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临夏高寒区饲用藜麦产草性能和营养价值
1
作者 黄杰 杨发荣 +4 位作者 刘文瑜 魏玉明 谢志军 何振富 杨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1209,共9页
为解决高寒区饲草短缺难题,本研究分析了15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计算相对饲喂价值,评价了各品种(系)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干草产量最高的是‘GSQ6’,达20.78 t·hm^(−2);‘台湾红藜’鲜草产量最高,... 为解决高寒区饲草短缺难题,本研究分析了15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计算相对饲喂价值,评价了各品种(系)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干草产量最高的是‘GSQ6’,达20.78 t·hm^(−2);‘台湾红藜’鲜草产量最高,达112.46 t·hm^(−2);‘蒙藜1号’干鲜比最高,达到0.39;‘台湾红藜’茎叶比最高,达到2.75。‘白藜05’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4.84%;‘GSQ-7’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3.79%。‘陇藜4号’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综合评价草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品质指标,临夏高寒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饲用藜麦品种(系)为‘GSQ-6’‘陇藜4号’及‘台湾红藜’,其中‘GSQ-6’具有高产、纤维含量低及优良的适口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饲用藜麦品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藜麦饲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促进草地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临夏 高寒区 饲草 生产性能 品质 相对饲用价值
下载PDF
甘肃高寒区11个小黑麦品种(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2
作者 黄杰 金茜 +2 位作者 杨发荣 魏玉明 刘文瑜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3,共6页
试验为探讨甘肃高寒区小黑麦品种(系)产量的影响因素,选取11个小黑麦品种(系),每个品种(系)重复3次,对主要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通径分析具有直接作用... 试验为探讨甘肃高寒区小黑麦品种(系)产量的影响因素,选取11个小黑麦品种(系),每个品种(系)重复3次,对主要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通径分析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从10个指标中筛选出9个对籽粒产量具有直接效应的因子,依次为:穗长>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穗下节>穗粒数>不孕小穗数>株高>分蘖数。各性状与干草产量同样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各因子对干草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穗下节>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有效分蘖数>倒2节>分蘖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株高与籽粒产量呈负效应,而与干草产量呈正效应。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高产品种时,根据利用途径不同(籽粒或饲草),应考虑影响二者产量的正负效应。研究表明,T-133可同时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适宜在甘肃高寒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原文传递
甘肃高寒区藜麦种质资源的适应性评价
3
作者 黄杰 杨发荣 +2 位作者 魏玉明 刘文瑜 谢志军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41-146,共6页
试验旨在筛选鉴定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藜麦种质资源,为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地区藜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藜麦资源。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引进的17份藜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及产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份藜... 试验旨在筛选鉴定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藜麦种质资源,为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地区藜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藜麦资源。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引进的17份藜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及产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份藜麦种质资源中16份可以正常出苗,14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成熟,CHLi13和CHLi14未成熟,但株高较高。14份正常成熟的藜麦种质资源中,株高为78~182 cm,主穗长为22~72 cm,主穗直径为9~32 mm,分枝数为8~20个。除生育期外,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20%左右。测试资源均未出现穗发芽和倒伏情况,CHLi01和CHLi02对茎腐病、叶斑病、霜霉病的感染程度不同,感染霜霉病较严重的有CHLi07、CHLi09和CHLi17。CHLi03、CHLi06、CHLi07、CHLi08、CHLi09、CHLi10和CHLi16的产量较高,均超过3800 kg/hm~2。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83.297%,其代表率较好,其中成分1和2能够较好地表示农艺性状与产量,成分3和4能较好地表示茎腐病、叶斑病、霜霉病和千粒重。同时,各指标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7,可以充分表示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聚类分析可以判断,在遗传距离5处,将出苗且正常成熟的14个藜麦资源分为3大类群,其中CHLi03、CHLi06、CHLi07、CHLi08、CHLi09、CHLi10和CHLi16由于分枝数多,且有效分枝率高,从而使其产量更高。研究表明,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资源有CHLi06、CHLi08、CHLi13、CHLi14和CHLi16,其中CHLi13和CHLi14可作为饲草开发利用,其余资源可用于收获籽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农艺性状 抗病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农田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4
作者 袁鹏飞 刘文瑜 +6 位作者 杨发荣 刘欢 黄杰 魏玉明 谢志军 杨富民 赵保堂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4-1723,共10页
以藜麦、蚕豆、油菜和马铃薯为供试材料,设置连作藜麦(HLMA)和藜麦轮作马铃薯(HLMLS)、油菜(HLYC)、蚕豆(HLCD)4种不同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对4种种植模式下藜麦根际土壤的基因组进行测... 以藜麦、蚕豆、油菜和马铃薯为供试材料,设置连作藜麦(HLMA)和藜麦轮作马铃薯(HLMLS)、油菜(HLYC)、蚕豆(HLCD)4种不同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对4种种植模式下藜麦根际土壤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轮作种植模式下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较连作种植模式显著下降。HLCD模式提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细菌组成研究结果显示,4种种植模式下占优势的细菌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HLCD处理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50.48%、13.17%、11.90%、7.42%和4.50%,较HLMA处理分别增加44.21%、56.36%、36.19%、224.24%和53.16%。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Subgroup、芽球菌属(Blastococcus)、67-14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为主,但不同种植模式所占土壤各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大小存在差异。HLCD处理下,Subgroup、芽球菌属(Blastococcus)、67-14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7.08%、5.48%、4.35%和3.49%,较HLMA处理分别增加51.99%、64.86%、49.89%和71.85%。聚类分析显示HLYC和HLMLS的组成最接近,其次是HLCD,HLMA的组成与前两者相差较大。土壤全钾、有效氮和速效磷是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变化的驱动因素。综上所述,连作藜麦后轮作蚕豆、油菜和马铃薯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色藜麦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评价
5
作者 文莉芳 杨超 +6 位作者 张学俭 魏玉明 黄杰 刘文瑜 谢志军 杨发荣 祁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57-264,共8页
该研究采用甘肃天祝(LM1)、青海格尔木(LM2)、河北沽源(LM3)和山西静乐(LM4)产的4种藜麦作为研究材料,使用了多种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及灼烧法。同时,结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分析了不同产地藜麦的蛋白质、... 该研究采用甘肃天祝(LM1)、青海格尔木(LM2)、河北沽源(LM3)和山西静乐(LM4)产的4种藜麦作为研究材料,使用了多种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及灼烧法。同时,结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分析了不同产地藜麦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灰分、钙、铁、锌、硒、多酚、黄酮、花青素和皂苷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藜麦在营养组成方面相似,其中淀粉含量最高,但各个营养素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LM4的总蛋白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最低,表现优于其他产地的藜麦,适用于蛋白质类产品的开发。在矿质元素方面,LM1藜麦富含钙、铁和锌元素,可用于藜麦食品、膳食补充剂和各类食品配料的开发,以满足人们对这些元素的需求。此外,LM4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适合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在4种藜麦中,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LM4的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综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结果,蛋氨酸被确定为4种藜麦原料的限制性氨基酸。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营养强化或原料搭配来确保产品的营养品质。该研究的结果将为藜麦加工、功能成分提取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评价
下载PDF
体外产气法评价3种粗饲料的组合效应
6
作者 郝生燕 杨发荣 +5 位作者 刘文瑜 潘发明 杨荣芳 宋淑珍 唐德富 王国栋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8-112,共5页
试验旨在探索藜麦秸秆分别与苜蓿干草、玉米秸秆组合对羊瘤胃体外发酵特征的影响。设置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或玉米秸秆比例分别为40∶20∶40、40∶30∶30、40∶40∶20的6种组合日粮进行体外发酵,采集发酵0、2、4、6、8、12、24、48 ... 试验旨在探索藜麦秸秆分别与苜蓿干草、玉米秸秆组合对羊瘤胃体外发酵特征的影响。设置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或玉米秸秆比例分别为40∶20∶40、40∶30∶30、40∶40∶20的6种组合日粮进行体外发酵,采集发酵0、2、4、6、8、12、24、48 h的产气量(GP),发酵结束后收集上清液及残渣测定pH、干物质降解率(DMD)、有机物降解率(OMD)、氨态氮(NH3-N)含量,并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组合的快速产气部分(a)、48 h产气量(GP48 h)、OMD、NH3-N的平均值大于精料+藜麦秸秆+玉米秸秆组合,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组合单项组合相应指数和多效组合效应指数的平均值大于精料+藜麦秸秆+玉米秸秆组合,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或玉米秸秆的最优组合比例均为40∶2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秸秆 苜蓿干草 玉米秸秆 体外产气法 发酵特性 组合效应
下载PDF
31份藜麦种质农艺性状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姚佳 杨发荣 +4 位作者 刘文瑜 黄杰 魏玉明 杨超 刘欢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3-51,共9页
【目的】筛选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利用价值藜麦种质,为藜麦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种植于甘肃临夏东乡县的3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利用I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PCR扩增,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及特点。... 【目的】筛选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利用价值藜麦种质,为藜麦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种植于甘肃临夏东乡县的3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利用I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PCR扩增,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及特点。【结果】株高、茎粗、鲜干比、茎叶比、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41%~63.30%,其中株高与茎粗、鲜干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粗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干比呈显著正相关。鲜干比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8条多态性高且清晰的ISSR引物,扩增出6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3.7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15,基因多样性(H)为0.2731,香农信息指数(I)为0.4174。根据UPGMA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2时,31份藜麦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第1类群为已选育的陇藜1号、陇藜7号,抗倒伏性、抗病虫害好;第2类群株高较低,可作为抗倒伏材料进一步选育;第3类群株高高、单株产量大、鲜干比适中、茎叶比小,可作为鲜喂材料进一步选育;第4类群鲜干比最大,且与台湾红藜LQ-223的亲缘关系相近;第5类群具有茎叶比最大、中熟品种的特性。【结论】31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藜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提供优质材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I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藜麦播期和密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吴嘉宇 马学军 +3 位作者 刘文瑜 王旺田 袁鹏飞 杨发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8,共13页
【目的】分析藜麦播期、密度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确定甘南地区藜麦的最佳播种期和播种密度,旨在为藜麦栽培制度的调整和藜麦产业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方法】以藜麦品种‘陇藜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 【目的】分析藜麦播期、密度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确定甘南地区藜麦的最佳播种期和播种密度,旨在为藜麦栽培制度的调整和藜麦产业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方法】以藜麦品种‘陇藜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播期和播种密度2个因素,其中播期设早播(5月15日播种,E),晚播(6月24日播种,L)2个水平;播种密度设低密度(1.2万株/hm^(2),D1)、中密度(1.6万株/hm^(2),D2)、高密度(2.0万株/hm^(2),D3)3个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6个处理,分别为早播低密度(ED1)、早播中密度(ED2)、早播高密度(ED3)、晚播低密度(LD1)、晚播中密度(LD2)和晚播高密度(LD3),分析不同处理藜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不同处理藜麦根际土壤pH、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采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藜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最后对不同处理藜麦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播期、密度对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明显影响。各处理间主穗长差异不显著。6个处理中,LD1处理藜麦有效分枝数、千粒质量均最高,ED2和ED3处理总产量均较高。播期、密度对藜麦根际土壤pH无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在相同密度下,无论是在分枝期还是在灌浆期,晚播藜麦根际土壤全磷、全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总体高于早播处理。在相同密度下,分枝期晚播藜麦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总体高于早播处理,而早播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晚播处理;灌浆期晚播藜麦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低于早播处理,晚播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则高于早播处理。播期、密度对藜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在分枝期,ED2处理Shannon指数平均值和Simpson指数平均值最大;在灌浆期,LD2处理Chao1指数最高,ED3处理的Coverage指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土壤脲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变形菌门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芽单胞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地区,播期、密度对藜麦产量及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细菌群落有明显影响,在该地区藜麦播种时间以5月中旬、播种密度以(1.6~2.0)万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栽培 播期 密度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藜麦对芦花鸡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江小帆 吴涛 +6 位作者 杨发荣 魏玉明 陈国顺 蔡原 焦婷 顾玲荣 赵生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9-25,共7页
为研究藜麦籽实对芦花鸡肉品质及肉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49日龄体重为(1476.21±101.39)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雌性芦花鸡120只,将其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10只鸡。对照组(CK组)饲喂藜麦籽实添... 为研究藜麦籽实对芦花鸡肉品质及肉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49日龄体重为(1476.21±101.39)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雌性芦花鸡120只,将其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10只鸡。对照组(CK组)饲喂藜麦籽实添加量为0的基础饲粮,各试验组(Q4、Q8、Q12组)饲喂藜麦籽实添加量为4%、8%、12%的试验饲粮,整个试验期为75 d,包括3 d预试期和72 d正试期。饲喂结束后屠宰并测定肉品质及肉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Q4、Q12组胸肌组织中CAPN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各试验组CAST基因及Q4组LRP1基因m RNA在胸肌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2)与CK组相比,Q4、Q8组腿肌组织中CAPN1基因、Q4组CAST基因及Q8、Q12组LRP1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3)在胸肌组织中,LRP1基因表达水平与肌肉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P <0.05),CAPN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滴水损失呈显著负相关(P <0.05)。(4)在腿肌组织中,LRP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蒸煮损失、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P <0.05);CAPN1基因表达水平与熟肉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藜麦籽实(原粮)对肌肉组织中CAST、LRP1、CAPN1基因的表达量有一定影响,且LRP1、CAST、CAPN1基因与嫩度相关肉品质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质相关基因 CAST基因 CAPN1基因 LRP1基因 关联性分析 藜麦
下载PDF
藜麦霜霉病与抗病性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昶 杨发荣 +4 位作者 李敏权 魏玉明 陆建英 刘红平 赵桂琴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藜麦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新兴粮饲兼用型作物,霜霉病是危害藜麦最严重的全球性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霜霉病最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藜麦霜霉病抗性研究动态,本文阐述了藜麦霜霉病的寄主范围、专化性和宿主跳跃现... 藜麦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新兴粮饲兼用型作物,霜霉病是危害藜麦最严重的全球性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霜霉病最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藜麦霜霉病抗性研究动态,本文阐述了藜麦霜霉病的寄主范围、专化性和宿主跳跃现象;比较分析了抗性鉴定时期、方法、评价指标和模型,确认室内离体叶片接菌法是藜麦霜霉病抗性鉴定可靠有效的方法;藜麦栽培种的抗性变异大,野生近缘种存在丰富的抗性资源;从藜麦生育期、皂苷含量、气孔性状、激素代谢和抗性分子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其初步的抗性机理。目前,藜麦与Peronospora variabilis的互作机理仍不清楚,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霜霉病 抗性
下载PDF
不同地区主栽藜麦品种品质分析与评价
11
作者 杨钊 黄杰 +4 位作者 魏玉明 杨发荣 刘文瑜 谢志军 杨杰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605-610,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藜麦的品质性状,选取了全国主要藜麦栽培地区的6个藜麦品种(系),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主栽的藜麦品种(系)在主要品质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甘肃藜麦(陇藜4号)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 为了研究不同藜麦的品质性状,选取了全国主要藜麦栽培地区的6个藜麦品种(系),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主栽的藜麦品种(系)在主要品质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甘肃藜麦(陇藜4号)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总膳食纤维含量、总皂苷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其中总膳食纤维含量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最高,为110.2 g/kg;山西藜麦(LM3)最低,为69.0 g/kg。总皂苷含量青海藜麦(GRM-1)最高,为168.6 g/kg;河北藜麦(LM1)最低,为97.5 g/kg。脂肪含量变化范围不大,青海藜麦(GRM-1)最高,为63.3 g/kg;山西藜麦(LM3)最低,为54.0 g/kg。淀粉和灰分含量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蛋白质与水分极显著正相关,与总膳食纤维显著正相关;总皂苷含量与灰分极显著负相关;总膳食纤维和淀粉极显著负相关;淀粉与脂肪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发现,甘肃藜麦(陇藜4号)品质和云南藜麦(LM2)、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较为相近,与河北藜麦(LM1)品质相差最远,这表明甘肃藜麦(陇藜4号)在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具有与云南藜麦(LM2)、内蒙古藜麦(蒙藜1号)相似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地区 藜麦 品质 相关性
下载PDF
甘肃藜麦品种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性能差异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志军 魏玉明 +4 位作者 黄杰 刘文瑜 杨发荣 杨钊 杨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37-244,251,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甘肃藜麦品种之间的经济效益及营养品质,以期为不同陇系藜麦推广、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天祝试验站种植的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陇藜5号... 【目的】比较不同甘肃藜麦品种之间的经济效益及营养品质,以期为不同陇系藜麦推广、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天祝试验站种植的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陇藜5号、陇藜6号、陇藜7号及陇黑藜1号为研究对象,对这8个品种藜麦的经济指标、化学成分、矿物元素含量及抗氧化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如陇藜4号亩产量、蛋白质含量、钙含量、铁含量、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其中亩产达到了265 kg,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植物标准;陇藜5号千粒重显著高于另外7个品种(P<0.05);陇藜6号发芽率达到了96%,明显高于其它品种(P<0.05);陇藜7灰分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陇藜3号和陇黑藜1号含有丰富的总酚和总黄酮,较其它品种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P<0.05)。【结论】陇藜4号相较于其它品种表现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及营养价值,而陇藜3号和陇黑藜1号可作为天然抗氧化食物开发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抗氧化能力 经济效益 甘肃省
下载PDF
不同品种(系)小黑麦在陇中半干旱区的产量与品质分析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玉明 杨发荣 +5 位作者 黄杰 刘文瑜 王国栋 杨芳萍 杜文华 张燕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10个小黑麦品种(系)生长特性及全株营养品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小黑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小黑麦品种(系)均完成了生育周期,生育期在118~148 d。小黑麦鲜、干草产量分别为20.00~27.55 t/hm^(2)、11.14~16.55 t/... 试验旨在研究10个小黑麦品种(系)生长特性及全株营养品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小黑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小黑麦品种(系)均完成了生育周期,生育期在118~148 d。小黑麦鲜、干草产量分别为20.00~27.55 t/hm^(2)、11.14~16.55 t/hm^(2)。T-138鲜、干草产量最高,T-133蛋白质产量最高。小黑麦的干、鲜草产量与植株分蘖数和枝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株蛋白质产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与鲜干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T-133和T-138小黑麦品系综合性状较优,在试验区适应性表现较好,可作为陇中半干旱区优质饲草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半干旱区 小黑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原文传递
盐碱胁迫下藜麦种质幼苗生理特性及耐盐碱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睿敏 马学军 +4 位作者 刘文瑜 王旺田 杨发荣 黄杰 魏玉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6,共10页
以藜麦为研究对象,使用盆栽育苗法,设置0(CK)、150、300 mmol·L^(-1)3个混合盐碱(NaCl∶NaHCO_(3)=1∶1)浓度处理,通过测定幼苗鲜质量、干质量及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及生理指标,研究盐... 以藜麦为研究对象,使用盆栽育苗法,设置0(CK)、150、300 mmol·L^(-1)3个混合盐碱(NaCl∶NaHCO_(3)=1∶1)浓度处理,通过测定幼苗鲜质量、干质量及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及生理指标,研究盐碱胁迫对10份藜麦(Q1~Q10)种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碱胁迫程度加剧,幼苗的株高、根长较对照有少量增高,Q1的150 mmol·L^(-1)和300 mmol·L^(-1)处理较CK增高3 cm,而鲜质量相较CK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300 mmol·L^(-1)至150 mmol·L^(-1)减少0.19 g;叶片叶绿素含量中的Q6由CK的2.7 mg·g^(-1)在150 mmol·L^(-1)时上升至4 mg·g^(-1),在300 mmol·L^(-1)时下降至2 mg·g^(-1);Q1的可溶性糖由CK的30.8 mg·g^(-1)在150 mmol·L^(-1)时升至37.59 mg·g^(-1),在300 mmol·L^(-1)时升高至89.84 mg·g^(-1),Q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由CK的30.87 mg·g^(-1)升至150 mmol·L^(-1)的37.59 mg·g^(-1),在浓度为300 mmol·L^(-1)时达到最大为89.84 mg·g^(-1)。藜麦的幼苗叶内脯氨酸的含量在各盐碱处理下均显著高于CK,其中Q7由CK的95.12μg·g^(-1)升高至300 mmol·L^(-1)时的216.17μg·g^(-1),当盐碱浓度为150 mmol·L^(-1)时藜麦幼苗丙二醛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其中Q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CK的4.76 U·g^(-1)升高至5.94 U·g^(-1)后下降至4.91 U·g^(-1)、过氧化物酶活性由CK的0.13 U·g^(-1)升至3.66 U·g^(-1),在300 mmol·L^(-1)下降至0.56 U·g^(-1)、过氧化氢酶活性由CK的2.13 U·g^(-1)升高至3.36 U·g^(-1),在300 mmol·L^(-1)下降至2.5 U·g^(-1)。整体因浓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评价10份供试材料,耐盐碱性最强的为HZLM-15-1、其次为HJL-33-1,对盐碱敏感的材料为HJL34-1和LZLM-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幼苗 盐碱胁迫 生理特性 耐盐碱性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涛 江小帆 +6 位作者 杨发荣 陈国顺 蔡原 焦婷 黄杰 赵生国 魏玉明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1,共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选取49日龄健康芦花鸡120只(体重1478.75±85.81 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饲粮分别添加0(Q8组)、50(QO50组)、100...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选取49日龄健康芦花鸡120只(体重1478.75±85.81 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饲粮分别添加0(Q8组)、50(QO50组)、100(QO100组)和150 mg/kg(QO150组)的牛至精油,试验期为75 d(预试期3 d,正试期72 d)。饲喂结束后屠宰并测定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1)Q50组45 min肉色(黄度b*)、失水率,QO150组失水率均显著低于Q8组(P<0.05);QO100和QO150组24 h肉色(亮度L*)显著高于Q8组(P<0.05);标准化评分表明QO100组胸肌肉品质最好;(2)QO50、QO100、QO150组45 min肉色(红度a*)、QO150组失水率均显著低于Q8组(P<0.05);QO50组pH24h显著高于QO100组(P<0.05);标准化评分表明QO50组腿肌肉品质最好;(3)胸肌粗灰分QO50和QO100组显著高于Q8组(P<0.05);(4)各试验组微量元素含量与Q8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及肌肉营养成分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添加50 mg/kg牛至精油对肉品质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花鸡 牛至精油 肉品质指标 肌肉营养成分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甘肃藜麦霜霉病调查及其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昶 李敏权 +4 位作者 杨发荣 陆建英 魏玉明 吕玮 赵桂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3-512,共10页
霜霉病是严重危害藜麦的世界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藜麦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对藜麦霜霉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叶盘法在室内人工接菌测定致病力... 霜霉病是严重危害藜麦的世界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藜麦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对藜麦霜霉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叶盘法在室内人工接菌测定致病力。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甘肃不同生态区藜麦霜霉病发生普遍严重,局部地区呈爆发态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临夏二阴气候区最高,分别为83.70%和80.44,白银干旱区最低,分别为19.26%和16.67。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肃藜麦霜霉病病原菌被确定为Peronospora variabilis,不同菌株孢子囊和卵孢子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最强的是来自临夏二阴气候区的菌株GSKL,最弱的是来自天祝高寒区的菌株GSTZ,病情指数分别为90.00和44.6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甘肃不同生态区霜霉病菌株之间存在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本研究为甘肃藜麦霜霉病的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霜霉病 病害调查 致病力分化 病原菌鉴定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品种藜麦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适宜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钊 刘文瑜 +4 位作者 黄杰 魏玉明 谢志军 李琦 杨发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1-32,共12页
为了深入了解和利用不同藜麦品种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的适宜性,以6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在观察其物候期的基础上对13项农艺性状指标、产量性状指标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藜麦品种进行适宜性种植综合... 为了深入了解和利用不同藜麦品种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的适宜性,以6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在观察其物候期的基础上对13项农艺性状指标、产量性状指标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藜麦品种进行适宜性种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藜麦品种(系)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的生育期均有所差别,基本从开花期就初显端倪。不同品种藜麦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后其性状表现中除了水分含量指标之外,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并且各指标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产量除与倒伏率间呈负相关外,与其他生长指标间均呈正相关,且与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数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间的关联程度更高。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藜麦较佳的品种(系)名称依次分别为陇藜5号、LXM、台湾红藜、陇藜3号、陇藜7号、C07。聚类分析后可将6个品种(系)分为3类,分别为以矮秆为特征的陇藜5号、LXM和C07等品种(系),以株型为特征的陇藜7号和陇藜3号等品种,及以产量为代表的台湾红藜。各藜麦品种(系)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后表现出的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以收获产量为目标的情况下可根据藜麦的主穗长度、主穗直径等株型性状进行选择。台湾红藜的优异表现可作为黄土高原藜麦规模化种植及地方品种种质创新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黄土高原 适宜性评价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品质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海上L区稀疏井网沉积微相刻画研究
18
作者 张学敏 郝明慧 +1 位作者 杨发荣 朱建英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75-80,共6页
海上L区井网稀疏井数少、目标储层地震分辨率差、制约储层沉积微相刻画精度,为解决小层沉积微相刻画难的问题,建立了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单井微相作约束、多地震属性综合对比的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完成稀疏井网小层沉积微相识别刻画研究,... 海上L区井网稀疏井数少、目标储层地震分辨率差、制约储层沉积微相刻画精度,为解决小层沉积微相刻画难的问题,建立了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单井微相作约束、多地震属性综合对比的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完成稀疏井网小层沉积微相识别刻画研究,明确工区微相展布特征,相演化模式验证结果可靠。形成的稀疏井网沉积微相刻画方法,为海上稀疏井网储层沉积微相刻画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L区 稀疏井网 沉积微相 刻画研究
下载PDF
陇南高寒干旱区藜麦引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梅 乔旭 +3 位作者 张惠 孙连虎 李荣 杨发荣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042-1045,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高寒干旱区种植的藜麦新品种(系),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藜麦新品种(系)的适应性及其表现,加速藜麦新品种(系)的应用与推广,对引进的8个藜麦新品种(系)在宕昌县进行了引种比较试验,并对各品种(系)的生育期、成熟期农艺性... 为筛选出适宜高寒干旱区种植的藜麦新品种(系),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藜麦新品种(系)的适应性及其表现,加速藜麦新品种(系)的应用与推广,对引进的8个藜麦新品种(系)在宕昌县进行了引种比较试验,并对各品种(系)的生育期、成熟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参试藜麦新品种(系)在试验区域内均能正常成熟,适宜在宕昌县海拔2000~2600 m的地区种植。平均折合产量以1564-1最高,为4503.96 kg/hm^(2);陇藜4号、4F-21平均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4424.68、4398.97 kg/hm^(2)。在宕昌县及地理气候相似的高寒干旱区大面积发展藜麦生产时,建议将1564-1作为主栽品种,4F-21作为搭配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新品种(系) 引种比较试验 高寒干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