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文本特质浅析 |
李简瑷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2
|
跨媒介的文本互动:对当下电视综艺节目衍生电影现象的思考 |
李简瑷
|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3
|
阿尔莫多瓦的女性镜像与后女性主义 |
李简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4
|
阿凡达式美学:科技包装与神话原型内核的缝合 |
李简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5
|
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电影的性别建构 |
李简瑷
李享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6
|
微电影的特殊美学 |
李简瑷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7
|
“疯狂的石头”:一个中国式的后现代电影文本 |
李简瑷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8
|
女性身体叙事话语的嬗变——从新中国女性导演影像书写的历史谈起 |
李简瑷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0 |
2
|
|
9
|
《银饰》的酷儿解读 |
李简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0
|
试析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
李简瑷
|
《兰州学刊》
CSSCI
|
2008 |
2
|
|
11
|
对“反对阐释”的阐释 |
李简瑷
|
《兰州学刊》
|
2007 |
1
|
|
12
|
贾樟柯电影的声音美学 |
李简瑷
|
《电影评介》
|
2010 |
2
|
|
13
|
蔡明亮的后现代电影世界——从《青少年哪吒》到《黑眼圈》 |
李简瑷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4
|
从接受美学维度探讨“粉丝电影”现象 |
李简瑷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5 |
2
|
|
15
|
《解放巴黎》的跨国想象与文化误读 |
李简瑷
廖浩霖
|
《电影评介》
|
2011 |
0 |
|
16
|
王朔电影:中国城市电影的重要样本 |
李简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7
|
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审美活动的终极追求 |
李简瑷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8
|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与中国电影新生态 |
黎欢
李简瑷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19
|
比较视野下中国灾难片类型发展的反思 |
李简瑷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20
|
大数据技术与电影艺术的相遇——以《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大数据营销为例 |
李简瑷
|
《电影新作》
|
2015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