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辽对回鹘佛教的影响
- 1
-
-
作者
橘堂晃一
杨富学(译)
单超成(译)
-
机构
日本龙谷大学亚洲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
出处
《西夏研究》
2024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多元文化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批准号:22VRC02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辽朝尊崇佛教,尤以密宗、华严宗为盛。辽与回鹘关系密切,辽朝境内有不少回鹘人存在,对契丹社会存在一定影响;从吐鲁番出土的汉文、回鹘文残卷看,《契丹藏》在高昌回中有所传播,回鹘人中存在诵读汉文佛典的传统,汉文佛典的流行,对回鹘语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辽僧所撰述的最新佛教经典和教义,如辽朝诠明和尚的佛经注疏、辽朝高僧希麟编纂的《续一切经音义》和《龙手鉴》等也流传到了敦煌和吐鲁番,对回鹘佛教产生的深远影响。
-
关键词
契丹藏
回鹘
辽朝
吐鲁番写本
民族关系
-
Keywords
Khitan Tripitaka
Qoco Uighur Kingdom
Turpan manuscript
the Liao Dynasty
ethnic relations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耶稣涅槃——中亚摩尼教对佛教的依托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克林凯特/著
陈瑞莲(译)
杨富学(译)
-
机构
敦煌研究院
-
出处
《河西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7-25,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西域佛教研究史"(11&ZD118)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吐鲁番出土帕提亚语摩尼教文献将耶稣的受难记载为米尔月14日,显然是由叙利亚语的尼散月14日直译为波斯语的,其中用帕提亚语动词parinibrad(入涅槃)来表示耶稣进入了光明国度,这一现象彰显出东方摩尼教开始接受佛教理论的倾向。摩尼自称是耶稣的真正使徒。东方摩尼教与佛教有许多共同之处,中亚摩尼教从内容到形式对佛教进行了广泛接受,不仅有佛教主题,而且包含佛教的主要观念。而且,佛教般若超越轮回的内容,刚好适合摩尼教从不愿放弃的二元论思想。
-
关键词
摩尼教
佛教
耶稣
吐鲁番文献
中亚
-
Keywords
Manicheanism
Buddhism
Turpan documents
Jesus
Central Asia
-
分类号
B989.1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回鹘医学与回鹘文本《医理精华》考释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杨富学(译)
侯明明(译)
-
机构
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室
-
出处
《吐鲁番学研究》
2014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宋回鹘史研究"(编号14AZD06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民族史研究"(编号14JJD770006)
-
文摘
一、回鹘医学的来源
有不少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重构古代回鹘医学。本文主旨在于探讨民间医学、叙利亚医学、印度医学和中医对回鹘医学的影响。
-
关键词
医学
回鹘
考释
精华
文本
叙利亚
中医
-
分类号
R-0
[医药卫生]
-
-
题名蒙古国发现的古代回鹘陵墓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孟繁敏(译)
杨富学(译)
-
机构
蒙古国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
蒙古国国家博物馆
蒙古科技大学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
出处
《西夏研究》
2020年第2期104-109,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ZDA19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蒙古国境内保存有众多四方形遗址,多见于鄂尔浑河谷,蒙古国与中国考古人员对靠近回鹘汗国首都哈拉巴拉哈逊的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的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其中的六座四方形遗址,即乌布尔哈布其勒3、5号遗址,胡拉哈1号遗址,浑地壕赖3、5、6号遗址。通过墓葬的一些建筑元素如砖、瓦、装饰用黏土块、陶罐、骨箭头和铜箭镞、陶锭、木头等,尤其是墓内所出突厥卢尼文铭文,可以确定这些四方形遗址的时间范围当在7-9世纪,即漠北回鹘之物,不是一般百姓的墓葬,而应为回鹘皇室的陵墓。墓区同时还存在早期的匈奴墓和晚期的蒙古墓葬。
-
关键词
唐代
漠北回鹘汗国
陵墓
四方形遗址
-
Keywords
the Tang Dynasty
Uighur Empire
Mausolea
durvuljin
-
分类号
K883.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回鹘文文献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松井太
杨富学(译)
臧存艳(译)
-
机构
不详
兰州大学
-
出处
《民族史研究》
2019年第1期407-426,共20页
-
文摘
19世纪末以来,新疆和甘肃敦煌地区相继出土了大量回鹘文文书,成为15世纪前中亚前伊斯兰时代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其中过半保存在苏联、东德和中国。过去,因这些国家一度的封闭状态,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回鹘研究者对全部藏品的详尽彻底研究。
-
关键词
封闭状态
回鹘文
甘肃敦煌
伊斯兰
原始资料
15世纪
19世纪末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阿塞拜疆到敦煌——袄教研究札记
- 6
-
-
作者
陈三平(著)
杨富学(译)
刘锦(译)
-
机构
加拿大统计局
敦煌研究院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0年第1期284-291,共8页
-
文摘
关于祆教,已故中国学者陈垣曾做过富有开拓性的研究,认为袄教在中世纪中国是一种主要由中亚移民所尊崇的外来宗教Ⅷ。这一观点长期为人们所接受,但在最近却受到几位学者的挑战。尽管如此,陈氏立论的一个核心依据仍未动摇,即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篇用汉语文书写的祆教经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摩尼教却有汉文经典保存下来,甚至景教也有汉语经典留存㈤,在西安还发现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关键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阿塞拜疆
札记
教研
敦煌
中国学者
外来宗教
鲜明对比
-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
-
题名三身索勋像所见归义军史事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巩彦芬(译)
杨富学(译)
-
机构
日本大阪大学
敦煌研究院
-
出处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320-331,588,共13页
-
基金
敦煌研究院院级科研课题重点项目“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与断代”(2020-SK-ZD-0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前言敦煌石窟中有很多供养人像,描绘的是归义军节度使及其家族成员等。归义军统治敦煌是在9世纪后期到11世纪初期,约150年。彼时莫高窟、榆林窟供养人像绘制之风盛行,仅见于莫高窟的供养人像就近4000身之多。^(①)尤有甚者,彼时的归义军统治者为夸耀权势,热衷于将自己的画像绘于石窟中。^(②)这些画像,可反映供养人的宗教信仰状况,而且有助于考察供养人的政治地位、人物彼此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及其家属的供养人像,很难说已经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
关键词
供养人像
敦煌石窟
归义军
索勋
榆林窟
莫高窟
节度使
画像
-
分类号
E291
[军事—军事理论]
K879.2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从《观无量寿经》看吐鲁番吐峪沟“摩尼教窟”之指归
- 8
-
-
作者
〔日〕山部能宜
杨富学(译)
侯明明(译)
-
机构
早稻田大学学术院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
出处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6年第1期257-268,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霞浦摩尼教研究”(编号:14XZS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疆古代佛教造像研究”(编号13JJD780006)
-
文摘
一题解莲如上人(1415-1499)为日本净土宗祖庭本愿寺第八世法主,乃日本净土宗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大法师。即将到来的1999年是莲如上人逝世五百周年,借此之际,日本许多研究课题都聚焦于重新审视其成就。作为一名在净土宗本愿寺就读和九州龙谷短期大学内研究机构任研究员的我,出于纪念,也对这位杰出法师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
关键词
研究
净土宗
吐峪沟
龙谷
日本
大学
寿经
大法师
-
分类号
B946.8
[哲学宗教—宗教学]
K879.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新疆出土怯卢文文书所见奴隶和农奴的处境
被引量:1
- 9
-
-
作者
阿格华尔
杨富学(译)
徐烨(译)
-
出处
《甘肃民族研究》
2013年第1期99-106,共8页
-
文摘
一、概说
奴隶制度曾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古代社会中流行过。在古代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土著居民被称为达萨(dosas)或达休(dasyus)。他们被看作是侍奉雅利安人的奴隶。古罗马克劳狄皇帝时代(公元41--54年)的奴隶数量高达20,832,000人。在雅典,有8万奴隶和4万公民共同生活着。④在古代欧洲的众多市场中,奴隶买卖是公开进行的。当时的人对此没有提出过任何反对意见。其中主要的奴隶贸易中心是塞浦路斯、企沃斯岛、以弗所、萨摩斯岛和色雷斯。在基督降生前的古代中国,奴隶制度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这使得私人蓄奴的行为十分普遍,并且不受任何限制。
-
关键词
奴隶制度
农奴
文书
出土
新疆
古代社会
古代印度
土著居民
-
分类号
F593.51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