rf)为0.52;属于立枯丝核菌,AG_4群的棉立枯病菌也仅有一条主酶带,但迁移率为0.47.在测试的46个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CAG_1群菌株(大、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分别为12个和34个)中,其酯酶谱带特征基本相同,均有2—4条主酶带,其主酶带迁移率分布在0.39—0.77之间,但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禾谷丝核菌AGC_1群1个菌株(小麦纹枯病菌),其迁移率在0.49—0.73之间有4条相近的主酶带,但着色颜色较浅.3个立枯丝核菌AG_5群菌株(大、小麦纹枯病菌分别为1个和2个)的谱带特征相同,有二条着色较浅的主酶带,迁移率分别为0.28和0.33.可见,酯酶酶谐与菌丝融合群的关系较为密切,不同作物来源的同一融合群菌株具有相似的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 作物 丝核菌
下载PDF
禾谷镰孢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敬友 胡广淦 +1 位作者 童蕴慧 李清铣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71-73,共3页
研究报道了制备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原生质体的方法及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条件。PDS培养液中培养的菌丝和5%绿豆汁中产生的分生孢子,在28℃下通过蜗牛酶(3%)、蜗牛酶+纤维素酶+... 研究报道了制备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原生质体的方法及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条件。PDS培养液中培养的菌丝和5%绿豆汁中产生的分生孢子,在28℃下通过蜗牛酶(3%)、蜗牛酶+纤维素酶+溶菌酶(1.5%+1.5%+1.5%)酶解,2h开始有原生质体释放,5h左右达释放高峰,后趋于稳定。而以纤维素酶(3%)、溶菌酶(3%)、蜗牛酶+纤维素酶(1.5%+1.5%)、蜗牛酶+溶菌酶(1.5%+1.5%)、纤维素酶+溶菌酶(1.5%+1.5%)处理,原生质体形成效果较差。原生质体在PDAS高渗培养基上再生频率较高(20%~30%),在MMS上再生频率较低,而在NMS上原生质体则不能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 原生质体形成 原生质体再生
下载PDF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连荣 李清铣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26-27,共2页
荸荠秆枯病是荸荠上近年发现的一种严重病害,俗称“荸荠瘟”、“细荸荠”。该病广泛分布于各荸荠产区,一般病秆率为30~50%,严重的高达100%,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甚至造成绝产。经鉴定,病原菌为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 荸荠秆枯病是荸荠上近年发现的一种严重病害,俗称“荸荠瘟”、“细荸荠”。该病广泛分布于各荸荠产区,一般病秆率为30~50%,严重的高达100%,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甚至造成绝产。经鉴定,病原菌为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本菌除侵染荸荠外,还能侵染野荸荠,但均不危害地下球茎。1979~1986年我们对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做了防治措施的探索,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秆枯病 发生 防治 水生菜
下载PDF
江苏大麦纹枯病菌的种类、分布及致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桂东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22,共6页
从江苏11个地区采集的大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92个丝核菌分离物,经菌丝融合测试,分别属于禾谷丝核菌的CAG_1、CAG_4、CAG_5、AGC_1、AGE,以及立枯丝核菌的AG_1—IA,AG_1—IC、AG_(2—1)和AG_5等9个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各群分离物数依次为7... 从江苏11个地区采集的大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92个丝核菌分离物,经菌丝融合测试,分别属于禾谷丝核菌的CAG_1、CAG_4、CAG_5、AGC_1、AGE,以及立枯丝核菌的AG_1—IA,AG_1—IC、AG_(2—1)和AG_5等9个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各群分离物数依次为76(82、6%)、1、2、4、2、1、1、2和3个。它们在感病大麦品种LEGIA和中抗品种CI3906。1上的致病性反应表明:不同丝核菌种间、不同丝核菌的融合群间、来自不同地区及来自同一品种上的菌株间,其致病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同种丝核菌不同融合群间和不同品种间的菌株致病力虽有差异,但不明显;总的来讲,禾谷丝核菌的CAG_1群菌株致病力最强,且分布广泛,其它各群致病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为:AG_5、AG_(1-1A)、AGE、AGC_1、CAG_4、AG_(1-1C)、CAG_5和AG_(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纹枯病 分布
下载PDF
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广淦 朱华 +2 位作者 李清铣 黄奔立 高锦梁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73-373,共1页
以单克隆抗体为第二抗体的ELISA双夹心法对于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但对于检测病种所带微量细菌,其灵敏度仍嫌不足。我们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亲和素—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 以单克隆抗体为第二抗体的ELISA双夹心法对于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但对于检测病种所带微量细菌,其灵敏度仍嫌不足。我们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亲和素—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ABC-ELISA),并初步用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检测,取得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病菌 ELISA 检测
下载PDF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连荣 李清铣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8-19,22,共3页
本文报道了荸荠上的一种新病害──秆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鉴定、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经病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引致该病的病原菌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eleocharidis  Lentz),在我国... 本文报道了荸荠上的一种新病害──秆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鉴定、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经病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引致该病的病原菌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eleocharidis  Lentz),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该病菌主要在病残体、带菌球茎上越冬,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天气条件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植株封行前后遇雨水多、浓雾重露天气极有利发病,且种植密度、灌水方式和施肥技术等对发病也有一定关系。防治上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定植前采用多菌灵浸种和荠苗,有减轻延缓发病的效果,生长期用多菌灵等及时喷洒保护荠秆是关键措施,收获时彻底清洁田园等可有效地控制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秆枯病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大麦植株叶片含糖量与白粉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6-166,共1页
大麦植株含糖量与品种对大麦白粉病抗性的关系,国外虽有报道认为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在含糖量上无明显差异,但是所测定的品种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为进一步证明小麦植株含糖量与白粉病的关系,我们对87个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苗期叶片可溶... 大麦植株含糖量与品种对大麦白粉病抗性的关系,国外虽有报道认为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在含糖量上无明显差异,但是所测定的品种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为进一步证明小麦植株含糖量与白粉病的关系,我们对87个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苗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32个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成株期叶片的含糖量分别作了测定,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叶片 含糖量 白粉病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广淦 李清铣 +2 位作者 朱华 黄奔立 张凌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28-30,共3页
1984年,加拿大的S.H.De Boer等首次研制出5株分泌对马铃薯环腐病棒杆状细菌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同年,美国的W.E.Magee(1984)也研制出针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单克隆抗体。此后10余年来,经过各国实验室的... 1984年,加拿大的S.H.De Boer等首次研制出5株分泌对马铃薯环腐病棒杆状细菌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同年,美国的W.E.Magee(1984)也研制出针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单克隆抗体。此后10余年来,经过各国实验室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植物 病原 细菌学
下载PDF
大麦纹枯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赵桂东 刘荆 李清铣 《大麦科学》 1992年第2期39-40,共2页
本文报道了大麦纹枯病在江苏省的发生危害情况,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学和生物学的某些特性,大麦纹秸病的病原菌鉴定表明,以禾谷丝核菌(Rhigoctoniacevel is)的CAG-1菌丝融合群为主。
关键词 大麦 纹枯病 病原菌形态 禾谷丝核菌 症状特点 病原菌鉴定 发生危害 生物学 初步研究 江苏
下载PDF
大麦苗期和成株期叶片含糖量与白粉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大麦与谷类科学》 1989年第1期70-73,共4页
有蒽酮比色法和索姆基法分别测出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87个大麦品种苗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32个品种成株期叶片还原糖、蔗糖、淀粉及总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成株期不同抗性品种问叶片含糖量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叶片含糖量与... 有蒽酮比色法和索姆基法分别测出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87个大麦品种苗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32个品种成株期叶片还原糖、蔗糖、淀粉及总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成株期不同抗性品种问叶片含糖量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叶片含糖量与苗期或成株期白粉病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株期叶片 大麦品种 苗期叶片 抗性品种 蒽酮比色法 抗性鉴定 还原糖含量 叶片可溶性糖 鉴别寄主 大麦幼苗
下载PDF
大麦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的研究
20
作者 赵桂东 李清铣 《大麦与谷类科学》 1991年第4期6-10,共5页
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上6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和来自江苏大麦纹枯病菌9个菌丝融合群共35个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测定可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1、立枯丝核菌的可溶性蛋白质谱带数变幅范围及谱带迁移率比禾谷... 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上6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和来自江苏大麦纹枯病菌9个菌丝融合群共35个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测定可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1、立枯丝核菌的可溶性蛋白质谱带数变幅范围及谱带迁移率比禾谷丝核菌大;2、无论禾谷丝核菌,还是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或亚群之间的可溶性蛋白质图谱都有显著差异,而同,菌丝融合群或亚群内菌株的蛋白图谱则十分相似,并不因菌株采集地点、寄主品种和致病力的不同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枯病菌 丝核菌 可溶性蛋白质 大麦品种 电泳图谱 平板电泳 蛋白质图谱 致病力 蛋白质谱 亚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