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昱 崔涛 +1 位作者 李锦濯 田衍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3期311-312,共2页
1971年Folkman[1]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假说,由此拉开了近代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序幕。在深入的研究中发现,肿瘤直径达到1~2 mm后,若无新生血管生成来提供营养,则不能继续增长。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 1971年Folkman[1]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假说,由此拉开了近代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序幕。在深入的研究中发现,肿瘤直径达到1~2 mm后,若无新生血管生成来提供营养,则不能继续增长。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调节因子 肿瘤
下载PDF
PM2.5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及对CCL20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锦濯 林志鹏 +1 位作者 曾倩文 孙仁山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大气颗粒物(PM2.5)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PM2.5混悬液(0~400μg/ml)24 h,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暴露时间(1~24 h)的细胞存活率;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实... 目的探讨大气颗粒物(PM2.5)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PM2.5混悬液(0~400μg/ml)24 h,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暴露时间(1~24 h)的细胞存活率;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处理组细胞内细胞因子CCL20 mRNA的表达水平及CCL20分泌浓度;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0μg/ml)相比,当PM2.5浓度≥50μg/ml或刺激时间≥3 h时,各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PM2.5刺激浓度增高(PM2.5浓度≥50μg/ml),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高(P<0.01),细胞中炎性因子CCL20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随着PM2.5刺激浓度增高(PM2.5浓度≥25μg/ml),CCL20分泌水平显著上调(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65的磷酸化水平表达上调。结论PM2.5可降低角质形成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凋亡,且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内细胞因子CCL20的表达上调,进而介导多种慢性皮肤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HACAT细胞 CCL20 NF-ΚB
原文传递
PM2.5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锦濯 林志鹏 +1 位作者 曾倩雯 孙仁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第8期537-542,共6页
近年来我国空气中PM2.5污染严重,皮肤是人体抵御环境污染物的重要屏障,容易受到PM2.5的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皮肤表皮层的主要组成细胞,在皮肤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PM2.5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可引发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综述了... 近年来我国空气中PM2.5污染严重,皮肤是人体抵御环境污染物的重要屏障,容易受到PM2.5的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皮肤表皮层的主要组成细胞,在皮肤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PM2.5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可引发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综述了PM2.5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细胞自噬、芳香烃受体激活、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及皮肤屏障相关成分表达改变等方面的影响,为进一步从机制上阐述PM2.5对人体皮肤的损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PM2.5 角质形成细胞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PM2.5引起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李锦濯 林志鹏 +1 位作者 曾倩雯 孙仁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第5期265-270,共6页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PM2.5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HaCaT细胞分为NAC干预组、不同浓度PM2.5组(25、50、100、200、400μg/mL)及空白对照组。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aCaT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PM2.5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HaCaT细胞分为NAC干预组、不同浓度PM2.5组(25、50、100、200、400μg/mL)及空白对照组。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aCaT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IL-1β、IL-33、TSLP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CCK-8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PM2.5组HaCaT细胞RO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μg/mL和400μg/mL PM2.5处理组细胞中IL-1β、TSLP、IL-3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M2.5组比较,NAC干预组HaCaT细胞存活率增高,ROS水平降低,NF-κB p-p65蛋白表达降低,IL-1β、TSLP、IL-33分泌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对PM2.5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HACAT细胞 细胞内活性氧 N-乙酰半胱氨酸
下载PDF
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林志鹏 李锦濯 孙仁山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4期456-462,共7页
目的:定量分析并系统评价常规剂量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联网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0月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及EMBase等数据库发表的玉屏风散联合抗组... 目的:定量分析并系统评价常规剂量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联网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0月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及EMBase等数据库发表的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联合组干预措施为常规剂量玉屏风散与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使用常规剂量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包括咪唑斯汀、依巴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奥洛他定、阿伐斯汀、氮卓斯汀、苯磺贝他斯汀及地氯雷他定等)。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涉及14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85,95%CI=2.91~5.11,P<0.00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6,95%CI=0.27~0.49,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52~1.20,P=0.27)。结论:相较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更优,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性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散 抗组胺药 慢性荨麻疹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志鹏 李锦濯 +1 位作者 曾倩雯 孙仁山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场所,线粒体内膜两侧产生电化学梯度形成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细胞在外界刺激作用下,ΔΨm降低或丧失,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改变,并通过正反馈逐级放大。一系列研究发现,线粒体Ca^2+转运可改变ΔΨm...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场所,线粒体内膜两侧产生电化学梯度形成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细胞在外界刺激作用下,ΔΨm降低或丧失,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改变,并通过正反馈逐级放大。一系列研究发现,线粒体Ca^2+转运可改变ΔΨm,从而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影响哮喘、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的发生。线粒体是一种独立细胞器,作为营养物质氧化并释放能量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合成三磷酸腺苷(ATP)并提供能量,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室[1]。此外,线粒体还参与Ca^2+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等许多关键生化过程,是氧自由基的主要来源,线粒体受损后可产生活性氧(ROS),诱导ΔΨm快速去极化,进一步加重呼吸链损伤,最终导致ATP产能障碍[2]。因此,线粒体功能可通过评估ΔΨm这一关键参数实现。近年研究表明,哮喘[3]、过敏性皮炎[4]、荨麻疹[5]等过敏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氧化应激下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现就ΔΨm的作用意义、检测方法及其在过敏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膜电位 过敏性疾病 研究
下载PDF
环境微细颗粒物与过敏性皮肤病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志鹏 李锦濯 +1 位作者 曾倩雯 孙仁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第3期131-135,146,共6页
目的:定量评估环境微细颗粒物PM 10、PM 2.5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系统收集相关文献并提取效应量。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2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并检验发表... 目的:定量评估环境微细颗粒物PM 10、PM 2.5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系统收集相关文献并提取效应量。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2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并检验发表偏倚及校正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PM 10、PM 2.5每增高10μg/m 3,对过敏性皮肤病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9(95%CI:1.0016~1.0081)与1.0066(95%CI:1.0033~1.0100);亚组分析显示PM 10和PM 2.5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108(95%CI:0.9999~1.0219)、1.0320(95%CI:1.0056~1.0590),对湿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0(95%CI:1.0006~1.0075)、1.0066(95%CI:1.0029~1.0103);PM 2.5对荨麻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为0.9994(95%CI:0.9852~1.0139)。结论:环境微细颗粒物与过敏性皮肤病发生相关,PM 10和PM 2.5浓度升高会增加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PM10 PM2.5 过敏性皮肤病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PM2.5诱导肥大细胞活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志鹏 李锦濯 +2 位作者 曾倩雯 黄显琼 孙仁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第9期515-518,532,共5页
目的:明确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颗粒物PM 2.5诱导肥大细胞P815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100μg/mL PM 2.5刺激肥大细胞建立脱颗粒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不同浓度NAC组(浓度分为100,50,25μmol/L);不同浓度NAC处理肥大细胞6 h后,再以PM ... 目的:明确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颗粒物PM 2.5诱导肥大细胞P815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100μg/mL PM 2.5刺激肥大细胞建立脱颗粒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不同浓度NAC组(浓度分为100,50,25μmol/L);不同浓度NAC处理肥大细胞6 h后,再以PM 2.5刺激6 h,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酶标仪测定活性氧(ROS)水平及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水平、ELISA检测IL-4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OS、β-Hex、IL-4含量及PAR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NAC组肥大细胞ROS、β-Hex、IL-4含量及PAR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其中50μmol/L NAC组降低最明显。结论:NAC可降低肥大细胞氧化应激,抑制PAR2蛋白表达,减少炎症介质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PM 2.5 肥大细胞 蛋白酶激活受体2
下载PDF
PM2.5对肥大细胞P815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林志鹏 李锦濯 +1 位作者 曾倩雯 孙仁山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细颗粒物(PM2.5)对肥大细胞P815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影响.方法用PM2.5体外刺激肥大细胞,设对照组,PM2.5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μg/ml),处理12h后,采用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Ψm水平.... 目的观察细颗粒物(PM2.5)对肥大细胞P815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影响.方法用PM2.5体外刺激肥大细胞,设对照组,PM2.5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μg/ml),处理12h后,采用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Ψm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PM2.5组的细胞存活率、正常△Ψm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降低(P<0.05);各PM2.5组中,PM2.5剂量越大,细胞存活率、正常△Ψm细胞的比例越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PM2.5能够降低肥大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影响线粒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肥大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在皮肤病治疗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志鹏 黄显琼 +2 位作者 李锦濯 曾倩雯 孙仁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因结构中含有巯基(-SH),常用作黏液溶解药物。研究显示NAC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改善血管舒张的功能。近年来,其独特作用机制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皮肤病的治疗应用中展现良好潜力。本文就NAC的药...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因结构中含有巯基(-SH),常用作黏液溶解药物。研究显示NAC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改善血管舒张的功能。近年来,其独特作用机制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皮肤病的治疗应用中展现良好潜力。本文就NAC的药物代谢、药理机制、治疗应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皮肤病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