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扫描的蒸汽驱岩心孔隙结构特征及相渗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爱芬 高子恒 +1 位作者 景文龙 付帅师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明确蒸汽驱对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以LDB油田为例,应用CT技术扫描不同蒸汽驱阶段岩心,构建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孔隙网络模型,获取不同蒸汽驱阶段的岩心孔隙度、绝对渗透率及孔隙结构相关特征等参数,并通过流动模拟... 为明确蒸汽驱对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以LDB油田为例,应用CT技术扫描不同蒸汽驱阶段岩心,构建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孔隙网络模型,获取不同蒸汽驱阶段的岩心孔隙度、绝对渗透率及孔隙结构相关特征等参数,并通过流动模拟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开展定量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蒸汽驱的进行,岩心孔隙空间变大,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喉道半径、孔隙度及渗透率均增大,渗流能力变强,孔隙结构得到改善。研究成果可为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蒸汽驱 CT扫描 孔隙结构 孔隙网络模型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变化规律
2
作者 韩宝 骆飞飞 +4 位作者 王志维 李丹杨 景文龙 程玉龙 李爱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玛湖1区块是位于玛湖凹陷南斜坡带的岩性砂砾岩未饱和油藏,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影响了油藏的正常设计及开发。通过分析玛湖凹陷构造运动及油藏成因,分析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的根本原因;测试常... 玛湖1区块是位于玛湖凹陷南斜坡带的岩性砂砾岩未饱和油藏,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影响了油藏的正常设计及开发。通过分析玛湖凹陷构造运动及油藏成因,分析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的根本原因;测试常规油藏(储层中各处油气性质相同)泡点压力随深度的变化,提出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是由于轻质油气二次成藏及油藏的非均质性造成的;提出确定泡点压力的运移阻力法。结果表明:玛湖凹陷有两次时间间隔较大的成藏时期,且第二次成藏时油品的性质优于第一次;玛湖1井区饱和压力、气油比随平均油气运移阻力的增加呈幂函数关系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藏 玛湖1井区 泡点压力 溶解气油比 构造运动 运移阻力
下载PDF
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基于工程案例的探究性实验建设
3
作者 付帅师 朱永春 +5 位作者 韩继凡 李爱芬 肖志朋 刘诗琪 樊冬艳 王增宝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7-244,共8页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实测地面脱气油量减少。地面油气分离时采用多级脱气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分离时挥发油中轻质组分的蒸发程度,减少地面脱气油损失。实验得出了挥发油在地面多级分离时的最优分离器压差,在该压差下分离油气时原油中的轻质组分蒸发程度最小。该研究结果对挥发性油藏地面分离条件的确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原油 高压物性 多级脱气 油气分离条件 探究性实验
下载PDF
一株蹄形藻(Kirchneriella sp.)的生长和油脂积累潜力评价
4
作者 沈宏孝 李涛 李爱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9.0、18.0和36.0 mmol/L),测定生物质浓度、总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光合效率等指标,评价该藻株的产油能力,并利用现有模型,计算生物柴油的质量参数。经鉴定该藻株为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干重)均低于20%,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总脂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脂类是该藻的主要储能物质;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C18︰1)、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该藻株的生长和油脂含量明显受氮素水平影响,在最低氮浓度条件下(3.6mmol/L),获得最高总脂含量(46.92%±1.52%,干重),在最高氮浓度条件下(36.0mmol/L),获得最高生物质浓度[(6.53±0.11)g/L],在18.0 mmol/L条件下,获得最高总脂产量[(2.43±0.06) g/L];降低氮浓度,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但藻细胞光合色素的含量明显降低,且热和荧光损失的能量比例增加,经模型预测该藻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运动黏度、比重、密度、碘值等均符合BD 100(S10)和EN 14214标准。综上所述,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产油藻株,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蹄形藻JNU-3201 氮浓度 总脂 脂肪酸 生物柴油质量参数
下载PDF
一种测定低渗油藏启动压力的新方法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爱芬 张少辉 +2 位作者 刘敏 王伟刚 张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1,共4页
低渗油藏孔隙细小,渗流不符合达西定律,流体在其中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点,设计了合理确定启动压力的测试方法。利用胜利油田天然低渗岩心、产出水及现场脱气原油配制的模拟油,测定了单相水及束缚水饱和度下油的启动压... 低渗油藏孔隙细小,渗流不符合达西定律,流体在其中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点,设计了合理确定启动压力的测试方法。利用胜利油田天然低渗岩心、产出水及现场脱气原油配制的模拟油,测定了单相水及束缚水饱和度下油的启动压力及非线性渗流规律,回归得到了启动压力梯度与岩石气测渗透率和流体粘度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该测试方法能准确地测定低渗及特低渗岩心的启动压力;油、水的启动压力梯度与岩石气测渗透率和粘度的比值呈幂指数关系,且随渗透率与粘度比值的降低而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启动压力 气测渗透率 流体粘度 非线性渗流 渗流规律
下载PDF
丘陵油田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实验
6
作者 肖志朋 刘诗琪 +4 位作者 李艳明 韩继凡 安国强 朱永春 李爱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6,共9页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_(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_(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混相驱 细管实验 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丘陵油田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爱芬 刘敏 +2 位作者 张化强 李春芹 姚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50,54,共5页
低渗油藏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目前研究很少,没有明确的结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从启动压力梯度定义出发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测定方法.用胜利油田天然低... 低渗油藏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目前研究很少,没有明确的结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从启动压力梯度定义出发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测定方法.用胜利油田天然低渗岩心测定了不同渗透率岩心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通过数据回归建立了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饱和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油水两相同时渗流时,两相的启动压力梯度相等,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的趋势,并且渗透率越低的岩心,降低的趋势越明显.建立了根据岩石的物性预测研究区块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经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两相渗流 启动压力梯度 实验研究 经验公式
下载PDF
用逐步稳态替换法确定低渗油藏合理井距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爱芬 刘艳霞 +2 位作者 张化强 袁忠超 吴子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2,97,共5页
以杨清立提出的非线性渗流连续模型及最新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逐步稳态替换法确定低渗透油藏的合理井距,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和驱动压差对合理井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合理井距有较大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合理井距越小;启动... 以杨清立提出的非线性渗流连续模型及最新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逐步稳态替换法确定低渗透油藏的合理井距,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和驱动压差对合理井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合理井距有较大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合理井距越小;启动压力梯度较小时,增大驱动压差可以增大注采井距;启动压力梯度较大时,驱动压差的影响不大,需要采取压裂措施才能经济合理地开采低渗透油藏;与稳态法相比,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更符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可用于指导低渗透油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非线性渗流 连续模型 逐步稳态替换 合理井距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爱芬 刘敏 +1 位作者 张少辉 姚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35-39,共5页
目前,国内外对启动压力梯度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实验研究很少.用胜利油田某特低渗透油藏的天然岩心,通过实验研究了水在特低渗岩心中的启动压力梯度及流速—压差关系,束缚水饱和度下油在特低渗岩心中的启动压力梯度及流速... 目前,国内外对启动压力梯度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实验研究很少.用胜利油田某特低渗透油藏的天然岩心,通过实验研究了水在特低渗岩心中的启动压力梯度及流速—压差关系,束缚水饱和度下油在特低渗岩心中的启动压力梯度及流速—压差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回归,得出了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拟启动压力梯度、最大启动压力梯度及描述流速—压差曲线参数与岩石气测渗透率、流体黏度的经验公式,建立了确定最小、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图版.研究表明,特低渗地层启动压力梯度及描述流速压差曲线的参数与岩石气测渗透率/流体黏度比值有很好的相关性,拟绝对渗透率与岩石气测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规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 被引量:72
10
作者 李爱芬 凡田友 赵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69,77,共4页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时,注入水沿裂缝窜流,油井含水率高,地下注水波及效果差,油层水淹后仍有大量原油滞留在基质岩块中。渗吸排油是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重要的采油机理,为研究各种因素对渗吸效果的影响,采用胜利油区纯梁采油厂天然低...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时,注入水沿裂缝窜流,油井含水率高,地下注水波及效果差,油层水淹后仍有大量原油滞留在基质岩块中。渗吸排油是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重要的采油机理,为研究各种因素对渗吸效果的影响,采用胜利油区纯梁采油厂天然低渗透岩心,通过在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了润湿性、温度、粘度、界面张力等因素对渗吸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不是影响渗吸的直接因素,而是通过改变模拟油的粘度来间接影响渗吸;润湿性、模拟油粘度以及界面张力是影响自发渗吸的主要因素,岩石越亲水,模拟油粘度越低,渗吸采收率越高;对于亲水岩心,渗透率和界面张力控制着渗吸发生的方式;不同渗透率级别对应一个最佳的界面张力范围,在该范围内,渗吸的采收率最高;对于亲水—弱亲水岩心,岩心渗透率越大,所对应的最佳界面张力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自发渗吸 润湿性 界面张力 渗吸采收率
下载PDF
微量元素硒载体酵母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爱芬 刘振乾 +2 位作者 徐宁 段舜山 陈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26-631,共6页
 以啤酒酵母为硒载体酵母生产菌株,通过5L全自动发酵罐实验,对硒酵母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硒酵母发酵生产的适宜控制参数和加硒条件:在发酵开始后第2~11h内流加亚硒酸钠,总加入量为8 4×10-4mol/L,经过12h发酵可得硒酵母...  以啤酒酵母为硒载体酵母生产菌株,通过5L全自动发酵罐实验,对硒酵母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硒酵母发酵生产的适宜控制参数和加硒条件:在发酵开始后第2~11h内流加亚硒酸钠,总加入量为8 4×10-4mol/L,经过12h发酵可得硒酵母干粉的生物量为100mL2 1g,酵母中硒的质量分数为1800μg/g以上,酵母细胞对硒离子的利用效率是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硒酵母 发酵
下载PDF
碳源对粉核油球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爱芬 刘然 +3 位作者 刘晓娟 徐宁 张成武 段舜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1-467,共7页
研究了不同碳源类型(CO2、NaHCO3和葡萄糖)及其浓度对粉核油球藻(Pinguiococcus pyrenoidosus CCMP 2078)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培养液中适量添加碳源促进了粉核油球藻的生长,三种碳源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是0.5%CO2、5mmo... 研究了不同碳源类型(CO2、NaHCO3和葡萄糖)及其浓度对粉核油球藻(Pinguiococcus pyrenoidosus CCMP 2078)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培养液中适量添加碳源促进了粉核油球藻的生长,三种碳源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是0.5%CO2、5mmol/L NaHCO3和20g/L葡萄糖,对数生长末期的细胞密度分别是对照的3.10倍、1.47倍和2.78倍;(2)除了低浓度葡萄糖外,其他碳源类型和浓度均降低了TPUFA和EP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提高了TSFA的比例,胞内EPA和TSFA含量均下降;(3)低浓度碳源提高了TSFA和EPA产量。通入0.5%CO2培养的EPA和TSFA产量分别是对照的2.30倍和2.69倍,5mmol/L NaHCO3培养的TSFA产量是对照的1.85倍,5g/L和10g/L葡萄糖培养的EPA和TSFA产量最高分别可达对照的2.11倍和1.58倍。因此,通入低浓度CO2最有利于粉核油球藻的生长以及EPA和饱和脂肪酸的生产,EPA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物量的增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核油球藻 碳源 生长 EPA 饱和脂肪酸
下载PDF
地层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研究 被引量:53
13
作者 李爱芬 王士虎 王文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0-73,共4页
在压裂、防砂及冲砂过程中 ,为防止砂粒在井筒底部沉积 ,需研究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 ,从而确定最低排量等施工参数。根据固液两相流理论 ,推导了砂粒在牛顿流体、幂律流体及宾汉流体中不同沉降雷诺数范围内的沉降规律 ;用不同类型的... 在压裂、防砂及冲砂过程中 ,为防止砂粒在井筒底部沉积 ,需研究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 ,从而确定最低排量等施工参数。根据固液两相流理论 ,推导了砂粒在牛顿流体、幂律流体及宾汉流体中不同沉降雷诺数范围内的沉降规律 ;用不同类型的液体及不同粒径的砂粒对不同情况下沉降规律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及计算表明 :常用的斯托克斯公式仅适应于颗粒沉降雷诺数较小的情况 ;当砂粒较大、液体粘度较小时 ,用斯托克斯公式得出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很大。新推导公式所得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 ,得出的砂粒沉降规律较为准确 ,可用于现场流体携砂能力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沉降 携砂能力 实验 理论计算
下载PDF
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深部调剖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爱芬 陈月明 +2 位作者 阚春玲 刘颖萍 雷光伦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49,共3页
对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的组成和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了研究 ,根据大庆油田目前所用的配方 ,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多种配方调剖剂 ,并对其成胶特点、在岩心中物理堵塞作用的大小、以及用量对调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 对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的组成和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了研究 ,根据大庆油田目前所用的配方 ,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多种配方调剖剂 ,并对其成胶特点、在岩心中物理堵塞作用的大小、以及用量对调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的交联时间可以控制 ,成胶时间从 2天到十几天不等。成胶后强度大 ,粘度大于 2 0Pa·s且有效期长 ,在实验观察 9个月的时间里 ,冻胶的粘度没有明显降低。另外 ,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对地层的堵塞作用大 ,地层条件下可使渗透率降低 6 0 %以上。该调剖剂已在大庆油田进行了矿场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离子聚合物 调剖剂 深部调剖 机理 室内实验 组成 化学反应原理
下载PDF
砾石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爱芬 姚军 寇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流体从砾石充填防砂井供给边缘到井筒的流动分为4部分:从供给边缘至井筒的平面径向流,射孔孔眼附近的球面向心流,通过射孔孔眼的单向流,由射孔孔眼到筛管的发散流。建立了计算各部分单相渗流的流动阻力数学模型,并考虑紊流对井筒附近流... 流体从砾石充填防砂井供给边缘到井筒的流动分为4部分:从供给边缘至井筒的平面径向流,射孔孔眼附近的球面向心流,通过射孔孔眼的单向流,由射孔孔眼到筛管的发散流。建立了计算各部分单相渗流的流动阻力数学模型,并考虑紊流对井筒附近流动阻力影响。对模型求解,研究影响产能的敏感性参数。对胜利油田某砾石充填防砂井产能计算的结果表明:按单向流、径向流及发散流计算井筒内流动阻力的结果差别较大,仅用单相流或径向流模型计算井筒内压降有一定误差;防砂井压降主要出现在射孔孔眼内及其附近,孔眼内填满地层砂时孔眼内的压降是总压降的48%,而填满砾石时是总压降的29%,将每个孔眼填满砾石是提高防砂井产能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 砾石充填 产能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泡沫体系注入方式优化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爱芬 陈凯 +1 位作者 赵琳 唐健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2,116,共4页
针对一些油田地层矿化度高的特点,使用抗盐起泡剂HY-6,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研究4种注入方式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泡沫在非均质可视化填砂模型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注入一定量的聚合物前缘段塞有利于增大波及系数,... 针对一些油田地层矿化度高的特点,使用抗盐起泡剂HY-6,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研究4种注入方式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泡沫在非均质可视化填砂模型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注入一定量的聚合物前缘段塞有利于增大波及系数,4种注入段塞组合方式中较好的组合方式"为质量分数为0.1%聚合物YG100前缘段塞(0.1 PV)+质量分数为0.3%起泡剂HY-6段塞(0.3 PV)+泡沫主段塞(0.5 PV)";泡沫驱主要利用贾敏效应封堵高渗区,增大低渗区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泡沫前缘因遇油消泡,产生气驱和稀表面活性剂驱,可以明显改善高渗区的洗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调剖 填砂管实验 注入方式 驱油机理
下载PDF
封闭定容型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采规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爱芬 张东 高成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97,117,共4页
封闭定容型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采规律对合理开发该类缝洞单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封闭定容型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采特点,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充填程度下注水替油周期产油量的变化规律;在确定相关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推导压缩系... 封闭定容型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采规律对合理开发该类缝洞单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封闭定容型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采特点,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充填程度下注水替油周期产油量的变化规律;在确定相关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推导压缩系数,计算得到了周期产油量,并结合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研究了生产压差、充填颗粒粒径、充填程度对周期产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水替油的进行,周期产油量逐渐降低;周期产油量随着注水替油生产压差的增大、溶洞充填颗粒粒径的增大、溶洞充填程度的降低而提高;生产周期数量随着注水替油生产压差的增大、溶洞充填颗粒粒径的减小、溶洞充填程度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定容型缝洞单元 注水替油 物理模拟 充填颗粒粒径 周期产油量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式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爱芬 衣艳静 陶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55-58,共4页
结合孤岛油田注聚区块地层情况,优选出了适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阳离子聚合物,研究了其驱油机理、在均质岩心中的驱油效果、均质岩心聚合物驱后水驱不同倍数时的驱油效果;研究了非均质地层聚合物驱后进行调剖或不... 结合孤岛油田注聚区块地层情况,优选出了适于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阳离子聚合物,研究了其驱油机理、在均质岩心中的驱油效果、均质岩心聚合物驱后水驱不同倍数时的驱油效果;研究了非均质地层聚合物驱后进行调剖或不调剖的驱油效果,并与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驱油剂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聚驱后注入的阳离子聚合物通过吸附、絮凝等作用可使后续水驱波及体积进一步增加,聚驱后转水驱阶段越早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其驱油效果越好,非均质地层聚驱后对高渗层进行适当的封堵再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后续水驱 提高采收率 室内实验 阳离子聚合物 高效驱油剂 调剖
下载PDF
去污剂对裙带菜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电泳分离效果及其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爱芬 陈敏 周百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4-401,共8页
于 1 998年 3月在青岛市太平角采集裙带菜孢子体 ,通过破碎、离心制备类囊体膜。用去污剂SDS、DOC、DMG和DIG增溶裙带菜类囊体膜 ,经PAGE分离色素 -蛋白质复合物 ,并测定其光谱特性。结果表明 ,电泳分离效果与所用的去污剂的种类有关。... 于 1 998年 3月在青岛市太平角采集裙带菜孢子体 ,通过破碎、离心制备类囊体膜。用去污剂SDS、DOC、DMG和DIG增溶裙带菜类囊体膜 ,经PAGE分离色素 -蛋白质复合物 ,并测定其光谱特性。结果表明 ,电泳分离效果与所用的去污剂的种类有关。去污剂不同 ,分离到的同一类型复合物的吸收光谱有差异 ,捕光色素 -蛋白质复合物的数目、种类及吸收光谱明显不同。电泳中产生的游离色素的多少也随去污剂种类而异。在 4种去污剂中 ,以DMG和DIG增溶的效果最好 ,经SDS PAGE分出 6种色素 -蛋白质复合物 ,游离色素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裙带菜 去污剂 凝胶电泳 色素-蛋白质复合物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分离效果
下载PDF
界面张力对低渗亲水储层自发渗吸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爱芬 何冰清 +2 位作者 雷启鸿 李楷 王桂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4,共8页
为了研究压裂液的界面张力对低渗亲水储层自发渗吸的影响,基于改进的LW渗吸模型,考虑静水压力以及流动阻力的影响,结合分形理论,建立描述自发渗吸体积与渗吸时间之间关系的自发渗吸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计算自发渗吸体积随界面张力... 为了研究压裂液的界面张力对低渗亲水储层自发渗吸的影响,基于改进的LW渗吸模型,考虑静水压力以及流动阻力的影响,结合分形理论,建立描述自发渗吸体积与渗吸时间之间关系的自发渗吸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计算自发渗吸体积随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与结论的正确性。试验结果和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界面张力对自发渗吸体积的影响呈非线性,随着界面张力的增加,渗吸动力和流动阻力同时增加,渗吸采收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针对不同种类的压裂液,都存在某一最佳界面张力值,使渗吸效果达到最好,得到最大自发渗吸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渗吸 低渗 核磁共振 渗吸体积 分形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