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中医内科BOPPPS教学模式探索
1
作者 李硕熙 刘大旭 +4 位作者 王晶 王宇 王来 李庆伟 于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74-77,共4页
目的 探索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中医内科BOPPPS教学模式。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5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开设中医内科学课程班级213名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7名、试验组106名。对照组行常规BOPPPS教学,试验组行贝... 目的 探索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中医内科BOPPPS教学模式。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5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开设中医内科学课程班级213名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7名、试验组106名。对照组行常规BOPPPS教学,试验组行贝叶斯理论优化的BOPPPS教学。比较两组学习前后思维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度、专业技能及教学效果。结果 学习后,两组思维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度得分高于学习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学习后,两组专业技能得分高于学习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BOPPPS教学模式可提高中医内科教学效果,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理论 BOPPPS教学模式 中医内科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刘丽教授论治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不孕症经验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硕熙 胡喜姣 +1 位作者 陈婧 刘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863-865,共3页
刘丽教授认为输卵管炎型不孕症以气滞血瘀证型多见,临床采用疏肝理气行滞、活血化瘀清热法疏通输卵管,方用加减膈下逐瘀汤,形成疏通输卵管、周期疗法调经、情志疗法助孕三联治疗思路。并附验案2则介绍刘教授临证经验。
关键词 不孕症 输卵管炎 气滞血瘀 调经 膈下逐瘀汤
下载PDF
健脾温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硕熙 梁雪松 +1 位作者 李鑫峰 赵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785-788,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温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脾温肾方治疗,2组患者疗... 目的观察健脾温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脾温肾方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并随访8周。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大便Bristo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IBS-QOL、SF-36)、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随访的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治疗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ristol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QOL、SF-36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复发率为34.5%,治疗组为10%,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健脾温肾方能显著缓解IBS-D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大便性质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复发率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健脾温肾方 临床疗效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芪参汤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硕熙 王炳予 +2 位作者 杨磊 李丹丹 袁星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905-909,914,共6页
目的:观察芪参汤对肝纤维化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参汤组和秋水仙碱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结束后芪参汤和秋水仙碱组给予相应的药... 目的:观察芪参汤对肝纤维化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参汤组和秋水仙碱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结束后芪参汤和秋水仙碱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及空白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腹主动脉血和肝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和羟脯氨酸含量,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α-SMA、Col-I、Col-Ⅲ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丰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芪参汤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AST、ALT、TBIL和Hyp含量,降低炎症评分、纤维化评分、胶原染色面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芪参汤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I及Col-Ⅲ蛋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参汤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p-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汤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肝组织中胶原沉积,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汤 肝纤维化 PI3K/AKT/MTOR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芪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硕熙 袁星星 +2 位作者 杨磊 李丹丹 王炳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4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数据库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NAFLD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疾病-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数据库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NAFLD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和PPI;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HE染色、油红染色、血清生化指标及Western blot法验证芪参汤对高脂饮食构建NAFLD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结果:本研究一共筛选到芪参汤活性化合物207个,95个药物疾病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芪参汤治疗NAFLD的机制涉及脂肪细胞因子、胰岛素信号途径、脂肪酸生物合成等。实验结果显示,芪参汤能够明显降低NAFLD大鼠肝脏NAS评分和油红O染色面积(P<0.05)。同时,芪参汤明显降低NAFLD大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HOMA-IR、TC、TG、AST及ALT水平(P<0.05)。此外,芪参汤能够明显上调肝组织中p-INSRβ的表达,下调SREBP-1C、FAS和p-ACC的表达(P<0.05)。结论:芪参汤能够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NAFLD脂肪沉积和肝损伤。除此之外,芪参汤还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达到治疗NAFL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芪参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信号通路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连蒌护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硕熙 袁星星 +2 位作者 李丹丹 杨磊 王炳予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92-896,共5页
目的观察连蒌护肝汤对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NAS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 目的观察连蒌护肝汤对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NAS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连蒌护肝汤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生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lutamyl amino peptidase, 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甘油三脂(Triglyceride, TG)]、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炎症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和白介素-6 (interleukin 6, IL-6)]的变化,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0%(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ST、ALT、GGT、TBiL、TG、TC、MDA、TNF-α、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SOD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连蒌护肝汤能显著改善NASH患者肝功能和抗氧化机能,降低血脂水平及炎症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连蒌护肝汤 氧化应激反应 炎症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倒经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硕熙 张才圣 黄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8期87-88,共2页
倒经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亦称"经行吐衄","逆经"。临床上以鼻衄为最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常合并有月经失调,甚至闭经。倒经是妇科常见病,且严重影响妇女的... 倒经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亦称"经行吐衄","逆经"。临床上以鼻衄为最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常合并有月经失调,甚至闭经。倒经是妇科常见病,且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笔者跟师过程中曾多次遇到上述病例,现结合临床体会,对其辨证施治略抒己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经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内科方向教学模式的探讨
8
作者 李硕熙 王佳天 +2 位作者 刘大旭 樊少仪 黄敬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412-1412,共1页
目的探讨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内科方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12月学年度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内科方向的19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 目的探讨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内科方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12月学年度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内科方向的19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形式,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84.35±4.67)分、模拟病人考试成绩(86.78±5.49)分、课程总成绩(85.46±6.0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认可度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P〈0.05)。结论: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认可度,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临床医学中医内科方向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内科 兴趣导向 认可度 教学效果
下载PDF
痰湿体质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中医辨治
9
作者 李硕熙 刘大旭 +2 位作者 王佳天 樊少仪 黄敬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243-1243,共1页
目的探讨痰湿体质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中医辨治效果。方法:选取98例确诊痰湿体质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76%,明... 目的探讨痰湿体质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中医辨治效果。方法:选取98例确诊痰湿体质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296(P〈0.05);观察组BM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有利于促进痰湿体质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排卵,降低体质指数,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痰湿体质 中医辨治 体质指数
下载PDF
北豆根根茎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艳丽 赵旭 +3 位作者 李硕熙 吕红梅 王爱莉 张艳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对北豆根根茎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及抗炎活性研究。方法:将药材北豆根干燥,粉碎,用HCl水溶液(pH 3.0)渗漉提取。提取液调节pH至7.0,减压回收得干浸膏,过碱性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富集得到生物碱部位。以甲醇-水... 目的:对北豆根根茎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及抗炎活性研究。方法:将药材北豆根干燥,粉碎,用HCl水溶液(pH 3.0)渗漉提取。提取液调节pH至7.0,减压回收得干浸膏,过碱性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富集得到生物碱部位。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生物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多种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北豆根根茎中分离鉴定了10个生物碱化合物,分别为阿普菲类生物碱lakshminine(1),telazoline(2),daurioxoisoporphine A(3),daurioxoisoporphine B(4),吗啡烷类生物碱scrodentoside A(5),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1,3,4-dehydrocepharanthine(6),(+)-1,3,4-dehydrocepharanthine-2'β-N-oxide(7),cissampentine A(8),cissampentine B(9)和(-)-pseudocurine(10)。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6,8,9和10具有抑制大鼠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作用,IC50分别为6.0、12.0、8.5、9.7μmol·L-1。结论:生物碱化合物1~10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 生物碱 抗炎活性
下载PDF
针药联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胡喜姣 李硕熙 +1 位作者 刘进哲 刘丽 《中医药信息》 2018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针刺配合口服膈下逐瘀冲剂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进行输卵管通液术,对照组口... 目的:研究分析针刺配合口服膈下逐瘀冲剂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进行输卵管通液术,对照组口服膈下逐瘀冲剂,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输卵管复通率及受孕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2.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更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受孕率为24.00%,观察组受孕率为48.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孕率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有效提高输卵管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有利于提高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临床治疗效果,提高输卵管复通率及受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膈下逐瘀汤 输卵管炎性不孕症 气滞血瘀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三花龙胆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艳丽 王大利 +4 位作者 张艳 张宁 李硕熙 吴娇 李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95%乙醇对三花龙胆根茎进行回流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萃取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 目的探讨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95%乙醇对三花龙胆根茎进行回流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萃取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四氮唑盐还原法(MTT)评价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lobuloside A(1)、cornusoside A(2)、cornolactone A(3)、6,9-epi-8-O-Acetylshanziside methyl ester(4)、5,9-epi-Penstemoside(5);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对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6.7μmol/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花龙胆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条叶龙胆根和根茎中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艳丽 张艳 +3 位作者 李英琴 王爱莉 李硕熙 李博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7期960-964,共5页
目的:对条叶龙胆根和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针对性地获得酮类化合物,采用ESI-MS和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植物中获得9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acremoxanthone D(1),sporormielloside(2),artomandin(3),ol... 目的:对条叶龙胆根和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针对性地获得酮类化合物,采用ESI-MS和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植物中获得9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acremoxanthone D(1),sporormielloside(2),artomandin(3),oliganthaxanthone A(4),oliganthaxanthone B(5),pinetoxanthone(6),polyhongkongenoside A(7),1,5-dihydroxy-2,3,4-trimethoxyxanthone(8)和bannaxanthone I(9)。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1,2,5和9能抑制脂多糖所致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IC_(50)值分别为10.8、5.7、12.5、6.8μmol·L^(-1)。结论:化合物1~9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叶龙胆 酮类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下载PDF
条叶龙胆中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艳丽 张艳 +3 位作者 李硕熙 李英琴 李博谦 王爱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9期1240-1244,共5页
目的:利用植物化学和现代谱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针对性地开展条叶龙胆中特征性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并对所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类单体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试验,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现代植物化学的... 目的:利用植物化学和现代谱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针对性地开展条叶龙胆中特征性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并对所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类单体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试验,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现代植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对条叶龙胆进行针对性的提取、分离,并利用包括核磁共振(1D,2D NMR)、质谱等多种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方法测定各单体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条叶龙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天目地黄苷A(1),天目地黄苷E(2),6-酮基-8-乙酰钩果草苷(3),6,7-去氢-8-乙酰钩果草苷(4),齿叶玄参苷A(5),大花木巴戟苷C(morinlongoside C,6),3'-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7),地黄新苷B(8)和地黄新苷C(9)。采用MTT方法对化合物1~9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4、5、8对人源肝癌细胞Hep G2增殖具有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3.6、12.0、7.5、9.0μmol·L-1。结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且发现了对人源肝癌细胞Hep G2增殖有一定抑制活性的环烯醚萜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叶龙胆 环烯醚萜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刺齿凤尾蕨中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艳丽 赵旭 +3 位作者 李硕熙 吕红梅 王爱莉 张艳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12期1712-1716,共5页
目的研究刺齿凤尾蕨中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将刺齿凤尾蕨用95%乙醇提取后,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提取液过聚酰胺树脂,中、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研究各... 目的研究刺齿凤尾蕨中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将刺齿凤尾蕨用95%乙醇提取后,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提取液过聚酰胺树脂,中、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研究各单体化合物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从该植物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ent-kaurane-16β,17,19-triol-3-one(1),broussonetone A(2),broussonetone B(3),3α-angeloyloxy-17-hydroxyentkaur-15-en^(-1)9-oic acid(4),3α-tigloyloxy-17-hydroxy-ent-kaur-15-en^(-1)9-oic acid(5),tricalysiolide C(6),tricalysiolide D(7),12α-(β-D-glucopyranosyloxy)-7β-hydroxykaurenolide(8),7β-(β-Dglucopyranosyloxy)-12α-hydroxykaurenolide(9)和acantrifoside D(10)。化合物8、9和10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结论化合物1~10,均首次从刺齿凤尾蕨中分离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齿凤尾蕨 对映-贝壳杉烷二萜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蜈蚣草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
16
作者 周艳丽 王大利 +4 位作者 张艳 张宁 李硕熙 吴娇 李杨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研究蜈蚣草Pteris vittat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95%乙醇对蜈蚣草进行回流提取,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提取物,萃取物经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进行解析;通过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获得的化合物的抗... 目的:研究蜈蚣草Pteris vittat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95%乙醇对蜈蚣草进行回流提取,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提取物,萃取物经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进行解析;通过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获得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映-3β-羟基-贝壳杉-16-烯(ent-3β-hydroxy-kaur-16-ene)(1),对映-3β-乙酰氧基-贝壳杉-16-烯(ent-3β-acetoxy-kaur-16-ene)(2),13-[(2-O-β-D-gl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β-D-xylopyranosyl)-oxy]ent-kaur-16-en-19-oic acid β-D-glucopyranosyl ester(3),13-[(2-O-α-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ent-kaur-16-en-19-oic acid 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 ester(4),越南巴豆素C(crotonkinin C)(5)和越南巴豆素D(crotonkinin D)(6)。抗炎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强的抑制NO产生作用,IC_(50)值分别为9.5、8.3μmol·L^(-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研究发现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草 二萜类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美容行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17
作者 刘大旭 王冠卓 李硕熙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1964-1964,共1页
伴随经济进展,美容行业也显现了日渐兴盛的总体趋向,发展态势优良。然而不应忽视,美容行业常规流程内的经营管理仍存有若干弊病,它们阻碍着长久的行业进步,亟待着手去改进。从经营视角来看,推进宏观架构下的行业进步,不可缺失采... 伴随经济进展,美容行业也显现了日渐兴盛的总体趋向,发展态势优良。然而不应忽视,美容行业常规流程内的经营管理仍存有若干弊病,它们阻碍着长久的行业进步,亟待着手去改进。从经营视角来看,推进宏观架构下的行业进步,不可缺失采纳新式管理。摒除不适宜的认知,从本源上提升服务。唯有如此,美容行业才会抓住新态势下的发展契机,推进综合范畴的行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行业 经营管理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血流变及炎性因子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胡喜姣 李硕熙 +2 位作者 郑跃 李杨 刘丽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别均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大鼠模型。...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别均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大鼠模型。治疗组予以膈下逐瘀汤加减方(0.648 g/kg)、对照组予以康妇炎胶囊(0.648 g/kg)灌胃,模型组予以同体积蒸馏水,正常组与假手术组不予灌胃。于造模第29天开始每日上午9:00灌胃,连续4周。检测各组血流变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浆黏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1)血流变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及对照组部分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部分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NF-α、IFN-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TNF-α、IFN-γ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TNF-α、IFN-γ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NF-α、IFN-γ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可通过改善血流变指标,降低TNF-α、IFN-γ水平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炎性不孕 金黄色葡萄球菌 膈下逐瘀汤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急性与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喜姣 林春盛 +2 位作者 李硕熙 李杨 刘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61,共6页
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大鼠急性与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模型。方法制备4×10~9/m 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6只。模型组经输卵管注入金葡菌悬液,假手术组经输卵管注入生理盐水... 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大鼠急性与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模型。方法制备4×10~9/m 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6只。模型组经输卵管注入金葡菌悬液,假手术组经输卵管注入生理盐水;于术后第7、14、21、28天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改变,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经输卵管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术后第7天形成急性输卵管炎性模型,第21天形成慢性输卵管炎性模型,第28天形成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模型。结论采用浓度为4×10~9/m L金黄色葡萄球菌,注入大鼠输卵管,可成功建立急性输卵管炎与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炎症模型 不孕症模型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鼠模型
下载PDF
“合谷刺法”结合局部制动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汪金宇 李硕熙 +1 位作者 赵宇 黄昕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10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合谷刺法结合局部制动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例)和治疗组(n=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针刺结合腕关节局部制动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 目的:观察合谷刺法结合局部制动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例)和治疗组(n=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针刺结合腕关节局部制动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组采用合谷刺法。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波士顿腕管量表(BCTS)及正中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SS、FSS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DML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CMAP的波幅、指I-腕SCV、指III-腕SCV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波幅、指I-腕SCV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谷刺法结合局部制动能够显著改善CTS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手腕功能的恢复和正中神经的修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刺法 局部制动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