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深度增强型成像技术研究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骁 刘娜 +2 位作者 李鉴达 张旭 尹文玲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6期360-365,共6页
目的应用深度增强型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技术研究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与AMD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眼科就诊的早期AMD患者90例(90只眼)和... 目的应用深度增强型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技术研究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与AMD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眼科就诊的早期AMD患者90例(90只眼)和眼底正常者60例(60只眼)的临床资料。早期AMD患者为患者组,眼底正常者为正常组。患者组中男性51例(51只眼),女性39例(39只眼);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4.3±10.9)岁。正常组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8.6±10.8)岁。采用EDI-OCT测量两组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处及由中心凹向鼻侧、颞侧各500μm、1000μm处的脉络膜厚度,共测量5个点位。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脉络膜厚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患者组黄斑区脉络膜的平均厚度为(254.84±51.46)μm;正常组黄斑区脉络膜的平均厚度为(271.46±43.36)μm。患者组黄斑区脉络膜的厚度较正常组低,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1,P<0.05)。所有受试者的年龄与脉络膜的厚度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3,P<0.05)。结论早期AMD患者的脉络膜厚度较眼底正常者偏薄,且早期AMD患者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可作为黄斑变性发展的预警因素,能为早期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 厚度 相干光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