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体长南美白对虾摄食发声信号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
作者 曹正良 王秀秀 +3 位作者 李钊丞 沈梦庭 胡庆松 吴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44,共8页
为研究不同体长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颗粒饲料与虾壳的发声信号规律与差异,以5种体长(2~3、4~5、6~7、8~9、9~10 cm)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被动声学方法,采集并分析2种摄食声音信号。结果表明:摄食... 为研究不同体长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颗粒饲料与虾壳的发声信号规律与差异,以5种体长(2~3、4~5、6~7、8~9、9~10 cm)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被动声学方法,采集并分析2种摄食声音信号。结果表明:摄食颗粒饲料时,不同体长对虾的发声峰值频率不同,小虾(体长2~3 cm)最高约为25 kHz,大虾(体长9~10 cm)最低约为7 kHz,频率范围变化规律与峰值频率一致,随对虾体长的增加而降低,而单个脉冲信号时长随对虾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大虾约18 ms,小虾约7 ms);摄食虾壳时,不同体长对虾的发声峰值频率和频率范围与对虾体长无明显变化规律,对虾摄食虾壳的单个脉冲信号时长随对虾体长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大虾约13 ms,小虾约6 ms)。研究表明,不同体长南美白对虾摄食发声信号特征不同,摄食颗粒饲料时的发声信号随对虾体长变化存在一定规律,但摄食虾壳的发声信号则无明显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不同体长 摄食发声信号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快速游动发声特征及其信息利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钊丞 项盛羽 +3 位作者 沈梦庭 王秀秀 张日新 曹正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7-1006,共10页
为了掌握对虾游动发声规律及其信息的利用可能,文章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游动行为的发声信号特征。首先,在实验室黑暗条件下利用短时光源刺激南美白对虾,采集两种规格(小:4—6 cm;大:10—11 cm)对虾的快... 为了掌握对虾游动发声规律及其信息的利用可能,文章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游动行为的发声信号特征。首先,在实验室黑暗条件下利用短时光源刺激南美白对虾,采集两种规格(小:4—6 cm;大:10—11 cm)对虾的快速游动发声信号,并分析得出:小规格对虾的主峰值频率约为250 Hz,并有次主峰频率约425 Hz;大规格对虾有约70 Hz主峰频率与约15 Hz的次主峰频率。其次,确定了游动行为中甩尾弹射的发声信号及其特征,其中心频率及频带范围均与快速游动发声信号的特征有明显差别。最后,对比养殖现场环境的水下声音信息发现:快速游动发声与背景噪声频域特征类似,部分信号被覆盖;对虾弹射发声信号可以清晰辨别,虽与实验室相比该信号的能量集中频率、频率主峰及次主峰频率更低且频率范围要更小,但其频谱及时频的信号特点与实验室信号有一定的关联性(持续时间均约为0.01s、能量的频率分布均集中于2—3 kHz)。因此,对虾在游动中的弹射发声信号可作为养殖中监测对虾行为的生物声学信息,有助于以声学信号监测对虾行为异常和判断生长状况的应用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游动 发声信号 信息利用 南美白对虾
下载PDF
摄食不同粒径颗粒饲料的凡纳滨对虾发声信号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曹正良 沈梦庭 +2 位作者 李钊丞 汪自豪 王秀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34,共9页
对虾摄食时会被动发声。研究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发声信号特征的影响,可为基于摄食发声信号的自动投喂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被动声学方法,在实验室水箱中采集凡纳滨对虾(体长9~10 cm)摄食不... 对虾摄食时会被动发声。研究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发声信号特征的影响,可为基于摄食发声信号的自动投喂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被动声学方法,在实验室水箱中采集凡纳滨对虾(体长9~10 cm)摄食不同粒径颗粒饲料(粒径为0.4、0.8和1.2 mm)的发声信号。对其摄食发声信号波形图、时频图和频谱图的分析表明,对虾摄食不同粒径颗粒饲料的声音信号特征相似,频率介于5~45 kHz,其中摄食0.4和0.8 mm的声音信号谱峰中心频率约17 kHz,摄食1.2 mm的平均约10 kHz;对虾摄食沙蚕(Nereis succinea)信号的频率范围和谱峰中心频率与摄食颗粒饲料相比有明显区别,摄食沙蚕声音信号频率介于5~20 kHz,谱峰中心频率约7 kHz;与养殖现场虾塘中凡纳滨对虾摄食发声信号对比发现,虾塘信号特征与实验室中的相似,区别在于虾塘信号无在高频区域的次主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不同粒径颗粒饲料 摄食发声信号
下载PDF
基于物种濒危状况评价与种群增长的一种新评估方法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司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钊丞 张燕雪丹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5-168,共14页
对野生动物物种按照珍贵、濒危程度等分类分级,根据价值采取不同保护措施,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制度。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对于实现保护目的、管理的有效性和处罚的公平性至关重要。我国于2019年制定《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 对野生动物物种按照珍贵、濒危程度等分类分级,根据价值采取不同保护措施,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制度。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对于实现保护目的、管理的有效性和处罚的公平性至关重要。我国于2019年制定《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法》(下称《评估办法》),规定水生野生动物的基准价值和涉案个体价值核算方法。然而,该方法对于2019年后新纳入名录的水生野生动物未规定基准价值,只能依据物种间的种属接近程度确认价值。随着越来越多水生野生动物新进入名录,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受到质疑。鉴于此,本文通过使用《评估办法》对2021年新纳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236种(类)水生野生动物进行价值评估,评价现行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并结合IUCN物种濒危状况评价及生物学种群增长模型,提出改进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增的236种(类)水生野生动物中,仅有30种(类)明确规定了基准价值,8种(类)新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1种(类)新增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评估参照“其他种”,价值评估存在明显偏差,67种(类)新增保护动物则无明确可参照的基准价值,评估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2)改进的评估方法通过设定保护系数和单个物种修复成本计算动物基准价值,弥补了无基准价值的问题;通过逻辑斯蒂模型模拟物种增长速率,将破坏行为对种群增长速率的影响纳入价值评估,推导出恢复原状及恢复到可持续发展水平两种可适用于司法的评估方法。本文提出的价值评估方法有效弥补了当前方法的不足,提高了价值评估的精确性,并通过简化数学计算,可以应用于司法实践。基于该方法,本文提出了修订法律并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野生动物价值 评估方法 物种濒危状况 种群增长模型 司法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