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诊断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8例的特点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李海涛 孙金梅 +9 位作者 乔杉杉 杨毅 郭芳 易立 许春玲 杨伊姝 张伟 田园如画 王雷明 杨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患者的临床、影像、神经病理,并总结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家族性NIID病例的诊疗过程;并检索我院数据库,收集另外7例NIID临床病例,对... 目的:研究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患者的临床、影像、神经病理,并总结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家族性NIID病例的诊疗过程;并检索我院数据库,收集另外7例NIID临床病例,对所有病例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神经病理、基因检测等进行总结。结果:本例以“亚急性脑炎”作为起病形式,头部磁共振显示左侧颞、顶、枕叶脑组织肿胀,临床诊断不明;完善脑脊液、免疫相关等检查,行脑组织活检病理分析,同时追踪患者的家族史、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动态基因突变检测。脑活检提示核内包涵体积聚,并且检测到Notch2NLC基因有异常GGC动态重复突变,结合对家系的跟踪随访及基因检测,最终诊断为家族性NIID。结论:NIID临床表现异质性大,要注意神经病理及动态突变基因检测相结合,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神经病理 亚急性脑炎 Notch2NLC基因
下载PDF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临床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伊姝 易立 +6 位作者 赵媛 李继梅 许春伶 王淑辉 赵莹莹 孙金梅 脱厚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6期334-338,共5页
目的: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异质性。方法:选择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患者6例,均行头颅核磁检查,其中3例行脑脊液相关检查,2例行APOE基因型检测,2例行病理活检... 目的: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异质性。方法:选择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患者6例,均行头颅核磁检查,其中3例行脑脊液相关检查,2例行APOE基因型检测,2例行病理活检。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异质性包括病程多样性以及症状体征多样性,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亦可为少见的发作性病程;认知障碍、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临床出现频次较高。影像学具有共性的不对称白质病变及微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等特征,但病灶范围、程度差异巨大。治疗及转归亦呈高度异质性,激素等免疫相关治疗对重症患者有效,轻症患者可呈自限性病程,但易复发。结论:CAA-ri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但其影像学表现的共性特征可高度提示诊断,激素等治疗有效协助进一步临床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 Β-淀粉样蛋白 临床异质性
下载PDF
Th22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免疫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大鼠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伊姝 王颖 +5 位作者 刘占东 郝筱雨 何梦雅 李末子 徐一帆 马子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Th22细胞在多发性硬化(M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Lewis大鼠后足跖皮下注射髓鞘碱性蛋白(MBP)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应用BD FACSAria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无菌分选其脾脏Th22细胞,分析EAE病程不同... 目的探讨新型Th22细胞在多发性硬化(M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Lewis大鼠后足跖皮下注射髓鞘碱性蛋白(MBP)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应用BD FACSAria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无菌分选其脾脏Th22细胞,分析EAE病程不同阶段脾脏Th22细胞分化情况;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EAE病程不同阶段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脾脏单个核细胞中IL-22的分泌水平。结果 EAE发病高峰期Th22细胞的比率(15.23±4.74%)显著高于对照组(1.87±0.89%)、无症状诱导期(7.51±2.66%)、缓解期(8.47±3.39%)和缓解后期(3.56±2.3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表明大鼠致敏后Th22细胞分化逐渐增加,至病程高峰期分化亦达高峰,进入缓解期后则逐渐下降。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脾脏单个核细胞中IL-22的分泌水平在EAE病程不同阶段呈规律性变化,发病高峰期IL-22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而对照组及缓解后期则几乎检测不到IL-22分泌。结论Th22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22介导EAE发病,揭示了MS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大鼠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TH22细胞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伊姝 刘占东 张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15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伴发抑郁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评估106例阿尔茨海默病与8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均经量表测评区分为轻、中和重度痴呆;并分别进行抑郁量表测查,观察不同抑郁症状。结果血管性痴呆组重症抑郁症患病率显...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伴发抑郁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评估106例阿尔茨海默病与8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均经量表测评区分为轻、中和重度痴呆;并分别进行抑郁量表测查,观察不同抑郁症状。结果血管性痴呆组重症抑郁症患病率显著高于阿尔茨海默病组(P<0.05);两组间轻型抑郁症的患病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抑郁症状数显著高于阿尔茨海默病组(P<0.05);且"经常感到精力减退或疲乏"及"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的出现频率在血管性痴呆组较阿尔茨海默病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更易伴发重症抑郁症;易出现精神运动性症状如精力减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抑郁
下载PDF
NO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调节(综述)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伊姝 王化冰 王维治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06-308,共3页
一氧化氮 ( NO)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过去一度认为 NO以剂量、时间和部位依赖方式发挥细胞毒性效应 ,最新研究表明 NO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进而使疾病表达下调。NO作用于免疫应答 Th1 /Th2平衡系统 ,诱导 Th2相关分子 IL-4和 ... 一氧化氮 ( NO)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过去一度认为 NO以剂量、时间和部位依赖方式发挥细胞毒性效应 ,最新研究表明 NO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进而使疾病表达下调。NO作用于免疫应答 Th1 /Th2平衡系统 ,诱导 Th2相关分子 IL-4和 IL-1 2 ( p40 ) 2 表达 ,且抑制 Th1型细胞因子 IL-2和 IFN-γ表达。NO对白细胞黏附过程的干预最先影响 Th1细胞迁移。NO促发凋亡的活动首先作用于 Th1细胞。总之 ,NO可在同一时间不同水平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自身免疫疾病
下载PDF
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效果及昼夜差异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高冉 杨伊姝 +2 位作者 谢聃 赵莹莹 张拥波 《医学综述》 2019年第9期1856-186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效果及昼夜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rt-PA组...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效果及昼夜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rt-PA组(91例)和对照组(84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 rt-PA组患者根据发病/入院时间分为日间发病/入院组(6:01~18:00)和夜间发病/入院组(18:01~6:00),比较发病至溶栓开始各阶段所用时间的差异和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rt-PA组入院后1 h、入院后24 h和入院后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1),rt-PA组入院后1 h、入院后24 h和入院后7 d的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P <0. 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rt-PA组中,无论参照发病时间还是入院时间分组,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发病至入院时间和入院至溶栓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在溶栓后得到改善(P <0. 01),然而日间组与夜间组之间入院时、溶栓后1 h、溶栓后24 h和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绿色通道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昼夜因素对绿色通道溶栓的实施效率无影响,所以24 h急诊溶栓绿色通道制度需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溶栓 昼夜节律 绿色通道
下载PDF
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高冉 杨伊姝 +2 位作者 姜彬 蔡桂兰 张拥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7期703-706,共4页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34例,根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中是否存在良好的颅内外...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34例,根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中是否存在良好的颅内外侧支循环血管,将纳入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1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21)。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为了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对溶栓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P值进行校正。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3.1%和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就短期预后而言,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溶栓后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2.77±1.23)分和(3.24±2.66)分(P=0.492,校正P=0.390);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54±0.88)分和(2.52±1.83)分(P=0.044,校正P=0.071)。侧支循环良好组3个月mR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OR值(95%CI)为0.20(0.05~0.78),校正OR值(95%CI)为0.15(0.03~0.73)。结论虽然没有证据提示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其可能显著改善溶栓患者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 侧支循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TCD在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变化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京晶 刘占东 +2 位作者 杨伊姝 易立 宣正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经颅多普勒(TCD)在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变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6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脑血流参数,比较观... 目的研究与分析经颅多普勒(TCD)在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变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6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脑血流参数,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期及严重程度者的脑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阻抗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性期Vm低于亚急性期,RI及PI高于亚急性期,且NIHSS评分较高者的Vm低于评分较低者,RI及PI高于评分较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在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变化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不同分期及严重程度者的脑血流参数也有区别意义,因此对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TCD 脑血流参数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血清色氨酸与亮氨酸的测定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占东 吴岩珏 +7 位作者 王得新 薛启蓂 张拥波 刘天会 李任 张健 杨伊姝 谢敏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20期1663-1665,共3页
目的通过对于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大鼠血清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测定,探讨色氨酸及支链氨基酸在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调控机制方面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研究方法对大鼠血清色氨酸及... 目的通过对于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大鼠血清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测定,探讨色氨酸及支链氨基酸在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调控机制方面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研究方法对大鼠血清色氨酸及亮氨酸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饲养大鼠比较发现,奔跑条件下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血清中色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亮氨酸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亮氨酸/色氨酸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时大鼠血中色氨酸表现为明显下降的趋势,支链氨基酸亮氨酸与其比值明显升高可能进一步抑制其进入中枢,调控中枢性疲劳的发生和发展,该变化可能是机体为适应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状态的一种自我调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中枢性疲劳 训练 色氨酸 亮氨酸 支链氨基酸
下载PDF
表现为急性球麻痹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春伶 杨伊姝 +2 位作者 李尧 孙金梅 刘占东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7-7,11,共2页
患者女,56岁,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4 d"于2016年11月24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伴声音嘶哑,无视物模糊、口角歪斜,无力弱及行走不稳,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腹泻。发病当天就诊当地某医院,检查发现双... 患者女,56岁,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4 d"于2016年11月24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伴声音嘶哑,无视物模糊、口角歪斜,无力弱及行走不稳,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腹泻。发病当天就诊当地某医院,检查发现双侧咽反射消失,双下肢反射减低,无肢体无力。发病第2天出现右侧软腭上抬差,咽反射仍消失。头部MRI示脑内小缺血性脱髓鞘改变。F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咽反射 球麻痹 GBS 延髓麻痹 综合征
原文传递
正五聚蛋白3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易立 杨伊姝 +2 位作者 张婷婷 陈彬 汤劼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探索PTX3在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探索PTX3在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头颅CTA、血脂、PTX3、LOX-1等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头颅CTA有无颈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无颈动脉狭窄组;以狭窄程度为标准,将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分为严重狭窄(≥50%)组和轻度狭窄(<50%)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组57例(55.9%),无颈动脉狭窄组45例(44.1%),颈动脉狭窄组中轻度狭窄32例(56.1%),严重狭窄25例(43.9%);颈动脉狭窄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家族史比例、LDL-C、PTX3及LOX-1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均P<0.05);严重狭窄组的PTX3、LOX-1及LDL-C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OR 3.11,95%CI 2.11~4.58,P=0.007)、LOX-1(OR 5.47,95%CI 2.89~10.13,P=0.017)和LDL-C(OR 5.35,95%CI 2.45~10.65,P=0.021)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PTX3、LOX-1和LDL-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五聚蛋白3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BCL10高表达引起脾脏边缘带B细胞抗凋亡而致其体内增生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丽峰 杨伊姝 +4 位作者 陈彦 闫卓红 王爽力 孙闽 张权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目的以Eμ-BCL10转基因(transgenic,Tg)小鼠为模型研究BCL10高表达引起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PCR鉴定Eμ-BCL10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10转基因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方法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MALT淋巴瘤的前体细胞-... 目的以Eμ-BCL10转基因(transgenic,Tg)小鼠为模型研究BCL10高表达引起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PCR鉴定Eμ-BCL10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10转基因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方法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MALT淋巴瘤的前体细胞-边缘带(marginalzone,MZ)B细胞扩增,流式细胞仪鉴定脾脏边缘带B细胞并分离出这群B细胞用于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边缘带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CR鉴定BCL10转基因阳性(Tg/+)小鼠,Western blotting证明内源性BCL10蛋白在Tg/+和非转基因野生型(widetype,WT)小鼠中表达的水平相同;BCL10Tg/+小鼠BCL10蛋白的表达量是WT小鼠的2倍。组织学染色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增生的B细胞可能是边缘带B细胞,将这群B细胞用CD21、CD23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证明这群增生的B细胞正是CD21high/CD23low的边缘带B细胞。为了进一步研究边缘带B细胞的增生机制,采用CD43、CD23双染,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BCL10Tg/+以及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BCL10Tg/+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约30%可以在含5%FBS的RPMI-1640中存活1周以上,而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在第3天几乎全部死亡(P<0.01),这一结果说明,BCL10的高表达引起边缘带B细胞的抗凋亡效应。Anti-IgM诱导边缘带B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BCL10高表达保护anti-IgM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BCL10高表达引起脾脏边缘带B细胞扩增,扩增的B细胞具有抗凋亡特性,这种抗凋亡特性影响抗原受体信号传导途径。这些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因BCL10高表达而引起的MALT淋巴瘤的发病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10转基因小鼠 MALT淋巴瘤 边缘带B细胞 抗凋亡
下载PDF
补骨脂素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伊姝 刘占东 +1 位作者 张树成 石翠格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年第5期308-311,共4页
目的研究补骨脂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强迫游泳、小鼠强迫游泳及小鼠悬尾3种抑郁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骨脂素低剂量组、补骨脂素高剂量组、阿米替林组,观察各组药物对大/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 目的研究补骨脂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强迫游泳、小鼠强迫游泳及小鼠悬尾3种抑郁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骨脂素低剂量组、补骨脂素高剂量组、阿米替林组,观察各组药物对大/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同时在细胞水平建立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模型,观察补骨脂素的细胞保护作用。结果在大/小鼠强迫游泳和小鼠悬尾实验中,补骨脂素可显著缩短大/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酮损伤PCI2细胞模型中,补骨脂素显著提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拈抗皮质酮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结论补骨脂素具有抗抑郁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补骨脂素 神经保护 皮质酮
原文传递
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晓 杨伊姝 刘占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9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夹层部位、夹层动脉瘤发生情况、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梗死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0.7±14.2)岁;夹层类型: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7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1例;夹层部位:颈动脉夹层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8例;发生夹层动脉瘤3例;16例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临床表现:2例TIA患者以头痛起病,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先兆症状;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肢体无力9例,头晕8例,肢体麻木6例,构音障碍6例,吞咽障碍2例,头痛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3)梗死部位: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9例,后循环梗死7例;梗死机制:栓塞性梗死9例,穿支闭塞性梗死4例,血流动力性梗死3例。(4)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共发现狭窄6例,闭塞5例,"新月征"5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典型"鼠尾征"2例,"双腔征"1例,"串珠"样改变1例。(5)治疗方法:18例患者中15例采用抗血小板治疗,1例采用抗凝治疗,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1例采用动脉溶栓治疗;预后:2例患者死亡,余1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复发性脑梗死。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以青中年多见,以自发性脑动脉夹层为主并常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单纯头颈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以闭塞及狭窄最常见,一般采用积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瘤 夹层 疾病特征
下载PDF
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晓 赵媛 +3 位作者 李尧 杨伊姝 许春伶 刘占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8期37-42,共6页
目的分析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以急性多发... 目的分析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发病年龄62~76岁;肺腺癌1例,乙状结肠腺癌1例,胃癌1例,输尿管鳞癌1例;2例为首次发作脑梗死,2例为第2次发作脑梗死;4例患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明显升高,颅脑MRI均表现多发性脑梗死,均伴有静脉系统血栓;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4例患者均死亡。结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是Trousseau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对于不符合单支动脉供血区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需考虑恶性肿瘤所致高凝状态,早期诊断Trousseau综合征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TROUSSEAU综合征 脑梗死 疾病特征
下载PDF
血清素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伊姝 杨建伟 王维治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年第3期209-211,共3页
血清素综合征是由药物引起的高血清素状态 ,5 -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发病率上升 ,诊断可参照Sternbach最初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需注意与神经安定药恶性综合征相鉴别 ,疑诊患者应立即停用血清素制剂 ,5 -HT受体拮... 血清素综合征是由药物引起的高血清素状态 ,5 -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发病率上升 ,诊断可参照Sternbach最初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需注意与神经安定药恶性综合征相鉴别 ,疑诊患者应立即停用血清素制剂 ,5 -HT受体拮抗剂治疗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素综合征 神经安定药恶性综合征 5-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与疗程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翠英 杨伊姝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5期I0036-I0037,共2页
利奈唑胺(linezolid)为全球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抗生素,对耐药革兰阳性(G+)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疑似或确诊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社... 利奈唑胺(linezolid)为全球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抗生素,对耐药革兰阳性(G+)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疑似或确诊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利奈唑胺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老年患者 皮肤软组织感染 安全性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院内获得性肺炎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作用
18
作者 付锦 王化冰 +1 位作者 杨伊姝 王维治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5-546,共2页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治疗作用 自身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