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学研究
1
作者 尚雪恬 董静 +10 位作者 黄麦玲 孙琦 贾红彦 张蓝月 刘秋月 姚明旭 王颖超 姬秀秀 杜博平 邢爱英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转录组,寻找LTBI人群中结核抗原特异的免疫应答重要基...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转录组,寻找LTBI人群中结核抗原特异的免疫应答重要基因及可能发挥功能的信号通路,绘制LTBI基因表达谱。方法:应用微阵列芯片检测200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招募的4例LTBI者(LTBI组)和4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经结核抗原刺激后的PBMC转录组,并对部分差异基因进行qPCR检测以验证芯片数据。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与LTBI最相关模块,并对模块中的基因分别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从全转录组水平筛选信号通路。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寻找与LTBI相关的免疫细胞。通过STRING数据库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绘制两模块中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LTBI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共发现393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倍数>2或<0.5,P<0.05),LTBI中112个表达下调,281个表达上调。针对10个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证实基因表达趋势与芯片数据一致,即CAMK1G、IL2、SPINK1、SUCNR1、HCAR3、IL18BP、CHI3L1、TNF均上调;RASGRP2、TPM2均下调。通过WGCNA分析确定与LTBI最相关的正相关蓝色模块(cor=0.88,P=0.004)和负相关蓝绿色模块(cor=―0.93,P=0.001)。对上述模块内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并行基于全转录组的GSEA分析,发现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0.001)和凋亡信号通路(P=0.003)在两种分析中均明显富集。对两模块中的差异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通过内置插件计算得到每个模块中的前10个关键基因,即蓝色模块中的PTPRC、CD40、IL10、IRF8、CCR1、CD80、TLR8、CLEC7A、CD83和CD274;蓝绿色模块中的TNF、ICAM1、TNFRSF4、HAVCR2、CD276、CCL4、CD33、IL1RN、NCF1和FGR。免疫浸润分析发现,M1型巨噬细胞(P=0.029)和M2型巨噬细胞(P=0.001)等固有免疫细胞的比例在LTBI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PBMC转录组在LTBI人群和健康人群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基因主要聚集于凋亡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其中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固有免疫应答在LTBI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分枝杆菌感染 转录因子 生物学标记 免疫
下载PDF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mRNA检测试验对不同年龄人群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
2
作者 宋瑞雪 董静 +7 位作者 姚明旭 贾红彦 李自慧 孙琦 朱传智 杜博平 邢爱英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 mRNA检测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深圳市第...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 mRNA检测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且完成IP-10 mRNA检测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590例。剔除诊断不明确200例,共1390例纳入分析。根据诊断结果分为确诊结核病组(475例)、临床诊断结核病组(518例)、非结核病组(397例)。按照年龄将入组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1062例和老年组(60~95岁)328例。在不同年龄组中,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IP-10 mRNA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中青年组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721/799,95%CI:87.9%~92.1%)和68.8%(170/247, 95%CI:62.6%~74.4%),老年组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159/181,95%CI:82.0%~92.0%)和54.7%(76/139,95%CI:46.0%~63.1%)。两个年龄组间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2,P=0.337),但中青年组IP-10 mRNA检测的特异度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4,P=0.006)。随年龄增长,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3,P=0.288),特异度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Z=-2.846,P=0.004)。结论:IP-10 mRNA检测对中青年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更有价值;考虑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受年龄影响较小,可能有助于在老年人群中应用该技术进行结核感染的主动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鉴别 干扰素类 干扰素诱导剂
下载PDF
液态芯片技术筛选胸腔积液细胞因子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杜凤娇 杜博平 +4 位作者 贾红彦 邢爱英 李自慧 朱传智 李华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应用液态芯片技术筛选结核性胸膜炎(plTB)胸腔积液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建立诊断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纳入plTB患者(plTB组)86例,其中确诊plTB组41例,临床诊断plTB组45例;其他胸腔积液患者(对照组)42例。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分析... 目的应用液态芯片技术筛选结核性胸膜炎(plTB)胸腔积液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建立诊断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纳入plTB患者(plTB组)86例,其中确诊plTB组41例,临床诊断plTB组45例;其他胸腔积液患者(对照组)42例。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分析胸腔积液17个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9、IL-10、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IL-15、IL-17F、IL-2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a(MIP-3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β-干扰素(IFN-β)的表达量。筛选确诊plT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因子,并在确诊plTB患者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AUC>0.850、特异度>80%的IP-10、IL-27和MCP-1联合诊断plTB,并同胸腔积液腺苷酸脱氨酶(ADA)检测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比较,评估诊断效能。结果确诊plTB组IL-2、IP-10、IL-27、TNF-α和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P-10、IL-27和MCP-1三因子联合确诊plTB的敏感度为87.8%,特异度为81.0%;三因子联合诊断在45例临床诊断plTB组中的敏感度仍高达86.7%,与确诊plTB组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B组中,TIP-10、IL-27和MCP-1三因子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7.2%,高于T-SPOT.TB单独检测(81.4%)和ADA单独检测(54.7%)。结论应用液态芯片技术对胸腔积液IP-10、IL-27和MCP-1联合检测,可为plTB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腔积液 胸膜炎 白细胞介素-27 液态芯片技术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mRNA检测技术对结核病辅助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宋瑞雪 魏荣荣 +8 位作者 董静 贾红彦 杜博平 孙琦 邢爱英 李自慧 朱传智 张宗德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71-476,共6页
目的:评估以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为靶标的检测技术(IP-10.TB)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并对比分析该检测技术与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检测技术的一... 目的:评估以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为靶标的检测技术(IP-10.TB)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并对比分析该检测技术与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检测技术的一致性。方法: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连续性、前瞻性纳入疑似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158例。根据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常规生化检测、结核病病原学检测、影像学检测和(或)病理学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确诊结核病组(88例)、临床诊断结核病组(29例)和非结核病组(41例)。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行外周血IP-10.TB检测和QFT-GIT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测技术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158例研究对象中,IP-10.TB检测不确定结果7例(4.4%),QFT-GIT检测不确定结果5例(3.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6)。在146例检测有效研究对象中,IP-10.TB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3%(95%CI:90.1%~98.8%)和64.1%(95%CI:47.2%~78.3%),QFT-GIT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2%(95%CI:91.4%~99.3%)和64.1%(95%CI:47.2%~78.3%)。两种检测技术的总符合率为92.5%(95%CI:88.2%~96.8%),阳性符合率为95.0%(95%CI:91.0%~98.9%),阴性符合率为82.1%(95%CI:68.0%~96.3%);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60(95%CI:0.624~0.895,P<0.001)。结论:IP-10.TB检测具有与QFT-GIT检测一致的诊断效能,可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干扰素类 干扰素诱导剂 诊断 鉴别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乙酰转移酶fadA3对宿主蛋白乙酰化修饰及其体内存活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段玉衡 张蓝月 +9 位作者 董静 史雨婷 贾红彦 李自慧 邢爱英 杜博平 孙琦 潘丽萍 朱传智 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91-400,共10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乙酰转移酶fadA3对宿主蛋白乙酰化修饰、基因表达和MTB在体内存活的影响。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选取MTB标准株(H37R...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乙酰转移酶fadA3对宿主蛋白乙酰化修饰、基因表达和MTB在体内存活的影响。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选取MTB标准株(H37Rv),利用CRISPR-cas系统辅助的非同源性末端接合技术(CRISPR-NHEJ)构建H37Rv-fadA3基因敲除株(ΔfadA3),利用微孔板法分别检测H37Rv和ΔfadA3在7H9液体培养基中的吸光度值(A值)和细菌活性,绘制生长曲线图和最低抑菌浓度表。运用免疫印迹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H37Rv和ΔfadA3感染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系THP-1分化得到)后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变化及基因表达的差异情况;采用菌落计数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分析H37Rv和ΔfadA3在C57BL/6J小鼠肺组织和巨噬细胞中的存活及病理变化。结果:fadA3经敲除1116 bp片段后成功获得ΔfadA3敲除株。H37Rv和ΔfadA3在培养第3、6、9和12天的A 600值(分别为0.245±0.005和0.232±0.013、0.403±0.122和0.385±0.009、0.444±0.010和0.442±0.005、0.675±0.027和0.662±0.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3、2.351、0.178、0.848,P值均>0.05);二者对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左氧氟沙星、PA-824、利奈唑胺、氯法齐明、利福平、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的90%最低抑菌浓度相同(分别为0.006、2.000、0.313、0.156、0.250、0.625、1.250、0.003、0.125、0.320μg/ml)。H37Rv感染巨噬细胞中全蛋白乙酰化修饰灰度值(243.100±7.125)与未感染组(204.800±9.348)和ΔfadA3感染组(154.500±14.89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4,P=0.013;t=9.350,P=0.003)。与H37Rv相比,ΔfadA3感染上调的差异基因有94个,下调有7个。同时,在巨噬细胞模型(72 h)和小鼠肺组织中(28 d),H37Rv感染后的菌落形成单位计数[分别为(41.000±4.583)×10^(4)和log 10(5.531±0.203)]与ΔfadA3感染[(18.670±1.155)×10^(4)和log 10(4.541±0.27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15,P=0.001;t=6.466,P<0.001);ΔfadA3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炎症性浸润较H37Rv感染小鼠明显减弱。结论:抗结核药物对ΔfadA3敲除株与H37Rv的杀菌效果一致。fadA3可显著调控宿主蛋白乙酰化修饰和基因表达,可能是维持H37Rv在巨噬细胞胞内和小鼠肺组织中存活,并导致肺组织炎症性浸润的重要毒力因子。这些发现将为靶向fadA3和宿主蛋白乙酰化的宿主导向治疗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乙酰转移酶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乙酰化作用 基因表达 细胞存活
下载PDF
miR-99a-5p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巨噬细胞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6
作者 史雨婷 董静 +8 位作者 贾红彦 朱传智 杨斌 李自慧 孙琦 杜博平 邢爱英 张宗德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64-470,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THP-1细胞内特异miRNA在宿主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提取MTB感染及未感染THP-1细胞RNA,基于Illumina NovaSeq6000二代测序平台检测THP-1细胞内miRNA表达谱。采集4名... 目的:初步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THP-1细胞内特异miRNA在宿主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提取MTB感染及未感染THP-1细胞RNA,基于Illumina NovaSeq6000二代测序平台检测THP-1细胞内miRNA表达谱。采集4名健康受试者6 ml外周血并分离人原代巨噬细胞。应用实时荧光PCR(qRT-PCR)技术验证MTB感染THP-1细胞内特异miRNA并检测人原代巨噬细胞中靶标miRNA的表达水平。构建miRNA过表达载体,经慢病毒转染THP-1巨噬细胞获得稳定的过表达细胞株,使用qRT-PCR检测H37Rv感染的miRNA过表达细胞及对照空载体细胞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结果:从16个二代测序结果表达差异明显的miRNA分子中选取既往未作研究且差异最为明显的miR-99a-5p(P=0.021)作为研究靶基因。通过qRT-PCR在THP-1细胞及原代巨噬细胞中验证,发现miR-99a-5p在THP-1感染组和原代巨噬细胞内的表达量(分别为0.482±0.148和0.433±0.072)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1.536±0.290和1.113±0.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6,P<0.001;t=3.167,P=0.019)。MTB感染miR-99a-5p过表达细胞后24 h的菌落形成单位(CFU)[64.0×10^(4)(52.0×10^(4),87.0×10^(4))]明显高于MTB感染的对照空载体细胞内CFU[17.0×10^(4)(16.0×10^(4),24.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3,P=0.029)。与MTB感染的对照空载体细胞相比,MTB感染的miR-99a-5p过表达细胞内TNF-α及IFN-γ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由1.018±0.310和1.687±0.135下降至0.740±0.001和0.631±0.3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31,P=0.010;t=3.349,P=0.010)。结论:miR-99a-5p可抑制TNF-α及IFN-γ的释放,促进MTB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MTB感染后宿主miR-99a-5p的下调表达可能在宿主抗结核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芯片分析技术 微RNAS 巨噬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贾红彦 潘丽萍 +6 位作者 刘菲 杜博平 孙琦 邢爱英 杜凤娇 马玙 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 探讨评价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募集北京胸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淋巴结肿大患者185例,最终分为确诊结核性淋巴结组(51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 目的 探讨评价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募集北京胸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淋巴结肿大患者185例,最终分为确诊结核性淋巴结组(51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105例),其余诊断不明确或临床诊断淋巴结结核患者予以剔除.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斑点形成个数(SFCs)数据比较采用Mann WhitneyU检验,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SPOT.TB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敏感度分别为92.2%(47/51)和60.8%(31/51),特异度分别为79.0%(83/105)和77.1%(81/105),T-SPOT.TB敏感度显著高于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5,P<0.01).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刺激下结核性淋巴结组SFCs中位数为242个(57,621个)/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SFCs中位数为0个(0,20个)/106 PBMCs,结核性淋巴结组SFCs数量显著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应用Mann 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72.0,P<0.01).在T-SPOT.TB结果阳性的69例患者中,47例结核性淋巴结患者SFCs的M(P25,P75)为280个(98,684个)/106 PBMCs,显著高于对照组22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患者SFCs的M(P25,P75)52个(35,93个)/106 PBMCs(U=146.5,P<0.01).结论 T-SPOT.TB方法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有可能成为淋巴结结核辅助诊断的一项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结/诊断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复苏培养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忠泉 张宗德 +7 位作者 邢爱英 马俊 陈曦 李自慧 古淑香 贾红艳 杜博平 马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10-714,I0009,共6页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复苏因子(rpf)对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由宁夏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提供的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手术获取的脓液标本25份,氢氧化钠溶液常规处理后,每份标本分为低浓度培养组、高浓度培养...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复苏因子(rpf)对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由宁夏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提供的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手术获取的脓液标本25份,氢氧化钠溶液常规处理后,每份标本分为低浓度培养组、高浓度培养组和对照组。高浓度和低浓度组各设6管,分别含高、低两种浓度的rpfA、B、C、D、E及各种复苏因子组合,每管中加入7ml7H9液体培养基,并加入处理后的标本和相应的rpf;对照组1管,不加rpf。37℃培养,分别在第6天、第11天、第16天、第30天检测培养物600nm处的吸光度(OD值),同时于上述各时间点每管取10!l培养物涂7H11平板培养,取第30天培养物行抗酸染色检查,以证实培养物为结核杆菌。同时将处理后的脓液标本进行集菌法涂片抗酸染色和改良罗氏培养检测结核杆菌。结果:结核杆菌复苏培养阳性率(84%)显著高于涂片阳性率(60%)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44%)(P<0.05或0.01)。复苏培养低浓度各组与高浓度各组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时培养物O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培养同一组内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时培养物OD值均显著高于第6天(P<0.01),而第16天和第30天与第11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培养物OD值与第6天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时间、同一浓度时,5种复苏因子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之间两两比较,除高浓度rpfA、B在培养第30天时分别与同一浓度、同一时间的rpfC、D、E和组合组之间及rpfA与B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同一种复苏培养,在同一时间高、低浓度比较,第30天时高浓度rpfA、B的OD值高于低浓度rpfA、B(P<0.05),低浓度rpfD高于高浓度rpfD(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11例改良罗氏培养阳性和21例复苏培养阳性者的培养生长物抗酸染色检查均为抗酸杆菌,复苏培养生长物7H11平板培养第20d时可见淡黄色菜花状菌落,证实为结核杆菌。结论:结核杆菌复苏因子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迅速生长,复苏培养法能提高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结核杆菌 培养 复苏因子
原文传递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扩增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自慧 潘丽萍 +5 位作者 孙琦 吕翎娜 杜博平 张洪静 孙照刚 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793-798,共6页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多重PCR反应体系,评估该体系以临床分离株DNA和痰菌DNA为模板扩增耐药相关基因的成功率。方法常规提取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47株)及涂阳肺结核患者(21例)痰菌DNA。根据目前研究已发现的结核分...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多重PCR反应体系,评估该体系以临床分离株DNA和痰菌DNA为模板扩增耐药相关基因的成功率。方法常规提取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47株)及涂阳肺结核患者(21例)痰菌DNA。根据目前研究已发现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合成引物,建立2个多重PCR体系以扩增目的基因。扩增片段经测序证实后,计算该体系用于两种样本的扩增成功率。结果针对临床常用8种抗结核药物,选取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inhA、embB、gyrA、rpsL、rrs、eis共8个耐药相关基因设计合成引物。建立2个多重PCR体系扩增8个耐药基因,该体系扩增4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DNA和21例菌阳肺结核患者痰菌DNA的成功率分别为100.0%(47/47)和76.2%(16/2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扩增8个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多重PCR体系,结果对进一步研发结核病耐药分子诊断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测定 核酸扩增技术 技术评估 生物医学
下载PDF
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杜凤娇 张宏 +8 位作者 黄海荣 陈效友 贾红彦 潘丽萍 杜博平 邢爱英 孙琦 魏荣荣 张宗德 《临床肺科杂志》 2016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了解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与7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243例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感染(LTBI)情况,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LTBI的影响因素。结果 248例密切接触者中活动性肺结核... 目的了解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与7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243例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感染(LTBI)情况,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LTBI的影响因素。结果 248例密切接触者中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2.02%,在243例密切接触者(剔除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T-SPOT.TB的阳性率为46.9%,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于涂阳肺结核患者确诊前2个月内接触者及夫妻关系的密切接触者,LTBI危险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分别为(χ2=6.925,P=0.006)和(χ2=8.447,P=0.038)。结论与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较普通人群结核感染发生率高,且不同接触人群LTBI发生比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潜伏感染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下载PDF
两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贾红彦 潘丽萍 +6 位作者 杨新婷 杜博平 孙琦 魏荣荣 邢爱英 陈效友 张宗德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297-300,I0001,共5页
目的评价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和基于全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Quanti 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目的评价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和基于全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Quanti 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60例(除临床诊断和未确诊病例122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37例(结核组),非结核性胸膜炎23例(对照组),同时行胸腔积液和外周血T-SPOT.TB和QFT-GIT检测。结果胸腔积液和外周血中,结核组T-SPOT.TB斑点形成细胞(spot forming cell,SFC)数与QFT-GIT检测的IFN-γ释放量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组中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的SFC数显著高于外周血SFC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高于外周血QFT-GIT检测(0.874)、外周血T-SPOT.TB检测(0.855)和胸腔积液QFT-GIT检测(0.779)。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中不确定结果比例(16.7%)显著低于QFT-GIT(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SPOT.TB检测方法更适用于胸腔积液的检测,可辅助结核性胸膜炎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 T-SPOT.TB QFT-GIT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骨关节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贾红彦 兰汀隆 +7 位作者 刘菲 杜凤娇 魏荣荣 杜博平 邢爱英 孙琦 秦世炳 张宗德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评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骨关节结核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骨关节结核病组30例和对照组21例患者,应用ELISPOT试验检测结核菌特异性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CFP-10)刺激后外周血中释放γ-... 目的探讨评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骨关节结核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骨关节结核病组30例和对照组21例患者,应用ELISPOT试验检测结核菌特异性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CFP-10)刺激后外周血中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同时对关节穿刺液或手术标本进行涂片、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菌特异DNA以及病理检查诊断。结果骨关节结核病患者中ELISPOT检测敏感性为96.7%(29/30),特异性为76.2%(16/21),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5.3%、94.2%和2.86。抗酸杆菌涂片、结核菌培养、PCR和病理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23.3%(7/30),30.0%(9/30),46.7%(14/30)和93.3%(28/30)。结论 ELISPOT检测方法在骨关节结核病中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其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干扰素
原文传递
结核分枝杆菌IS6110和IS1081微滴数字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自慧 吕翎娜 +4 位作者 杜博平 潘丽萍 贾红彦 孙琦 张宗德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314-317,322,I0004,共6页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IS6110和IS1081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检测体系,并用于不同类型临床样本的检测。方法常规提取13株结核分枝杆菌和1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DNA,9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和4例其他肺部...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IS6110和IS1081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检测体系,并用于不同类型临床样本的检测。方法常规提取13株结核分枝杆菌和1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DNA,9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和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痰DNA,12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和7例健康者血浆DNA。设计合成IS6110和IS1081扩增引物和检测探针,建立dd PCR检测体系。应用该体系检测分枝杆菌、痰和血浆3种DNA样本中靶标拷贝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建立了能同时检测IS6110和IS1081的dd PCR体系,该体系检测2个靶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8 733和0.2~2 893拷贝/μl反应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r>0.95),以非结核分枝杆菌为对照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在痰和血浆DNA样本检测中,2个靶标拷贝数在肺结核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核酸的dd PCR体系,可用于肺结核患者临床分离株、痰和血浆样本的微量核酸检测,对提高结核病病原学诊断能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 微滴数字PCR IS6110 IS1081
原文传递
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在北京家族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及位点筛选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晓静 郑素华 +5 位作者 杜博平 贾红彦 李卫民 丁北川 王甦民 张宗德 《临床肺科杂志》 2010年第7期957-961,共5页
目的对于北京家族菌株占绝大多数的感染人群,评价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VNTR)分析(multiple loci VNTR analysis,MLVA)中不同位点组合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基因分型研... 目的对于北京家族菌株占绝大多数的感染人群,评价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VNTR)分析(multiple loci VNTR analysis,MLVA)中不同位点组合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基因分型研究中的应用。并以IS6110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为参照,筛选有效位点。方法分别采用IS6110-RFLP、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及MLVA不同位点组合对北京海淀区收集的MTB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比较3种方法及MLVA不同位点组合的分型效果。结果 45株MTB分离株中86.7%为北京家族菌株,Spoligotyping和结核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mycobacterial interpersed repetitive units,MIRU)-12系列的HGI(Hunter-Gaston Index)值分别为0.4313和0.8700,将45株MTB菌株分为10个和23个基因型。VNTR-9系列和IS6110-RFLP的分型结果一致,HGI值较高,为0.9980,将45株MTB菌株分为43个基因型。结论北京家族结核分枝杆菌在北京海淀区呈高水平流行。对于北京地区北京家族菌株占绝大多数的感染人群,VNTR-9系列MLVA是较为简便和高分辨率的分型方法 ,其分辨率能够达到MTB基因分型"金标准"IS6110-RFL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北京家族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 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对氨基水杨酸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晓静 杜博平 +9 位作者 贾红彦 侯继增 杨超 高汉青 杜凤娇 邢爱英 李自慧 曹廷明 张宗德 李琦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783-786,共4页
目的筛选二线抗结核药物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的耐药相关基因。方法构建H37Rv转座子文库,筛选PAS耐药克隆,随机引物PCR扩增转座子插入突变基因。在PAS耐药菌株中鉴定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构建了较完整的H... 目的筛选二线抗结核药物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的耐药相关基因。方法构建H37Rv转座子文库,筛选PAS耐药克隆,随机引物PCR扩增转座子插入突变基因。在PAS耐药菌株中鉴定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构建了较完整的H37Rv转座子文库,并筛选出201个PAS耐药克隆,经测序找到4个可能的PAS耐药相关基因,分别是Rv1534、pknF、ndh、papA1。papA1基因检测到一个无义突变,为papA1基因339位C→T点突变。结论酰基转移酶基因papA1可能为PAS耐药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耐药 对氨基水杨酸 基因
原文传递
复苏因子E-DNA疫苗对BALB/C小鼠免疫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邢爱英 刘忠泉 +7 位作者 贾红彦 李自慧 郑晓静 曹廷明 杜风娇 杜博平 古淑香 张宗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259-4261,共3页
目的:探索复苏因子E(RpfE)-DNA疫苗的小鼠免疫效果。方法: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PCDNA3.1-RpfE重组质粒。将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质粒组、RpfE质粒组、BCG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于0、3、6周先后3次免疫小鼠,在... 目的:探索复苏因子E(RpfE)-DNA疫苗的小鼠免疫效果。方法: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PCDNA3.1-RpfE重组质粒。将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质粒组、RpfE质粒组、BCG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于0、3、6周先后3次免疫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3周,心脏取血ELISA方法检测血清RpfE IgG抗体效价、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行脾淋巴细胞培养,以RpfE蛋白刺激淋巴细胞,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方法检测上清诱导IFNγ和白介素12(IL-12)产生水平,乳酸脱氢酶试验检测小鼠脾细胞毒性T淋巴(CTL)杀伤效应。结果:(1)RpfE质粒组小鼠血清中Rpf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1);RpfE质粒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和BCG组(P<0.01或P<0.05)。(2)RpfE质粒组具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CCK-8实验表明其增殖指数高于其他各组(P<0.05);上清ELISA检测表明IFNγ和IL-12产生水平也高于其他各组(P<0.05)。(3)RpfE质粒组脾淋巴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性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fE-DNA疫苗可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DNA RpfE 免疫
下载PDF
不同抗原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凤娇 陈曦 +9 位作者 刘菲 刘洋 曹廷明 刘忠泉 贾红彦 邢爱英 杜博平 古淑香 马玙 张宗德 《北京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981-985,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不同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分离5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4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PEMCs),经早期分泌抗原靶6kD(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kD(CFP-...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不同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分离5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4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PEMCs),经早期分泌抗原靶6kD(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kD(CFP-10)、ESAT-6/CFP-10融合蛋白(E/C)、Rv3873和Rv3879c5个蛋白抗原共同孵育,进行ELISPOT试验,检测经抗原刺激后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效应T淋巴细胞(即斑点形成细胞,SFC)的数量,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ESAT-6-ELISPOT、E/C-ELISPOT、CFP-10-ELISPOT、Rv3873-ELISPOT和Rv3879c-ELISPOT每孔的SFC数量分别为27(13~65)/5×104,26(12~52)/5×104,34(18~79)/5×104,26(8~50)/5×104和11(1~24)/5×104,均显著高于恶性胸膜积液组[1(0~2)/5×104,2(0~4)/5×104,2(1~4)/5×104,3(1~6)/5×104和1(0~3)/5×104,P均<0.01]。5个抗原中E/C的敏感性最高(92.7%),ESAT-6和Rv3879c的特异性最高(均为93.0%),ESAT-6的诊断准确性最高(91.8%)。结论 ESAT-6联合新抗原Rv3879c的ELISPOT能够辅助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但其特异性易受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 胸腔积液
原文传递
结核分枝杆菌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贾红彦 李自慧 +3 位作者 杜博平 邢爱英 孙琦 张宗德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7期1246-1248,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结核分枝杆菌总RNA,并在实验中对其进行优化。方法收集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物,分别用甲醇和玻璃粉裂解其细胞壁,然后加入Trizol提取结核分枝杆菌总R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用Nano-drop2000检测其得率和...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结核分枝杆菌总RNA,并在实验中对其进行优化。方法收集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物,分别用甲醇和玻璃粉裂解其细胞壁,然后加入Trizol提取结核分枝杆菌总R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用Nano-drop2000检测其得率和纯度。结果玻璃粉裂解细胞壁法和甲醇裂解细胞壁法提取的结核分枝杆菌总RNA的获得率分别为6.124±1.144和13.437±1.767(P<0.01),纯度A260/A280的值分别为1.924±0.039和1.899±0.072(P>0.01)。结论玻璃粉裂解细胞壁法和甲醇裂解细胞壁法提取的结核分枝杆菌总RNA均未发生明显降解,其完整性均能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用甲醇裂解法提取的结核分枝杆菌总RNA的获得率明显高于玻璃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核糖核酸 提取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促进作用的探索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爱英 刘忠泉 +9 位作者 杜博平 孙琦 贾红彦 魏荣荣 刘洋 曹廷明 杜凤娇 古淑香 马玙 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factor,Rpf)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期提高临床标本体外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factor,Rpf)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期提高临床标本体外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抽取胸腔积液经过离心处理后分别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以及含高、低浓度Rpf的MiddleBrook7H11固体培养基(简称“7H11培养基”)和生理盐水7H11培养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中,每隔3d观察菌落形成情况,阳性者行抗酸染色(AFB)、PCR扩增试验及D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观察比较高、低浓度Rpf对Mtb的促进生长作用。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Rpf培养组与改良罗氏培养组,以及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Mtb培养阳性率比较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不同浓度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可视菌落平均时间(d)和阳性菌落数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核性胸腔积液改良罗氏培养组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16.1%(10/62),含Rpf的7H11培养基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43.5%(27/6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4,P〈0.01);(2)含高、低浓度Rpf7H11培养基的可视菌落形成时间各为(20.92±0.58)d和(21.69±0.5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05),但显著快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含Rpf)的(38.08±0.94)d(t值分别为10.19、9.91,P值均GO.001);(3)含高、低浓度Rpf的7H11培养基菌落形成单位数各为(34.12±4.06)×10^2和(37.27±5.63)×10^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但显著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77±0.88)×10^2(t值分别为5.88、7.30,P值均〈0.001)。结论接种结核性胸腔积液后,含Rpf的7H11培养基较改良罗氏培养基可提高Mtb的培养阳性率,并缩短培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复苏因子 培养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v2352c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活性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廷明 贾红彦 +9 位作者 古淑香 郑晓静 李自慧 杜凤娇 刘洋 刘忠泉 邢爱英 杜博平 马玙 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627-632,共6页
目的构建含结核分枝杆菌(M.tb)rv2352c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经转化E.coli以表达Rv2352c融合蛋白,并研究其抗原性。方法用PCR扩增M.tb rv2352c基因,克隆入pET30a(+)质粒,构建pET30a(+):rv2352c重组质粒,阳性克隆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化入表达宿... 目的构建含结核分枝杆菌(M.tb)rv2352c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经转化E.coli以表达Rv2352c融合蛋白,并研究其抗原性。方法用PCR扩增M.tb rv2352c基因,克隆入pET30a(+)质粒,构建pET30a(+):rv2352c重组质粒,阳性克隆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化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Rv2352c蛋白表达。经Ni+-NTA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通过SDS-PAGE和结核患者血清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分别免疫家兔,制备抗Rv2352c抗血清,抗血清的效价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取兔抗血清与纯化蛋白Rv2352c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证实rv2352c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正确,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45 kD处呈现单一蛋白条带。用重组蛋白Rv2352c免疫接种后可诱导出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纯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鉴定证实为目的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结论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0a(+):rv2352c,制备和纯化的Rv2352c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纯度和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结核病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细菌蛋白质类 抗原 细菌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