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区某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全过程温缩变形分析
1
作者 杜永峰 梁鑫 +3 位作者 张超 杨明 于江 李建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92,共14页
针对严寒地区某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周期长、平面形状复杂、结构跨度大、季节温差显著及分阶段施工的特点,建立了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全过程隔震层温缩变形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的施工进度、方案和步序,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建造全过程进行了详细... 针对严寒地区某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周期长、平面形状复杂、结构跨度大、季节温差显著及分阶段施工的特点,建立了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全过程隔震层温缩变形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的施工进度、方案和步序,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建造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了结构建造全过程隔震层的温缩变形大小及演化规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探讨了结构分阶段施工、施工路径及后浇带设置方式对隔震层温缩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建造全过程温缩变形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随着施工进度推移大体呈周期性变化,且与环境温度变化有很大的相关性;超长隔震结构分阶段施工时,各阶段结构之间存在相互约束作用,结构最终的温缩变形是各阶段结构协调变形的结果;合理的施工路径和结构单元划分,能有效减小隔震层的温缩变形;相较于不设置后浇带的情形,当结构后浇带处附加钢筋连通时,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仅降低了6.3%,而当后浇带处钢筋全部搭接时,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建造全过程 温缩变形 分阶段施工 后浇带
下载PDF
装配式可更换分级屈服耗能连接集成形状优化及试验研究
2
作者 杜永峰 李芳玉 +1 位作者 李虎 池佩红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6,共13页
为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可恢复性,提出一种可更换分级屈服耗能连接,通过在梁-柱节点处设置该连接可实现对结构屈服过程的有效控制。针对分级屈服耗能连接中的弯剪部件,基于等效应力屈服强度理论推导得到弯剪部件考虑等应力屈服的... 为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可恢复性,提出一种可更换分级屈服耗能连接,通过在梁-柱节点处设置该连接可实现对结构屈服过程的有效控制。针对分级屈服耗能连接中的弯剪部件,基于等效应力屈服强度理论推导得到弯剪部件考虑等应力屈服的形状曲线,通过Python集成Abaqus数值模型和优化算法获得低周疲劳性能最优的形状曲线。对5个分级屈服耗能连接试件开展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滞回性能和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评价形状优化后分级屈服耗能连接的性能水平,并对弯剪部件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弯剪部件的塑性应变分布更加均匀,耗能能力和材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弯剪部件经优化后的分级屈服耗能连接试件变形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弯剪部件的等应力屈服高度比或高宽比减小,分级屈服耗能连接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均逐渐提高,但刚度退化速率逐渐加快;各试件变形及损伤主要集中在弯剪部件和屈曲部件,且均实现了分级屈服的耗能机制,说明分级屈服耗能连接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屈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 可更换连接 分级屈服 形状优化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抗震性能
下载PDF
MRE耗能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半主动控制分析
3
作者 杜永峰 屠旭松 韩博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3-709,826,共8页
根据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简称MRE)的可调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MRE的新型耗能阻尼器,并对制备完成的硅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及阻尼器分别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利用Matlab/Simulink对各层均装有MRE阻尼器的7层框架结构... 根据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简称MRE)的可调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MRE的新型耗能阻尼器,并对制备完成的硅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及阻尼器分别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利用Matlab/Simulink对各层均装有MRE阻尼器的7层框架结构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将被动控制与基于半主动控制策略的经典最优控制和序列最优控制进行比较。力学测试结果表明:MRE在0~500 mT磁感应强度下其剪切模量变化值达到132.43 kPa,磁流变效应约提高274%;增大加载幅值和加载速率,均能提高MRE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对阻尼器施加电流激励,在0~10 A增大过程中其等效刚度和阻尼可以实现连续可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RE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3种控制均能对结构动力响应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序列最优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最为显著且精确度更高;系统在实际测试中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影响,尽可能减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器 振动控制 磁流变弹性体 变刚度变阻尼 半主动控制策略
下载PDF
隧道式锚碇的承载机理及夹持效应指标分析
4
作者 杨国俊 田骐玮 +4 位作者 伏一多 吕明航 唐光武 杜永峰 韩宗建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71,共9页
为了衡量隧道锚夹持效应发挥作用的大小,本文通过分析隧道锚的承载特性,提出用隧道锚的夹持效应系数和峰值承载力作为夹持效应指标,并利用Mohr-Coulomb准则对二者的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对普立特大桥隧道锚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其应力... 为了衡量隧道锚夹持效应发挥作用的大小,本文通过分析隧道锚的承载特性,提出用隧道锚的夹持效应系数和峰值承载力作为夹持效应指标,并利用Mohr-Coulomb准则对二者的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对普立特大桥隧道锚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对其应力、塑性区等指标的分析来计算其夹持效应指标来对其适用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对不同位移状态下的夹持效应系数进行分析,并结合位移、荷载、承载力和夹持效应系数对隧道锚的设计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及现有研究结果间的误差小于10%,所得公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隧道锚的夹持效应系数随着承载力的减小而呈增大趋势,说明适当降低隧道锚的承载力有助于夹持效应发挥作用,隧道锚也更满足其保护环境、资源节约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隧道锚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与隧道工程 隧道式锚碇 夹持效应 有限元分析 承载能力 MOHR-COULOMB准则
下载PDF
D-S理论和Markov链组合的桥梁性能退化预测研究
5
作者 杨国俊 田里 +2 位作者 唐光武 毛建博 杜永峰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6-428,共13页
为准确预测桥梁性能退化,考虑到数据随机性和微小扰动发生状态跳跃,提出了一种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和Markov链组合的桥梁性能退化组合预测模型和性能退化率的概念.该模型基于指数平滑(exponential smoothing,ES)方法获得新的... 为准确预测桥梁性能退化,考虑到数据随机性和微小扰动发生状态跳跃,提出了一种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和Markov链组合的桥梁性能退化组合预测模型和性能退化率的概念.该模型基于指数平滑(exponential smoothing,ES)方法获得新的预测数据序列,并利用Markov链和D-S理论不断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桥梁性能退化的组合预测.实际工程的应用结果表明:性能退化率可以直观地表征在梁性能退化的速度.其次,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4%,较于回归、灰色和模糊加权Markov链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1.11%,0.88%和2.8%,而后验差比值为0.242,小于0.35;模型的标准差为9.021,相比其他模型分别减小了3.978,3.405和7.500,而变异系数为0.109,均小于其他模型,验证了组合预测模型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可为在役桥梁结构性能退化预测与维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性能退化预测 D-S证据理论 MARKOV链 组合预测模型 桥梁性能退化率
下载PDF
考虑不同破坏形式下隧道锚承载力及破坏阶段研究
6
作者 杨国俊 吕明航 +2 位作者 唐光武 田骐玮 杜永峰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86,共14页
现有研究多以锚岩接触面出现塑性区域或应力峰值点转移作为达到极限状态的判别标准,但不同工程地质情况会导致隧道锚(TTA)破裂面线形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准确推导出隧道锚的极限承载力.为了进一步探求隧道锚在拉拔荷载下的工作过程,得到... 现有研究多以锚岩接触面出现塑性区域或应力峰值点转移作为达到极限状态的判别标准,但不同工程地质情况会导致隧道锚(TTA)破裂面线形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准确推导出隧道锚的极限承载力.为了进一步探求隧道锚在拉拔荷载下的工作过程,得到更加明确的隧道锚极限承载力的表达形式,采用幂指数函数形式表征倒锥形破坏破裂面的线形,基于Mindlin应力解与峰值剪应力控制理论得到界面破坏应力分布形式,推导了界面破坏与倒锥台破坏形式下的承载能力公式;采用国内5座悬索桥隧道锚承载力进行算例验证,同时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对隧道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破坏形式下,承载力的主要来源为破裂面的黏结力,占总承载力的50%以上,承载力均随着长度与内聚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承载力随着倾斜角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速度减慢,界面破坏形式下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对比以往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结果,与该文推导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公式计算结果和位移增长曲线,发现隧道锚工作过程明显呈现3个阶段,最终破坏形式为界面破坏和倒锥形破坏两种破坏模式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隧道式锚碇 极限承载能力 MINDLIN应力解 解析法
下载PDF
惯质黏性阻尼器对悬索桥隧道锚减振的影响
7
作者 杨国俊 张树涛 +2 位作者 吕明航 杜永峰 唐光武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1-438,614,615,共10页
为研究隧道锚(tunnel-type anchor,简称TTA)锚岩接触面对动荷载影响的敏感性,寻求一种适用于散索鞍至锚碇缆索处的减振装置。首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隧道锚数值模型,监测并分析锚岩接触面共9个测点的速度位移响应;其次,利用滚珠丝杠... 为研究隧道锚(tunnel-type anchor,简称TTA)锚岩接触面对动荷载影响的敏感性,寻求一种适用于散索鞍至锚碇缆索处的减振装置。首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隧道锚数值模型,监测并分析锚岩接触面共9个测点的速度位移响应;其次,利用滚珠丝杠构件的位移转换放大原理,提出一种适用于前锚室处的惯质黏性阻尼器;最后,利用能量耗散守恒方法,模拟并检验安装该阻尼器后隧道锚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在动荷载作用下,锚塞体两底角部位测点响应明显大于顶部测点,中部锚岩接触面位移增长较前部与后部更为迅速;隧道锚受低幅值动荷载影响更为明显,动力系数约为1.3,随着荷载幅值的增加,动荷载对于隧道锚的影响会减弱;振动前期较为剧烈,加载0~1 s内剪应变增量增幅明显,后期增量基本不变;设置阻尼器后,锚岩接触面速度位移响应减小,位移减小幅度接近20%,速度响应在1 s内基本衰减至0;阻尼器的减振效果与荷载幅值有关,锚塞体处于中低载荷时,设置阻尼器所带来的减振效果最好,减小效果可以达到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锚 阻尼器 动荷载 动力分析 减振研究
下载PDF
创新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8
作者 杨国俊 杜永峰 +4 位作者 李万润 项长生 李喜梅 冯微 王英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3期154-162,共9页
桥梁美学课程建设对培养桥梁技术创造力和美学创新素养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参与感,积极探索创新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P... 桥梁美学课程建设对培养桥梁技术创造力和美学创新素养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参与感,积极探索创新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PS教学设计方法,建立了以改革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以工程实践为指导的项目式教学,增加了以新技术为牵引的直播教学,整个教学中贯穿了“浸入式”课程思政。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获得感,培养学生对桥梁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促进作品设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此外,从桥梁美学专业课衍生出桥梁文化与美学通识课,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桥梁文化和美学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创新时代下,通过探索和实践桥梁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美学素养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时代 桥梁美学 直播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风力发电塔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
9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1 位作者 吴王浩 杜永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79,共15页
主震对于风电结构造成既定损伤后,余震的发生又会对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进而使得只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风电结构偏于不安全。为量化分析余震对于风电塔架结构的附加损伤,该文首先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选取了25条原始主余震序列,并... 主震对于风电结构造成既定损伤后,余震的发生又会对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进而使得只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风电结构偏于不安全。为量化分析余震对于风电塔架结构的附加损伤,该文首先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选取了25条原始主余震序列,并基于重复法、随机法和衰减法来人工构造75条主余震地震动序列作为输入;其次,在建立风电塔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钢材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余震附加损伤系数来定量描述余震引起的附加损伤,并对比分析了以上三种人工构造主余震的方法对于余震附加损伤的影响;最后,结合增量动力分析,探讨了主余震的峰值加速度及主余震峰值加速度的比值对于余震引起的附加损伤及风电塔架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主震序列,余震序列的位移敏感区的分布区间更广,而加速度敏感区的分布区间更窄;采用衰减法来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最接近天然主余震序列的工况;余震附加损伤系数的变化规律依赖于主余震的峰值加速度比和具体风电塔架结构的主要能量耗散形式,其在非倒塔状态下的非主要能量耗散部分的变化不大,而在倒塔状态下的主要能量耗散部分则有激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塔架结构 主余震序列 疲劳累积损伤 雨流计数法 Miner理论
下载PDF
老旧教学楼火灾场景人员疏散仿真研究
10
作者 朱前坤 李继武 杜永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43-2053,共11页
为提高老旧教学楼火灾场景下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建立一个老旧教学楼火灾人员疏散模型。运用PyroSim软件建立火灾扩散模型,模拟分析该教学楼在机械排烟、自动喷淋和着火房间窗户是否开启的情况下,发生火灾时着火楼层安全出口处的烟气能见... 为提高老旧教学楼火灾场景下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建立一个老旧教学楼火灾人员疏散模型。运用PyroSim软件建立火灾扩散模型,模拟分析该教学楼在机械排烟、自动喷淋和着火房间窗户是否开启的情况下,发生火灾时着火楼层安全出口处的烟气能见度、温度和CO的变化规律;结合Pathfinder软件对出口状态、人员疏散进行模拟仿真,得到人员全部疏散完成时所需安全疏散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老旧教学楼无喷淋时人员疏散效率降低12.1%,无机械排烟时人员疏散处于危险状态,多设出口对提升人员疏散效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教学楼 PyroSim火灾模拟 Pathfinder疏散模拟 疏散效率 安全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无人机及YOLOX视觉算法的大跨度钢结构吊装过程位移监测
11
作者 李万润 范博源 +1 位作者 赵文海 杜永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1-70,共10页
在大跨度钢结构吊装施工过程中,节点位移及结构变形关系到吊装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对于传统接触式监测方法存在的耗时、耗力且维护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无人机为载体的非接触式监测方式。首先,针对大跨度钢结构吊装过程中无人机近... 在大跨度钢结构吊装施工过程中,节点位移及结构变形关系到吊装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对于传统接触式监测方法存在的耗时、耗力且维护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无人机为载体的非接触式监测方式。首先,针对大跨度钢结构吊装过程中无人机近距采集视角受限的问题,采用Harris图像拼接算法进行全景拼接,并与图像加权融合相结合,消除图像拼接中产生的不利光标及拼接缝,实现整体、高精度的大跨度结构图像的无缝拼接;其次,采用加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 CBAM)的YOLOX视觉算法解决复杂背景下不同像素面积的小目标图像识别、坐标提取和位移监测;最后,对四种不同检测模型进行对比评估,并通过对比实验室不同工况试验和实际工程验证该方法在施工环境下对大跨度钢结构测点位移监测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加入CBAM注意力机制的YOLOX检测模型的平均精度及置信度均优于其他三种网络模型,且视觉识别的位移信息与Leica全站仪的误差均在亚毫米级内,满足实际工程精度的要求,实现了复杂背景下的小目标位移监测,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钢结构 无人机 图像拼接 YOLOX视觉算法 位移监测
下载PDF
TMD对人行桥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马法荣 朱前坤 +1 位作者 蒲兴龙 杜永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8-936,共9页
针对人群运动导致人行结构振动过大而日益突出的疲劳破坏问题,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钢-玻璃人行桥为试验平台开展关于安装TMD前后人致人行桥疲劳性能的研究,采用APS400电子激振器激励模拟人行荷载,通过长期应变监测数据,分析... 针对人群运动导致人行结构振动过大而日益突出的疲劳破坏问题,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钢-玻璃人行桥为试验平台开展关于安装TMD前后人致人行桥疲劳性能的研究,采用APS400电子激振器激励模拟人行荷载,通过长期应变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了该结构下的疲劳应力谱以及日平均损伤度,进而预估其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安装TMD后,结构1/2处的加速度峰值由0.15 m/s²减少到0.084 m/s²,减振率达44.0%;位移峰值由2.98 mm减少到0.92 mm,减振率达69.1%;应变幅值由40με减少到13με,减振率达67.5%。结构跨中处等效应力幅值最大,疲劳寿命最短,为74年;安装TMD后,结构跨中处疲劳寿命为2880年,延长近39倍,其他测点处依次延长了3.95倍、7.4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玻璃人行桥 疲劳破坏 应变监测 疲劳应力谱 疲劳寿命
下载PDF
基于灰度分析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异常检测
13
作者 王宪玉 李文奇 +1 位作者 朱前坤 杜永峰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8,共8页
为了能够及时检测出传感器的异常状况,设计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异常检测模型.首先,分别对多个应变传感器在正常工作和单传感器异常时采集的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表征每一列传感器数据与其余列数据... 为了能够及时检测出传感器的异常状况,设计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异常检测模型.首先,分别对多个应变传感器在正常工作和单传感器异常时采集的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表征每一列传感器数据与其余列数据在序列几何形状上相似程度的最不相关次数序列.通过对比发现无异常和有异常时最不相关次数的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从而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然后,设计了一种权重计算策略,将最不相关次数序列转化为归一化的值,并将其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来量化每一列传感器数据与其他列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通过分析多组应变数据的评价指标,设置了多阈值预警机制,以实现对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做出相应的判定.在另一组加速度监测数据上模拟多种异常程度不同的异常状况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整体的异常识别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异常检测 传感器故障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基于环境温度概率模型的超长隔震结构温缩变形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王光环 马振和 李超 麦麦提明·图尔迪麦麦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8,91,共12页
针对寒冷地区超长隔震结构在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存在较大隔震层温缩变形的特点,以陕西省咸阳市在建的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后浇带划分方式、后浇带封闭时间和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等方面探讨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措施。首先,基... 针对寒冷地区超长隔震结构在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存在较大隔震层温缩变形的特点,以陕西省咸阳市在建的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后浇带划分方式、后浇带封闭时间和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等方面探讨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措施。首先,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给出了极端温度重现期为10年、50年和100年的环境温度极值,确定了考虑结构环境温差和干缩变形影响的综合温差取值;然后,将综合温差施加于不同的后浇带划分结构模型,系统分析了隔震层温缩变形演变过程,以及后浇带划分方式、后浇带封闭时间和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对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变形监测点温缩变形的变化趋势在后浇带封闭前后发生变化;结构设置后浇带且后浇带处钢筋不连通能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最大温缩变形;但随着结构长向后浇带条数的增加,最大温缩变形的减小幅度逐渐降低;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宜结合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目标和结构施工的整体性要求进行选择;隔震层刚度生成在温度温和的季节,能明显减小纯温差变形,从而降低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隔震层 温缩变形 广义极值分布 后浇带
原文传递
摇摆双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优化及动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永峰 李炜枫 李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5-283,共9页
提出了一种具有更广调频宽度的摇摆双调谐质量阻尼器(dual-tuned mass damper,RDTMD)。首先,建立了单自由度RDTMD减振系统在简谐激励作用下的动力方程,推导得出其位移动力放大系数表达式;然后,基于RDTMD的优化评价函数,编译参数优化程序... 提出了一种具有更广调频宽度的摇摆双调谐质量阻尼器(dual-tuned mass damper,RDTMD)。首先,建立了单自由度RDTMD减振系统在简谐激励作用下的动力方程,推导得出其位移动力放大系数表达式;然后,基于RDTMD的优化评价函数,编译参数优化程序,获得RDTMD的全局最优参数以及条件最优参数;接着,探讨了阻尼器各参数对系统动力放大系数和调频宽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影响其鲁棒性的关键参数做了分析;最后,与传统DTMD、MTMD、TMD的减振效果和鲁棒性做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RDTMD对结构进行控制可有效降低主结构的动力响应;RDTMD的调频宽度更广,提高了阻尼器对主结构高阶振型的控制能力;在对装置鲁棒性的影响更大的主结构固有频率方面,RDTMD的鲁棒性明显优于其他同类阻尼器,是一种理想的减振控制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双调谐质量阻尼器(RDTMD) 参数优化 振动控制 减振性能 鲁棒性
下载PDF
基于ETM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永峰 李文涛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1,共6页
耐震时程法(ETM)是一种新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它所用的时程曲线具有地震强度随时间而增加的特点。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采用最小二乘函数合成了3条耐震时程曲线。以装配式基础隔震结构为例,分别对结构进行10... 耐震时程法(ETM)是一种新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它所用的时程曲线具有地震强度随时间而增加的特点。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采用最小二乘函数合成了3条耐震时程曲线。以装配式基础隔震结构为例,分别对结构进行10条天然地震波作用下的增量动力分析(IDA)和3条耐震时程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研究了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最大顶点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隔震层位移。并将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指标代入结构抗震失效概率公式,通过易损性计算即可得到结构在不同耐震时间下的损伤指数期望值,可以此为依据来评估结构的损伤。分析表明,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指标,ETM与IDA所得的结构损伤值吻合程度较高,但其计算量较IDA大大减小,因此对于结构的抗震损伤评估而言,ETM是一个高效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震时程法 增量动力分析法 抗震性能评估 易损性 损伤评估
下载PDF
考虑风致疲劳效应的高层框-剪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永峰 王志杰 李虎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高烈度、高风压地区的高层隔震结构在较大风荷载作用下会增大隔震层位移,长期风振作用下隔震支座也容易产生疲劳累积损伤,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为研究长期风荷载作用下风致疲劳对高层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高层框-剪隔震结构为研究... 高烈度、高风压地区的高层隔震结构在较大风荷载作用下会增大隔震层位移,长期风振作用下隔震支座也容易产生疲劳累积损伤,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为研究长期风荷载作用下风致疲劳对高层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高层框-剪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OpenSees建立了考虑隔震支座发生疲劳损伤的风致疲劳模型,分析了地震作用下高层框-剪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并基于多维性能指标进行了高层框-剪隔震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隔震支座疲劳程度的加深,虽然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和基底剪力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隔震层位移显著增大,支座更容易出现超限变形而导致隔震层失效;隔震支座发生风致疲劳损伤时,隔震层失效概率增大,导致结构整体失效概率增大;同时考虑层间位移角和隔震层位移双指标的结构失效概率均大于两者单独考虑的单指标失效概率。建议对高风压地区的高层隔震结构进行全寿命抗震性能评估时应考虑风致疲劳效应的影响,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时应综合考虑上部结构与隔震层的影响,避免高估此类结构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隔震结构 风致疲劳 抗震性能 失效概率 易损性
下载PDF
极罕遇地震下大底板双塔楼PC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18
作者 杜永峰 周东雷 +1 位作者 李虎 池佩红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为研究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大底板双塔楼PC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大底板双塔楼RC隔震结构和PC隔震结构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了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两种结构的楼层位移响应、底板应力分布等动力响应和能量耗散情... 为研究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大底板双塔楼PC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大底板双塔楼RC隔震结构和PC隔震结构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了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两种结构的楼层位移响应、底板应力分布等动力响应和能量耗散情况.结果表明:相比RC结构,PC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楼层位移响应增大,顶层加速度减小,上部结构塑性耗能增加,损伤严重;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两结构的隔震层变形显著增大,但耗能能力相对降低,上部结构耗能占比增大,建议在隔震设计时考虑使用较大直径隔震支座;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两结构塔楼连接位置处的大底板应力峰值均明显增大,故设计时应对塔楼连接位置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基础隔震 大底板多塔楼 极罕遇地震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人行桥时变模态参数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前坤 崔德鹏 +1 位作者 张琼 杜永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61,共10页
人行桥健康监测及状态评估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根据实测响应信号准确估计桥梁阻尼比及自振频率等时变模态参数。为此提出了一套方案,采用基于HS光流法的分段光流法获取桥梁振动全场位移响应,通过重新定义目标函数,利用自适应遗传... 人行桥健康监测及状态评估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根据实测响应信号准确估计桥梁阻尼比及自振频率等时变模态参数。为此提出了一套方案,采用基于HS光流法的分段光流法获取桥梁振动全场位移响应,通过重新定义目标函数,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对各个位移时程进行分解,结合希尔伯特变换(HT)曲线拟合VMD分解得到的单模态信号求出瞬时频率和阻尼比。在人行桥模型上利用此方案测试不同行人在控制步频、自由行走下的结构响应,得到多组有效的结构位移响应并与激光位移计作对比验证,VMD⁃HT分解得到的行人⁃结构相互作用下的瞬时频率和阻尼比与941B传感器作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分段光流法的视觉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对结构响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与激光位移计的对比误差为0.85%。根据实测信号,利用VMD⁃HT可有效估计结构的时变模态参数。在行人⁃结构相互作用下,结构自振频率随人数和位移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减幅为14.12%,阻尼比随人数和位移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增幅为398.33%,控制步频行走相比于自由行走对时变模态参数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识别 人行桥 计算机视觉 时变结构 VMD
下载PDF
考虑叶片旋转效应的风力发电塔架结构风-震耦合响应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杜永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3-204,256,共13页
中国风电场大多不可避免的建于地震频发地段,在风荷载作用下风机正常工作时发生地震是一概率极大的事件。因此,该文以西北地区某2.5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对考虑叶片旋转效应的风电塔架结构在风-震耦合作用下的响应展开研究。利用谐波叠... 中国风电场大多不可避免的建于地震频发地段,在风荷载作用下风机正常工作时发生地震是一概率极大的事件。因此,该文以西北地区某2.5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对考虑叶片旋转效应的风电塔架结构在风-震耦合作用下的响应展开研究。利用谐波叠加法生成考虑叶片与塔筒的空间相干性的模拟脉动风速时程;基于叶素动量理论,计算考虑叶片旋转效应的叶轮载荷,并采用尾流模型计算塔筒尾流区塔筒面的载荷;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考虑叶片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并对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在风-震耦合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地震输入时刻对于风-震耦合作用下风电塔筒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叶轮旋转效应及尾流对于风荷载的计算影响较大;风-震耦合作用可能使塔顶位移较风荷载单独作用下的小,基底应力接近地震单独作用下的基底应力值;地震动输入时刻对风-震耦合分析有较大影响,建议在设计时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塔筒 风-震耦合 谐波叠加法 叶素动量理论 尾流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