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杨年美 王镇澜 +5 位作者 杨碧英 贾道勇 汪爱平 龚亮 廖健 李进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34-139,144,共7页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肛肠科收治的UC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肛肠科收治的UC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证候疗效、黏膜病变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情况,治疗前后主要结局指标评分(肠镜黏膜表现、组织学病理)、次要结局指标[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肠道菌群检测(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6.23%(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02%(4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6,P=0.005)。治疗后观察组黏膜病变疗效总有效率92.45%(4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13%(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5,P=0.03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及病变程度(DAI、肠镜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IBDQ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及病变程度(DAI、肠镜、组织病理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BDQ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两大菌群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大肠杆菌及肠球菌两菌群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两大菌群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大肠杆菌及肠球菌两菌群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P=0.707)。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3.92%(2/51)明显低于对照组22.73%(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1,P<0.001)。结论四君子汤加味治疗UC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症状缓解及肠黏膜修复,提高近期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四君子汤 肠道菌群 疗效 复发
下载PDF
切开挂线术联合置管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年美 王志亮 王晓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第10期47-48,共2页
直肠黏膜下脓肿位于直肠黏膜和肌层间的结缔组织内,较少见,常由内痔擦药不当,痔核化脓感染或肛腺感染引起。一般较小,多位于直肠下部的后方或侧方。肛门外无病症,肛门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行走时疼痛加重。直肠指检可扪到直肠壁上卵圆... 直肠黏膜下脓肿位于直肠黏膜和肌层间的结缔组织内,较少见,常由内痔擦药不当,痔核化脓感染或肛腺感染引起。一般较小,多位于直肠下部的后方或侧方。肛门外无病症,肛门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行走时疼痛加重。直肠指检可扪到直肠壁上卵圆形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黏膜下脓肿 切开挂线术 置管术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肛周脓肿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病因与防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志亮 杨年美 王晓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第1期78-79,共2页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的感染化脓性疾病,治疗以手术为主。在治疗时通常以切开排脓、通畅引流为基本原则。该病在行手术时会造成较大的局部组织损伤,并且术后多采用开放引流的方式处理切口,再加上肛门部位手术创面易受肛门舒缩运动影...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的感染化脓性疾病,治疗以手术为主。在治疗时通常以切开排脓、通畅引流为基本原则。该病在行手术时会造成较大的局部组织损伤,并且术后多采用开放引流的方式处理切口,再加上肛门部位手术创面易受肛门舒缩运动影响及粪便污染,因此手术切口延迟愈合时常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延迟愈合 肛门直肠 肛门部位 局部组织损伤 基础疾病 切口感染 化脓性疾病 手术创面 治术
下载PDF
基于三焦辨证探讨湿热蕴结型慢性肠炎诊治经验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常兵 王永多 +1 位作者 王奎 杨年美 《四川中医》 2019年第6期18-20,共3页
慢性直肠炎是肛肠科常见难治疾病之一,其发病高,病程迁延,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炎及支持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以三焦为纲,结合卫气营血形成的辨证体系。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 慢性直肠炎是肛肠科常见难治疾病之一,其发病高,病程迁延,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炎及支持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以三焦为纲,结合卫气营血形成的辨证体系。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结合三焦辨证诊治湿热蕴结型肠炎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分享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基于三焦辨证治疗湿热型肠炎的经验,“症-证-病”结合清上、畅中、泄下分泻三焦,重视湿热病机变化,内外同治,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辨证 湿热 慢性肠炎 内外同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