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0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锻炼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衰弱的预防效果观察
1
作者 李琨 施贤清 《大医生》 202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观察早期目标导向康复锻炼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 目的 观察早期目标导向康复锻炼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采用ABCDEF集束化策略)与试验组(33例,采用早期目标导向康复锻炼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对比两组患者肌力状态、ICU获得性衰弱发生情况、时间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肌力状态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ICU治疗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康复锻炼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衰弱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改善患者肌力状态,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目标导向康复锻炼 ABCDEF集束化策略 获得性衰弱
下载PDF
儿童枕骨髁及枕骨大孔数字化测量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李琨 周哲源 +8 位作者 王建 张燕 赵岩 何学桐 李轲 陈思敏 吴星雨 王星 张少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30-2834,共5页
背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枕颈交界区的各种疾病与创伤,严重时需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对儿童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发育的解剖学参数。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形态学结构进行相关测量,... 背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枕颈交界区的各种疾病与创伤,严重时需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对儿童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发育的解剖学参数。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形态学结构进行相关测量,为枕颈交界区病变以及相关外科手术和法医鉴定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数。方法:收集行螺旋CT扫描涉及颅底的原始儿童及青少年影像资料389例,其中男247例,女142例,年龄1-18岁。按照年龄分为1-3岁组、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13-15岁组和16-18岁组。利用Mimics 16.0软件三维重建颅底,测量枕骨大孔长度和宽度,并且利用公式计算出枕骨大孔面积和指数,测量枕骨髁长度、宽度、高度,枕骨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O-S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骨髁后缘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F-O角),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舌下神经管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F-H角)。对各指标间进行性别、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枕骨大孔测量除枕骨大孔指数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外,枕骨大孔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枕骨大孔面积均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②枕骨髁的O-S角、F-O角和F-H角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枕骨髁长、枕骨髁高、枕骨髁宽在性别间差异(P<0.05);③枕骨髁长在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枕骨髁高、枕骨髁宽、O-S角、F-O角和F-H角在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枕骨大孔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枕骨大孔面积、枕骨髁长、枕骨髁高和枕骨髁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波浪状递增的趋势;而O-S角、F-O角和F-H角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波浪状递减趋势;枕骨大孔指数则无明显变化;⑤提示儿童枕骨大孔和枕骨髁的形态学指标在性别和侧别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为临床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及法医检测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枕骨髁 CT 三维重建 形态特征
下载PDF
三维数字儿童蒙医针刺穴位可视化系统的研发
3
作者 刘宇航 孙瑞芬 +7 位作者 木日根吉雅 王星 李志军 刘亚楠 郝韵腾 蔡永强 张少杰 李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223-3228,共6页
背景:目前中医成人针刺穴位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相关报道日益增多,且中医儿童针刺穴位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及蒙医训练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已有报道,但蒙医面向儿童群体此类系统尚未见报道。目的:研发蒙医儿童针刺穴位仿真系统,希望供临床教... 背景:目前中医成人针刺穴位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相关报道日益增多,且中医儿童针刺穴位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及蒙医训练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已有报道,但蒙医面向儿童群体此类系统尚未见报道。目的:研发蒙医儿童针刺穴位仿真系统,希望供临床教学、施术手法练习及针刺安全性研究使用。方法:在学龄前男童断层解剖数据集基础上运用PhotoShop 2021与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软件完成儿童三维数字化虚拟解剖模型及内部多器官组织的构建;通过Unity数据库语言编制蒙医顶会穴等27个穴位的相关注释信息库;在儿童3D打印头颈部树脂模型上选用蒙医金针、银针录制针刺穴位教学视频;在Unity3D软件中整合儿童解剖模型、穴位注释信息库及针刺操作视频并编写代码,成功创建集仿真针刺训练、临床教学及针刺安全性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三维数字儿童蒙医针刺穴位可视化系统。结果与结论:①该研究基于真实儿童标本,为减少二维分割错误,采用手动逐层分割断面图像法,最大程度确保3D模型精度的前提下,使用3D软件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提取和保存独立分割数据,与PhotoShop.2021软件共同完成儿童头颈部外层皮肤与其内部骨性结构、颈脊髓、血管和神经、肌肉及韧带等数十个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后,于MeshLab软件中完成各独立结构基本形态和整体轮廓完整性核验工作,并利用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进行最终精细化调校及解剖位置确认,成功模拟还原学龄前儿童头颈部真实解剖形态。②该研究运用Unity3D软件将儿童三维模型、针刺操作视频和穴位注释库三者整合,成功构建三维数字儿童蒙医针刺穴位可视化系统。③该研究以中国学龄前男童真实连续断层超薄数据集为基础,实现了中国首个蒙医儿童头颈部针刺穴位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的研发,较既往针刺软著更贴合亚洲儿童解剖形态学发育特点,在蒙医针刺安全性研究、临床教学及针刺模拟训练等领域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蒙医 针刺 穴位 可视化 断层解剖 安全性 穴位毗邻 3D打印 仿真系统
下载PDF
幼童脑干形态学与增龄发育的数字化特征
4
作者 刘亚楠 王星 +9 位作者 李琨 孙瑞芬 马雪英 赵磊 刘宇航 杨洋 郝韵腾 李梓瑜 张少杰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30-1736,共7页
背景:既往对脑干研究多集中于成人和胎儿,而对国人幼童脑干的增龄发育特征研究甚少。目的:观测健康幼童脑干发育特征,探究其增龄差异及其与性别间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74例2-6岁幼童颅颈部3.0T... 背景:既往对脑干研究多集中于成人和胎儿,而对国人幼童脑干的增龄发育特征研究甚少。目的:观测健康幼童脑干发育特征,探究其增龄差异及其与性别间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74例2-6岁幼童颅颈部3.0T MRI图像行回顾性研究,测量脑干(含中脑、脑桥、延髓)正中矢状面径线、面积和角度。结果与结论:中脑、脑桥、延髓前后径在2-5岁组,中脑、脑桥、延髓纵径和面积在2-6岁组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除延髓纵径外均呈正相关(r>0,P<0.05),在2-3岁组、4-5岁组期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2个年龄组可作为幼童发育重点观测指标;脑桥前后径、纵径、面积和脑干总面积与年龄相关性较强,可作为其脑干发育重点观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径线 面积 夹角 MRI 形态学发育特征 幼童
下载PDF
卫星导航中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现状与发展
5
作者 韩喜豪 郑帅勇 +5 位作者 杨建雷 靳晓伟 高孟志 黄智刚 李琨 杨鹏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4年第2期111-126,共16页
电离层误差严重影响着GNSS的定位精度,GPS、BDS、Galileo、GLONASS有不同的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全文概述了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综述了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双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及多频电离层误差校正等技术的原理与发展现状.在单频电离层... 电离层误差严重影响着GNSS的定位精度,GPS、BDS、Galileo、GLONASS有不同的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全文概述了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综述了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双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及多频电离层误差校正等技术的原理与发展现状.在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中总结了增强系统中的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北斗全球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eiDou global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model,BDGIM)、Klobuchar模型、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的优化—附加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约束模型和NeQuick-G模型;在双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中重点总结了双频消电离层误差、无电离层组合模型及PPP-RTK技术中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在多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中介绍了高阶项改正和地磁场建模对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的优化与改进.最后,对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及其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发展趋势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 电离层误差校正 北斗全球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DGIM) Kriging插值法 无电离层组合模型 地磁场建模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135例小肠溃疡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郝佳慧 李琨 +3 位作者 王娜 储琳琳 孙虓 刘成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总结黄河三角洲地区小肠溃疡患者的病因构成、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1日—2023年3月1日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小肠镜或胶囊内镜首次诊断为小肠溃疡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黄河... 目的:总结黄河三角洲地区小肠溃疡患者的病因构成、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1日—2023年3月1日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小肠镜或胶囊内镜首次诊断为小肠溃疡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黄河三角洲地区小肠溃疡多发于40~59岁,男女比例为1.55︰1。小肠溃疡的病因主要以克罗恩病最多见,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泻、便血和黑便,影像学检查特点为小肠管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小肠管腔狭窄。小肠镜及胶囊内镜检出率分别为26.83%及8.67%,常见溃疡部位为回肠、回盲部和空肠,内镜下溃疡特点以不规则样、纵行、环形、节段性为主,病理改变主要是黏膜慢性炎和伴炎细胞浸润。结论:小肠溃疡的病因复杂,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小肠镜及胶囊内镜有助于小肠溃疡的诊断,但内镜下的表现常有重叠,病理活检在疾病的诊断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进一步探究CT等辅助检查在小肠溃疡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溃疡 胶囊内镜 小肠镜 病因诊断
下载PDF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健康评估的进阶式课程设计和多梯度仿真模拟教学实践
7
作者 郭欣怡 李琨 +3 位作者 赵娟娟 曹希 白杨 程丽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高级健康评估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团队以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全程思政教育为导向,基于学习环理论构建了“夯实基础、整合应用、专科拓展”三个层次相结合的进阶式课程框架,并开展了多... 高级健康评估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团队以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全程思政教育为导向,基于学习环理论构建了“夯实基础、整合应用、专科拓展”三个层次相结合的进阶式课程框架,并开展了多梯度的仿真模拟教学实践。文章介绍了该课程的建设框架、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多梯度仿真模拟教学实践要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考核及实施情况,旨在为高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健康评估课程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高级健康评估 课程建设 模拟教学 临床思维能力
下载PDF
美陆军面向战场物联网的边缘智能发展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琨 姜典辰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0-306,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军事态势感知能力极大增强,日趋成为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的关键使能因素。然而,由于战场边缘环境的受限特性,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战场物联网应用中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战场边缘特性及其智能化应用需求,总结了美陆军面...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军事态势感知能力极大增强,日趋成为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的关键使能因素。然而,由于战场边缘环境的受限特性,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战场物联网应用中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战场边缘特性及其智能化应用需求,总结了美陆军面向战场物联网的边缘智能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其在加速边缘智能处理异构智能资源融合方面的典型解决方案,最后得出提升分布式智能处理效率、增强网络韧性、优化异构资源融合是增强战场边缘智能的发展思路的结论,以期为战场边缘智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场物联网 边缘智能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 韧性网络 分布式架构
下载PDF
基于学习者学习规律和需求的健康评估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9
作者 李琨 赵娟娟 +6 位作者 程丽 曹希 白杨 金尚怡 尤黎明 刘寅楠 王文轩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3年第4期412-417,共6页
如何在高成本的建设基础上实现长期的、持续的使用效益,是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和管理的难点。中山大学健康评估慕课是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在深入探索线上和线下学习者学习规律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持续全程的线上课程... 如何在高成本的建设基础上实现长期的、持续的使用效益,是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和管理的难点。中山大学健康评估慕课是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在深入探索线上和线下学习者学习规律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持续全程的线上课程优化管理和复合策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文章分别从慕课线上和线下学习者学习规律和需求、持续优化管理要点、复合策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应用评价等方面,分享该课程建设和应用经验,为促进中国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的持续质量改进和长效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评估 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建设 混合教学
下载PDF
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杨洋 史君 +7 位作者 李琨 马渊 张少杰 侯二飞 王超群 陈杰 王星 李志军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8-97,共10页
目的通过建立C_(0)~T_(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1例全颈椎进行CT扫描后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模型,同时设计切除左侧50%、100%的钩突和切除双侧100%的钩... 目的通过建立C_(0)~T_(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1例全颈椎进行CT扫描后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模型,同时设计切除左侧50%、100%的钩突和切除双侧100%的钩突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比较4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化(应力、位移)。结果随着钩突不同范围的切除,椎间盘应力和位移值集中位于C_(5/6)处,随后渐呈递减趋势。椎间盘在切除左侧C_(5)钩突50%后其应力值仅在C_(5)处存在侧别间差异,但在左侧或双侧切除100%C_(5)钩突后其应力值出现了侧别间差异。结论切除不同范围钩突(50%、100%)后可影响颈椎稳定性,且切除范围越大越影响颈椎稳定性。临床在该区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选择最优原则,以最少切除而达到治疗效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突 椎间盘 钩椎关节 颈椎 有限元 力学变化 解剖学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的康复护理学教学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修元 孙文静 +3 位作者 肖灵君 李琨 庄志强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9-522,共4页
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目前“elearnig”、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专属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多种网络及移动教学方式的发展,传统面授课的教学模式已被... 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目前“elearnig”、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专属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多种网络及移动教学方式的发展,传统面授课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在线网络资源学习与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是本科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1-4],中山大学的康复护理学教学在此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学 康复医学 在线开放课程 面授课 在线课程 网络资源
下载PDF
准静态压缩下腰椎间盘破裂的力学行为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清 宋浩 +3 位作者 都承斐 孙艳芳 李琨 张春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3-499,共7页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发病原因十分复杂,长期力学负荷的积累和突然超负荷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病因。椎间盘突出大多受到其力学状态改变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腰椎间盘整体和内部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为...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发病原因十分复杂,长期力学负荷的积累和突然超负荷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病因。椎间盘突出大多受到其力学状态改变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腰椎间盘整体和内部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和治疗提出指导。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多角度讨论椎间盘的疲劳特性和破裂机制。方法:实验采用当地屠宰4-6 h的新鲜绵羊腰椎,用其制作的椎间盘样本被用于不同实验。疲劳实验中,探索轻度破裂和疲劳应力对椎间盘疲劳特性的影响。在内部位移和载荷分布实验中,通过应用优化的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来测试椎间盘加载过程的内部位移分布,应用布拉格光纤光栅技术测量椎间盘加载过程的内部载荷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对于正常及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前后的破裂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出多段特性,主要由4个阶段组成:趾部阶段、线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裂阶段;②正常腰椎间盘的趾部阶段非常明显,而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的趾部阶段几乎消失;对于正常和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后的弹性模量均略大于疲劳前的弹性模量;对于正常腰椎间盘,疲劳后的比例极限大于疲劳前;对于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后的比例极限小于疲劳前;对于正常腰椎间盘,疲劳后的屈服应力大于疲劳前;对于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后的屈服应力小于疲劳前;③腹侧纤维环应力<背侧纤维环应力;在背侧区域,外层纤维环应力<内层纤维环应力;而腹侧区域呈现相反规律;④含损伤因子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椎间盘损伤的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对预防日常生活中的腰椎间盘突出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破裂 本构模型 应力 应变 疲劳损伤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的显微形态学特征
13
作者 李琨 张少杰 +7 位作者 史君 王建 刘亚楠 朵岚 杨洋 郝韵腾 李志军 王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90-1894,共5页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是脊柱后柱的主要应力部位,对人体重心稳定的维持及减轻振荡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其内部骨小梁特征、椎弓根与关节突及椎体的连接部位的特征研究鲜有报道,迫切需要了解椎弓根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各部分关系和功能。目的:通...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是脊柱后柱的主要应力部位,对人体重心稳定的维持及减轻振荡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其内部骨小梁特征、椎弓根与关节突及椎体的连接部位的特征研究鲜有报道,迫切需要了解椎弓根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其各部分关系和功能。目的:通过Micro-CT扫描下颈椎椎骨标本以观测椎弓根显微解剖学形态,测量和分析正常下颈椎椎弓根内骨小梁的微结构和形态计量学参数以评估颈椎的安全性能。方法:选取31套干燥成人下颈椎骨骼标本C3-C7进行Micro-CT扫描,通过对椎弓根内骨小梁感兴趣区的勾选与重建,观察下颈椎椎弓根内骨小梁的形态特征及走形方向,检测骨微细结构参数,并分析比较C3-C7椎弓根骨微细结构的差异性。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图像显示下颈椎椎弓根的蜂窝样骨小梁呈复杂的网状微结构,靠近皮质骨的骨小梁呈板层状,结构相对致密,并向前方椎体部和向后方关节突椎板部延伸;板状骨小梁向髓腔伸展转化为网状结构,再转化为杆状骨小梁,髓腔内杆状骨小梁分布稀疏;②骨小梁各形态参数统计结果显示,C4、C5椎弓根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高于C7(P<0.05),C7椎弓根的骨表面积/骨体积高于C3、C4、C6(P<0.05),C7椎弓根的骨小梁骨表面密度高于C3、C4、C5、C6(P<0.05),C7椎弓根的骨小梁厚度高于C3、C4、C5(P<0.05),左侧椎弓根骨小梁的骨表面积/骨体积、骨表面密度比较大于右侧(P<0.05);③该文总结了C3-C7微结构变化规律,其中C7椎弓根的负荷能力及应力较差,该区发生损伤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下颈椎 椎弓根 MICRO-CT 显微形态 骨小梁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与后枕颈角数字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14
作者 李琨 张燕 +10 位作者 郭冉 郝咪咪 吴轩宇 徐艺芳 王超群 马文童 张灵淇 杨宏宇 李志军 张少杰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0,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occipito-C_(2)angle,OC_(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枕颈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排纳标准的正... 目的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occipito-C_(2)angle,OC_(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枕颈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排纳标准的正常儿童及青少年321例(男213例,女108例)颅颈结合区的影像学资料,按性别、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等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观测其OC_(2)A和POCA。结果OC_(2)A和POCA的峰值分别为(18.15±5.63)°和(124.94±14.63)°,位于10~12岁组,随后呈波浪状下降,OC_(2)A在10~12岁组与1~3岁组、13~15岁组与10~12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CA在7~9岁组与10~12岁组、13~15岁组和16~18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比较,OC_(2)A和POCA均无性别差异(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OC_(2)A和POCA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28,P=0.000)。结论临床枕颈融合术中仅需考虑年龄差异,而不必考虑性别差异;本研究亦可为后路枕颈融合术OC_(2)A与POCA的角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角 后枕颈角 相关性 枕颈融合术 儿童 青少年
原文传递
植物工厂导气栽培槽通风对冠层环境影响模拟
15
作者 方慧 张义 +3 位作者 伍纲 李琨 张一晗 仝宇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8-214,共7页
为了增加植物工厂多层栽培模式中作物冠层内部气流扰动和简化通气管道施工工艺,该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栽培床和通风管路于一体的导气栽培槽(cultivation bed integrated with draft-tube,CBT)。利用流体计算软件(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 为了增加植物工厂多层栽培模式中作物冠层内部气流扰动和简化通气管道施工工艺,该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栽培床和通风管路于一体的导气栽培槽(cultivation bed integrated with draft-tube,CBT)。利用流体计算软件(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构建了CBT模型,通过模拟和实测入口速度为5.0 m/s时植物冠层内部的气流速度,得到栽培区域几何中心截面速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分布趋势一致,计算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22 m/s,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模拟气流速度。利用验证的模型模拟了不同进气速度对作物冠层内部气流分布的影响得到入口速度为6.0 m/s时,植物冠层空间适宜的气流区域体积占比最高,为56.3%,该入口速度下冠层区域的气流平均速度为0.15 m/s。根据模拟结果,选取6.0 m/s为CBT的入口速度,以成熟期生菜作为试验材料,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对比CBT通风模式和传统通风模式(traditional ventilation control,TVC)下生菜冠层内部微环境,测试通风调温效果。结果表明,CBT处理的冠层内光期温度为22.4℃,低于TVC处理的23.7℃,暗期处理间温度差异不明显;CBT模式冠层内的光、暗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65.8%和71.6%,比TVC处理低11.4和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相比于传统通风模式,CBT对冠层内多种微环境参数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降低环控要求,提高了空调温控效率,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 植物工厂 栽培槽 气流速度 环境调控
下载PDF
枕骨大孔和枕髁数字化形态的三维重建
16
作者 王建 王星 +4 位作者 李琨 高尚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117-3122,共6页
背景:脑干腹侧面周围结构的病变位于颅颈交界处深面,周围毗邻重要结构,远外侧入路是基本术式,但入路时要考虑性别、侧别间的差异。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手段对枕骨大孔和枕髁进行形态特征分析,为临床颅底远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 背景:脑干腹侧面周围结构的病变位于颅颈交界处深面,周围毗邻重要结构,远外侧入路是基本术式,但入路时要考虑性别、侧别间的差异。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手段对枕骨大孔和枕髁进行形态特征分析,为临床颅底远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选择拍摄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的成年人共673例,男448例,女225例,年龄20-87岁。经软件三维重建颅底,测量枕骨大孔长度和宽度,利用公式计算枕骨大孔面积和指数,测量枕髁长度、宽度,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舌下神经管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对各指标进行性别和侧别差异分析。结果与结论:(1)枕骨大孔指标中除枕骨大孔指数不存在性别间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P<0.05);枕髁指标中,除男性左枕髁宽小于女性外(P>0.05),左枕髁长、右枕髁长、右枕髁宽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2)男性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小于女性,且左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在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舌下神经管内口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在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枕髁长、枕髁宽、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髁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在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枕骨大孔和枕髁的相关参数在性别和侧别间存有差异,临床远外侧髁后及经髁入路中,右侧入路暴露范围较大;男性枕骨大孔长、宽、面积均大于女性,男性枕髁长、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枕髁后缘连线与矢状面夹角大于女性,远外侧入路时应考虑性别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枕髁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 三维重建 远外侧入路
下载PDF
涵养首都文化底蕴 推动实体书店发展
17
作者 李琨 《前线》 2024年第4期49-50,共2页
北京是全国实体书店最为集中的城市,书香氛围浸润着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市。在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面临严峻挑战。为持续引导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多业融合、遍布京城... 北京是全国实体书店最为集中的城市,书香氛围浸润着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市。在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面临严峻挑战。为持续引导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香京城 实体书店 扶持政策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融合聚类及随机配置网络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18
作者 韩莹 朱宏宇 李琨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5-216,共12页
为了降低天气因素对光伏发电功率的输出值预测精度的影响,从聚类分析和信号分解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种融合聚类算法(KDGMM),改进的变分模态分解(VMD)与随机配置网络(SCN)的预测模型。首先通过KDGMM聚类将气象数据划分成晴天、阴天和雨天... 为了降低天气因素对光伏发电功率的输出值预测精度的影响,从聚类分析和信号分解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种融合聚类算法(KDGMM),改进的变分模态分解(VMD)与随机配置网络(SCN)的预测模型。首先通过KDGMM聚类将气象数据划分成晴天、阴天和雨天,针对阴天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选择相似日,其次引入莱维飞行北方苍鹰优化算法(LNGO)优化VMD得到最优参数,从而降低阴天光伏功率的非平稳性。最后构建SCN预测模型对光伏功率数据进行预测,输出其预测结果。通过实验分析,所提方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仅为1.44和1.3%,拟合优度指标R^(2)高达0.99,与其他预测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功率预测 融合聚类 北方苍鹰优化算法 莱维飞行策略 变分模态分解 随机配置网络
原文传递
“三教改革”背景下《医学信息技术》课堂革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19
作者 李琨 贾立伟 石晓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创建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案例,从教材建设、教法改革、教学模式变革等方面实施“课堂革命”,落实“三教”改革任务势在必行。本文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两方面能力水平为目标,从“点”... 创建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案例,从教材建设、教法改革、教学模式变革等方面实施“课堂革命”,落实“三教”改革任务势在必行。本文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两方面能力水平为目标,从“点”“线”“角”“面”“素”“混”“评”“库”八个维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面向《医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并实施了“一线-二面-三段-四步-多评”任务驱动式课堂革命教学案例。该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为后续相关课程开展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改革 医学信息技术 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任务驱动式
下载PDF
Micro-CT分析跟骨内骨小梁分布及结构特征
20
作者 张凤珍 孙瑞芬 +4 位作者 李梓瑜 王星 李琨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85-3889,共5页
背景:跟骨位于足的后下部,受力较大。跟骨外形复杂且不规则,外周有较薄的皮质骨包绕,内部充满大量的骨小梁,探讨骨小梁的微观结构、走行及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认识。目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T)扫描跟骨标本获得... 背景:跟骨位于足的后下部,受力较大。跟骨外形复杂且不规则,外周有较薄的皮质骨包绕,内部充满大量的骨小梁,探讨骨小梁的微观结构、走行及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认识。目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T)扫描跟骨标本获得其影像资料,对其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分析,探讨跟骨内骨小梁的形态、分布及结构特征。方法:采用Micro-CT连续扫描干燥成人跟骨标本,扫描后获得影像图像,将其以DICOM格式存储。导入影像资料到Hiscan Analyzer软件,显示清晰完整的成人跟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图像,逐层观察骨小梁的走行,依据骨小梁走行特点将跟骨矢状面分为6个部分,在以7 mm为标准的相同厚度下,每个部分选择1个49 mm2等面积的兴趣区,三维重建后获得跟骨及骨小梁的立体微观结构,二值化后运用软件计算感兴趣区域内骨小梁的体积分数、表面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和骨小梁数量参数。结果与结论:①跟骨表面皮质层很薄,内部充满大量骨松质,在Gissane角的骨皮质明显增厚;②跟骨上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结节部、跟骨底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底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表面密度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底部,跟骨上部、跟骨下后部的骨小梁表面密度大于中和三角区;跟骨上部的骨小梁厚度大于跟骨结节部;中和三角区的骨小梁间隙大于跟骨上部、跟骨结节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数量大于中和三角区;③中和三角区主要分布杆状骨小梁,骨小梁表面密度最小、体积分数较小、骨小梁间隙最大;该部位骨质较疏松,受到高冲击力时抗压缩能力差,骨小梁最先发生断裂,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跟骨 骨小梁 形态特征 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