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施人才强县推动“四个发展”
1
作者 李琳琼 赵青 《党的生活(青海)》 2011年第3期35-35,共1页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领导干部执改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贵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人才 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 跨越发展 经济社会 绿色发展 和谐发展 统筹发展
下载PDF
基于iTRAQ蛋白组技术的沙门氏菌抗酸性机理的研究
2
作者 张丽君 李琳琼 +1 位作者 尹大成 高瑀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其经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诱导的抗酸性机理。方法:CGMCC 1.1190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为2.5的TSB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次培养后,获得的抗酸性菌株。采用iTRAQ技术对CGMCC 1.1190抗酸性菌...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其经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诱导的抗酸性机理。方法:CGMCC 1.1190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为2.5的TSB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次培养后,获得的抗酸性菌株。采用iTRAQ技术对CGMCC 1.1190抗酸性菌株的蛋白组进行分析,通过GO功能注释和富集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以及KEGG注释和富集对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进行联合分析。结果:iTRAQ技术结果显示CGMCC 1.1190抗酸性菌株共2373个蛋白,其中195个差异蛋白中,95个显著下调蛋白和100个显著上调蛋白。GO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CGMCC 1.1190抗酸性菌株高表达应激蛋白相关基因;高表达细胞膜相关蛋白可促进CGMCC 1.1190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高表达鞭毛相关蛋白可增强CGMCC 1.1190菌体的运动能力并促进保护性生物被膜的形成;高表达双组分系统相关蛋白来响应酸信号,通过调控酸激蛋白的产生增强CGMCC 1.1190菌体的抗酸性;低表达ABC转运系统相关蛋白来降低细胞膜对H+的通透性,达到保护菌体的作用;高表达能量代谢途径相关蛋白为CGMCC 1.1190菌体应对酸胁迫提供能量。结论:CGMCC 1.1190在经pH为2.5的柠檬酸胁迫后,能通过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启动一系列应答机制并生存下来,通过合成一些蛋白质来增强CGMCC 1.1190的抗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酸胁迫 ITRAQ 差异蛋白 抗酸性
下载PDF
酸胁迫处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抗酸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琳琼 洪静 +2 位作者 张爱静 王鹏杰 高瑀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试材,研究酸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的影响。方法:研究CGMCC 1.1190菌株经4种有机酸(柠檬酸、乳酸、醋酸和苹果酸)胁迫培养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的变化;对经4种有机酸胁迫培养至稳定期获得的耐酸性CGM...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试材,研究酸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的影响。方法:研究CGMCC 1.1190菌株经4种有机酸(柠檬酸、乳酸、醋酸和苹果酸)胁迫培养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的变化;对经4种有机酸胁迫培养至稳定期获得的耐酸性CGMCC 1.1190菌株在pH 2.5的强酸性基质中进行抗酸性分析;分别利用Baranyi模型和Weibull模型拟合其在酸胁迫环境中的生长曲线和其在pH 2.5强酸性基质中的酸致死曲线。结果:CGMCC 1.1190菌株对不同种类有机酸胁迫产生的抗性不同;CGMCC 1.1190菌株的致死曲线表明,其经4种有机酸胁迫培养后均可诱导菌体抗酸性增强,相同pH值下,胁迫菌株抗酸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柠檬酸>乳酸>醋酸>苹果酸;而对于同一种有机酸,pH值越低,胁迫诱导CGMCC 1.1190菌株产生的抗酸性越强,经柠檬酸胁迫诱导后,其抗酸性参数δ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CGMCC 1.1190菌株经柠檬酸胁迫培养后,个体形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且pH值越低,个体聚集状态越明显。结论:有机酸胁迫培养可诱导CGMCC 1.1190菌株产生酸耐受性并使菌体个体聚集状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酸胁迫 Baranyi模型 Weibull模型 抗酸性
下载PDF
酸胁迫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抗酸性、细胞膜及膜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琳琼 洪静 +1 位作者 张丽君 高瑀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7-36,共10页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细胞膜及其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将CGMCC 1.1190分别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值为3.0、2.7、2.5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次培养后,获得3株CGM...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细胞膜及其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将CGMCC 1.1190分别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值为3.0、2.7、2.5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次培养后,获得3株CGMCC 1.1190的抗酸性菌株,测定了这3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菌落形态、个体形态、膜通透性、膜流动性和膜蛋白的变化。结果:这3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随着酸处理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酸胁迫的pH值越低,D值越大,菌落形态与个体形态变化越明显;与原始对照菌株相比,当这3株抗酸性菌株置于pH 2.0的强酸环境下时,其碘化丙啶染色区域的死菌比例显著降低(P<0.05),表明酸胁迫pH值越低,这3株抗酸性菌株的细胞膜对H^(+)通透性越低;随着酸胁迫pH值的降低,CGMCC 1.1190抗酸性菌株细胞膜磷脂的熔点升高,表明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这3株抗酸性菌株分子质量35~180 kDa范围内的细胞膜蛋白表达量增加,在135 kDa和180 kDa处均增加了特异条带。结论:随着酸胁迫pH值的降低,CGMCC 1.1190抗酸性增加,菌落变小,个体形态变长,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均降低,部分膜蛋白表达量和表达种类增加,这些变化有利于其适应在酸胁迫环境下生长,提高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抗酸性 个体形态 细胞膜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热胁迫对大肠杆菌细胞膜和膜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爱静 李琳琼 +1 位作者 王鹏杰 高瑀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6-1057,共12页
【目的】以大肠杆菌ATCC43889为试材,研究热胁迫处理对其细胞膜和膜蛋白的影响,为高温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研究ATCC43889分别经50℃、60℃和70℃热胁迫处理15 min并转接10次培养后,获得的3种抗热性ATCC43... 【目的】以大肠杆菌ATCC43889为试材,研究热胁迫处理对其细胞膜和膜蛋白的影响,为高温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研究ATCC43889分别经50℃、60℃和70℃热胁迫处理15 min并转接10次培养后,获得的3种抗热性ATCC43889菌株的细胞膜和膜蛋白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原始对照菌株和3种抗热性菌株个体形态的变化;采用96孔微量酶标板法测定各菌株生物被膜生成能力的强弱;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菌株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及其差异;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各菌株细胞膜磷脂相变温度的变化;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各菌株外膜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肠杆菌ATCC43889分别经50℃、60℃和70℃各10次热胁迫处理并转接10次培养后,其个体形态变化明显,经50℃热胁迫后,部分菌株由球状体变为长杆状;经60℃热胁迫后的菌株个体形态较50℃热胁迫处理的菌株细长;经70℃热胁迫处理后大部分菌株变成了更细长的杆状,大量的菌株聚集在一起,菌体表面呈凸凹不平的无规则形态。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ATCC43889抗热性菌株的生物被膜生成活力增大,其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增强,3种抗热性菌株的生物被膜生成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60℃和70℃下获得的2种抗热性菌株的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的原始菌株相比,经过50℃、60℃和70℃各10次热胁迫处理并转接10次培养的菌株,缺失了3种脂肪酸,分别为C18:1n9c、C18:3n3和C21:0,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热胁迫菌株细胞膜中C13:0、C16:0和C17:0等饱和脂肪酸(SFA)及其总含量升高,而C14:1、C16:1、C17:1、C18:1n9t和C18:2n6t等不饱和脂肪酸(USFA)及其总含量降低,总SFA/总USFA比值增大,SFA/USFA比值越大,菌体细胞膜流动性越弱。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ATCC43889抗热性菌株细胞膜磷脂的熔点(Tm)升高,表明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热胁迫温度越高,细胞膜流动性越低;随着热胁迫温度的提高,分子质量在63 kD和75 kD附近的条带颜色逐渐变深,分别经60℃和70℃各10次热胁迫并转接10次培养获得的2种抗热性菌株,其细胞外膜蛋白分子质量在48-75 kD均增加了特异条带;胁迫温度越高,一些外膜蛋白表达量及其种类增加,ATCC43889的耐热性越强。【结论】随着热胁迫温度的升高,ATCC43889个体形态变长,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增强,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一些外膜蛋白表达量提高、表达种类增加,菌株耐热性增强,这些变化有利于其适应不利的热胁迫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胁迫 大肠杆菌 生物被膜 膜脂肪酸 SDS-PAGE
下载PDF
温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朱蕾 张爱静 +2 位作者 王鹏杰 李琳琼 高瑀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0,共10页
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试材,研究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生长的预测,为其在食品中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将ATCC27853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肉汤中,分别置于6、10、16、22、28、36、42、45... 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试材,研究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生长的预测,为其在食品中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将ATCC27853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肉汤中,分别置于6、10、16、22、28、36、42、45、48、50℃共10个温度下生长,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在不同温度下ATCC27853的一级Gompertz生长模型;基于Gompertz一级模型拟合的参数,结合Ratkowsky与Hyperbola模型分别建立了ATCC27853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与温度、迟滞时间λ与温度之间的二级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准确因子Af和偏差因子Bf对ATCC27853的一级和二级模型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Gompertz一级模型能很好地预测不同温度下ATCC27853的生长;二级模型Ratkowsky和Hyperbola的验证结果表明二级模型显著,拟合度较好。研究发现,在48℃和6℃下的生理状态参数h0明显高于10℃~45℃的h0。ATCC27853的生长温度对μmax和λ的影响可用于其在食品中的安全预测,为其在食品中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Gompertz模型 Ratkowsky模型 Hyperbola模型 预测
下载PDF
热胁迫和培养温度对大肠杆菌抗热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爱静 李琳琼 +2 位作者 朱蕾 王鹏杰 高瑀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75-80,共6页
研究大肠杆菌O157:H7 ATCC 43889经50、60℃和70℃反复多次热胁迫处理与在10、28、36℃和45℃的条件下生长培养后对其80℃抗热性的影响。分别对ATCC 43889进行50、60℃和70℃的热胁迫,研究在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杀死某细菌数量90%... 研究大肠杆菌O157:H7 ATCC 43889经50、60℃和70℃反复多次热胁迫处理与在10、28、36℃和45℃的条件下生长培养后对其80℃抗热性的影响。分别对ATCC 43889进行50、60℃和70℃的热胁迫,研究在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杀死某细菌数量90%所需要的时间(D值)的变化,观察ATCC 43889热胁迫前后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的变化;将ATCC 43889置于10、28、36℃和45℃培养至稳定期,分别测定其在80℃的存活量,再利用Weibull模型拟合其在80℃的热致死曲线。结果表明,50、60℃和70℃热胁迫处理均可诱导ATCC 43889抗热性增加,经10次热胁迫并传代培养后,其D值分别为第1次热胁迫处理后的1.88、2.38倍和8.18倍,D值随热处理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说明胁迫温度越高,D值越大,其抗热性越强;经过60℃和70℃热胁迫后,ATCC 43889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80℃,ATCC 43889的致死曲线表明,胁迫温度越高,其抗热性越强(P<0.05);在10~45℃培养,随培养温度的升高,ATCC 43889的抗热性显著增加(P<0.05)。利用Weibull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ATCC 43889经过50、60℃和70℃热胁迫处理10次后与10、28、36℃和45℃培养后在80℃的抗热性曲线,随着胁迫温度和培养温度的升高,ATCC 43889的抗热性都呈增加趋势。综上,一定热处理与培养温度可胁迫诱导大肠杆菌ATCC 43889抗性热增强和形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热胁迫 培养温度 Weibull模型 抗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