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通的康德研究及其意义
1
作者 李科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摩尔的直观主义元伦理学。后来,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帕通自觉突破了原有的学派立场,转型为康德著作的释义者。他在《经验形而上学》中批评了以阿迪克斯、费英格与斯密为代表的拼凑论,为《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融贯论的阐释,促进了康德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普及与接受。他在《定言命令式》中澄清了许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传统误解,将意志立法公式视为定言命令式的最高原则,改变了传统上以普遍法则公式为核心的诠释范式,对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建构主义诠释与实在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康德哲学 经验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式
下载PDF
康德的实存问题与本体论批判——反驳当代几种典型的质疑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科政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128,共9页
康德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批判,他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实存"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因而从上帝的纯然概念中不能分析推导出他的实存。近50年来,以穆雷·凯特雷、J·威廉·福吉、艾伦·伍德为代... 康德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批判,他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实存"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因而从上帝的纯然概念中不能分析推导出他的实存。近50年来,以穆雷·凯特雷、J·威廉·福吉、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论据提出了质疑。但是,他们的理由和论证都包含着一些错误和混淆。同时,以塞西莉亚·魏与艾伦·伍德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本体论批判不能一般地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特别是笛卡尔与莱布尼茨的证明。这种观点割裂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和本体论批判,没有意识到前者构成了后者的一个基础,因此其结论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存 本体论 上帝
下载PDF
阿奎那与现代民主生活中的宽容德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科政 《宗教与哲学》 2018年第1期238-249,共12页
约翰·鲍林相信,现代民主生活需要一种宽容的德性,以回应一些不可避免的民主损失,维护民主生活的稳定持续。这种民主的宽容德性可以通过诉诸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资源得到合理的证成,同时也足以证明这种德性和现代民主生活是兼... 约翰·鲍林相信,现代民主生活需要一种宽容的德性,以回应一些不可避免的民主损失,维护民主生活的稳定持续。这种民主的宽容德性可以通过诉诸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资源得到合理的证成,同时也足以证明这种德性和现代民主生活是兼容的。阿奎那本人并不赞同民主制,也没有专门讨论过宽容的德性。但是,他的思想可以为这种民主宽容的理论提供一种间接但可靠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民主 德性 阿奎那
下载PDF
简析儒家传统道德理论与现代性的矛盾
4
作者 李科政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4年第3期82-82,81,共2页
本文分析了儒家传统道德理论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指出,尽管儒家道德与现代性的道德思想都主张一种"爱"的道德情感,但它们两者对于"爱"的规定是极为不同的;而且,在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方面... 本文分析了儒家传统道德理论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指出,尽管儒家道德与现代性的道德思想都主张一种"爱"的道德情感,但它们两者对于"爱"的规定是极为不同的;而且,在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方面,儒家道德与现代性的道德思想有着不同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传统道德理论 现代性 矛盾
下载PDF
意志无非就是实践的理性——康德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论题
5
作者 李科政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1,共12页
康德曾提出,“意志无非就是实践的理性”,该论题一直备受争议。人们通常认为,意志是被理性规定的东西,因而与理性有别。但是,这种对意志的看法过于狭隘,既不符合康德的思想,也忽视了实践理性的特殊性。当代学者倾向于把欲求能力与情感... 康德曾提出,“意志无非就是实践的理性”,该论题一直备受争议。人们通常认为,意志是被理性规定的东西,因而与理性有别。但是,这种对意志的看法过于狭隘,既不符合康德的思想,也忽视了实践理性的特殊性。当代学者倾向于把欲求能力与情感看作一回事,但在康德看来,欲求能力虽然经常在情感的激发下行动,却是一种主动行动的能力,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相反,情感只是一种被动活动的机能。情感与理性都能规定欲求能力,理性对欲求能力的规定就是实践理性。在理性的这种应用中,行动主体与一个行动在欲求中结合,而实践命题或命令式就是行动欲求的表达。实践理性按照其法则规定具体的行动,这种能力正是康德所说的意志。纯粹意志只是法则的表象,而法则本身表达的正是理性的行动欲求。因此,实践理性与意志只是从两种角度来看待同一种能力。针对康德论题的批评大多对意志持一种狭隘的看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欲求能力 意志 实践理性
原文传递
康德“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以科斯嘉德式的诠释为切入点的考察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科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对现代社会影响重大,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来使用。然而,围绕"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两个关键术语,国内学界的主流诠释与流行于英语学界的... 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对现代社会影响重大,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来使用。然而,围绕"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两个关键术语,国内学界的主流诠释与流行于英语学界的科斯嘉德式的诠释存在较大分歧。科斯嘉德式的诠释主张"人格中的人性"是指一般的设定目的的能力,并且主张它是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来源,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但这显然是对康德的曲解,因为在康德看来,两种目的的价值在性质上与来源上都截然不同。设定目的的能力惟有独立于偏好、仅仅以自身为规定根据时才是目的自身。人生而是自我立法的自由存在者,从而必须被当作目的自身来对待,这才是"人是目的"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性 目的自身 科斯嘉德 伍德
下载PDF
实践作为人的自由与本质——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马克思的发展变革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科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实践哲学在其发展史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论证框架,并且表现为一个“实践-自由-本质”的三一结构。其中,实践作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叙述、相互证成的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这种三... 实践哲学在其发展史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论证框架,并且表现为一个“实践-自由-本质”的三一结构。其中,实践作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叙述、相互证成的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这种三一结构的论证框架奠定了基础,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则将其发展得更加成熟。马克思在实践哲学领域提出了诸多变革,他彻底扬弃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实践哲学,发展出了一种以“劳动”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依旧遵循了“实践-自由-本质”的论证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亚里士多德 康德 马克思 自由 本质
下载PDF
帕通对康德伦理学的诠释及其影响
8
作者 李科政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帕通及其《定言命令式》一书对当代英语学界康德研究影响深远,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帕通对康德伦理学做出了一种同情的与接近直观的诠释,强调定言命令式不仅必须应用于对人的经验行动的检测,还必须在人的经验处境中得到应用,他... 帕通及其《定言命令式》一书对当代英语学界康德研究影响深远,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帕通对康德伦理学做出了一种同情的与接近直观的诠释,强调定言命令式不仅必须应用于对人的经验行动的检测,还必须在人的经验处境中得到应用,他的诠释也就是后来罗尔斯所说的"建构主义"诠释。其次,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领域的诸多前沿论题都是由帕通的诠释所引发的,例如,关于定言命令式的自然目的论诠释,关于目的自身公式中的"人格中的人性"的争论。再次,帕通的"三公式说"诠释成为当代英语康德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标准诠释范式,但这个诠释范式从根本上误解了康德的定言命令式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伦理学 经验形而上学 三公式说
下载PDF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回溯论证——科斯嘉德式的重建之批判
9
作者 李科政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科斯嘉德相信,康德的《奠基》中包含着一个回溯论证,旨在表明人的“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这种诠释在英语学界获得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效仿,进而引发一系列科斯嘉德式的重建。目前,针对... 科斯嘉德相信,康德的《奠基》中包含着一个回溯论证,旨在表明人的“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这种诠释在英语学界获得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效仿,进而引发一系列科斯嘉德式的重建。目前,针对这种重建的批评可以分为两种:技术性的批评与一般性的批评。技术性的批评难以从根本上动摇这种重建,甚至还会不断催生新的版本。现有的几种一般性的批评包含着一些争议性的前提,难以被普遍接受。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从“理性本性”的科斯嘉德式的定义出发,对这种重建提出一般性的批评,以证明任何此类重建都不可能是对《奠基》的正确诠释,并且在根本上有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科斯嘉德 回溯论证 理性本性 目的自身
下载PDF
康德与自然神论:当代争论背景下的反思与辨析
10
作者 李科政 《哲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36-149,共14页
近三十年间,英语学界围绕"康德是否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展开了一场漫长的争论,吸引了包括艾伦·伍德、约翰·E·黑尔、彼得·拜恩等诸多学者的参与。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康德是否承认基督教启示(以及其它奇迹... 近三十年间,英语学界围绕"康德是否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展开了一场漫长的争论,吸引了包括艾伦·伍德、约翰·E·黑尔、彼得·拜恩等诸多学者的参与。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康德是否承认基督教启示(以及其它奇迹与奥秘)的可能性。然而,当我们追问这是否是判断一个自然神论者的恰当标志时就会发现,自十八世纪以来,"自然神论"一直缺乏一个普遍接受的明确定义。本文将指出,对启示的否定并不是自然神论者的一个恰当标志,这种否定将导致一系列的难题。因此,英语学界的这场争论是不够充分的。同时,本文将指出,自然神论者的一个恰当标志应该是:反对把启示当作理性宗教的一种建构性原理来使用。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学者对启示的态度,他们的自然宗教思想可以被恰当地划分为四种不同形式的自然神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者 启示 基督教
原文传递
民主损失·政治友谊·虔敬与感恩——亚当·艾特尔的民主德性主张
11
作者 李科政 《宗教与哲学》 2019年第1期246-259,共14页
丹妮尔·艾伦指出,民主损失将导致公民间的不信任,进而威胁到民主生活的稳定持续。要妥善地应对这个问题,民主社会的公民必须培养出一种习惯或技术,即一种把陌生人当作朋友来对待的“政治友谊”。然而,亚当·艾特尔认为,纯然作... 丹妮尔·艾伦指出,民主损失将导致公民间的不信任,进而威胁到民主生活的稳定持续。要妥善地应对这个问题,民主社会的公民必须培养出一种习惯或技术,即一种把陌生人当作朋友来对待的“政治友谊”。然而,亚当·艾特尔认为,纯然作为一种技术的政治友谊自身缺乏力量,应对民主损失必须诉诸一些特殊的德性,即“虔敬”与“感恩”。通过引入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和论述对艾特尔为虔敬与感恩的德性,以及它们与正义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损失 政治友谊 虔敬 感恩 阿奎那
下载PDF
在石山上造林的务林人
12
作者 杨贵新 周忠安 +1 位作者 李科政 肖志坤 《湖南林业》 2009年第1期13-13,共1页
在隆回县,从荷香桥到南岳庙,从山界到西洋江,一条条被生态林遮蔽了的山梁,构成一道道绿色屏障绵延,四面八方,远远看去是郁郁葱葱的林子,走近一看,林子下面竟全是白花花的石头。目前,隆回像这样被林海淹没的石山达13300多公顷,这是人类... 在隆回县,从荷香桥到南岳庙,从山界到西洋江,一条条被生态林遮蔽了的山梁,构成一道道绿色屏障绵延,四面八方,远远看去是郁郁葱葱的林子,走近一看,林子下面竟全是白花花的石头。目前,隆回像这样被林海淹没的石山达13300多公顷,这是人类造林史上的奇迹,凝聚了隆回几代务林人的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石山 绿色屏障 隆回县 生态林
下载PDF
“深山五盗”折翼“雷霆一号”
13
作者 杨贵新 阳松卿 +1 位作者 李科政 袁志常 《湖南林业》 2009年第11期19-19,共1页
9月22日凌晨4点,随着一声令下,隆回县森林公安局干警破门而入,将睡梦中的黄某抓获。由此,“深山五盗”在“雷霆一号”行动中全部落网。
关键词 森林公安局 隆回县 公安工作 林业
下载PDF
立法的类比性与自律的必然性——康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科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5,共11页
康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者大多倾向于把“立法”和“自律”看作一回事,进而在实义上将“自律”解释为“意志的自我立法”,这难以回应平卡德提出的“康德悖论”。实际上,这两个术语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立法”更适于被看作一个类比概念,... 康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者大多倾向于把“立法”和“自律”看作一回事,进而在实义上将“自律”解释为“意志的自我立法”,这难以回应平卡德提出的“康德悖论”。实际上,这两个术语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立法”更适于被看作一个类比概念,充当“自律”的类比解释。类比解释依据的是类比双方的一种完全的相似性,但不能在类比中把一方的特殊性质转移给另一方。然而,“立法”与“自律”的相似性并不在于“法则以何种方式产生”。康德曾明确指出:意志主体不是法则的创作者,只是法则的约束性的创作者。道德原则是意志自身固有的原则,道德诫命是意志依据其固有原则的必然判断。在这两个层面上,意志都不能在实义上为自己立法。因此,“立法”与“自律”的相似性仅仅在于“服从自己的法则”或“受到自己法则的约束”。类比解释更加契合康德作为必然性的自由观念,还能使“康德悖论”自行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立法 自律 类比 自由
原文传递
罗尔斯原初状态的康德式诠释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科政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罗尔斯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定言命令理论,提出了一个"合理而理性的行动者在原初状态中的一致同意"的命题,作为社会正义原则的基础。他认定康德的理论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并且试图把定言命令的三条公式联合在他的原初状态之中,以... 罗尔斯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定言命令理论,提出了一个"合理而理性的行动者在原初状态中的一致同意"的命题,作为社会正义原则的基础。他认定康德的理论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并且试图把定言命令的三条公式联合在他的原初状态之中,以便克服这些缺陷。同时,罗尔斯还认为,在关于社会正义原则的慎思中,一些合理的经验性的条件必须得到保留。因此,他用无知之幕取代康德的目的公式,以削弱后者过于严苛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初状态 定言命令 无知之幕 罗尔斯 康德
原文传递
论英美学者如何曲解了康德的目的公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科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7-94,共8页
本文认为,以H·J·帕通与约翰·罗尔斯为典型代表的英美学者,曲解了康德的定言命令理论,特别是他的FE(目的公式)。帕通与罗尔斯混淆了康德的FUL(普遍法则公式)与FLN(自然法则公式),同时认为FE只是一条附属性的公式。然而,... 本文认为,以H·J·帕通与约翰·罗尔斯为典型代表的英美学者,曲解了康德的定言命令理论,特别是他的FE(目的公式)。帕通与罗尔斯混淆了康德的FUL(普遍法则公式)与FLN(自然法则公式),同时认为FE只是一条附属性的公式。然而,本文将证明定言命令公式一共有四条,FE必须联合到FLN的应用之中,进而限制我们对FLN的理解。本文还通过一个简单的词源学考证,证明了"人格中的人性"无非就是实存于我们身上的纯粹实践理性,它是定言命令唯一可能的规定根据。这种诠释方案将更加符合康德的意图,也足以回应叔本华、西季威客等人提出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公式 定言命令 人格 人性 康德
下载PDF
康德自律原则的两大解读及其批判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科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7-117,共11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把多个原则称作自律原则,这给当代学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由于无法简单诉诸多个原则的等同性来加以解决,故形成了两大解读模式,即从普遍立法理念(公式)出发的解读和从普遍法则公式出发的解读,其根本分歧...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把多个原则称作自律原则,这给当代学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由于无法简单诉诸多个原则的等同性来加以解决,故形成了两大解读模式,即从普遍立法理念(公式)出发的解读和从普遍法则公式出发的解读,其根本分歧在于两个原则的首要性。第一种解读的两个核心论据是可疑的,普遍立法理念(公式)并不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自律的要求也并不必须诉诸“立法”或“自我立法”来表达。同时,通过澄清人们对普遍法则公式的误解,指出“形式的原则”不等于“形式的要求”,并且证明它分析地包含了自律的要求,第二种解读就可以得到修正与辩护。论证表明,第二种解读的修正版本更符合康德的文本与思想,普遍法则公式必须首先被视作自律原则。此外,这个结论将为定言命令式学说的“四公式解读”提供支持,有助于解决当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重要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律 自律原则 普遍立法理念 普遍法则公式
原文传递
论一种现代儒家道德哲学的可能性——基于人性观念与道德论证的关系
18
作者 李科政 余仕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5,共8页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正是如此。而现代道德哲学则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合乎我们自然人性的某种本质特征,来达到同样一个目标。通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人性观念,分别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即一种现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单一人性观或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儒家 道德 人性观 现代性 单一人性观 自然人性观 双重人性观
下载PDF
论圣神的位格性:一个基础性的神学问题
19
作者 李科政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9-246,共8页
本文以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圣神"为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圣神的位格性"问题:首先,圣神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如何能够与圣父与圣子、亦即天主内的其它两个独立实体共有同一个本质。其次,圣神作为"爱&q... 本文以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圣神"为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圣神的位格性"问题:首先,圣神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如何能够与圣父与圣子、亦即天主内的其它两个独立实体共有同一个本质。其次,圣神作为"爱"的存在论本体,如何有别于其它两个位格,而被特别地称之为"爱"。再次,圣神作为一切可能的受造物的绝对主体,如何现实地作用于一切可能的受造物。如此,关于"圣神的位格性"的问题,就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与充分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神 位格 位格性 基督宗教
原文传递
康德哲学中存在与自由的限度——以黄裕生的第一哲学思考为视阈
20
作者 李科政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1年第2期227-245,共19页
哲学是由“本原意识”所引发的在“有”与“无”之间摆渡的人类思想的“返乡之旅”和“未来之旅”,对存在问题和自由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存在观念与自由观念则是该进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和典... 哲学是由“本原意识”所引发的在“有”与“无”之间摆渡的人类思想的“返乡之旅”和“未来之旅”,对存在问题和自由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存在观念与自由观念则是该进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和典型案例。在某种意义上,批判哲学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哲学领域各个层面上的“辩证法”,其基本方法是退回到冲突的“本原”,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欲求能力和判断力的批判来加以解决。但康德的努力并未如其所愿地终结哲学,而是存在种种局限性,必须面对新的对立面。在存在问题上,康德揭示出了“存在/是本身”作为“显现”的意义,但却始终在概念与客体的关系中理解存在,使之成为一个与“无”或“不存在”绝对对立的概念,也难以揭示出“存在”与“自由”之间直接的、而非间接的关联。在自由问题上,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普遍有效性论证了作为其可能性条件的自由的客观实在性,但也因此将自由解释为一种独立于自然法则的必然性。这种本质主义的自由观念很难让当代学者满意,但却为自由问题的深化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辩证法 存在 自由 第一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