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从医护人员的视角评价上海市已故肿瘤患者的善终质量现状,为提高安宁疗护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23年4月-7月,通过方便抽样邀请上海市2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以及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61名有照顾临...目的 从医护人员的视角评价上海市已故肿瘤患者的善终质量现状,为提高安宁疗护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23年4月-7月,通过方便抽样邀请上海市2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以及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61名有照顾临终肿瘤患者经历的医护人员参与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及基于健康照护视角的优逝量表(The Good Death Scale for Patients in China, GDS-PCN)对其进行调查。GDS-PCN包括专业照护、家人陪伴、有备无憾、平静离世、保持尊严、维持控制、躯体安适7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名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使用问卷评价其最近照顾的1例已故肿瘤患者的死亡情况,共评价261例已故肿瘤患者的离世情况。结果 GDS-PCN量表总分为(144.11±17.86)分,其中专业照护维度平均分最高为(4.21±0.58)分,有备无憾维度和维持控制维度得分较低,分别为(3.75±0.70)分和(3.86±0.70)分。不同医疗机构等级、病房类型、住院时间、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和死亡相关话题)情况、治疗方案决策类型的患者量表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患者的得分高于三级医院的患者(P<0.05);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得分高于非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P<0.05);住院15天以上患者的得分高于住院少于3天的患者(P<0.05);与医护人员沟通部分或全部病情的患者得分高于从未沟通过的患者(P<0.05);与医护人员讨论部分、大部分或更多的治疗计划的患者得分分别高于从未讨论过治疗计划的患者(P<0.05)和仅有限沟通过治疗计划的患者(P<0.05)。与医护人员部分谈论过死亡相关话题的患者的得分高于从未谈论过的患者(P<0.05);而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治疗决策的患者的得分高于仅家庭成员参与决策的患者(P<0.05)。结论 上海市肿瘤患者的善终情况总体处于中高等水平。提高安宁疗护资源利用、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临终事宜是提高患者善终水平的有效途径。未来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中国患者的善终质量。展开更多
基金funded by the Huhang Nursing Research Fund of Shanghai Anticancer Association[SACA-HH202203]Fudan-Fosun Nursing Research Fund[FNF202241].
文摘目的 从医护人员的视角评价上海市已故肿瘤患者的善终质量现状,为提高安宁疗护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23年4月-7月,通过方便抽样邀请上海市2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以及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61名有照顾临终肿瘤患者经历的医护人员参与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及基于健康照护视角的优逝量表(The Good Death Scale for Patients in China, GDS-PCN)对其进行调查。GDS-PCN包括专业照护、家人陪伴、有备无憾、平静离世、保持尊严、维持控制、躯体安适7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名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使用问卷评价其最近照顾的1例已故肿瘤患者的死亡情况,共评价261例已故肿瘤患者的离世情况。结果 GDS-PCN量表总分为(144.11±17.86)分,其中专业照护维度平均分最高为(4.21±0.58)分,有备无憾维度和维持控制维度得分较低,分别为(3.75±0.70)分和(3.86±0.70)分。不同医疗机构等级、病房类型、住院时间、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和死亡相关话题)情况、治疗方案决策类型的患者量表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患者的得分高于三级医院的患者(P<0.05);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得分高于非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P<0.05);住院15天以上患者的得分高于住院少于3天的患者(P<0.05);与医护人员沟通部分或全部病情的患者得分高于从未沟通过的患者(P<0.05);与医护人员讨论部分、大部分或更多的治疗计划的患者得分分别高于从未讨论过治疗计划的患者(P<0.05)和仅有限沟通过治疗计划的患者(P<0.05)。与医护人员部分谈论过死亡相关话题的患者的得分高于从未谈论过的患者(P<0.05);而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治疗决策的患者的得分高于仅家庭成员参与决策的患者(P<0.05)。结论 上海市肿瘤患者的善终情况总体处于中高等水平。提高安宁疗护资源利用、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临终事宜是提高患者善终水平的有效途径。未来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中国患者的善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