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研院所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泽明 魏丽莉 +1 位作者 李炎璐 姜红梅 《科技视界》 2023年第5期121-125,共5页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和科研基础设施是用于探索世界、发现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根本性条件支撑,地位至关重要,但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往往造价昂贵,使用效率欠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浪费。文章将以黄海水产...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和科研基础设施是用于探索世界、发现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根本性条件支撑,地位至关重要,但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往往造价昂贵,使用效率欠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浪费。文章将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强化购置规划、查重论证、绩效激励、队伍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减少大型设备闲置浪费,释放大型科研仪器支撑科学研究的潜力,提高大型科研仪器使用效率等,以期为后续持续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共用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科研仪器 共享共用 平台建设 科研院所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炎璐 王清印 +5 位作者 陈超 翟介明 吴雷明 马文辉 宋振鑫 孙芳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1-832,共12页
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 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各阶段进行观察,在水温21~22.5℃、盐度29、pH 8~8.1的海水中,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35 h 20min完成。根据在卵黄囊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消退过程、鳞片生长、体表色素变化的不同,观察比较了胚后发育的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形态特征。鱼苗培育至58 d后完成了稚鱼至幼鱼的变态:初孵仔鱼4 d以前为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4 d后开口摄食,为外源性营养;(42±2)d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58±4)d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同时,用同一母本(云纹石斑鱼)同批卵与同种雄鱼采集的精子授精后获得的受精卵作为对照组,进行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与杂交子一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杂交子一代在仔稚幼鱼阶段生长速度快于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形态观察
下载PDF
中国南海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形态特征及其与体重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3 位作者 于宏 孙曙光 孟祥君 孔祥迪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4,共7页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_1)、体长(x_2)、尾柄高(x_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 x_1+18.328 x_2+199.490 x_3-500.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形态性状 体重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6 位作者 王清印 吴雷明 宋振鑫 林利民 翟介明 奥谷亮 大田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9,共8页
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 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养殖 生长特征
下载PDF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2 位作者 翟介明 李波 王清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09,共8页
综述了鱼类杂交育种的发展和远缘杂交的应用,以及遗传学在鱼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并从遗传学角度对石斑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简述了通过杂交和选育等遗传育种技术改良种质,获得石斑鱼类优良新品种。将遗传学分析应用于石斑... 综述了鱼类杂交育种的发展和远缘杂交的应用,以及遗传学在鱼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并从遗传学角度对石斑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简述了通过杂交和选育等遗传育种技术改良种质,获得石斑鱼类优良新品种。将遗传学分析应用于石斑鱼类杂交的研究中,展望了石斑鱼类杂交育种工作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遗传学分析 石斑鱼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5 位作者 王清印 吴雷明 宋振鑫 翟介明 奥谷 亮 大田 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108,共5页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盐度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炎璐 王清印 +4 位作者 陈超 宋振鑫 吴雷明 翟介明 马文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22,共6页
观察了在9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35、40、45)下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卵和初孵仔鱼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进行比较;并对其初孵仔鱼进行了耐... 观察了在9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35、40、45)下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卵和初孵仔鱼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进行比较;并对其初孵仔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5~40,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盐度低于30时,盐度越低,孵化率越低,畸形率越高;盐度高于35时,盐度越高,孵化率越低,畸形率越高;仔鱼的最适生存盐度范围为30~35,此盐度下的SAI值分别为33.3±0.8和24.1±0.2,盐度低于30时,盐度越低,仔鱼的存活率及SAI值越低;盐度高于35时,盐度越高,仔鱼的存活率及SAI值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子一代 盐度 胚胎发育 SAI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3 位作者 陈建国 赵亭亭 张清雯 翟介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特征。【方法】运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杂交F_1与亲本3个群体幼鱼的形态学指标,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杂种指数分... 【目的】比较研究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特征。【方法】运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杂交F_1与亲本3个群体幼鱼的形态学指标,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杂种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杂交F_1鱼体呈棕褐色,体侧具有6条深棕色横带,头部和体表密布白色点状和块状斑纹,各鳍呈灰褐色;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5项性状偏向云纹石斑鱼,6项性状偏向鞍带石斑鱼,1项与两者相同;聚类分析表明,杂交F_1与鞍带石斑鱼聚为一类。【结论】杂交F_1的外部形态较接近于鞍带石斑鱼,体色和条纹较接近于云纹石斑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甲基化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1 位作者 陈建国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104,共7页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DNA甲基化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与杂交F1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3 位作者 陈建国 赵亭亭 张清雯 翟介明 《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1149-1157,共9页
本研究运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亲本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 &#215;鞍带石斑鱼(♂)杂交F1的遗传关系,使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3种石斑鱼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 本研究运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亲本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 &#215;鞍带石斑鱼(♂)杂交F1的遗传关系,使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3种石斑鱼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传距离,并采用UPGMA法构建聚类分析图。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o)最大(5.2900),鞍带石斑鱼最小(2.6200);杂交F1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最高(0.7108),鞍带石斑鱼最低(0.4167);13对微卫星引物在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和杂交F1 3个群体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61、0.3392、0.4818;鞍带石斑鱼和杂交F1遗传相似率最高(0.7616),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相似率最低(0.4296)。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构建聚类分析图,结果显示,鞍带石斑鱼和杂交F1先聚为一支,云纹石斑鱼位于最外支。研究表明,杂交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2个亲本群体;杂交F1与鞍带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受精过程的观察
11
作者 李炎璐 王清印 +5 位作者 陈超 宋振鑫 吴雷明 贾瑞锦 王晓梅 李文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3,共5页
为研究杂交过程中精卵的结合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作者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卵子形态结构以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时的精子入卵过程。结果发现,云纹石斑鱼(♀)×七带... 为研究杂交过程中精卵的结合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作者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卵子形态结构以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时的精子入卵过程。结果发现,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与亲本自交的精子入卵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云纹石斑鱼卵表面布满纵横交错、走向不确定的网纹,在受精孔区可观察到前庭、受精孔和微小孔。成熟的精卵相遇时相互激活,产生一系列胞间反应。受精后0~25 s,可观察到精子附着在卵子受精孔周围;受精30~45 s,已有精子进入卵子,并且明显可见精子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入卵后,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将受精孔封闭;授精90 s^3 min,卵表面处于修复状态。整个过程未发现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七带石斑鱼(E septemfasciatus)(♂) 杂交 精子入卵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超 施兆鸿 +5 位作者 薛宝贵 王鲁 李炎璐 吴雷明 曲江波 马爱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9-1255,共7页
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海水直接转入到8.0℃的海水中,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 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海水直接转入到8.0℃的海水中,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降,2 d时酶活性最高,10 d酶活性最低。GOT和GP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态势,10 d时与同期对照组之间活性差异显著。LDH活性在胁迫前及实验时期差异均不显著。TP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GLU胁迫前期变化未达显著性差异,但10 d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G含量先降后升,胁迫前与实验结束时所测得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CRE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P相似,也随胁迫时间而降低,10 d时只有胁迫前(48.57 34.96)mmol/L含量的22%。低温胁迫对血清离子浓度变化未产生大的影响,实验前、至低温胁迫10 d的测试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研究认为,实验幼鱼能适应跳跃式降温胁迫;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的胁迫有累积效应。在实际生产越冬期间8.0℃低温时间不宜超过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低温胁迫 代谢酶 生化指标 血清离子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被引量:31
13
作者 宋振鑫 陈超 +5 位作者 翟介明 李炎璐 马文辉 王鲁 庞尊方 吴雷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34,共9页
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 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6 位作者 陈超 孔祥迪 张廷廷 刘莉 徐万土 庞尊方 李文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8-977,共10页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 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 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幼鱼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超 孔祥迪 +7 位作者 李炎璐 宋振鑫 贾瑞锦 于欢欢 翟介明 马文辉 庞尊方 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144,共10页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 形态发育
下载PDF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早期形态与色素变化及添加剂对其体色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超 吴雷明 +5 位作者 李炎璐 宋振鑫 梁友 翟介明 王鲁 庞尊方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90,共8页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色素 体色 螺旋藻粉 虾青素
下载PDF
饥饿对条纹锯仔鱼的存活、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贾瑞锦 陈超 +7 位作者 孔祥迪 李炎璐 宋振鑫 吴雷明 王鲁 曲江波 赵从明 吴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9,共6页
为了确定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不可逆点(PNR),作者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光照强度40-100 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 为了确定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不可逆点(PNR),作者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光照强度40-100 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影响。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化后2d开口摄食,仔鱼体长开始下降,从内源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持续1d;3d时卵黄囊、油球消失,仔鱼体长增加,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可达到68.25%。3.5 d时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到88.24%,之后初次摄食率逐渐下降,5 d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37.5%,可知条纹锯 PNR=5 d。6.5 d时试验组仔鱼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对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率相似。混合营养期,仔鱼体长出现负增长,且试验组负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仔鱼体长持续下降,至 PNR 时体长负增长速率加快死亡率增加,直至全部死亡;对照组仔鱼体长开始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条纹锯仔鱼孵出后2-5d为摄食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锯 (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 饥饿 摄食 不可逆点
下载PDF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廷廷 陈超 +4 位作者 施兆鸿 李炎璐 于欢欢 任保辉 徐万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温度 胚胎发育 仔鱼活力
下载PDF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杂交F_1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3 位作者 陈超 贾瑞锦 孔祥迪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温度 胚胎发育 孵化率 畸形率 SAI
下载PDF
3种多环芳烃对条纹锯鮨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孔祥迪 刘莉 +2 位作者 李炎璐 于欢欢 陈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1-249,共9页
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3环菲(Phe)、4环芘(Py)、5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 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3环菲(Phe)、4环芘(Py)、5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对其胚胎中的细胞色素酶(EROD)活性、发育畸形(以心脏畸形为准)、孵化率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Bap、Py的浓度与EROD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比Phe明显,3种PAHs对条纹锯鮨胚胎中EROD活性的诱导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各物质的最高浓度组,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857.52%、514.21%、280.50%;在ANF影响下,EROD的活性诱导被抑制,最高浓度组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89.27%、278.55%、195.40%。(2)综合考虑孵化率、畸形指数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3种PAHs对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3种物质的浓度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明显负相关,与畸形指数和仔鱼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在ANF影响下,Bap和Py处理组的毒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Phe与ANF联合暴露处理组的毒性效应与单一暴露处理相比无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3种PAHs对条纹锯鮨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Phe为非特异性麻醉毒性机制,Bap和Py可能通过AHR途径和CYP1 A活性诱导两种机制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锯鮨 多环芳烃 胚胎 仔鱼 毒性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