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刷线路板环保型退膜液的设计开发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李立清 章礼旭 +4 位作者 薛茹萍 欧阳少波 林刘鹏 张本汉 许永章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63-168,178,共7页
为了提高印刷线路板退膜液的环保性,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以无机碱为主体的环保型退膜液配方:无机碱NaOH 0.5 mol/L,碎膜剂二乙二醇单丁醚10 mL/L,表面活性剂醇类R 5 mL/L,护锡剂柠檬酸钾1 g/L,其余为纯水。该退膜液无色透明,状态稳定,在... 为了提高印刷线路板退膜液的环保性,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以无机碱为主体的环保型退膜液配方:无机碱NaOH 0.5 mol/L,碎膜剂二乙二醇单丁醚10 mL/L,表面活性剂醇类R 5 mL/L,护锡剂柠檬酸钾1 g/L,其余为纯水。该退膜液无色透明,状态稳定,在温度50℃的条件下进行退膜,退膜时间在50~70 s以内,膜碎大小为5~10 mm,锡厚变量均值低于0.5μm,氨氮值为4.632 mg/L。将该退膜液与同产线产品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退膜性能极为接近,而环保型退膜液具有更低的氨氮值和化学需氧量(COD)值,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也能有很好的环保性,从而降低了退膜废液的处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线路板 退膜液 环保
下载PDF
锌冶炼过程中提取镓的技术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伟 李立清 +2 位作者 饶帅 吴才贵 宫晓丹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648,共12页
针对镓从锌冶炼过程中回收占比低的问题,总结分析了锌冶炼过程中镓回收技术研究进展.在鼓风炉炼锌(ISP)工艺中,镓主要富集在鼓风炉炉渣里,其质量分数通常在0.025%~0.031%,从鼓风炉炉渣中回收镓主要有还原蒸发法、高温氯化挥发法、硫酸... 针对镓从锌冶炼过程中回收占比低的问题,总结分析了锌冶炼过程中镓回收技术研究进展.在鼓风炉炼锌(ISP)工艺中,镓主要富集在鼓风炉炉渣里,其质量分数通常在0.025%~0.031%,从鼓风炉炉渣中回收镓主要有还原蒸发法、高温氯化挥发法、硫酸浸出法、碱熔–浸出法、还原熔炼–电解法和还原熔炼–熔融造渣法等方法,但这些工艺普遍流程长,回收率低,加工成本偏高,部分工艺环境污染大,难以工业化应用.传统的湿法炼锌工艺中,大于93.5%的镓富集在浸出渣中,浸出渣处理以火法还原挥发工艺为主,在回转窑挥发浸出渣工艺中90%的镓保留在窑渣中,导致镓的回收流程长且回收率低,湿法处理浸出渣存在镓和铁分离的难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氧压浸出炼锌工艺中,镓主要富集在锌粉置换渣里,锌粉置换渣采用酸性浸出和萃取工艺分离富集镓,最终制备金属镓,镓的综合回收率达到71%.通过对火法和湿法炼锌中镓回收工艺进行分析,对镓回收工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分离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萃取分离、乳状液膜和树脂吸附有望成为锌冶炼过程中回收镓的绿色高效短流程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冶炼 浸出渣 置换渣 萃取 乳状液膜 树脂吸附
下载PDF
锌粉置换渣浸出过程中镓的溶解行为及改善方法
3
作者 张伟 饶帅 +5 位作者 李立清 宫晓丹 吴才贵 胡东风 曹洪杨 刘志强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16-1026,共11页
针对丹霞冶炼厂锌粉置换渣浸出过程中镓浸出率偏低问题,采用ICP-AES、XRD与SEM-EDS对不同批次锌粉置换渣化学成分、物相与形貌进行详细分析。与正常生产锌粉置换渣相比,异常锌粉置换渣中镓主要赋存于黄钾铁矾之中,造成镓浸出困难。对锌... 针对丹霞冶炼厂锌粉置换渣浸出过程中镓浸出率偏低问题,采用ICP-AES、XRD与SEM-EDS对不同批次锌粉置换渣化学成分、物相与形貌进行详细分析。与正常生产锌粉置换渣相比,异常锌粉置换渣中镓主要赋存于黄钾铁矾之中,造成镓浸出困难。对锌粉置换渣氧压浸出过程进行分析,镓、砷和铁溶出规律较为一致:增大硫酸浓度和液固比有利于镓、铁和砷的浸出,但提高温度和氧气分压对镓、铁和砷溶出不利。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强化镓浸出效率的改善措施,弱化一段氧压浸出(分别降低反应温度和压缩空气总压至90℃和0.2 MPa)与强化三段常压浸出(分别提高硫酸浓度和反应温度至160 g/L和85℃),镓的浸出效率由77.83%提高至96.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行为 锌粉置换渣 黄钾铁钒 臭葱石
下载PDF
基于SWOT视角的化工类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探索
4
作者 刘昆明 李立清 +2 位作者 陈火平 李娟华 黄斌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91-193,共3页
研究生思政教育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然而,现阶段“大思政”育人体系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文章利用SWOT分析,对地方行业特色院校中化工类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 研究生思政教育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然而,现阶段“大思政”育人体系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文章利用SWOT分析,对地方行业特色院校中化工类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据此提出思政教育建设策略,构建课程思政、导师思政、党建思政、实践思政四大育人模块。通过在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育人实效中进行反馈完善,最终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地方行业特色院校中化工类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SWOT分析 矩阵分析 化工类研究生
下载PDF
热重分析法对废旧电路板热解过程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5
作者 阳宇 夏勇 +3 位作者 王君 欧阳少波 熊道陵 李立清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废旧电路板(SPCB)是一种典型的有机废弃物,可通过热解技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A)对其热解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热解过程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在氮气气氛下,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5、10、15℃/min)对SPCB热失重特性的影... 废旧电路板(SPCB)是一种典型的有机废弃物,可通过热解技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A)对其热解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热解过程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在氮气气氛下,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5、10、15℃/min)对SPCB热失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主要发生在250~400℃温度区间,随着升温速率增大,SPCB热失重(TG)曲线逐渐向高温方向偏移,在对应的热失重速率(DTG)曲线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失重峰,且峰值温度不断增加,热滞后现象显著。采用Flynn-Wall-Ozawa(FWO)模型、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模型和Friedman(FM)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拟合得到平均表观活化能(Ea)分别为168.46、167.31、234.84 kJ/mol,活化能均随转化率增加而相应增大。利用FWO模型对热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在相同升温速率下,随着转化率的增大,吉布斯自由能变(ΔG)逐渐降低,对应的焓变(ΔH)和熵变(ΔS)不断增加;在相同转化率时,ΔH和ΔS随升温速率增加稍有降低,而ΔG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电路板 热解特性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氢氧化镁(101)表面改性机理研究
6
作者 李立清 周润 +5 位作者 龙慧婷 孔会民 邹来禧 罗仙平 邵羽南 杨国飞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7-453,共7页
近年来,氢氧化镁已广泛应用于制备阻燃材料,但其产品存在表面极性高、易团聚、不易与高分子材料相容等不足。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理论计算,对常用改性剂(油酸、硅烷偶联剂G-57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甲基... 近年来,氢氧化镁已广泛应用于制备阻燃材料,但其产品存在表面极性高、易团聚、不易与高分子材料相容等不足。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理论计算,对常用改性剂(油酸、硅烷偶联剂G-57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氢氧化镁(101)表面的吸附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改性剂对氢氧化镁表面的改性机理。吸附能、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Mulliken布居电荷等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3种改性剂分子中油酸的吸附能最低,可在氢氧化镁(101)表面稳定吸附,并且吸附的油酸与氢氧化镁(101)表面之间有明显电荷转移,形成Mg-O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正是氢氧化镁表面改性的关键。本研究为提高氢氧化镁阻燃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氢氧化镁 改性机理 油酸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铝基覆铜板表面感光膜退除工艺
7
作者 李立清 戴宇凯 +4 位作者 邹来禧 薛茹萍 林刘鹏 张本汉 许永章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8-74,共7页
以2 g/L氢氧化钠(Na OH)为主要退膜反应剂,12 mL/L氨水和6 mL/L乙醇胺为加速剂,0.2~1.0 g/L 358DR为铝面保护剂,退除铝基覆铜板表面的感光膜。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退膜温度、时间和铝面保护剂浓度对退膜效果和铝面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2 g/L氢氧化钠(Na OH)为主要退膜反应剂,12 mL/L氨水和6 mL/L乙醇胺为加速剂,0.2~1.0 g/L 358DR为铝面保护剂,退除铝基覆铜板表面的感光膜。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退膜温度、时间和铝面保护剂浓度对退膜效果和铝面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面保护剂358DR质量浓度为0.8 g/L、温度为40℃的条件下,20 s能够将感光膜完全退除,并且铝面没有被攻击。该退膜工艺用于实际产线时的退膜效果甚至优于小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覆铜板 退除 感光膜 铝面保护剂
下载PDF
废轮胎热解过程中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特性及热解油组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勇 阳宇 +3 位作者 朱聪 欧阳少波 王君 李立清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5,共10页
废轮胎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固体废物,由于具有耐酸、耐碱和耐生物特性,其清洁化处理难度较大。通过热解技术研究废轮胎的热解反应机理及热解油组分特性,进而可实现废轮胎的资源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A)对不同升温速率(5℃/min、10... 废轮胎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固体废物,由于具有耐酸、耐碱和耐生物特性,其清洁化处理难度较大。通过热解技术研究废轮胎的热解反应机理及热解油组分特性,进而可实现废轮胎的资源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A)对不同升温速率(5℃/min、10℃/min、15℃/min和20℃/min)下废轮胎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废轮胎热解过程主要发生在200~500℃温度区间,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失重曲线(TG曲线)和失重速率曲线(DTG曲线)逐渐向高温方向偏移。采用3种等转化率法模型(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模型、Ozawa-Flynn-Wall(OFW)模型和Friedman(FM)模型)对热失重数据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拟合结果表明,3种模型对应的表观活化能(Ea)分别为148~221 kJ/mol、150~221 kJ/mol和156~232 kJ/mol。随着转化率的升高,Ea和指前因子(A)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OFW模型计算了不同转化率下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和熵变(ΔS))。结果表明,随着转化率增加,ΔS和ΔH不断增大,在转化率达0.9时稍有降低,而对应的ΔG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升温速率对热力学参数影响不明显。此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废轮胎热解油组分进行了分析,发现D-柠檬烯含量高达62.42%,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研究结果对于废轮胎的资源化利用及热解技术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轮胎 热解 活化能 动力学 热力学 热解油
下载PDF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家庭代际交换与老人健康 被引量:3
9
作者 江河 李立清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8-515,共8页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运用混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发现:中国式家庭“互惠性孝道”代际交换关系,对于改善老人主客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有重要作用;子女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三类代际交换,通过...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运用混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发现:中国式家庭“互惠性孝道”代际交换关系,对于改善老人主客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有重要作用;子女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三类代际交换,通过老人“逆反哺”中介机制非对称影响老人健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以直接机制与对“子女代际交换-老人代际交换-老人健康”路径关系的混合调节中介机制,非对称影响老人健康。应多路径强化家庭代际交换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嵌合匹配性,优化家庭代际交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子女代际交换 老人代际交换 老人健康
下载PDF
酸改性活性炭对甲苯、甲醇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立清 梁鑫 +4 位作者 石瑞 顾庆伟 姚小龙 唐琳 刘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0-979,共10页
分别用1mol.L-1硝酸、1mol.L-1盐酸、1mol.L-1硫酸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浸渍改性。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以甲苯、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 分别用1mol.L-1硝酸、1mol.L-1盐酸、1mol.L-1硫酸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浸渍改性。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以甲苯、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表明:酸改性能去除表面碱性基团,显著增加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的含量;酸改性活性炭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表面总酸性官能团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更加适合描述甲苯、甲醇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甲醇在活性炭上为物理吸附,甲苯在活性炭上以物理吸附为主,与表面官能团之间的化学键作用能增强甲苯吸附量;甲苯、甲醇在活性炭上的微孔有效扩散系数的大小顺序为:AC-N>AC-1>AC-S>AC-C;并且甲醇的微孔有效扩散系数大于甲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酸改性 吸附能 微孔有效扩散系数
下载PDF
B/Fe_2O_3共掺杂纳米TiO_2可见光下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立清 刘宗耀 +4 位作者 唐新村 唐琳 郭三霞 李海龙 何益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98-2103,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Fe2O3共掺杂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T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以锐钛矿存在的纳米颗粒,直观地显示了物质的形貌,掺杂B能极大提高催化剂的可见光...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Fe2O3共掺杂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T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以锐钛矿存在的纳米颗粒,直观地显示了物质的形貌,掺杂B能极大提高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以二氯苯酚(DCP)为降解物质,在紫外和可见光下分别研究了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掺杂B能使吸收光谱红移至可见光区,而进一步掺杂Fe2O3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B/Fe2O3 溶胶-凝胶 共掺杂 可见光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三种VOCs物性对其在活性炭上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立清 宋剑飞 +4 位作者 孙政 WANG Shaobin 姚小龙 刘伟 刘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84-2790,共7页
为了探讨VOC物性对活性炭吸附行为的影响,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以甲苯、丙酮、二甲苯为吸附质,在同等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活性炭对3种VOCs的吸附量为二甲苯>甲苯>丙酮。将实验结果与VOC... 为了探讨VOC物性对活性炭吸附行为的影响,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以甲苯、丙酮、二甲苯为吸附质,在同等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活性炭对3种VOCs的吸附量为二甲苯>甲苯>丙酮。将实验结果与VOC物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有机气体的吸附量随着吸附质的分子量、分子动力学直径、沸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现良好的正线性关系;而吸附质的极性指数和蒸气压则与活性炭吸附量呈现出相反的关系;3种活性炭对吸附质吸附能的排序均为二甲苯>甲苯>丙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 VOC物性 吸附能
下载PDF
环栅喷淋泡沫塔欧拉–离散相模型三相除尘模拟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立清 胡蔷 +1 位作者 黄贵杰 叶恒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7,共10页
采用欧拉(Euler)多相流模型与离散相模型(discretephase model,DPM)对脱硫除尘实验装置内部的气液固三相流流动进行三维湍流数值分析。在Euler坐标系中采用双流体模型来表述气液两相的相互耦合,同时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中考察颗粒的运动,... 采用欧拉(Euler)多相流模型与离散相模型(discretephase model,DPM)对脱硫除尘实验装置内部的气液固三相流流动进行三维湍流数值分析。在Euler坐标系中采用双流体模型来表述气液两相的相互耦合,同时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中考察颗粒的运动,把烟尘颗粒对气液两相的影响耦合于双流体模型中。通过对流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实验验证,得出此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分析脱硫除尘塔内部流场流动,得出气液固三相流特征,为脱硫模拟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得出脱硫除尘塔除尘效率与颗粒粒径、进气风速、喷淋液气比等参数的相互关系;得出脱硫除尘塔进出口压差与烟气流量、液气比、烟尘浓度等参数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 离散相模型 三相流 雷诺应力模型 除尘效率 装置阻力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酸改性活性炭吸附甲苯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立清 石瑞 +4 位作者 顾庆伟 梁鑫 唐琳 李海龙 马卫武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8,共7页
商业活性炭分别经过1mol/L的硝酸、盐酸、硫酸处理.采用Boehm滴定、傅式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样品的物化性质进行测试.以甲苯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讨论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量影... 商业活性炭分别经过1mol/L的硝酸、盐酸、硫酸处理.采用Boehm滴定、傅式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样品的物化性质进行测试.以甲苯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讨论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量影响,计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吸附能.结果表明:酸改性可以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的总数量;改变孔径分布.酸改性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N-AC,S-AC,AC,Cl-AC.准二阶动力学方程比准一阶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甲苯在改性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酸改性增大了微孔占有率,提高了吸附速度;酸改性增大活性炭吸附有机气体的吸附能,导致酸改性活性炭与甲苯结合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活性炭 表面基团 孔结构 吸附动力学 吸附能
下载PDF
丙酮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穿透曲线数学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立清 唐琳 +4 位作者 高招 李海龙 汪明霞 周建飞 唐运学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4,共4页
实验测试在15℃下,丙酮以不同进样浓度通过活性炭(C40/4)固定床的透出浓度(c)和时间(t)的关系.根据测试的实验数据绘制c t穿透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预测穿透曲线关于曲线上"半浓度"点对称,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中的... 实验测试在15℃下,丙酮以不同进样浓度通过活性炭(C40/4)固定床的透出浓度(c)和时间(t)的关系.根据测试的实验数据绘制c t穿透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预测穿透曲线关于曲线上"半浓度"点对称,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用化学工程软件编写模型程序,模拟穿透曲线.本研究中采用相关性法和相对误差分析法分析模拟结果,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0%,相关系数值远大于0.95,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描述固定床活性炭吸附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穿透曲线.本研究为有机蒸气吸附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活性炭 固定床 丙酮 穿透曲线
下载PDF
热改性活性炭吸附有机气体的性能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立清 顾庆伟 +2 位作者 石瑞 刘峥 梁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9-1756,共8页
根据热重分析结果,确定了活性炭热改性的温度条件;采用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测试;以甲苯、丙酮、二氯乙烷、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前后活... 根据热重分析结果,确定了活性炭热改性的温度条件;采用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测试;以甲苯、丙酮、二氯乙烷、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结构变化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计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吸附能。实验结果表明,热改性可以改善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和改变表面官能团的分布,吸附量与有效孔容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一阶动力学方程和二阶动力学方程均可描述4种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孔内扩散模型表明改性活性炭对有机气体的吸附速率均大于未改性活性炭;4种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能均小于20kJ.mol-1,表明活性炭对4种有机气体以物理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热改性 吸附动力学 吸附能
下载PDF
变压吸附技术净化分离有机蒸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立清 曾光明 +1 位作者 唐新村 李丹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3,27,共5页
从变压吸附分离回收低沸点和中高沸点有机蒸气、变压吸附用吸附剂以及变压吸附分离回收有机蒸气工艺及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评述了变压吸附技术在净化分离有机蒸气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变压吸附用吸附剂;多... 从变压吸附分离回收低沸点和中高沸点有机蒸气、变压吸附用吸附剂以及变压吸附分离回收有机蒸气工艺及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评述了变压吸附技术在净化分离有机蒸气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变压吸附用吸附剂;多种分离过程的集成技术;过程优化设计;智能型控制系统;多成分有机气体的变压吸附分离;利用计算机进行变压吸附过程模拟的基础研究;吸附和脱附的传质、传热基础理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有机蒸气 回收 分离 吸附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波改性对活性炭及其甲醇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立清 梁鑫 +3 位作者 姚小龙 李海龙 马卫武 刘飒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83,共6页
分别在600,700和800℃下对活性炭进行微波辐照加热改性.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对活性炭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且在10℃下以甲醇为吸附质进行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表明:微波改性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 分别在600,700和800℃下对活性炭进行微波辐照加热改性.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对活性炭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且在10℃下以甲醇为吸附质进行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表明:微波改性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小幅度减小,但微孔比表面积显著增大;随着温度升高,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大量分解,碱性基团逐渐形成.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的描述甲醇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准二阶动力学方程最适合描述甲醇的动态吸附过程,说明甲醇吸附是一个物理和化学复合的吸附过程,吸附受到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分为3个线性阶段:表面吸附阶段、渐近吸附阶段和吸附平衡阶段.微波改性后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能均增大,吸附能与活性炭表面含氮官能团总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改性活性炭 吸附 甲醇
下载PDF
恶臭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被引量:42
19
作者 李立清 杨健康 陈昭宜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介绍了恶臭物质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恶臭强度分级方法;综述了常用的恶臭物质处理方法。
关键词 恶臭物质 恶臭强度 治理 臭气 污染
下载PDF
多组分颗粒轨道模型氨法脱硫过程仿真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立清 张纯 +2 位作者 黄贵杰 刘铮 马卫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5741-5749,共9页
将双膜理论、亨利定律、NH3与SO2间的化学反应通过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导入Fluent多组分液滴模型,计算氨法脱硫塔喷淋过程的脱硫效率。旋流烟气采用RNG k-ε模型,喷淋液滴采用颗粒轨道模型(discrete Particle model,DPM),应用PIS... 将双膜理论、亨利定律、NH3与SO2间的化学反应通过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导入Fluent多组分液滴模型,计算氨法脱硫塔喷淋过程的脱硫效率。旋流烟气采用RNG k-ε模型,喷淋液滴采用颗粒轨道模型(discrete Particle model,DPM),应用PISO算法对传质、流动过程进行压力-速度耦合的非稳定计算。计算结果显示:脱硫效率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0%以内;随喷淋液气比增大、喷淋液温度及入口烟气中SO2浓度的降低,脱硫效率升高;喷淋液初始温度从40升高至50℃时,脱硫效率从91%迅速降至80%;在脱硫塔液气比较低时,增大液气比(0.5~1.8 L/m^3)能明显提高脱硫效率(65%~93%);当进口SO2浓度从1 208升高到4 832 mg/m^3时,在塔高平面上,壁面与外塔中间区域的浓度差(300~1 050 mg/m^3)增大,不均匀性增强。Fluent传质反应模型能综合反映不同工况下脱硫塔运行状况,指导设备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法脱硫 Euler-Lagrange坐标系 多组分传质液滴模型 环栅喷淋泡沫塔 流体计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