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少涵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他们主要关注并讨论了《中庸》的“诚明”思想。北宋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江右三杰”,欧阳修曾就《中庸》的性论批评过当时学界的空言高论之风;曾巩在继承欧阳修文论的同时,也引用《中庸》来解释《洪范》;王安石则很早就借《中庸》来论述过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三苏”中的苏洵对《中庸》只有零星的关注,但苏轼则专门写过《中庸论》三篇,苏辙也曾以佛解儒,用《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来解释《中庸》首章的“中和”思想。“唐宋八大家”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中庸》的关注与表章,在《中庸》升格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升格 唐宋八大家 韩柳 江右三杰 三苏
下载PDF
论孔子的“心学”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少涵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75,175,共7页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之心的特点是外向性和逻辑分析性。对心之两种功能的不同侧重或取舍,是后世儒家孟荀之争和朱陆之辩的根源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心学 良知之心 认知之心 道德认知 非道德认知
下载PDF
《中庸》“政犹蒲卢”郑、朱注之歧异与会通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少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103,共15页
《中庸》第20章"夫政也者,蒲卢也"一语简称为"政犹蒲卢"。对于此语,郑玄提出蜾蠃说,朱熹提出蒲苇说。郑、朱两说的根本区别不在个别字词解释,而在其背后的哲学观念:郑玄之说反映的是一种教化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 《中庸》第20章"夫政也者,蒲卢也"一语简称为"政犹蒲卢"。对于此语,郑玄提出蜾蠃说,朱熹提出蒲苇说。郑、朱两说的根本区别不在个别字词解释,而在其背后的哲学观念:郑玄之说反映的是一种教化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根于汉代善恶相混的人性论学说;朱熹之说反映的是一种德治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根于宋代理学家的人性本善学说。郑、朱两说在音韵学上有其相通性,都是果臝词族的一语之转。果臝词族的最初之物应该是葫芦。葫芦在上古初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果臝之音很可能就是对葫芦之形与音之观察而来,而且以之作喻,可以兼有教化与德治两种政治哲学意义,通于郑、朱两说。所以葫芦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圆满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蒲卢 蜾蠃 蒲苇 葫芦
下载PDF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少涵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5,95,共8页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良知 认知 道德情感
下载PDF
朱子哲学之义理架构及其理论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少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4-129,共6页
朱子哲学的义理架构是理气二分、性情对言、心统性情。在这个架构中,心是神明不测的虚灵知觉,虽然不是性理,也不属情气,无所谓形上形下,但却可以包得形上之性和形下之情;心通贯动静,无间于未发已发,自身就是发动力,是性之主宰权得以执... 朱子哲学的义理架构是理气二分、性情对言、心统性情。在这个架构中,心是神明不测的虚灵知觉,虽然不是性理,也不属情气,无所谓形上形下,但却可以包得形上之性和形下之情;心通贯动静,无间于未发已发,自身就是发动力,是性之主宰权得以执行、得以实现的动力。这是一个圆满的架构。但这个架构存在四个理论问题:一是性体无力的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二是心成了没有主脑的盲动;三是心对情进行宰制没有内在必然的合法性;四是道德责任难以落实。这就逼着朱子从心、性、情三个方面分别做工夫来弥补这些理论上的漏洞,这却使其哲学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义理架构 理气二分 性情对言 心统性情
下载PDF
探寻儒学的思想源头——“先秦儒学基本特征和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少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0-214,共5页
先秦儒学是儒家学术的思想源头。这是由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精华所决定的。首先,先秦儒学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够充分吸纳包容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才有了后世儒学能够与道、佛、耶并行不悖。其次,先秦原儒精神中原本包含仁和礼两个方... 先秦儒学是儒家学术的思想源头。这是由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精华所决定的。首先,先秦儒学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够充分吸纳包容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才有了后世儒学能够与道、佛、耶并行不悖。其次,先秦原儒精神中原本包含仁和礼两个方面,后世儒学中重于内在道德和强调外在规范两路即由此所开出。再次,先秦儒家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社会和谐与情意融融,这奠定了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基本格调。最后,先秦儒家对中国古代文本的整理和保存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否则中国悠久的文献传统根本不会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开放性 精神特质 理想境界 典籍文献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审美判断力合目的性原则之衡定与超越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少涵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7,共8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由知识论的进路论证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是合目的性原则,并以此来弥合自然与自由两界的巨大鸿沟。但牟宗三判定康德这种知识论进路是无效的: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原则不能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两界也不需要一...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由知识论的进路论证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是合目的性原则,并以此来弥合自然与自由两界的巨大鸿沟。但牟宗三判定康德这种知识论进路是无效的: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原则不能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两界也不需要一个第三媒介来沟通。牟宗三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有一个真善美的分别说,再由此转到真善美的合一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真正沟通,从而在整体上消解并超越康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康德 审美判断力 合目的性原则
下载PDF
荀子性恶论之谜及其破解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少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6-60,共5页
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 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非恶,其结合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果。性恶的根源就在五者的必然关系中。这是理解和破解荀子性恶论之逻辑难题的密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逻辑难题 理论预设
下载PDF
论荀子隆礼重法的军事伦理思想——从孔孟荀评管子论王霸说开去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少涵 《兰州学刊》 2007年第5期183-184,113,共3页
荀子的军事论理思想继承儒家孔孟论兵思想,以礼义之统下的“仁义之兵”为治军的最高理想。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荀子还深刻认识到法的社会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赏刑之兵”思想,作为对“仁义之兵”理想的现实补充,从而在理论上超迈了... 荀子的军事论理思想继承儒家孔孟论兵思想,以礼义之统下的“仁义之兵”为治军的最高理想。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荀子还深刻认识到法的社会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赏刑之兵”思想,作为对“仁义之兵”理想的现实补充,从而在理论上超迈了孔孟论兵思想,也奠定了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并重军事伦理思想的现实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隆礼重法 军事伦理 仁义之兵 赏刑之兵
下载PDF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少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2,共6页
中庸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无適无莫的"执中"境界和无可不可的"无中"境界。能够做到以礼周流、无过不及就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够做到义之与比、... 中庸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无適无莫的"执中"境界和无可不可的"无中"境界。能够做到以礼周流、无过不及就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够做到义之与比、无適无莫就达到了第二重境界。能够做到从心所欲、无可不可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境界 无过不及 无適无莫 无可不可
下载PDF
论冯友兰之中庸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少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5-119,共5页
中庸是冯友兰哲学自始至终的关注主题。冯友兰之中庸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普遍人生之现实欲望作为理论起点,二是其理性主义态度。人生欲望的冲突会引起过与不及,从而偏离中庸之道。过与不及的判别标准或中庸之道的标志却隐藏在变... 中庸是冯友兰哲学自始至终的关注主题。冯友兰之中庸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普遍人生之现实欲望作为理论起点,二是其理性主义态度。人生欲望的冲突会引起过与不及,从而偏离中庸之道。过与不及的判别标准或中庸之道的标志却隐藏在变化无常的纷纭世事中,这就需要在人生世事中发挥理性的功用,发现中庸之道。觉解一词是对理性一词的扬弃,觉解不同,人生就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境界。最高的觉解产生最高的人生境界,此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庸 欲望 觉解 天地境界
下载PDF
刘蕺山之情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少涵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5-61,共7页
晚明时期王阳明良知之学出现了"玄虚而荡"与"情识而肆"等流弊。刘蕺山认为王学流弊集中于一点就是对情的认识不够,因此要对治王学流弊,首先就要对喜怒哀乐之情进行彻底了断。通过四德与七情之别,刘蕺山区分出两种情... 晚明时期王阳明良知之学出现了"玄虚而荡"与"情识而肆"等流弊。刘蕺山认为王学流弊集中于一点就是对情的认识不够,因此要对治王学流弊,首先就要对喜怒哀乐之情进行彻底了断。通过四德与七情之别,刘蕺山区分出两种情感:四德是有序之情,属于心性本体,是道德情感,而七情是乱序之情,不属于心性本体,是自然情感。王学流弊的根子在于"因情见性",而所因之情可以是道德情感也可以是自然情感。通过意念之辨与心意之辨,刘蕺山得出"心之性情"的结论,此情是道德情感而非自然情感,最终形成"心性情为一"的义理架构,并以此来解决王门后学的种种流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蕺山 王阳明 道德情感 自然情感 意念 心性
下载PDF
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与理论预设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少涵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 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非恶,其结合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果。性恶的根源就在五者的必然关系中。这是理解和破解荀子性恶论之逻辑难题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逻辑难题 理论预设
下载PDF
孔子哲学的义理架构
14
作者 杨少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35,177,共7页
孔子哲学的两根支柱仁和礼建基于孔子的心性学说。孔子的心性学说包括心论与情论两个部分:心包括良知之心与认知之心,情包括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是仁的两个基本内涵,这是成就道德的内在根据。礼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规... 孔子哲学的两根支柱仁和礼建基于孔子的心性学说。孔子的心性学说包括心论与情论两个部分:心包括良知之心与认知之心,情包括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是仁的两个基本内涵,这是成就道德的内在根据。礼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规约自然情感以防止其过度发展为过与不及,掌握礼就需要加强认知之心的学习认知作用,这是成就道德的外在根据。仁与礼及其心性学说就构成了孔子哲学完整而圆融的义理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下载PDF
虚气即是心性:“横渠纲领”的现象学疏释
15
作者 杨少涵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38,共11页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话是张载哲学的纲领性论述,简称为“横渠纲领”。“横渠纲领”涵盖了张载哲学中虚、气、心、性等核心概念。关于张载哲学,学界向来有“一层唯气论...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话是张载哲学的纲领性论述,简称为“横渠纲领”。“横渠纲领”涵盖了张载哲学中虚、气、心、性等核心概念。关于张载哲学,学界向来有“一层唯气论”与“两层超越论”两条诠释路向:“一层唯气论”认为虚、气、心、性同质同层,“两层超越论”认为太虚、心、性与气异质异层。将“横渠纲领”与现象学之视域理论与意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对张载哲学更为圆融的诠释路向应该是“一层超越论”:“一层”是说虚、气与心、性同质同层,浑沌太虚即德性之知即天地之性,客气客形即见闻之知即气质之性;“超越”是说德性之知为生生不息、流行不已的超越力量,不断推动见闻之知构造着客气客形、宇宙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虚气 心性 现象学
下载PDF
天作为道德终极根源的成因
16
作者 杨少涵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179-182,共4页
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天是道德的终极根源。作为道德终极根源的天是形上天,但其最初形式是自然天。自然天成为道德终极根源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周人农业生活实践对自然天的依赖,从主观方面来说是这种天人关系中人们对自然天... 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天是道德的终极根源。作为道德终极根源的天是形上天,但其最初形式是自然天。自然天成为道德终极根源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周人农业生活实践对自然天的依赖,从主观方面来说是这种天人关系中人们对自然天的情感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天 形上天 道德终极根源 情感投射
下载PDF
道德困境的博弈分析
17
作者 杨少涵 《开封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在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面前,各种伦理学理论和道德选择技术似乎都显得无能为力。博弈分析方法以及"自存-存人"道德哲学构想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摆脱各种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技术和较为合理的理... 在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面前,各种伦理学理论和道德选择技术似乎都显得无能为力。博弈分析方法以及"自存-存人"道德哲学构想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摆脱各种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技术和较为合理的理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困境 道德选择 博弈分析 自存存人
下载PDF
当今中国哲学界的造论焦虑与努力
18
作者 杨少涵 《当代儒学》 2019年第2期51-55,共5页
黄玉顺老师的“生活儒学”,几年前我刚入职时就接触到。2011年我进入华侨大学,当时接了一门“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课。我当时的做法是,把当时中国哲学界的一些焦点话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中一个专题就是黄老... 黄玉顺老师的“生活儒学”,几年前我刚入职时就接触到。2011年我进入华侨大学,当时接了一门“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课。我当时的做法是,把当时中国哲学界的一些焦点话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中一个专题就是黄老师的“生活儒学”。当时找不到黄老师的书,我与学生们只能在网上找到一些论文来读。这次会议之前,我通读了黄老师的《爱与思》①,感觉很有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华侨大学 前沿问题研究 生活儒学 老师 专题
下载PDF
语言训练与思想实验——华侨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模式初探
19
作者 杨少涵 《科教导刊》 2017年第4期141-142,153,共3页
华侨高校在中国大陆的高校中有其特殊性,华侨高校生源的多样性,侨生层次的复杂性,都对华侨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对语言和思想都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通过识繁、交流、标点、背诵等方法加强对境... 华侨高校在中国大陆的高校中有其特殊性,华侨高校生源的多样性,侨生层次的复杂性,都对华侨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对语言和思想都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通过识繁、交流、标点、背诵等方法加强对境外生的语言训练,通过儒、释、道等各家哲学中的思想实验引导华侨高校学生对中国哲学核心观念"道"的领会,是华侨高校"中国哲学史"课程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高校 中国哲学史 语言训练 思想实验
下载PDF
“七七、七八现象”与我的哲学研究之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教授访谈录
20
作者 杨泽波 杨少涵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5期164-179,共16页
杨少涵:众所周知,您的学术研究始于孟子,先后出版了“孟学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在学界有较大影响。您能否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杨泽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把视角放大一点,先从我们... 杨少涵:众所周知,您的学术研究始于孟子,先后出版了“孟学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在学界有较大影响。您能否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杨泽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把视角放大一点,先从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背景讲起,或许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大陆目前的学术界与港台乃至国外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哲学 哲学研究 访谈录 教授 学院 学术研究 中国文化 孟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