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刷状聚磷酸酯包载阿霉素形成的纳米颗粒对胰腺癌BxPC-3细胞株的杀伤效应
1
作者 杨席席 任乐 +2 位作者 高萌 许朝 余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聚乙二醇(PEG)密度的刷状聚磷酸酯包载阿霉素(Dox)形成的纳米颗粒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合成聚合物P(CEP_(30)-EEP_(10))/^(No)PEG-NP、P(CEP_(25)-EEP_(15)-PPEG_5)/^(Low)PEG-NP和P(CEP_(30)-EEP_(15)-PPEG_... 目的探究不同聚乙二醇(PEG)密度的刷状聚磷酸酯包载阿霉素(Dox)形成的纳米颗粒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合成聚合物P(CEP_(30)-EEP_(10))/^(No)PEG-NP、P(CEP_(25)-EEP_(15)-PPEG_5)/^(Low)PEG-NP和P(CEP_(30)-EEP_(15)-PPEG_(10))/^(High)PEG-NP,包载Dox后形成纳米颗粒^(No)PEG-NP_(Dox)、^(Low)PEG-NP_(Dox)和^(High)PEG-NP_(Dox),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表征。再将胰腺癌BxPC-3细胞分成5组,只含细胞不加颗粒的空白对照组、细胞+^(No)PEG-NP_(Dox)、细胞+^(Low)PEG-NP_(Dox)、细胞+^(High)PEG-NP_(Dox)及细胞+游离阿霉素,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组颗粒被BxPC-3细胞摄取的情况;再用MTT和活死染色法检测各组纳米药物对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为95 nm左右的纳米颗粒^(No)PEG-NP_(Dox)、^(Low)PEG-NP_(Dox)和^(High)PEG-NP_(Dox),且它们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可以长时间稳定存在;FACS结果显示各组分别被细胞摄取2 h后,^(No)PEG-NP_(Dox)荧光强度要强于^(Low) PEG-NP_(Dox),其次为^(High)PEG-NP_(Dox)(P<0.001);MTT法显示在每一Dox浓度下,三种纳米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依次为表面无PEG修饰的^(No)PEG-NP_(Dox)强于中等密度PEG的^(Low) PEG-NP_(Dox),^(High)PEG-NP_(Dox)杀伤性相对最差(P<0.01)。结论 BxPC-3细胞对PEG修饰的纳米颗粒的摄取量受PEG密度的影响,密度越大,摄取越少,因此表面无PEG修饰的纳米颗粒^(No)PEG-NP_(Dox)被胰腺癌BxPC-3细胞摄取相对较多,在胞内释放的Dox相对最多,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也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状聚磷酸酯 阿霉素 纳米颗粒 胰腺癌
下载PDF
一种新颖的荧光生物传感系统对大肠杆菌的荧光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乐 杨席席 +1 位作者 韦瑞林 余跃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2,共6页
探究一种新颖的一维(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为基础的光波导传感系统应用于大肠杆菌(E.coli)的荧光检测.分别将E.coli(ATCC25922)、鼠沙门氏细菌(CS09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与制备好的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共培养,利用荧光显微... 探究一种新颖的一维(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为基础的光波导传感系统应用于大肠杆菌(E.coli)的荧光检测.分别将E.coli(ATCC25922)、鼠沙门氏细菌(CS09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与制备好的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共培养,利用荧光显微镜每隔2h观察并记录纤维产生的荧光,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共培养前后的纤维表面的变化.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和其他细菌组相比,E.coli组纤维的荧光显著增强(p<0.05).SEM显示纤维在与E.coli共培养4h后表面出现了E.coli聚集和生物膜形成.不同浓度的E.coli和纤维共培养6h后,细菌浓度的对数值和纤维输出端的耦合光强度呈现线性关系(Y=42.328X-420.633).此方法方便快捷,可为E.coli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乙炔(PDA) 大肠杆菌(E.coli) 生物传感器 荧光检测 光波导
下载PDF
RGDC肽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协同光热疗法杀伤胰腺癌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乐 陈军 +3 位作者 杨席席 韦瑞玲 许朝 余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探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RGDC)四肽修饰的金纳米粒子(Au NPs)协同光热疗法(PTT)杀伤人原位胰腺癌Bx PC-3细胞的效果。方法将RGDC肽修饰到Au NPs表面以合成RGDC/Au NPs,采用高分辨率电镜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RGDC/Au NPs... 目的探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RGDC)四肽修饰的金纳米粒子(Au NPs)协同光热疗法(PTT)杀伤人原位胰腺癌Bx PC-3细胞的效果。方法将RGDC肽修饰到Au NPs表面以合成RGDC/Au NPs,采用高分辨率电镜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RGDC/Au NPs进行表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法检测RGDC/Au NPs和未修饰的Au NPs被胰腺癌Bx PC-3细胞摄取的情况,应用MTT法和活死细胞染色法观察经波长532 nm的光照射前后RGDC/Au NPs和Au NPs对Bx PC-3细胞杀伤效果。结果RGDC/Au NPs呈致密的球形形貌,粒径在45 nm左右。与Au NPs组相比,RGDC/Au NPs粒子能够更好的被Bx PC-3细胞摄取(P <0. 01)。MTT法和活死细胞染色法结果表明RGDC/Au NPs组在近红外光照射下杀伤Bx PC-3细胞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Au NPs组(P <0. 01)。结论 RGDC肽修饰增加了腺腺癌Bx PC-3细胞对Au NPs粒子的摄取以及增强了PTT对Bx PC-3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 胰腺癌 光热疗法
下载PDF
穿膜肽修饰的纳米颗粒抗胰腺癌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高萌 丁飞 +3 位作者 杨席席 任乐 许朝 余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探究穿膜肽修饰的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PDT)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将胰腺癌SW1990细胞分成4组,不光照不含光敏剂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与细胞共孵育的游离Ce6组,NP/Ce6组及TAT-NP/Ce6组。首先分别制备出纳米颗... 目的探究穿膜肽修饰的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PDT)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将胰腺癌SW1990细胞分成4组,不光照不含光敏剂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与细胞共孵育的游离Ce6组,NP/Ce6组及TAT-NP/Ce6组。首先分别制备出纳米颗粒TAT-NP/Ce6和NP/Ce6。利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组被SW1990细胞摄取的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光照下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的情况;最后用MTT或活死染色法检测光照下各组对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FACS结果显示各组分别被细胞摄取4 h后,TAT-NP/Ce6组胞内荧光显著高于NP/Ce6组(P<0.001),同时NP/Ce6组明显强于free Ce6组(P<0.001)。荧光显微镜显示光照下纳米颗粒TAT-NP/Ce6组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01)。MTT法显示在每一Ce6浓度下光照时,TAT-NP/Ce6组对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强于NP/Ce6(P<0.01),Ce6浓度为0.5μg/ml时,活死细胞染色法同样证明了对细胞的这种杀伤效果。结论TAT肽修饰的纳米颗粒能有效增加胰腺癌细胞对其摄取,其介导的PDT杀伤胰腺癌细胞效果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膜肽 纳米颗粒 胰腺癌 光动力学疗法
下载PDF
伴PML-RARα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刘明锁 韩晓雁 +7 位作者 曲志刚 罗秋莲 吴康丽 陈瑾 吴雅君 徐婉玲 杨席席 朱园园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2-515,共4页
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代,仍有少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出现急变,预后极差,急变后生存期仅7~11个月^([1])。C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变罕见,文献仅报道20余例。我们中心报告1例CML确诊20 d后急变为APL的病例并对相关... 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代,仍有少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出现急变,预后极差,急变后生存期仅7~11个月^([1])。C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变罕见,文献仅报道20余例。我们中心报告1例CML确诊20 d后急变为APL的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ML 急变 PML-RARΑ融合基因 文献复习 生存期
原文传递
人工陆桥岛屿系统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席席 徐小忠 +5 位作者 阮振 葛晓改 王斌 巫东豪 王志平 于明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53-2759,共7页
研究片段化森林中土壤呼吸速率的格局对进一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千岛湖人工陆桥岛屿系统不同生境(岛屿与大陆,岛屿边缘与岛屿内部)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研究片段化森林中土壤呼吸速率的格局对进一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千岛湖人工陆桥岛屿系统不同生境(岛屿与大陆,岛屿边缘与岛屿内部)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季节差异显著。夏季(3.74μmol·m^(-2)·s^(-1))>秋季(2.30μmol·m^(-2)·s^(-1))>春季(1.82μmol·m^(-2)·s^(-1))>冬季(1.40μmol·m^(-2)·s^(-1))。2)森林片段化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显著影响,岛屿土壤呼吸速率(2.37μmol·m^(-2)·s^(-1))显著高于大陆(2.08μmol·m^(-2)·s^(-1));岛屿边缘土壤呼吸速率(2.46μmol·m^(-2)·s^(-1))显著高于岛屿内部(2.03μmol·m^(-2)·s^(-1))。3)土壤温度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速率,并作为主要因子解释了56.1%的变化。4)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全碳、铵态氮含量和地表植被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碳和铵态氮含量在岛屿边缘显著高于岛屿内部。综上,森林片段化促进了土壤呼吸速率,而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人工陆桥岛屿 森林片段化 季节差异 土壤理化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