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焕娄 蔡年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5-89,共5页
自从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Antibiotic)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抗生素”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充实。1942年链霉素的发现者美国学者Waksman首先下的定义是:“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 自从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Antibiotic)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抗生素”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充实。1942年链霉素的发现者美国学者Waksman首先下的定义是:“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从那时起至50年代中期,由于基本上只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少数品种在临床使用,它们也都只起到抗菌的作用,所以这个定义是合适的。我国最初将“Antibiotic”按其原意译为“抗生素”,但在当时这类物质都是抗菌的情况下,又将其改译为“抗菌素”,并沿用至80年代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菌素 微生物药物 研究
下载PDF
产生变活霉素的变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别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焕娄 吕婉瑜 +5 位作者 张月琴 金文藻 陶佩珍 刘小普 何依萍 曾应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53-358,共6页
对天然无抗菌活性的链霉菌1254菌株进行诱变,获得了二株有抗菌话性的变株。变株113产生的抗生素为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有抗病毒活性,定名为变活霉素。变株2-6产生碱性水溶性物质。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原株1254及变株2-6均是胞壁类型Ⅰ,为... 对天然无抗菌活性的链霉菌1254菌株进行诱变,获得了二株有抗菌话性的变株。变株113产生的抗生素为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有抗病毒活性,定名为变活霉素。变株2-6产生碱性水溶性物质。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原株1254及变株2-6均是胞壁类型Ⅰ,为链霉菌属。变株113为胞壁类型Ⅳ,不含有枝菌酸。原株1254与变株113的阻断变株共合成的产物与变活霉素相同,以放线紫红素聚酮合成酶基因 actI 为探针与原株1254的总 DNA 进行Southern 杂交为阳性。根据这二个实验的结果推断,在1254菌株中可能存在一条变活霉素的合成途径,但有的基因处于未表达状态,诱发突变使其被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抗生素 活性变株 链霉菌
下载PDF
对我国新抗生素研究“转轨”问题的思考
3
作者 李焕娄 陈丽君 刘璞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21-324,共4页
对我国新抗生素研究“转轨”问题的思考李焕娄陈丽君刘璞1(北京100050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1北京100810国家医药管理局信息中心)90年代初为发展我国的医药事业和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 对我国新抗生素研究“转轨”问题的思考李焕娄陈丽君刘璞1(北京100050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1北京100810国家医药管理局信息中心)90年代初为发展我国的医药事业和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国家提出了我国新药研究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新药研究
下载PDF
雷丸蛋白酶的发酵、提取及对猪囊尾蚴体外活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郭毛娣 王淑芳 +4 位作者 赵冠宏 尤金英 徐贵祥 杨永春 李焕娄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丸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丸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丸菌发...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丸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丸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丸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雷丸蛋白酶经测定,分子量为16800,等电点为4.4,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具有水解蛋白的活力及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结论:采用雷丸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丸蛋白酶与天然雷丸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丸 蛋白酶 猪囊尾蚴 抗囊虫药
下载PDF
雷丸蛋白酶体外抗猪囊尾蚴组织学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冠宏 许炽标 +3 位作者 冯曼玲 尤金英 郭毛娣 李焕娄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寻找一种高效、低毒和价廉的杀虫药物,特别是在中草药中发掘有效杀囊虫药。方法:采用人工发酵雷丸菌(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er)蛋白酶进行体外杀囊虫试验,并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后... 目的:寻找一种高效、低毒和价廉的杀虫药物,特别是在中草药中发掘有效杀囊虫药。方法:采用人工发酵雷丸菌(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er)蛋白酶进行体外杀囊虫试验,并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后,作镜检,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雷丸蛋白酶对猪囊尾蚴大体形态、组织结构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可侵入实质细胞层。结论:证实了雷丸蛋白酶是杀囊虫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雷丸蛋白酶 猪囊尾蚴 中药药理学
下载PDF
雷丸蛋白酶对猪囊尾蚴体外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冠宏 尤金英 +3 位作者 许炽标 郭毛娣 冯曼玲 李焕娄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3-45,共3页
应用雷丸蛋白酶培养后的猪囊尾蚴,经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固体发酵雷丸蛋白酶(雷3、雷7)与天然雷丸干品蛋白酶(雷透)均能引起猪囊尾蚴组织结构的改变;进一步电镜观察表明其对囊虫的微毛、表皮、线粒体、肌尾等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 应用雷丸蛋白酶培养后的猪囊尾蚴,经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固体发酵雷丸蛋白酶(雷3、雷7)与天然雷丸干品蛋白酶(雷透)均能引起猪囊尾蚴组织结构的改变;进一步电镜观察表明其对囊虫的微毛、表皮、线粒体、肌尾等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用该药物培养后的猪囊尾蚴制成全囊蛋白液,采用聚丙烯酰胺凝况电泳(PAGE)方法,经分析表明:雷丸蛋白酶作用后的囊虫蛋白带谱较正常囊虫多2~3条,此带谱的变化可能与雷丸蛋白酶杀虫作用和破坏虫体蛋白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丸蛋白酶 猪囊尾蚴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生米卡链霉菌变株丙酰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元 孙亚萍 +2 位作者 石莲英 李晓平 李焕娄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2-36,共5页
麦迪霉素产生菌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变株具有丙酰化酶活性,可以将螺旋霉素转化为丙酰螺旋霉素。为了进行丙酰化酶基因克隆,本实验以质粒pIJ702为载体通过鸟枪克隆法将变株DNA片段克隆至变铅青链霉菌TK54(Streptomy... 麦迪霉素产生菌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变株具有丙酰化酶活性,可以将螺旋霉素转化为丙酰螺旋霉素。为了进行丙酰化酶基因克隆,本实验以质粒pIJ702为载体通过鸟枪克隆法将变株DNA片段克隆至变铅青链霉菌TK54(Streptomyces lividanTK54),经薄层层析和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转化子中,No.9菌株可以将螺旋霉素转化为丙酰螺旋霉素,这证明丙酰化酶基因已在变铅青链霉菌TK54中克隆并得到初步表达,No.9重组质粒插入DNA片段为4.16kb,经Soutnern杂交表明确实来源于变株。此外还构建了No.9重组质粒的限制酶酶切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米卡链霉菌 丙酰化酶基因 克隆
下载PDF
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电融合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瑾阳 吕婉瑜 +1 位作者 韩卫华 李焕娄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3-168,共6页
为了提高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效价,将金霉素链霉菌产生去甲基金霉素的变株的原生质体与金霉素高产变株热灭活的原生质体,用非交流电场法和交流电场法进行了电融合。在非交流电场法实验中。先用25%PEG将原生质体聚集,再以BAEKON 2000和S... 为了提高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效价,将金霉素链霉菌产生去甲基金霉素的变株的原生质体与金霉素高产变株热灭活的原生质体,用非交流电场法和交流电场法进行了电融合。在非交流电场法实验中。先用25%PEG将原生质体聚集,再以BAEKON 2000和SDⅡ型二种基因转移仪,采用几种不同的实验参数(脉冲强度、宽度和个数)进行融合,皆未能提高融合频率。交流电场法融合实验用SD3000细胞融合仪,当原生质体在交流电场(频率0.5MHz,强度800v/cm,作用时间60s)中形成串珠状后,施加直流脉冲(脉冲强度7kv/cm,宽度20μs,间隔0.5s,个数3),融合频率为2×10^(-4)左右,比50%PEG诱导的融合频率(2.5×10^(-5)高约一个数量级。对225株融合子进行了初筛发酵和效价测定。结果表明,其中效价高菌株所占百分数高于对照组(去甲基金霉素产生菌不同营养缺陷型的融合子),而且85%以上的融合子只产生去甲基组分。尽管融合子的发酵效价皆不稳定,但经过几次自然分离后仍获得了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一倍左右并只产生去甲基组分较为稳定的融合子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电融合 金霉素链霉菌
下载PDF
新抗病毒抗生素变活霉素A 被引量:2
9
作者 陶佩珍 王淑琴 +3 位作者 张桂英 蔡胜勇 李焕娄 金文藻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0-174,共5页
变活霉素A为一新的蒽环类广谱抗病毒抗生素,在组织培养内对4株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1),4株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流感甲_3病毒及柯萨奇B_6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均有抑制活性,IC_(50)为6.25~12.5μg/ml。相同剂量可降低HSV-1繁殖量 1.5~3.... 变活霉素A为一新的蒽环类广谱抗病毒抗生素,在组织培养内对4株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1),4株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流感甲_3病毒及柯萨奇B_6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均有抑制活性,IC_(50)为6.25~12.5μg/ml。相同剂量可降低HSV-1繁殖量 1.5~3.5个对数值(log10)。细胞感染HSV-1后 4~10小时再用变活霉素A处理,仍可抑制,推迟细胞病变的发展.250~500μg/ml变活霉素A在无细胞系统内对HSV-2 DNA聚合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鸭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及牛胸腺DNA聚合酶α均无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抗生素 变活霉素A 病毒化疗
下载PDF
微生物原生质体灭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平 李焕娄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依据是,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单一亲株或双亲株的原生质体,使之失去再生的能力,经细胞融合后,由于致死损伤部位的互补可以形成能再生的融合体,除有诱变作用的灭活剂外,一般的灭活处理对细胞DNA的遗传功能和重组力未...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依据是,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单一亲株或双亲株的原生质体,使之失去再生的能力,经细胞融合后,由于致死损伤部位的互补可以形成能再生的融合体,除有诱变作用的灭活剂外,一般的灭活处理对细胞DNA的遗传功能和重组力未发现有明显的影响。该技术在动、植物细胞融合中应用较多,近几年来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亦有较大发展。一、原生质体灭活实验技术主要采用热、紫外线(UV)、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以及某些生化试剂(包括抗生素)等作为灭活剂。 (一)热灭活通常用50-52℃处理2h。在处理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原生质体灭活 育种
下载PDF
新蒽环类化合物F301A的分离鉴别及活性测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毓芬 李焕娄 +1 位作者 金文藻 李嗣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从天然无抗菌活性的链霉菌1254与变青链霉菌1326两者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融合子F301的培养液中,经大孔树脂提取、制备型TLC(硅胶GF254)、聚酰胺柱层析、LH-20柱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一个新结构的蒽环化合物... 从天然无抗菌活性的链霉菌1254与变青链霉菌1326两者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融合子F301的培养液中,经大孔树脂提取、制备型TLC(硅胶GF254)、聚酰胺柱层析、LH-20柱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一个新结构的蒽环化合物4,6,7,8,9-五羟基-9-乙基-蒽环酮。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环化合物 F301A 免疫抑制剂 链霉菌
下载PDF
肺心病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被引量:1
12
作者 缪竞智 李焕娄 +9 位作者 余国华 郭惠光 张秀珍 胡云剑 王厚东 何依萍 周清德 张桂芝 侯军 柯会星 《医学研究杂志》 1999年第11期7-8,共2页
1.绿脓杆菌(pseudomnas aerugi-nosa,简称PA)是肺心病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它在肺部感染的常见类型为细支气管粘膜炎。
关键词 肺心病 下呼吸道感染 假单胞菌感染 肺部感染 绿脓杆菌 常见类型 细支气管 粘膜炎 抗菌药 细菌清除率
下载PDF
细胞电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瑾阳 李焕娄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进行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遗传操作中一个有效的手段。为了诱导细胞相互间的融合,人们曾用过灭活的病毒,高浓度钙离子等。1974年Kao发现聚乙二醇(PEG)能更有效地诱导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后,PEG就很快被用于诱导微生物的...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进行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遗传操作中一个有效的手段。为了诱导细胞相互间的融合,人们曾用过灭活的病毒,高浓度钙离子等。1974年Kao发现聚乙二醇(PEG)能更有效地诱导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后,PEG就很快被用于诱导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但PEG法尚有其不足之处,如融合率仍比较低,而且对某些微生物的原生质体有一定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电融合 微生物 遗传育种
下载PDF
链霉菌1254及其变株113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月琴 李焕娄 吕婉瑜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3-21,共9页
从浙江省天目山土样中分离到无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1254。经诱变处理,得到变株113。该菌株产生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定名为变活霉素。菌株1254的细胞水解物中含 LL-DAP,无特征性糖,磷脂Ⅱ型,甲基萘醌为 MK9(H4,H6,H8),因而被归于链霉菌... 从浙江省天目山土样中分离到无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1254。经诱变处理,得到变株113。该菌株产生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定名为变活霉素。菌株1254的细胞水解物中含 LL-DAP,无特征性糖,磷脂Ⅱ型,甲基萘醌为 MK9(H4,H6,H8),因而被归于链霉菌属。根据数值分类结果,认为它接近于 S.omiy(?)tnsis。变株113含 DL-DAP,阿拉伯糖,半乳糖和鼠李糖,磷脂Ⅱ型,甲基萘醌以 MK9(H4)为主。与胞壁Ⅳ型菌各属相比,均有差异。从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看,接近于糖丝菌属 Saccharoth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科 分类
下载PDF
新蒽环类抗生素变活霉素A的分离及结构测定
15
作者 金文藻 陈健 +2 位作者 张玉彬 李焕娄 陶佩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99-406,共8页
从一株无活性链霉菌1254经诱变后得到的变株113的发酵液中分离到一组新蒽环类抗生素──变活霉素。变活霉素A为其主要成分;其对疱疹病毒Ⅰ、Ⅱ,流感病毒甲及柯萨奇病毒B_6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亦有活性。 基于光谱证据及... 从一株无活性链霉菌1254经诱变后得到的变株113的发酵液中分离到一组新蒽环类抗生素──变活霉素。变活霉素A为其主要成分;其对疱疹病毒Ⅰ、Ⅱ,流感病毒甲及柯萨奇病毒B_6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亦有活性。 基于光谱证据及化学反应,阐明了变活霉素A的结构。通过 CD谱的比较,NOE差谱及~1HNMR数据的分析以及变活霉素A水解产物环状异丙叉醚衍生物的制备,确定了变活霉素A“A”环立体化学为7S、9R,“A”环呈半椅式构象,C-9在蒽醌环平面上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环类抗生素 抗病毒抗生素
下载PDF
L1210细胞表面IL-2受体的表达和以IL-2为导向的免疫毒素活性的检测
16
作者 张丽丽 聂凌虎 +2 位作者 李焕娄 李嗣英 卢圣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 证明 L12 10细胞表面表达 IL- 2受体 (IL- 2 R)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检测以 IL- 2为导向的免疫毒素的杀伤细胞活性的体内、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测定技术 ,测定 L12 10细胞表面IL- 2 R。用 MTT法测定 IL... 目的 证明 L12 10细胞表面表达 IL- 2受体 (IL- 2 R)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检测以 IL- 2为导向的免疫毒素的杀伤细胞活性的体内、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测定技术 ,测定 L12 10细胞表面IL- 2 R。用 MTT法测定 IL- 2与两种由突变改型的绿脓杆菌毒素片段构建的两种融合蛋白 (IL- 2 - PEZNM和 IL- 2 -K- PEZNM)的体外杀伤细胞活性 ;以腹腔注射 L12 10细胞诱发小鼠腹水瘤 ,观察腹腔注射 IL- 2 - K- PEZNM对腹水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86 .3%的 L12 10细胞表面表达 IL- 2受体 ,其荧光强度为 5 1.5 5 ;IL- 2 - PEZNM和 IL- 2 - K-PEZNM在体外对 L12 10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且呈剂量效应相关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 0 )分别为 0 .5 1和0 .6 7μg/ ml;IL- 2 - K- PEZNM对小鼠腹水瘤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每只小鼠腹腔注射 5 μg/ d IL- 2 - K- PEZNM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延长 78.6 %。结论  L12 10细胞是检测以 IL- 2为导向的免疫毒素体内外杀伤细胞活性的一种简便、稳定和安全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210细胞 IL-2受体 融合蛋白 免疫毒素活性
下载PDF
卡那霉素链霉菌噬菌体SKJ 1——温和性噬菌体
17
作者 石莲英 陈琳峰 李焕娄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05-410,共6页
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卡那霉素链霉菌噬菌体SKJ1,该噬菌体在卡那霉素链霉菌及林肯链霉菌菌苔上产生混浊的噬菌斑。从噬斑中长出的菌落后代对SKJ1噬菌体的感染产生了抗性。单株传代未风自发释放游离噬菌体。紫外线照射亦未发现诱... 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卡那霉素链霉菌噬菌体SKJ1,该噬菌体在卡那霉素链霉菌及林肯链霉菌菌苔上产生混浊的噬菌斑。从噬斑中长出的菌落后代对SKJ1噬菌体的感染产生了抗性。单株传代未风自发释放游离噬菌体。紫外线照射亦未发现诱导现象。抗性菌株经10μg/ml丝裂霉素C处理后,其中一株能释放出约5.9×10^3pfu/ml游离噬菌体颗粒,推测这些抗性菌株可能是溶源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那霉素 链霉菌 温和性 噬菌体
下载PDF
抗艾滋病分子导向药物CD_4V_1V_2-PE40的基因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雪 张萌 +1 位作者 李焕娄 卢圣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8-253,共6页
利用HIV受体CD4分子V1V2区的基因取代绿脓毒素(PE)中与细胞结合的功能区domainⅠ的基因,构建CD4V1V2-PE40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CD4V1V2-PE40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可杀灭被HIV... 利用HIV受体CD4分子V1V2区的基因取代绿脓毒素(PE)中与细胞结合的功能区domainⅠ的基因,构建CD4V1V2-PE40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CD4V1V2-PE40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可杀灭被HIV感染的细胞,中和游离的HIV,有希望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一种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脓毒素基因 艾滋病 CD4V1V2-PE40 基因
下载PDF
天然无抗菌活性链霉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与活性重组体的分离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荣团 杨毓芬 李焕娄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天然无抗菌活性的变青链霉菌1326与链霉菌1254的营养缺陷型变株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原养型融合体,频率为10^(-6)—10^(-5)。融合前双亲株原生质体经52℃水浴处理4min,融合频率有所提高,约有一半的融合体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后... 天然无抗菌活性的变青链霉菌1326与链霉菌1254的营养缺陷型变株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原养型融合体,频率为10^(-6)—10^(-5)。融合前双亲株原生质体经52℃水浴处理4min,融合频率有所提高,约有一半的融合体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后显示有不同程变的抗菌活性,但绝大多数皆不稳定。从755株融合体中筛选到5株抗菌活性较稳定的菌株,并对其中三株所产生的抗生素作了初步鉴别。发现一株产生中性脂溶性抗生素,其余两株所产生的抗生素皆为碱性非典型脂溶性物质。尽管此等产物的理化性质还有待进一步鉴别,从中发现新化合物的几率是否大于传统的筛选途径,也还需要更多的筛选实践才能说明,但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这一途径似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抗生素 原生质体融合 发酵
下载PDF
腊样芽孢杆菌756对抗生素2252耐药变异的初步遗传学观察
20
作者 芦圣栋 谭素琴 +3 位作者 陈晓晴 王文翔 李焕娄 梁植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290-297,共8页
微生物的耐药变异可分为生理适应和基因突变。前者是一种暂时的生理修饰,一般是群体行为,实质上是表型变异,是不遗传的;后者是由于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微生物从对某种药物或抗生素敏感而变为耐药,是稳定遗传的。关于这两个类型的耐药变... 微生物的耐药变异可分为生理适应和基因突变。前者是一种暂时的生理修饰,一般是群体行为,实质上是表型变异,是不遗传的;后者是由于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微生物从对某种药物或抗生素敏感而变为耐药,是稳定遗传的。关于这两个类型的耐药变异已有大量报道,但先发生生理适应,再发生基因突变的耐药变异过程尚未见报道。 本文观察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756)对寡糖类抗生素2252的耐药变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芽抱杆菌 耐药变异 菌落 琼脂平皿 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