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PT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杨应镜 《医师在线》 2024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ADAPT)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5例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 目的分析探讨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ADAPT)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5例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ADAPT治疗,统计患者术后出血情况,计算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DAPT治疗后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85例患者术后出现出血16例,出血发生率为18.82%,其中颅内出血8例、胃肠道出血5例、泌尿系出血3例。经单因素分析,出血组患者的年龄、取栓次数、支架长度、大脑中动脉顶-底距离(D-TB)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取栓次数多、支架长度长、D-TB高均为患者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ADAPT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术后有较高的出血发生率,其中高龄、取栓次数多、支架长度长、D-TB高为患者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应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 术后出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心源性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杨应镜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33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ADAPT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心源性(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CE... 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ADAPT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心源性(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CE和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DAPT技术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支架取栓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90 d死亡率、术后出血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观察组90 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术后出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CE和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应用ADAPT技术,效果显著,可降低90 d死亡率,减少术后出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 急性脑梗死 心源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M1段闭塞
下载PDF
基于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江环 吴邦武 杨应镜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 研究探讨CTP技术对AIS介入取栓术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83例AIS行MT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2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按m CTA评分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4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按NIHSS评分... 目的 研究探讨CTP技术对AIS介入取栓术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83例AIS行MT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2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按m CTA评分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4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按NIHSS评分分为神经缺损明显改善组48例和神经缺损无明显改善组35例,分别对比不同分组患者术后1周的CTP灌注参数。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的CTP灌注参数CBF、CBV和HIR值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的CTP灌注参数CBF、CBV和HIR值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神经缺损明显改善组患者的CTP灌注参数CBF、CBV和HIR值明显高于神经缺损无明显改善组(P<0.05)。结论 CTP技术对AIS行MT术后患者的梗死灶核心体积、缺血半暗带等参数进行测量,可有效对术后侧支循环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总体预后进行评估,为临床预测HT风险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P AIS 介入取栓术 侧支循环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血清hs-CRP及HCY的测定及偏头痛发病机制及预后评估的探讨
4
作者 杨应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24-24,26,共2页
讨论偏头痛患者血清hs-CRP及HCY的测定及偏头痛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偏头痛患者60例作为偏头痛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行血清hs-CRP及HCY的测定,并分析偏头痛发病机制与血清hs-CRP... 讨论偏头痛患者血清hs-CRP及HCY的测定及偏头痛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偏头痛患者60例作为偏头痛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行血清hs-CRP及HCY的测定,并分析偏头痛发病机制与血清hs-CRP及HCY的关系以及预后评估的情况。结果:对照组的hs-CRP水平,HCY水平小于偏头痛组,差异较大(P<0.05)。低水平的hs-CRP水平,HCY水平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高水平hs-CRP水平,HCY水平,差异较大(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的血清hs-CRP及HCY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表示血清hs-CRP及HCY水平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关系,血清hs-CRP及HCY水平还与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具有正相关关系,表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hs-CRP及HCY水平对患者的预后的情况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血清HS-CRP HCY 发病机制 预后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