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金湜、张珹出使朝鲜与《甲申皇华集》述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慧月 詹杭伦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天顺八年,金湜、张珹作为正、副使赴朝鲜颁明宪宗登极诏。在朝鲜期间,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留下了许多诗文。朝鲜为了表示事大之诚,更为了显示本国的文雅之美,将这些诗文辑录刻印,即《甲申皇华集》。学界关于这... 天顺八年,金湜、张珹作为正、副使赴朝鲜颁明宪宗登极诏。在朝鲜期间,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留下了许多诗文。朝鲜为了表示事大之诚,更为了显示本国的文雅之美,将这些诗文辑录刻印,即《甲申皇华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尚未展开探讨,文章探讨了《甲申皇华集》的成因,内容方面的特色及双方唱和的竞争意识、使臣形象的差异问题,以求对研究中朝文学关系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湜 张城 朝鲜文臣 《甲中皇华集》
下载PDF
张宁出使朝鲜与《庚辰皇华集》考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慧月 詹杭伦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因朝鲜李朝杀毛怜卫女真首领浪孛儿罕一事,明朝派遣张宁、武忠遣往朝鲜颁诏敕,解决双方的争端。张宁在朝鲜期间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其诗文后来被朝鲜政府刊印流传,即《庚辰皇华集》,这也是中朝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关于这一问题... 因朝鲜李朝杀毛怜卫女真首领浪孛儿罕一事,明朝派遣张宁、武忠遣往朝鲜颁诏敕,解决双方的争端。张宁在朝鲜期间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其诗文后来被朝鲜政府刊印流传,即《庚辰皇华集》,这也是中朝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关于这一问题,学界虽偶有提及,但尚无进一步研究。故此以张宁出使朝鲜为切入点,考察张宁出使朝鲜的背景、张宁的生平,以及《庚辰皇华集》的概况,并尝试探讨张宁出使朝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宁 朝鲜文臣 《庚辰皇华集》
下载PDF
政治与诗:朝鲜燕山君时期的“竹林七贤”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慧月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47-52,139,共7页
朝鲜燕山君四年,士林派遭到勋旧派的疯狂打击,史称"戊午士祸"。其中,以南孝温为首的"竹林七贤",作为诗人兼处士群体的代表,亦被殃及。他们学术上重诗而轻道,政治上重隐而轻仕,既不满士林派中性理学家的弃诗之论,亦... 朝鲜燕山君四年,士林派遭到勋旧派的疯狂打击,史称"戊午士祸"。其中,以南孝温为首的"竹林七贤",作为诗人兼处士群体的代表,亦被殃及。他们学术上重诗而轻道,政治上重隐而轻仕,既不满士林派中性理学家的弃诗之论,亦不满勋旧派的宗宋之说,后世朝鲜诗坛从宗宋到学唐的转变,由此开始萌芽。南孝温的《师友名行录》和《秋江冷话》具有互文关系,藉此为中心,追溯历史,正可探寻文学深处的政治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七贤” “戊午士祸” 《师友名行录》 《秋江冷话》 诗风转变
下载PDF
以“小华”观“中华”——壬辰倭乱后朝鲜战俘鲁认的中国之行 被引量:1
4
作者 杜慧月 《古代文明》 CSSCI 2016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认 《锦溪日记》 文化交流 以“小华”观“中华”
下载PDF
论朝鲜李睟光《芝峰类说》对王世贞诗学的接受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慧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7-62,共6页
朝鲜文人李睟光在其《芝峰类说》中大量引用了明朝文人王世贞的诗学主张。本文从《芝峰类说》对王世贞诗学的文献征引入手,从宗唐与抑宋、气格与诗法、论乐府三个方面,探察李睟光对王世贞诗学的接受,藉此见出朝鲜文坛对明代诗学的接受,... 朝鲜文人李睟光在其《芝峰类说》中大量引用了明朝文人王世贞的诗学主张。本文从《芝峰类说》对王世贞诗学的文献征引入手,从宗唐与抑宋、气格与诗法、论乐府三个方面,探察李睟光对王世贞诗学的接受,藉此见出朝鲜文坛对明代诗学的接受,为研究明代中朝文学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睟光 芝峰类说 王世贞 诗学 接受
下载PDF
关于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杜慧月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1期48-49,共2页
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开拓学生的时空视野,引导学生走入作品,感受作品,在审美熏陶中思考人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生活,不但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层次和做人的境界。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时空视野 陶冶性灵 写作实践
下载PDF
历史镜像中的《皇华集》诗歌——《李朝实录》、《皇华集》的互文阅读
7
作者 杜慧月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52-57,共6页
明朝与李朝建立宗藩关系后,自正统十四年始,明朝文臣出使朝鲜之际常与朝鲜文臣应酬唱和,诗酒雅会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朝鲜政府将其刊刻为《皇华集》。作为一部大型的唱和诗文总集,《皇华集》的强烈的政治外交色彩,使诗歌背后的真意只有借... 明朝与李朝建立宗藩关系后,自正统十四年始,明朝文臣出使朝鲜之际常与朝鲜文臣应酬唱和,诗酒雅会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朝鲜政府将其刊刻为《皇华集》。作为一部大型的唱和诗文总集,《皇华集》的强烈的政治外交色彩,使诗歌背后的真意只有借助《李朝实录》方能窥出。现通过文史互证,揭示《皇华集》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文本的政治外交和历史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华集》 《李朝实录》 文史互证
下载PDF
左思《三都赋》晋人旧注略论
8
作者 杜慧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1-56,共6页
左思《三都赋》的晋人旧注有张载、刘逵、卫权、綦毋邃四家,这些在唐前单行的注本后被唐人《文选》注吸纳,原注渐次亡佚,唐钞《文选集注》便成为认识晋注的重要媒介。诸家晋注各有特点,又皆具有无征不信的精神,和《三都赋序》所言的征... 左思《三都赋》的晋人旧注有张载、刘逵、卫权、綦毋邃四家,这些在唐前单行的注本后被唐人《文选》注吸纳,原注渐次亡佚,唐钞《文选集注》便成为认识晋注的重要媒介。诸家晋注各有特点,又皆具有无征不信的精神,和《三都赋序》所言的征实作风一致。对晋人旧注的考察,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世说新语》注中提出的《三都赋》左思自注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都赋》 晋人旧注 《文选》
下载PDF
徐光启佚文所见中朝文学交流
9
作者 杜慧月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4-17,共4页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对东亚尤其是朝鲜的影响往往被忽视。韩国文集中保存有徐光启的三篇佚文,乃崇祯年间赠朝鲜使节高用厚序跋及书信,从中可见中朝文学交流之一斑。
关键词 徐光启 高用厚 佚文 中朝文学交流
下载PDF
《辽海编》与倪谦出使朝鲜考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詹杭伦 杜慧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2-38,共7页
本文探讨明朝倪谦出使朝鲜的背景,《辽海编》的编印经过及其内容、价值,可供研究中国与李氏朝鲜文学关系者参考。
关键词 倪谦 《辽海编》 中朝文学关系
下载PDF
《林居漫録》東傳朝鮮及其風波
11
作者 杜慧月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2期461-470,共10页
明代中國與朝鮮李朝有着頻繁的使節往來,購買書籍常常是李朝使臣出使中國時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國典籍東傳朝鮮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機,但其在朝鮮的影響,存在着被放大、縮小甚或誤讀的情況,這可能與文化的差異有關,也可能與特殊的政治環... 明代中國與朝鮮李朝有着頻繁的使節往來,購買書籍常常是李朝使臣出使中國時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國典籍東傳朝鮮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機,但其在朝鮮的影響,存在着被放大、縮小甚或誤讀的情況,這可能與文化的差異有關,也可能與特殊的政治環境有關。史籍或史料筆記最容易在異邦引起異議,尤其當其中有關涉接受者切身利害之時;因此,中國書籍中關於朝鮮的點點滴滴都可能牽動朝鮮君臣的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接受者 筆記 重要使命
下载PDF
《杜律虞注》在朝鮮時代的流傳
12
作者 杜慧月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425-438,共14页
在杜詩傳播史上,《杜律虞注》是一個奇特的存在。它是一部僞書,但却産生了衆多刊本和抄本,這自然與其便於初學而學杜者又多學杜律有關。作爲一部簡要的杜詩注本,雖然聚訟紛紜,但由於滿足了中下層學詩者的需要,它在杜詩注本中産生了巨大... 在杜詩傳播史上,《杜律虞注》是一個奇特的存在。它是一部僞書,但却産生了衆多刊本和抄本,這自然與其便於初學而學杜者又多學杜律有關。作爲一部簡要的杜詩注本,雖然聚訟紛紜,但由於滿足了中下層學詩者的需要,它在杜詩注本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放眼至東亞漢文化圈,這種影響更爲明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律 注本 文化圈 影響
下载PDF
《东国史略》的版本及其流传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慧月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8,共12页
《四库全书》史部收录的《朝鲜史略》,是朝鲜王朝时期文人编撰的前代通史,原题《东国史略》。壬辰倭乱时期,随军东赴朝鲜的冯仲缨将此书赍归中国,万历三十八年为藏书家赵琦美所借抄,万历四十五年又刊刻行世,且各又产生诸多钞本。它原本... 《四库全书》史部收录的《朝鲜史略》,是朝鲜王朝时期文人编撰的前代通史,原题《东国史略》。壬辰倭乱时期,随军东赴朝鲜的冯仲缨将此书赍归中国,万历三十八年为藏书家赵琦美所借抄,万历四十五年又刊刻行世,且各又产生诸多钞本。它原本是纂略节要性质的朝鲜士林读物,但在中国却被推为"良史",这一评价使其成为藏书家珍视的异书,在传入中国的朝鲜史籍中影响最大。通过对四库《朝鲜史略》提要的辨证,进而考察此书的作者、刊刻、传抄与阅读,澄清四库所收此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论者版本不合的问题,呈现出汉籍在东亚传播的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国史略》 版本 流传 《四库》提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