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友病中心建设标准(2024年版)
1
作者 中国血友病协作组 杨仁池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推动我国血友病中心建设,中国血友病协作组于2019年制订了我国各级血友病中心的建设标准^([1]),旨在帮助血友病中心进行多学科职能建设,提高血友病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上述标准细化为具体评估细则,以便有关医院对照该细则... 为了推动我国血友病中心建设,中国血友病协作组于2019年制订了我国各级血友病中心的建设标准^([1]),旨在帮助血友病中心进行多学科职能建设,提高血友病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上述标准细化为具体评估细则,以便有关医院对照该细则进行自我评估和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自我评估 医院对照 协作组 管理水平 标准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9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仁池 华宝来 +1 位作者 钱林生 李大鹏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及出血的发生率、各种药物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1980 年1 月~1998 年12 月间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52 例,男∶...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及出血的发生率、各种药物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1980 年1 月~1998 年12 月间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52 例,男∶女为0.81∶1;就诊时中位年龄50 岁(9~77 岁)。出血者29 例(30.9% ),血栓者21 例(21.3% ),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6 例(6.4% )。就诊时中位血小板数1 202.5×109/L〔(614~3530)×109/L〕;35 例进行了骨髓活检,其中6 例局部有网状纤维增生。33 例进行了核型分析,Ph 染色体均阴性,其中5 例有核型异常。对其中67 例随访> 1 年,随访时间中位数6 年(1~16 年),3 例转变为骨髓纤维化,其余病例无明显变化。马利兰治疗22/25 例有效;甲异靛治疗7/9 例有效;羟基脲治疗9/9 例有效。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与出血的发生率相仿,马利兰、羟基脲、甲异靛等均有效,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仁池 周泽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80-383,共4页
1概况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eytopenia,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引起血小板减少[1]。脾脏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可能... 1概况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eytopenia,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引起血小板减少[1]。脾脏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可能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器官。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通过脾脏时在脾窦滞留,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机制。因此脾切除术很早就应用于ITP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 脾切除
下载PDF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仁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2-313,共2页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急,常以神经系统异常和出血为首发症状,在血浆置换用于治疗本病之前,多数患者在起病后数小时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急,常以神经系统异常和出血为首发症状,在血浆置换用于治疗本病之前,多数患者在起病后数小时到数天内死亡,死亡率几乎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尿毒综合征 溶血性
下载PDF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附11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仁池 钱林生 卞寿庚 《白血病》 1999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例PPCL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 例接受治疗,除2 例仍存活外(1例存活已达1 a 现仍在观察中,另1例为新近诊断)其余均已死亡(1例存活5a,其余均于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例PPCL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 例接受治疗,除2 例仍存活外(1例存活已达1 a 现仍在观察中,另1例为新近诊断)其余均已死亡(1例存活5a,其余均于1 a内死亡)。结论 PPCL与急性白血病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 预后 药物疗法 白血病
下载PDF
白血病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仁池 褚建新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而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耐药性的产生。所谓耐药性即肿瘤细胞对某一化疗药物在最大耐受剂量时反应减低或完全无反应的现象。理论上说,耐药性的产生有两个来源:一是原来存在的耐药细胞亚群... 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而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耐药性的产生。所谓耐药性即肿瘤细胞对某一化疗药物在最大耐受剂量时反应减低或完全无反应的现象。理论上说,耐药性的产生有两个来源:一是原来存在的耐药细胞亚群,由于敏感细胞被选择性地杀伤而呈现出来;二是由于药物治疗诱导了细胞特性的改变,导致耐药性的发生。对于白血病耐药性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关于耐药性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本文仅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抗药性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的耐药机理与克服的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仁池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36-339,共4页
全反式维甲酸的耐药现象是最近发现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药物代谢角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其耐药机理并阐述了克服这种耐药的方法。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抗药性 药理学 粒细胞 白血病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仁池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4期201-203,共3页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综合征,以血小板持续增高,巨核细胞异常增殖,易发生血栓和出血并发症为特征。本文综述了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血栓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发病机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Wiskott-Aldrich综合征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仁池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9年第4期225-226,共2页
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以儿童为多见。重者多死于儿童期。呈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湿疹和免疫缺陷三联征。WAS蛋白基因的发现大大加深了人们对WAS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本文拟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 W-A综合征 病理 血液病 遗传性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仁池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5期274-277,共4页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有关本病的发生率、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且意见渐趋一致;而有关本病的治疗则尚无较一致的看法。本文拟阐述本...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有关本病的发生率、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且意见渐趋一致;而有关本病的治疗则尚无较一致的看法。本文拟阐述本病在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 发病机理 诊断
下载PDF
骨髓移植与巨细胞病毒感染
11
作者 杨仁池 严文伟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82-283,共2页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骨髓移植(BMT)后的严重并发症。其中CMV肺炎的死亡率高达85%。近几年来,有关BMT后的CMV感染及其所致相应疾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病学特征、对造血的影响、诊断、预防和治疗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拟对此作...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骨髓移植(BMT)后的严重并发症。其中CMV肺炎的死亡率高达85%。近几年来,有关BMT后的CMV感染及其所致相应疾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病学特征、对造血的影响、诊断、预防和治疗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一、CMV感染的发病机理人类CMV致病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因病毒复制而直接致病(病毒源性),所致疾病以神经组织或胃肠道的人类CMV持续感染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巨细胞病毒 感染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c-Mpl
12
作者 杨仁池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4-147,共4页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一种对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本文阐述了TPO及其受体c-Mpl的结构与功能。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 C-MPL 受体
下载PDF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恢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洪钧 刘海英 +6 位作者 赵宗茂 卢士红 杨仁池 朱惠芳 蔡英林 张庆俊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后注射PBS液。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移植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在术前和术后24h、1、2、3、4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在脊髓病理切片中出现Brdu标记人脐血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到7%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FAP),2%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功能检测发现1周后移植组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人脐血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为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新 赵耀中 +8 位作者 李增军 李云涛 李妍 万长春 李桥川 邓书会 杨仁池 韩明哲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37-441,共5页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70例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6-185个月),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80.9±4.0)%,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71.0±4.0)%。23例患者于中位缓解后15个月(6-70个月)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后治疗方案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在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应用化疗+维甲酸+砷剂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将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长期生存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迎 杨仁池 +3 位作者 薛艳萍 刘永泽 井丽萍 季林祥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血液凝固因子 维生素K 物质相关性障碍
下载PDF
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血管形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宗金 杨晨 +6 位作者 汤锋武 张志华 徐斌 赵钦军 杨仁池 王征宇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6,i006-i007,共7页
目的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条件,模拟体内血管生成和血管新生过程,为研究新血管的形成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形成胚胎小体,将11d的胚胎小体种植到胶原中诱发出芽性血管新生;通过免疫组... 目的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条件,模拟体内血管生成和血管新生过程,为研究新血管的形成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形成胚胎小体,将11d的胚胎小体种植到胶原中诱发出芽性血管新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胚胎小体及其出芽向内皮细胞和功能血管的分化。结果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能自发形成胚胎小体,其内部含有血管样结构,并伴有平滑肌的分化;种植到胶原中的胚胎小体能再现出芽性血管新生。结论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不但能定向分化成内皮细胞,还能再现体内血管生成、血管新生及动脉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胚胎小体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 分化
下载PDF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病因鉴别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惊 赵永强 +4 位作者 吴卫 华宝来 朱祖懿 杨仁池 王书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82-485,共4页
本研究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检测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意义。以恶嗪为RNA荧光染料,使用Sysmes XE2100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137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与187名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的RP绝对值及其与总血小板数量的比值(IPF)。结果表明... 本研究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检测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意义。以恶嗪为RNA荧光染料,使用Sysmes XE2100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137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与187名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的RP绝对值及其与总血小板数量的比值(IPF)。结果表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组)共109例,IPF为(10.28±7.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IPF(1.07±0.82)%(p<0.01)。RP绝对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在ITP组中,原发性ITP(PITP)组IPF为(10.47±7.69)%,继发性ITP(SITP)组IPF为(9.45±8.69)%,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ITP与SITP组之间IPF值无显著差异(p=0.635)。骨髓增生低下组共28例,IPF为(2.37±1.13)%,较对照组增高,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RP绝对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PF最佳临界值为2.45%。该点灵敏度92.7%,特异度94.1%。结论:IPF检测可作为一个鉴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增生及血小板生成情况良好的初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血小板 网织血小板比值 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晓燕 李晶晶 +3 位作者 陈振萍 葛菁 季林祥 杨仁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拟ITP出血分级标准对225例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采用双变量分析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及疗效的关系。结果ITP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致命性内出血少见。出血分级与... 目的探讨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拟ITP出血分级标准对225例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采用双变量分析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及疗效的关系。结果ITP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致命性内出血少见。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呈负相关,与疗效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结论ITP患者的出血危险与PLT计数不呈绝对反比,临床出血程度较PLT计数更重要;对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有助于监测出血,选择治疗策略,预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出血分级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新型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鉴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磊 顾东生 +5 位作者 薛峰 杜伟廷 刘鹏霞 周泽平 卢士红 杨仁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29-1234,共6页
本研究构建一种既可高效感染靶细胞又能实现安全定点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腺病毒嵌合载体。通过一系列DNA操作构建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该系统包含两个腺病毒载体:一个携带转基因表达框,表达框内有hFⅨ,红色荧光蛋白编码序列以及attB(ph... 本研究构建一种既可高效感染靶细胞又能实现安全定点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腺病毒嵌合载体。通过一系列DNA操作构建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该系统包含两个腺病毒载体:一个携带转基因表达框,表达框内有hFⅨ,红色荧光蛋白编码序列以及attB(phiC31识别位点),表达框两侧各有1个loxP(Cre识别位点);另一个腺病毒载体携带Cre和phiC31基因。同时构建只表达Cre和只表达phiC31的载体作为对照载体。在体外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A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的表达,用RT-PCR鉴定各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该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构建成功。体外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A细胞后,可见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鉴定表明,该系统能够成功表达各种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提供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嵌合载体 phiC31 CRE 血友病B 位点特异性整合
下载PDF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晨 杨仁池 韩忠朝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1-396,共6页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血管系统的建立始于两种方式 :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传统理论认为血管新生即是出生后血管发生的代名词。然而 ,近年来发现循环中存在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 ,并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血管系统的建立始于两种方式 :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传统理论认为血管新生即是出生后血管发生的代名词。然而 ,近年来发现循环中存在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 ,并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这不仅拓展了干细胞的研究 ,也为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本文简述了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祖细胞 出生后血管发生 治疗性血管发生 血管新生 EPC 细胞表面标记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