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产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常栓 李瑞雪 +2 位作者 金晓艳 史志娟 崔红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8期906-909,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相关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发病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病房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早产SGA作为SGA组,按...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相关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发病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病房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早产SGA作为SGA组,按胎龄分层1∶1随机抽取住院早产儿中同期入院、同胎龄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因素、患病情况,并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SG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新生儿7268例,其中早产儿2828例,早产SGA 325例,早产SGA发生率为11.49%。排除严重畸形、遗传代谢病、生后24h后入院以及病例资料不完整早产SGA 54例,最终SGA组和AGA组各纳入271例。与AGA组相比,SGA组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更低,女性比例、剖宫产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围生期因素方面,与AGA组比较,SGA组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多胎妊娠、不良孕产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脐带异常及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更高,而胎膜早破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GA组的低血糖、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G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脐带异常是早产SG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男性是早产SGA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早产SGA较AGA有更多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且新生儿期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应针对引起早产SGA的围生期因素以及新生儿期发病特点进行合理预防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于胎龄儿 适于胎龄儿 早产儿 新生儿期 围生期 并发症
下载PDF
全周期综合干预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2
作者 王晶 东星 +6 位作者 王心 白云静 刘昌峨 张敏郁 杨常栓 张婕 尚丽新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全周期综合干预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21-01至2022-05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51例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本研究团队建立的全周期综合干预方法及诊治流程对研究组进行干预,... 目的探讨全周期综合干预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21-01至2022-05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51例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本研究团队建立的全周期综合干预方法及诊治流程对研究组进行干预,同时选取2015-01至2020-12该单位收治的55例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子痫前期(5.89%)、胎儿生长受限(3.92%)、早产(15.69%)、原有疾病活动或加重(1.96%)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00%、16.36%、32.73%、12.73%,P均<0.05)。对照组补体C_(3)(0.80±0.15)、C_(4)(0.11±0.03)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分别为1.07±0.21、0.22±0.05,P均<0.01),研究组免疫指标抗核抗体(35.29%)、抗SM抗体(9.80%)、抗dsDNA抗体(15.67%)、抗心磷脂抗体(23.53%)、抗β_(2)糖蛋白Ⅰ抗体(19.61%)、抗SSA抗体(11.76%)、抗SSB抗体(7.84%)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73%、27.27%、32.73%、41.82%、40%、27.27%、23.64%,P均<0.05)。研究组选择剖宫产率(35.29%)明显高于对照组(18.18%,P<0.05),而总剖宫产率(41.18%)及产程剖宫产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1.82%、43.64%,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3.92%)、胎膜早破(7.84%)、胎儿宫内窘迫(5.88%)、头盆不称(3.92%)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36、23.64%、20.00%、18.18%,P<0.05)。研究组新生儿NICU入院(3.92%)、新生儿感染(9.80%)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18%、27.27%,P<0.05)。结论全周期综合干预方法能明显改善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母儿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免疫性疾病 妊娠结局 综合干预方法 妊娠并发症
下载PDF
儿童脑损伤95例临床转归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三梅 谷文静 +3 位作者 杨常栓 侯豫 张恒 廖玉珍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10期52-55,共4页
目的分析非外伤性小儿脑损伤病因及类型,揭示不同脑结构损伤患儿积极干预后的临床发育轨迹。方法收集头颅MRI提示脑结构损伤患儿95例,按损伤部位进行分类,采用综合干预康复治疗,通过病史收集、影像学、视频脑电图、丹佛发育筛查(DDST)和... 目的分析非外伤性小儿脑损伤病因及类型,揭示不同脑结构损伤患儿积极干预后的临床发育轨迹。方法收集头颅MRI提示脑结构损伤患儿95例,按损伤部位进行分类,采用综合干预康复治疗,通过病史收集、影像学、视频脑电图、丹佛发育筛查(DDST)和Gessel智商测定进行随访监测。结果新生儿期发生的脑损伤81例,占85.3%;其中PVL和枕区脑损伤共54例,占56.3%;持续积极干预智能明显进步者占83.1%(79/95);脑白质损伤癫痫发生率为27.8%(10/36),累及皮层的脑损伤癫痫发生率约66.1%(39/59),除双侧重度脑损伤外,语言发育受损程度多较轻。结论围产期是小儿脑损伤发生的主要时期。损伤类型以脑室旁白质软化、枕区灰白质损伤最常见,有足够健全的脑组织是发挥代偿的基础。小儿脑损伤代偿能力强,持续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残障出现,发育轨迹可以逆转。癫痫出现时间常伴随局部皮层功能的启动而发生,控制癫痫发作是进步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影像学 发育 康复治疗 儿童
下载PDF
枕区脑损伤影像学与临床转归特点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三梅 杨常栓 +4 位作者 侯豫 肖丽丽 何芳 马秀伟 廖玉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6-75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提示脑枕区结构损伤患儿的智能发育轨迹特点。方法收集头颅影像学提示枕区结构损伤患儿17例,按枕区损伤部位分类,采用临床随访,对癫表现、脑电图表现、药效及生长发育等方面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围生期低血糖为枕区脑损... 目的探讨影像学提示脑枕区结构损伤患儿的智能发育轨迹特点。方法收集头颅影像学提示枕区结构损伤患儿17例,按枕区损伤部位分类,采用临床随访,对癫表现、脑电图表现、药效及生长发育等方面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围生期低血糖为枕区脑损伤常见病因(58.8%~70.6%);单纯枕区脑白质损伤3例,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为主性损伤14例。17例患儿中,合并眼部异常表现16例,表现形式多样,表现随时间而变化;合并癫发作14例,占82.4%,其中婴儿痉挛11例,均为枕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损伤为主者,脑电图提示不对称性部分起源的高度失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8例;出现全身异常抖动者14例,占82.4%,单纯枕区脑白质损伤患儿均出现抖动发作;丹佛发育筛查试验测评,运动发育落后15例,癫控制后,运动能力明显进步8例,其中2例因合并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良,肌张力高,运动严重落后。结论围生期低血糖常导致枕区脑损伤;枕区脑损伤常伴随眼部异常表现及导致婴儿期全身异常抖动发作,后者多为癫发作前表现;婴儿痉挛为枕区皮层损伤常见并发症,癫控制为智能发育进步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叶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癫 发育
下载PDF
新生儿小丑样颜色改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磊 王自珍 +2 位作者 杨常栓 董建英 孔祥永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6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丑样颜色改变(harlequin color change,HCC)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HC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儿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重症窒息,给予辅助通气、营养支持、抗感...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丑样颜色改变(harlequin color change,HCC)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HC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儿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重症窒息,给予辅助通气、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出生后第3天至第6天,共出现特异性皮肤颜色变化13次,诊断为HCC,未做特殊治疗。结论 HCC是一种突发的良性、自限性皮肤颜色改变,最常见于新生儿,主要见于早产儿与低体重儿,表现为全身或身体的特定部位皮肤颜色改变,针对HCC无需给予特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丑样颜色改变 新生儿 早产儿
下载PDF
婴儿痉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三梅 杨常栓 +2 位作者 侯豫 张婷 高芳 《中国医刊》 CAS 2010年第9期38-40,共3页
目的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的婴儿痉挛(IS)患儿进行临床表现、脑电图、影像学等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经ACTH治疗的30例I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后半年至2年随访结果,对预后的评估进... 目的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的婴儿痉挛(IS)患儿进行临床表现、脑电图、影像学等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经ACTH治疗的30例I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后半年至2年随访结果,对预后的评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例IS患儿中72%为症状性,隐源性IS经ACTH治疗有效病例,经正规后续治疗,71.4%病例无抽搐发作,预后较好。ACTH总有效率86%(26/30);ACTH疗效及预后与患儿起病年龄、治疗前痉挛持续时间、头颅影像学的关系不明显;与痉挛发作类型有关。发病年龄低于3个月者,抽搐发作较易控制,但智力运动预后差;脑电图治疗前后变化对预后判断有帮助。结论 ACTH对脑皮层细胞高度失律放电有非选择性的抑制作用;ACTH近期疗效与治疗前痉挛发作持续时间无关;对称性屈曲型痉挛发作预后较非对称性发作预后好;治疗前脑电图呈对称性背景节律的隐源性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疗效
下载PDF
足月小于胎龄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韩涛 杨常栓 +1 位作者 刘敬 孔祥永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1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足月小于胎龄儿振幅整合脑电图( 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特点及其在评价脑发育及脑功能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足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1~40+6周的足月小于... 目的 探讨足月小于胎龄儿振幅整合脑电图( 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特点及其在评价脑发育及脑功能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足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1~40+6周的足月小于胎龄儿60例和适于胎龄儿40例. 于生后3天内使用aEEG进行监测记录,采用脑功能监测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新生儿脑功能发育的差异. 结果 足月小于胎龄儿脑功能发育评分明显低于适于胎龄儿,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足月小于胎龄儿较适于胎龄儿脑功能发育成熟度落后;aEEG可用于患儿的早期监测、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小于胎龄儿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脑功能监测 脑电描记术
下载PDF
川崎病合并冠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波 张建平 +4 位作者 姚风莉 刘东梅 刘芳 郑琪 杨常栓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第3期32-33,36,共3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1年我院86例住院KD患儿临床资料,对CAL组(n=18)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组,n=66)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类18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Log...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1年我院86例住院KD患儿临床资料,对CAL组(n=18)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组,n=66)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类18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热程>10天、杨梅舌、血沉>100mm/h、C-反应蛋白(CRP)>100mg/L等4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程>10天(X1)的OR值为7.500(95%CI=1.023~54.996,P<0.05),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主效应模型是logit(P)=β0(-0.693)+2.015X1(χ2=7.500,P<0.05)。结论:杨梅舌、血沉>100mm/h、CRP>100mg/L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热程>10天是KD患儿发生CAL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川崎病 冠脉扩张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扩张 血管炎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 CAL
下载PDF
结核、肺炎支原体重叠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波 杨常栓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内科重叠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例结核、肺炎支原体重叠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因咳嗽、腹胀1月余入院。病程早期于外院诊为肺炎,我院诊断为肺炎... 目的探讨儿童内科重叠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例结核、肺炎支原体重叠感染致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因咳嗽、腹胀1月余入院。病程早期于外院诊为肺炎,我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予相应治疗后患儿咳嗽消失,心包积液和腹腔积液吸收,但右侧胸腔积液始终存在,停止上述治疗后又出现少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增多。查血T-Spot.TB显示B抗原阳性。考虑为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3周,右侧胸腔积液未见明显吸收,加用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10天,复查X线胸片,胸腔积液明显吸收,支持结核的诊断。结论无典型病史、体征,胸腔积液单次结核菌培养阴性,ADA和T-Spot.TB浓度正常,是造成肺炎支原体、结核混合感染误诊的主要原因,反复检查胸腔积液、血ADA和T-Spot.TB可能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结核 多浆膜腔积液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血清Galectin 3和IGF-1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二明 金晓艳 杨常栓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研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廊坊市妇幼保健院诊治... 目的研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廊坊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80例NEC患儿为研究对象(NEC组),根据NEC严重程度分为轻度NEC组(n=50)和重度NEC组(n=30),同期诊治的50例非NEC患儿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Gal 3和IGF-1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Gal-3和IGF-1表达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度NEC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血清Gal-3和IGF-1及联合检测对重度NEC的诊断价值。结果NEC组血清Gal-3(5.24±0.79ng/ml)和IGF 1(51.67±16.34ng/m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13±0.47ng/ml,117.42±31.7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85,13.884,均P<0.001)。重度NEC组新生儿气腹征发生率(53.33%),MODS发生率(46.67%)及Gal-3水平(5.94±0.71ng/ml)明显高于轻度NEC组(4.00%,6.00%,4.82±0.79ng/ml),重度NEC组血清IGF-1水平(37.60±16.67ng/ml)明显低于轻度组(60.11±18.3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5.493~26.170,均P<0.001)。并发气腹征、并发MODS、Gal-3升高、IGF-1降低是影响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Gal-3,IGF-1联合检测对重度NE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856(0.813~0.904),显著高于血清Gal-3和IGF-1单一指标检测的0.794(0.740~0.848)和0.760(0.713~0.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14,3.173,P=0.021,0.002)。结论NEC患儿血清Gal-3水平升高,IGF-1水平降低,两者与NEC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是影响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半乳糖凝集素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孔祥永 杨常栓 +10 位作者 吴江永 陈佳 刘敬 崔其亮 黄为民 胡毓华 巨容 李文 夏世文 余加林 祝甜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8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龄<32周早产儿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国内9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分为预防组(生后30分钟内给药)和早期治疗...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龄<32周早产儿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国内9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分为预防组(生后30分钟内给药)和早期治疗组(出生后2小时内给药),均气管插管内滴入国产牛肺表面活性剂(70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预防组116例,早期治疗组91例。预防组RDS的发生率略高于早期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患儿中至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重度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中至重度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气漏、肺出血及败血症的发生率预防组和早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重度RDS、中至重度BPD和PDA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预防
下载PDF
基因突变致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例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常栓 肖二明 +2 位作者 彭健茹 彭薇 孔祥永 《中国医刊》 CAS 2021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lin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X-SCI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收治并经基因诊断的1例X-SCI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lin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X-SCI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收治并经基因诊断的1例X-SCI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性,生后1个月内起病,反复感染,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患儿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基因检测示IL2RG基因c.266T>C,p.Y89>C纯合突变,其母亲及姐姐IL2RG基因均为杂合突变。家族中,母系中女性均健康,患儿哥哥及3个舅舅均在生后3~4个月时出现发热、肝脾大后死亡,考虑可能均为X-SCID。结论本病例为男性患儿,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感染、腹泻,治疗效果不佳,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绝大部分免疫分型为T-B+NK-SCID,少部分为不典型的T-B+NK+SCID,部分家族中有男婴夭折史,行相关基因检测提示IL2RG基因突变所致。早期诊断并给予免疫重建,可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X-连锁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胎盘早剥极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丽敏 彭健茹 +2 位作者 徐海宾 孔祥永 杨常栓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6期678-680,共3页
目的总结28+1~31+6周胎盘早剥极早产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极早产监护病房收治的胎盘早剥极早产儿5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胎龄和观察组匹配的单纯因宫缩发动分娩的非胎盘... 目的总结28+1~31+6周胎盘早剥极早产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极早产监护病房收治的胎盘早剥极早产儿5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胎龄和观察组匹配的单纯因宫缩发动分娩的非胎盘早剥的极早产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窒息、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低钙血症、凝血功能异常、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性别、出生体重和贫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死亡发生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盘早剥极早产儿窒息、凝血功能异常、颅内出血、内环境紊乱发生率较高,增加了救治难度。临床上应重视该类患儿,分娩时做好充分的窒息复苏准备,尽可能减少窒息的发生,重视孕早期内环境的稳定、凝血功能的检查及早期的综合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早剥 极早产儿 窒息 凝血功能异常 颅内出血
下载PDF
创新互动式医学人文教育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铭 韩涛 +4 位作者 池靖涵 杜振兰 杨常栓 侯豫 花少栋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第7期806-810,共5页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可或缺,探索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水平的新的教育方法迫在眉睫。通过对参加规范化培训的60位儿科规培医师,设置实验组36人进行创新互动式医学人文教育,同时设置对照组24人接受传统医学人文教...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可或缺,探索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水平的新的教育方法迫在眉睫。通过对参加规范化培训的60位儿科规培医师,设置实验组36人进行创新互动式医学人文教育,同时设置对照组24人接受传统医学人文教育,分别于规培开始时和2年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近期测试及远期测试评分。结果发现实验组比对照组在职业素养、品德修养、沟通技巧、法律常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自我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带教老师评分除创新精神外均有提高(P<0.05)。另外,实验组比对照组在增加职业荣誉感人数、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人数、减少医疗纠纷人数、提高家属满意人数等方面均有提高(P<0.05)。这表明创新互动式医学人文教育是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的行之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 儿科 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下载PDF
7例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床旁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雷娜 王自珍 +3 位作者 董建英 杨常栓 孔祥永 梅亚波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床旁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旨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床旁完成的7例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修补术的基本资料、围术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床旁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旨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床旁完成的7例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修补术的基本资料、围术期护理方法,并结合7例患儿的临床转归,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7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死亡、大出血等并发症,其中2例患儿因合并新生儿重度窒息,家属担心预后差,放弃治疗,其余5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35d。结论对于自发性胃破裂的患儿,术前应积极改善呼吸及中毒性休克症状,并用床旁手术以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全面优质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胃破裂 围术期护理 床旁手术
下载PDF
新生儿肝破裂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丹华 杨常栓 +2 位作者 尹晓娟 黄柳明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239-240,共2页
患儿,男,20小时,于2013年8月因“呼吸困难伴皮肤苍白8小时”收入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患儿出生体重3560 g,经阴道急产分娩,羊水为Ⅲ度污染,出生时未见其他异常。生后12小时出现呕吐、呼吸急促、颜面青紫,全身皮肤苍白,予吸氧等... 患儿,男,20小时,于2013年8月因“呼吸困难伴皮肤苍白8小时”收入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患儿出生体重3560 g,经阴道急产分娩,羊水为Ⅲ度污染,出生时未见其他异常。生后12小时出现呕吐、呼吸急促、颜面青紫,全身皮肤苍白,予吸氧等处理无明显缓解。经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及生理盐水扩容处理,转入我院。患儿母亲38岁,妊娠期未规律产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贫血和阴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破裂 气管插管 加压给氧 儿童医院 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 急产 凝血功能 精神反应 肝创面
下载PDF
肺脏超声对新生儿肺不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1
17
作者 刘敬 刘颖 +6 位作者 王华伟 李静雅 韩涛 梁婧 杨常栓 邢蒙 封志纯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4-648,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不张(NA)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NA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胸部x线或CT检查确诊为肺不张的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行肺部超声检查...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不张(NA)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NA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胸部x线或CT检查确诊为肺不张的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行肺部超声检查;同期住院的40例非肺病患儿为对照组。肺部超声检查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患儿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以腋前线、腋后线为界,将肺脏分成前、侧、后三个区域,超声探头与肋骨垂直或平行,分别对双侧肺脏的每个区域进行扫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传统胸部x线或CT检查结果作对照。结果(1)NA的超声影像学征象主要包括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等,实时超声下可见肺搏动及肺滑消失。(2)40例患儿肺脏超声检查均有阳性发现,敏感性为100%;但胸部x线检查有阳性者发现仅28例,即敏感性仅70%;其余12例经胸部cT检查证实。结论超声诊断NA准确可靠,其敏感性优于传统胸部x线检查;且具有简便、无创、可在床边开展、可随时检测、可避免射线损伤等优点,对指导治疗及病情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脏超声 肺不张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肺脏超声诊断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敬 曹海英 +6 位作者 王华伟 韩涛 梁静 李静雅 邢蒙 杨常栓 刘颖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46-849,共4页
目的研究肺脏超声对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TTN)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5月至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住院,经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TTN的40例患儿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30例非肺病患儿为对照... 目的研究肺脏超声对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TTN)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5月至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住院,经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TTN的40例患儿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30例非肺病患儿为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患儿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以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为界,将肺脏分为前、侧、后3个区域,探头与肋骨垂直或平行分别对双侧肺脏的每个区域进行扫查,并与传统胸部X线检查结果作对照。结果双肺点、肺泡-间质综合征或白肺、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胸腔积液和彗星尾征等是TTN的常见超声声像图表现,无肺实变和支气管充气征。其中,双肺点对TTN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肺脏超声诊断TTN准确可靠,值得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呼吸增快症 肺脏超声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肺脏超声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敬 王华伟 +4 位作者 韩涛 杨常栓 李秋平 孔祥永 封志纯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8-472,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infectious pneumonia,IPN)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IPN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5月30日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病史、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 目的:研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infectious pneumonia,IPN)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IPN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5月30日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病史、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IPN的32例患儿为IPN组,以同期40例非肺脏疾病患儿为对照组。2组患儿均进行肺脏超声检查。观察正常及异常的肺脏超声表现,并对2组异常超声表现的出现情况(阳性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肺组织呈低回声,胸膜线与A-线均呈清晰、光滑、规则的强回声,两者等间距平行排列、由近及远回声逐渐减弱,无或仅有少数几条B-线。IPN患儿的肺脏超声表现主要包括肺实变伴动态支气管充气征(100%,32/32)、A-线消失(100%,32/32)、间质综合征(100%,32/32)、胸膜线异常(91%,29/32)、肺滑消失(78%,25/32)、动态支气管充气征(66%,21/32)、肺搏动(38%,12/32)和胸腔积液(9%,3/32)。上述异常超声表现在对照组中均未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值均<0.001)。结论 IPN最主要的超声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大面积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A-线消失和间质综合征,其次为胸膜线异常、实时超声下可见肺搏动和动态支气管充气征等,少数患儿可有胸腔积液。肺脏超声对IPN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婴儿 新生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以双侧丘脑损伤为主的病毒性脑炎临床转归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三梅 孙静 +2 位作者 杨常栓 朱丽娜 封志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20-623,共4页
目的探讨以侵袭丘脑为主的病毒性脑炎临床转归及治疗特点,以期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损伤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2例,随诊2年。通过病史询问、查体、实验室及脑功能监测,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以侵袭丘脑为主的病毒性脑炎临床转归及治疗特点,以期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损伤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2例,随诊2年。通过病史询问、查体、实验室及脑功能监测,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急骤起病,高热、昏迷、抽搐,恢复中出现谵妄、不自主运动多,4例(33.3%)病情有反复;6例(50.0%)需呼吸机辅助通气;急性期视频脑电图均呈弥散性慢波,4例(33.3%)出现癫痫持续状态,10例需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其中3例6个月减停、4例1年减停、3例2年仍需药物维持脑电图稳定;头颅MRI提示除丘脑内灰质损伤外,均存在白质脱髓鞘。12例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6例在急性期能有效促进病情逆转,耐受良好;6例在亚急性期应用,5例康复速度明显增快,1例意识有改善,最终放弃后死亡;病程3个月,8例(66.7%)大运动及吞咽功能恢复正常,3例单侧肢体运动障碍。随访2年,大运动正常11例,智力正常9例、轻度落后2例。结论以侵袭丘脑为主的病毒性脑炎病情进展快,演变过程有相对特异性;亚急性期再发白质脱髓鞘比率高;快速阻断炎性免疫是治疗关键,甲泼尼松冲击在控制病情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合理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 脑炎 病毒性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