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串联的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理论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程显 葛国伟 +2 位作者 杨培远 吴启亮 廖敏夫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74,共7页
提出基于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串联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新型拓扑结构,在传统强迫过零直流开断的基础上,提出以高压串联晶闸管组件续流支路创造主开关电压零休的思路,进而提高主开关的动态介质恢复强度。分析了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 提出基于真空断路器与SF6断路器串联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新型拓扑结构,在传统强迫过零直流开断的基础上,提出以高压串联晶闸管组件续流支路创造主开关电压零休的思路,进而提高主开关的动态介质恢复强度。分析了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得到其电压零休时间的数学描述和动态电压分布协同调控措施。然后基于连续过渡模型和改进Mayr模型搭建了新型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仿真电路,分析得到续流支路限流电阻、电感、振荡回路参数等对电压零休时间、反向暂态恢复电压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高压直流断路器 续流串联晶闸管 电压零休
下载PDF
基于真空与SF6气体串联间隙的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显 杨培远 +2 位作者 葛国伟 吴启亮 李泰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393-2402,共10页
为研究不同间隙串联用于高压直流开断的介质恢复特性,分析了基于真空与SF6气体串联间隙的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得到其分压措施和'电压零休'创造方式。然后分别从固有和实际两方面研究了直流开断时真空与SF6气体串... 为研究不同间隙串联用于高压直流开断的介质恢复特性,分析了基于真空与SF6气体串联间隙的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得到其分压措施和'电压零休'创造方式。然后分别从固有和实际两方面研究了直流开断时真空与SF6气体串联间隙的介质恢复特性,采用60 k V/8μs的高压脉冲源测试其固有介质恢复特性,系统研究了不同开距/不同电流下降率时真空间隙与SF6气体间隙固有介质恢复特性,并基于试验结果理论推导了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理想介质恢复强度;通过搭建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试验样机进行了开断测试,研究了有/无'电压零休'、有/无分压措施对实际介质恢复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真空与SF6气体间隙分别为5~7 mm和25~45 mm开距时介质恢复时间分别为20μs和200μs,最终的介质恢复强度(即介质的击穿电压)可达40 kV和60 kV,可推导得出'电压零休'时间为100μs时真空与SF6气体串联间隙理想介质恢复强度可达80 kV。实际直流开断验证了'电压零休'方式和分压措施可以实现真空与SF6气体串联间隙协同开断,为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间隙 SF6气体间隙 高压直流断路器 电压零休 介质恢复特性
原文传递
基于电流转移的CO2气体断路器动态介质恢复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程显 杨培远 +2 位作者 葛国伟 程子霞 王华清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5030-5038,共9页
为提高CO2气体断路器动态介质恢复强度,首先提出采用串联晶闸管与限流电阻串联的电流转移提升其动态介质恢复强度的方法,建立基于电流转移的CO2气体断路器开断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增加电流转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动态介质恢复强... 为提高CO2气体断路器动态介质恢复强度,首先提出采用串联晶闸管与限流电阻串联的电流转移提升其动态介质恢复强度的方法,建立基于电流转移的CO2气体断路器开断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增加电流转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动态介质恢复强度。然后搭建基于电流转移的CO2气体断路器动态介质恢复特性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有/无电流转移、不同转移电阻、不同提前过零时间等条件下其动态介质恢复强度及增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O2气体断路器动态介质恢复强度随提前过零时间增加逐渐增大;提前过零1.2ms时CO2气体断路器在电流过零后1ms其耐压水平已达20kV以上,为无转移时的2倍以上,已满足一定绝缘要求;选取200~250m?转移电阻为"最优"转移电阻,可实现CO2气体断路器"最优"动态介质恢复强度。实验结果可为大容量CO2气体断路器研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体 Mayr电弧模型 动态介质恢复强度 电流转移
下载PDF
真空灭弧室零区剩磁补偿装置及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葛国伟 张鹏浩 +2 位作者 程显 杨培远 王华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72-3280,共9页
为研究纵磁真空灭弧室零区剩磁对电弧发展、弧后介质恢复强度的影响,建立10kV杯状纵磁触头真空灭弧室的暂态磁场模型,分析不同开距时零区剩余磁场分布和相位滞后情况,得到涡流对零区剩余磁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纵磁触头真空灭... 为研究纵磁真空灭弧室零区剩磁对电弧发展、弧后介质恢复强度的影响,建立10kV杯状纵磁触头真空灭弧室的暂态磁场模型,分析不同开距时零区剩余磁场分布和相位滞后情况,得到涡流对零区剩余磁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纵磁触头真空灭弧室零区剩磁补偿装置,该装置可实现脉宽0.5ms、磁场强度范围-50m T^50m T的自动补偿。搭建纵磁触头真空灭弧室零区剩磁补偿试验研究平台,通过高速CMOS相机拍摄电弧发展演变过程,采用弧后电流测量装置获得弧后特性参数,研究不同补偿磁场条件下的电弧发展过程、弧后电流和开断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电流为10kA时,杯状纵磁真空灭弧室零区剩磁为11.91~22.93mT,相位滞后为0.46~0.92ms,通过实验验证了零区剩磁补偿后开断能力提高了7.8%,所作研究为纵磁真空灭弧室触头优化和零区剩磁补偿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磁场 真空开关 磁场补偿 弧后特性 真空电弧
原文传递
CO2气体间隙动态介质恢复特性及调控措施 被引量:3
5
作者 程显 杨培远 +2 位作者 葛国伟 陶春蓉 焦连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87-3493,共7页
为探究CO2气体作为环保型灭弧介质替代SF6气体的可行性,针对CO2气体间隙动态介质恢复特性及调控措施展开研究,搭建了CO2气体间隙动态介质恢复特性试验平台,研究了CO2气体的固有动态介质恢复强度、时间等特性,并研究了气体压力、开距的... 为探究CO2气体作为环保型灭弧介质替代SF6气体的可行性,针对CO2气体间隙动态介质恢复特性及调控措施展开研究,搭建了CO2气体间隙动态介质恢复特性试验平台,研究了CO2气体的固有动态介质恢复强度、时间等特性,并研究了气体压力、开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气吹方式、速度、电流转移等调控方式对CO2气体间隙动态介质恢复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短间隙下CO2气体的固有动态介质恢复强度较差,增加气吹后其介质恢复强度在电流过零后3ms内增大了3~5倍;长间隙下其介质恢复强度在电流过零后1.2ms时不足12.5 kV,增加气吹且气吹速度(体积流量)为30 L/min时其介质恢复强度均为无气吹时2倍以上,同一气吹速度,采用"一字形"、"A字形"、"V字形"3种不同气吹方向对间隙介质恢复强度均有提升,其中"一字形"气吹下间隙介质强度恢复效果最佳;采用电流转移后,其介质恢复强度有明显提升,基本为传统情况下2倍以上,研究结果为CO2气体应用于大容量断路器中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体 动态介质恢复强度 调控措施 气吹 电流转移
原文传递
微米级金刚石颗粒开断400V直流电弧的可行性探讨
6
作者 程显 王华清 +2 位作者 葛国伟 杨培远 陈占清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6,共8页
为了探究固态流体颗粒新型灭弧方式在400V低压直流微网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进而提供新型灭弧方式的低压直流断路器设计思路,本文选用微米级金刚石颗粒作为低压直流断路器的灭弧介质,设计了2kV/3.5kA、电流上升率1.3kA/ms的直流合成回路,... 为了探究固态流体颗粒新型灭弧方式在400V低压直流微网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进而提供新型灭弧方式的低压直流断路器设计思路,本文选用微米级金刚石颗粒作为低压直流断路器的灭弧介质,设计了2kV/3.5kA、电流上升率1.3kA/ms的直流合成回路,以及与之配套的灭弧室测试其灭弧性能。在预加电压为800V、短路电流峰值1~2kA条件下进行金刚石颗粒的熔丝熔断灭弧试验与操纵机构拉弧试验,分析微米级金刚石颗粒对400V直流短路电弧开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平均直径为50μm的金刚石颗粒作为灭弧介质,能够有效提高燃弧电压,其燃弧电压提升幅度约为空气作为灭弧介质时的5~6倍。且采用机械力推动金刚石颗粒冲击电弧或在灭弧室内充入CO_2气体等方法,均可有效提升其灭弧速度。最后讨论了微米级金刚石颗粒在用作低压直流断路器灭弧介质的可行性和提升类似固态流体颗粒灭弧性能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金刚石颗粒 断路器 低压直流断路器 直流开断
下载PDF
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真空短间隙介质恢复特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华清 程显 +3 位作者 葛国伟 杨培远 程子霞 谢伟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7-384,共8页
为指导混合式断路器中真空开关与IGBT的智能配合策略,并提升IGBT的短脉冲开断裕量,对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中真空短间隙的介质恢复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零电压型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得到IGBT承担电流的时间取决于真空短... 为指导混合式断路器中真空开关与IGBT的智能配合策略,并提升IGBT的短脉冲开断裕量,对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中真空短间隙的介质恢复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零电压型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得到IGBT承担电流的时间取决于真空短间隙介质恢复特性的结论,采用等效实验方式搭建了真空短间隙介质恢复特性试验电路,利用脉冲电压测试电流转移完成后真空短间隙的介质恢复特性,研究了开距、电流幅值、电流下降率对真空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电流小于4 kA时,真空短间隙平均介质恢复速度主要由开距和电流下降率决定,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真空短间隙的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学描述,为1.5~10 kV电压等级的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快速可靠开断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 真空开关 介质恢复强度 电流转移
原文传递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给排水专业兴趣小组的建设与实践
8
作者 张岩 乔玲敏 +4 位作者 李长玉 王耀西 唐雨潇 杨培远 孙伟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第8期83-86,共4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文章提出了构建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文章提出了构建专业兴趣小组的思路,并以烟台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兴趣小组建设的必要性、建设与运行、建设成效三个方面,对给排水兴趣小组设立的初衷、小组的组织架构、成员组成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兴趣小组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这为给排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依据,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专业兴趣小组 培养模式
下载PDF
气动潜孔锤钻进工艺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培远 《探矿工程》 1993年第1期55-55,共1页
多种钻探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我队从80年代中期,逐步进行钻探综合治理,特别是80年代后期,在龙王庄勘探区钻探施工中,采用气动潜孔锤钻探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关键词 气动潜孔锤 钻进 钻探工程
下载PDF
谈测报业务管理
10
作者 杨培远 《贵州气象》 2010年第2期48-48,共1页
文章就如何做好测报业务管理工作进行简要介绍,对稳定提高测报业务质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测报 管理
下载PDF
监控系统防雷与接地技术处理
11
作者 周恩黔 杨培远 +1 位作者 文勇 程昌跃 《贵州气象》 2010年第C00期136-138,共3页
住宅小区安防系统对居民安全保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雷击损坏已成为影响安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仁怀市安防设备雷电损坏的机理分析,提出采用电磁封锁、接地保护等措施,以弥补原有防雷的缺陷而构成完整的... 住宅小区安防系统对居民安全保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雷击损坏已成为影响安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仁怀市安防设备雷电损坏的机理分析,提出采用电磁封锁、接地保护等措施,以弥补原有防雷的缺陷而构成完整的防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防系统 前端设备 浪涌保护 防雷接地
下载PDF
Dynamic dielectric recovery performance of serial vacuum and SF6 gaps in HVDC interruption and its regulation method
12
作者 程显 杨培远 +2 位作者 葛国伟 吴启亮 谢伟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83-89,共7页
Vacuum gaps have rapid dynamic dielectric recovery speed while SF6 gaps have high insulation strength. The series-connected vacuum and SF6 gaps are used as the main switch(MS), which combines their advantages. The wor... Vacuum gaps have rapid dynamic dielectric recovery speed while SF6 gaps have high insulation strength. The series-connected vacuum and SF6 gaps are used as the main switch(MS), which combines their advantages. The work aims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serial vacuum and SF6 gaps in mechanical HVDC interruption. The test circuit of the dynamic dielectric recovery performance(DDRP) is set up. The DDRP is tested under free recovery condition by the high voltage pulse source. The DDRP of the vacuum circuit breaker(VCB) and SF6 gas circuit breaker(GCB) in DC interruption with active current injection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electric recovery duration of the VCB is below 30 μs while that of the GCB is above 100 μ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VCB and GCB, a novel hybrid HVDC circuit breaker(CB) based on series-connected vacuum and SF6 gaps is proposed. The ‘voltage-zero’ duration is created by introducing the follow current loop and there more recovery time for the dielectric recovery of the MS. The voltage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voltage dividing method so that the VCB undertakes the initial transient recovery voltage(TRV) and the later TRV is took by the GCB. The theoretical synergy characteristic of the novel HVDC CB is obtained. The paper supplies a new method to improve the custom mechanical HVDC CB, which is useful to achieve the HVDC CB with less serial brea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ectric recovery PERFORMANCE VACUUM INTERRUPTERS SF6 INTERRUPTERS
下载PDF
南方电力天生桥超高压局雷击事故简析
13
作者 李舟鑫 杨培远 +1 位作者 张强宜 常云 《贵州气象》 2010年第C00期145-146,共2页
联合接地是保证防雷安全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近年来的新编技术规范中得到强调,然而仍有一部分以前建设的弱电系统采用独立接地,先天存在严重的雷击事故隐患。文章通过独立接地系统遭受雷击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联合接地的重要性。
关键词 联合接地 地电位反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