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肺损伤时肺部纤维化及血管生成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燕芹 吕寒冰 +2 位作者 方马荣 刘斌 徐佳波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77-678,共2页
关键词 肺损伤 急性 肺纤维化 微血管
下载PDF
胸廓外持续负压对油酸致犬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燕芹 钮善福 +2 位作者 朱蕾 郑玉龙 白春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胸廓外持续负压(CNEP)对急性肺损伤犬的治疗作用。方法:给动物注射油酸前先进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30分钟,测定动脉血气和呼吸力学的变化;注射油酸后(0.06ml/kg,静注)将15只犬随机分为3组:... 目的:观察胸廓外持续负压(CNEP)对急性肺损伤犬的治疗作用。方法:给动物注射油酸前先进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30分钟,测定动脉血气和呼吸力学的变化;注射油酸后(0.06ml/kg,静注)将15只犬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不加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的IPPV(IPPV组),第2组为加0.981kPa(1kPa=10.20cmH2O)PEEP的IPPV(PEEP组);第3组为加-0.981kPaCNEP的IPPV(CNEP组)。分别于致伤后、治疗1小时及2小时后重复测定动脉血气和呼吸动力学的变化;实验结束时测定肺湿重/干重比以估计肺含水量。结果:油酸致伤后IPPV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持续下降;治疗第1小时PEEP组和CNEP组PaO2均升高(P均>0.05);然而于治疗第2小时PEEP组的PaO2下降至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第2小时与第1小时比较P<0.05。CNEP组PaO2于治疗第1小时与第2小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第2小时CNEP组的PaO2高于PEEP组(P<0.05),分别为(19.20±3.88)kPa和(15.20±2.60)kPa。CNEP组的气道峰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外持续负压 呼气未正压通气 肺损伤 油酸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微血管增生和血清中VEGF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燕芹 吕寒冰 +2 位作者 方马荣 刘斌 徐佳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微血管增生状态和血清中VEGF的变化 ,探讨VEGF在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微血管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SD大鼠 2 0只 ,每组 5只 ,随机分为 4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油酸损伤第 1天组、第 4天组和第 7天组。... 目的 观察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微血管增生状态和血清中VEGF的变化 ,探讨VEGF在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微血管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SD大鼠 2 0只 ,每组 5只 ,随机分为 4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油酸损伤第 1天组、第 4天组和第 7天组。采用八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肺血管 ,显微镜下计数进行定量分析。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VEGF浓度。结果 急性肺损伤第 4天出现肺部微血管增加 ,与其他组比较P <0 0 5 ;随着急性肺损伤病程的延长 ,肺部微血管在增加后又降至基线水平。油酸损伤第 7天组与第 4天组比较P <0 0 5。油酸损伤第 1天血清中VEGF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损伤组第 1、4和 7天大鼠血清VEGF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肺损伤第 1天出现VEGF的升高 ,第 4天出现肺部微血管的增加 ,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微血管的增生可能与血清中VEGF的增高有关 ,VEGF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秋水仙碱和反应停对急性肺损伤时肺部微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燕芹 刘斌 徐佳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大鼠肺部微血管变化以及秋水仙碱、反应停对急性肺损伤时肺部微血管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 5 0只 ,每组 5只 ,随机分为 10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油酸损伤第 1、4、7d组 ,秋水仙碱治疗第 4、7d组 ,反应停治疗第4...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大鼠肺部微血管变化以及秋水仙碱、反应停对急性肺损伤时肺部微血管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 5 0只 ,每组 5只 ,随机分为 10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油酸损伤第 1、4、7d组 ,秋水仙碱治疗第 4、7d组 ,反应停治疗第4、7d组 ,秋水仙碱加反应停治疗第 4、7d组。采用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肺血管 ,显微镜下计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肺损伤后第 4d出现肺部微血管增加 ,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随着急性肺损伤病程的延长 ,肺部微血管密度又回到基线水平 ,油酸损伤第 7d组与第 4d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秋水仙碱、反应停治疗第 4d组肺部微血管计数均较油酸第 4d组减少 ,秋水仙碱、反应停治疗第 7d组与油酸第 7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秋水仙碱联合反应停治疗第 7d组与单药治疗第 7d比较肺微血管记数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急性肺损伤早期存在肺部微血管的增加 ,肺部微血管的增加可能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秋水仙碱和反应停对急性肺损伤时发生的肺部微血管的增加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 急性肺损伤 反应停 微血管 治疗 秋水仙碱 油酸 发生 肺血管 延长
下载PDF
间歇负压通气对实验犬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5
作者 李燕芹 钮善福 +1 位作者 朱蕾 郑玉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739-741,共3页
目的 :观察间歇负压通气时通气压力对实验犬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 Swan Ganz漂浮导管 ,比较不同负压水平时实验犬的潮气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间歇负压通气能够增加实验犬潮气量 ,但对血流动力... 目的 :观察间歇负压通气时通气压力对实验犬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 Swan Ganz漂浮导管 ,比较不同负压水平时实验犬的潮气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间歇负压通气能够增加实验犬潮气量 ,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 :间歇负压通气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负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机械通气
下载PDF
负压通气下健康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6
作者 李燕芹 钮善福 +1 位作者 朱蕾 郑玉龙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681-683,共3页
目的 研究体外负压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SwanGanz 漂浮导管,监测不同通气状态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以胸甲型负压通气机行间歇负压通气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影响,与自主呼吸相似。... 目的 研究体外负压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SwanGanz 漂浮导管,监测不同通气状态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以胸甲型负压通气机行间歇负压通气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影响,与自主呼吸相似。结论 体外负压通气是更符合机体呼吸生理的一种通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机械通气
下载PDF
胸廓外持续负压对健康犬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7
作者 李燕芹 钮善福 +3 位作者 朱蕾 郑玉龙 宋元林 白春学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 比较胸廓外持续负压(CNEP)和呼气末正压(PEEP)对健康犬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不同通气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并记录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CNEP与PEEP比较,前者对血流动力学和... 目的 比较胸廓外持续负压(CNEP)和呼气末正压(PEEP)对健康犬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不同通气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并记录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CNEP与PEEP比较,前者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同时对尿量也无影响。而PEEP不仅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指标,还使尿量明显减少。结论 CNEP联合间歇正压通气(IPPV)不会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考虑选择CN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外持续负压 血流动力学 呼吸力学 PEEP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被引量:36
8
作者 孙雯雯 李燕芹 +3 位作者 刘斌 秦惠 徐佳波 邹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124-2126,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参数的关系。方法以30名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及治...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参数的关系。方法以30名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及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并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做相关分析。结果 COPD组急性发作期血清CD3+、Th(CD3+CD4+)、Th/Ts,NK细胞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CD3+CD8+)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NK细胞水平与FEV1无明显相关(P>0.05);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前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又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发作期血清IL-8、IL-6、TNF-α与FEV1呈负相关(r=-0.72,P<0.05;r=-0.74,P<0.05;r=-0.75,P<0.05);COPD急性发作期血清IL-6、IL-8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60,P<0.05;r=0.65,P<0.05)。结论 COPD急性发作期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和NK细胞水平下降;血清中IL-6、IL-8、TNF-α过度分泌,这些变化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监测病情、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淋巴细胞亚群 FEV1 白介素-6 白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NK细胞
下载PDF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3
9
作者 朱蕾 钮善福 +2 位作者 李燕芹 白春学 蔡映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3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并与同期16例非昏迷患者比较。结果:昏迷患者通气2~4小时后,pH值从7.231±... 目的: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3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并与同期16例非昏迷患者比较。结果:昏迷患者通气2~4小时后,pH值从7.231±0.054升至7.376±0.073,PaCO2从12.03±1.83kPa(1kPa=7.5mmHg)降至9.36±1.94kPa;且多数患者意识转清,并恢复正常的咳痰能力;合并电解质紊乱者治疗反应较差。85%的患者平均通气13天后恢复至稳定的自主呼吸状态和较满意的动脉血气水平。与非昏迷患者比较疗效相似(P>0.05),但较多患者需改用辅助/控制模式通气,且有较高的胃胀气发生率。结论:昏迷不应是面罩通气的禁忌证;加强昏迷患者意识清醒前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胃胀气的引流,合理选用机械通气模式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肺疾病 面罩通气 昏迷 机械通气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瑛 李燕芹 +3 位作者 刘斌 徐佳波 秦慧 邹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09年3月于仁济医院呼吸科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52例,分为轻度组(n=12)、中度组(n=12)、重度组(n=14)和极重度组(n=14);以26例健...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09年3月于仁济医院呼吸科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52例,分为轻度组(n=12)、中度组(n=12)、重度组(n=14)和极重度组(n=14);以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为健康吸烟对照组(n=13)和健康不吸烟对照组(n=13)。所有受试者接受肺功能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NO2-/NO3-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COPD组血清NO和VEGF浓度均低于健康不吸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O和VEGF浓度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呈正相关(r=0.767,P<0.01;r=0.658,P<0.01)。COPD组血浆ET-1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ET-1浓度与FEV1呈负相关(r=-0.816,P<0.01)。结论 COPD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3
11
作者 钮善福 朱蕾 +2 位作者 蔡映云 白春学 李燕芹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面罩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技术因素。方法根据呼吸机性能、面罩特性、通气模式及通气参数的调节分3期,比较面罩通气的效果和副作用。结果面罩的材料、气垫的充盈度、固定方法可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通气的密闭性。压力... 目的探讨影响面罩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技术因素。方法根据呼吸机性能、面罩特性、通气模式及通气参数的调节分3期,比较面罩通气的效果和副作用。结果面罩的材料、气垫的充盈度、固定方法可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通气的密闭性。压力支持通气(PSV)的同步性好、有效通气量高。呼吸中枢兴奋性低下或呼吸肌严重疲劳时,需改用辅助/控制(A/C)模式。PSV或A/C模式应从低压力或低容量起始逐渐过渡到高压力或高容量。面罩通气的比例、有效率、住院患者的总有效率由早期的48%,46%,72%升至中期的79%,67%,72%和近期的85%,83%,81%。鼻梁部糜烂和胃胀气的比例逐渐下降,3期分别为27%,46%;12%,38%;7%,21%。结论呼吸机性能、面罩特性、通气模式的选择和通气参数的调节会影响面罩通气的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面罩通气 机械通气
下载PDF
不同剂量BMSC尾静脉输注对小鼠肺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佳波 李燕芹 +3 位作者 李莉 刘斌 熊剑飞 叶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57-1162,共6页
目的研究经尾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雄性转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FVB小鼠BMSC。将24只FVB雌性受体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MSC治疗1组(BMSC 1组)和BMSC治疗2组(BMSC 2组)(n... 目的研究经尾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雄性转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FVB小鼠BMSC。将24只FVB雌性受体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MSC治疗1组(BMSC 1组)和BMSC治疗2组(BMSC 2组)(n=6)。模型组、BMSC 1组和BMSC 2组小鼠分别经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制备肺纤维化模型。建模24 h后,BMSC 1组和BMSCs 2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BMSC 1×106/只和2×106/只。于建模后第21天处死所有小鼠,制备小鼠肺组织标本。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RFP(+)BMSC分布观察和RFP定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表达;碱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Real-time 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mRNA表达。结果小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BMSC 1组较模型组显著减轻,而BMSC 2组较模型组明显加重。BMSC 2组在肺间质纤维化活跃区域可见大量RFP(+)BMSC且其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SP-A表达,正常组>BMSC 1组>BMSC 2组和模型组(均P<0.05),而BMSC 2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p含量,正常组<BMSC 1组<模型组<BMSC 2组(P<0.01,P<0.05);TGF-β和PDGF mRNA表达,BMSC 2组>BMSC 1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适量的BMSC尾静脉输注能有效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而过量的BMSC则可能使其病变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肺纤维化 量效关系 红色荧光蛋白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羟脯氨酸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下载PDF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 被引量:23
13
作者 朱蕾 钮善福 +3 位作者 蔡映云 徐风平 李燕芹 李善群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47-350,共4页
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SV)和辅助/控制(A/C)通气的优缺点。(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比较PSV模式有效与效果不佳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2)8例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P... 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SV)和辅助/控制(A/C)通气的优缺点。(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比较PSV模式有效与效果不佳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2)8例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PSV模式与A/C模式的比较以及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的疗效测定。结果:用PSV模式,所有患者皆完成了从自主呼吸到面罩机械通气的过渡。此后分别有7例和4例患者需改用 A/ C或加用 SIMV模式。与A/ C模式比较,用 PSV模式通气不仅耐受性好,且可允许较低的气垫内压,并具有漏气量少、动态死腔小、有效通气量高等优点。低水平PEEP可提高氧分压,而对血流动力学及面罩的密闭性能无不良影响。结论:PSV模式可作为经面罩机械通气的首选模式,A/ C模式则为必要补充,PEEP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罩加压通气 呼吸衰竭 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下载PDF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极重度二氧化碳潴留患者 被引量:20
14
作者 朱蕾 钮善福 +2 位作者 李燕芹 李善群 方智野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62-463,共2页
关键词 呼吸衰竭 COPD 二氧化碳潴留 机械通气
下载PDF
BMSCs条件培养液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MMP-9/TIMP-1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熊剑飞 李燕芹 +2 位作者 徐佳波 叶清 邹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3,194,共7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液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A、B和C)。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经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5 mg/k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次日,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入DMEM/...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液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A、B和C)。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经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5 mg/k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次日,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入DMEM/F-12浓缩培养基,各治疗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入不同数量BMSCs条件培养液。20 d后取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染色;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MMP-9 mRNA、TIMP-1 mRNA表达变化以及肺组织匀浆中MMP-9、TIMP-1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肺泡炎症反应程度、肺纤维化程度及HYP含量均有所减轻。治疗组肺组织MMP-9 mRNA含量、肺组织匀浆中MMP-9蛋白含量与MMP-9/TIMP-1蛋白含量比值均较模型组、对照组升高。结论 BMSCs条件培养液可通过促进MMP-9及MMP-9/TIMP-1的升高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液 MMP-9 TIMP-1
下载PDF
COPD和哮喘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EFL、FEV_1及IC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秦慧 李燕芹 +4 位作者 赵旭霁 查琼芳 刘斌 邹静 陈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16-918,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深吸气量(IC)和呼气流速受限(EFL)的变化。方法33名急性发作的COPD患者和哮喘13名患者通过定量气雾剂吸入400μg沙丁胺醇,并于吸药前和吸药后20mi...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深吸气量(IC)和呼气流速受限(EFL)的变化。方法33名急性发作的COPD患者和哮喘13名患者通过定量气雾剂吸入400μg沙丁胺醇,并于吸药前和吸药后20min分别检测常规肺功能,并应用呼气负压(NEP)技术检测EFL。结果33例COPD患者吸药前坐卧位均存在EFL,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仅1例坐位时EFL消失,其余32例坐卧位均仍存在EFL;13例哮喘患者吸药前坐位和(或)卧位均存在EFL,吸药后10例坐卧位EFL均消失,3例坐位EFL消失而卧位存在。26名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显示了IC明显的增加(△IC>15%)。结论对于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较FEV1、EFL的变化更加敏感;而哮喘患者EFL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哮喘 呼气负压技术 呼气流速受限 1 s用力呼气容积 深吸气量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巍 秦慧 李燕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6-958,共3页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与一般常规肺功能和一般心脏负荷试验不同,它所强调的是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反应,通过监测运动时人体的一些生理参数指标,来全面综合地评价心肺、神经骨骼肌肉在运动负荷下的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与一般常规肺功能和一般心脏负荷试验不同,它所强调的是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反应,通过监测运动时人体的一些生理参数指标,来全面综合地评价心肺、神经骨骼肌肉在运动负荷下的功能情况。由于这一特性,CPET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评价和预后估计中。以下就对CPET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临床疾病 心脏负荷试验 CPET 常规肺功能 运动状态 生理参数 运动负荷
下载PDF
呼吸阻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美琴 钮善福 +1 位作者 李燕芹 白春学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460-461,共2页
目的 探讨呼吸阻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脉冲振荡法对57 例COPD 患者进行呼吸阻抗测定并与常规肺功能比较。结果 COPD患者5~35Hz 振荡频率时粘性阻力和共振频率较健康组明显增大。5~35Hz 时... 目的 探讨呼吸阻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脉冲振荡法对57 例COPD 患者进行呼吸阻抗测定并与常规肺功能比较。结果 COPD患者5~35Hz 振荡频率时粘性阻力和共振频率较健康组明显增大。5~35Hz 时电抗明显低于健康组。粘性阻力和电抗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COPD 组Fres 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显著负相关,X5 正相关,R20 无相关性。Fres 与FEV1 和Vmax 相关性最密切。相关关系分别为- 0-671 和-0-666。Fres、R5 和X5 诊断COPD 的敏感性分别为94-74% 、59-65 % 和54-38% ,特异性分别为86-66% 、96-66% 和90% 。结论 共振频率是诊断COPD的最敏感指标。IOS法测定呼吸阻抗是无创性检查,不需患者特别配合,对严重COPD急性发作患者可进行动态检测,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阻抗 脉冲振荡技术
下载PDF
关于内科医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行为的调查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海琴 李燕芹 +1 位作者 秦慧 刘斌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6-811,共6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各级医院内科医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认识和诊治行为现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上海市6个区共13所医院的内科医师进行COPD基本知识和诊治行为的问卷调查,问卷按答题者所在医院级别、科室、职称进行分类统计,... 目的调查上海市各级医院内科医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认识和诊治行为现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上海市6个区共13所医院的内科医师进行COPD基本知识和诊治行为的问卷调查,问卷按答题者所在医院级别、科室、职称进行分类统计,应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17份。92.3%(108/117)的医师了解当前COPD的流行率;30.8%(36/117)了解疾病特征,其中呼吸专业组为46.2%(18/39),显著高于非呼吸专业组的23.1%(18/78,P<0.05);仅26.5%(31/117)能全面认识发病高危因素。以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情况诊断疾病者占26.5%(31/117),其中呼吸专业组为48.7%(19/39),显著高于非呼吸专业组的15.4%(12/78,P=0.001);仅以临床症状诊断疾病者占73.5%(86/117)。稳定期药物治疗基本符合指南建议,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占82.1%(96/117);对氧疗知识的认识不足,一、二级医院非呼吸专业的不了解率达100.0%。加重期治疗基本符合指南原则,但对无创通气、致病原的认识尚不足,尤其是基层医院、非呼吸专科和资历较低的医师。结论加强对医师的宣传教育及推广指南应用仍是今后COPD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问卷调查 内科医师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肺纤维化大鼠肺微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佳波 李燕芹 +2 位作者 刘斌 秦慧 邹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29期3658-3662,共5页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肺微血管变化的影响,并探讨OMT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气管注射博来霉素制作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氧化苦参碱治疗...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肺微血管变化的影响,并探讨OMT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气管注射博来霉素制作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氧化苦参碱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每组2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治疗组造模后第2天起腹腔注射氧化苦参碱注射液,直至处死;模型组造模后每天腹腔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在造模后第3,7,14,28天随机处死6只,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计算机图形自动分析系统(CIAS)评估肺纤维化程度。通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肺组织切片行CD-31免疫组化标记,通过CIAS评估肺微血管动态改变。结果模型组第14,28天肺HYP含量均高于同期正常组(P均<0.05),治疗组第28天肺HYP含量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病理学半定量分析显示治疗组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及治疗组肺微血管密度(MVD)呈动态改变,在第3,7,14天2组肺组织MVD均高于正常组,在第28天时则明显低于正常组,其中模型组肺MVD第3,7天较治疗组均更高(P均<0.05);ELISA检测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时间点肺组织匀浆TNF-α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治疗组第7,14天TNF-α较同期模型组均明显下调(P均<0.05)。结论在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肺组织微血管密度动态改变,早期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微血管减少甚至消失,氧化苦参碱能一定程度阻止肺纤维化早期新生血管形成。氧化苦参碱治疗肺纤维化可能部分与抑制TNF-α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氧化苦参碱 肿瘤坏死因子-Α 新生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