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搭子社交”:年轻人社交新方式
1
作者 杨时佳 莫晓莹 杨卓山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1期136-138,共3页
受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影响,年轻人寻找“搭子”时十分注重趣味相投,也因现实代际差异发生变化,越来越拒绝和不相熟的亲戚产生过多他们认为不必要的联系。“搭子社交”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年群体对表层社交关系与精准陪伴的推崇,且... 受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影响,年轻人寻找“搭子”时十分注重趣味相投,也因现实代际差异发生变化,越来越拒绝和不相熟的亲戚产生过多他们认为不必要的联系。“搭子社交”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年群体对表层社交关系与精准陪伴的推崇,且成为现实固定关系外的“美妙邂逅”与对人际关系的补充。然而,“搭子”的兴起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正视青年群体社交需求的同时,还需警惕随之而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风险,正确认识“搭子社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财产安全 青年群体 代际差异 社交需求 社交关系 人际关系 圈层化 年轻人
下载PDF
1990年至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变化及趋势分析
2
作者 张兆毓 杨时佳 +1 位作者 李小攀 刘明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5-9,F0003,共6页
目的分析我国1990年至2019年心血管疾病负担变化及其趋势,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疾病早防早治及患者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对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估计,... 目的分析我国1990年至2019年心血管疾病负担变化及其趋势,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疾病早防早治及患者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对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估计,并且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等指标,对1990年至2019年全球及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进行比较及趋势分析。结果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居民死亡人数、粗死亡率和DALYs自1990年的2423990人、204.78/10^(5)和5091.03/10^(5),增加至2019年的4584273人、322.30/10^(5)和6463.47/10^(5)。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自1990年的381.21/10^(5)和7412.81/10^(5)降低至2019年的276.94/10^(5)和4938.38/10^(5)。趋势分析发现,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1990年至2019年年均增长1.81%(95%CI=1.68%~1.94%,P<0.01),标化死亡率年均降低0.89%(95%CI=-1.02%~-0.77%,P<0.01),DALYs年均增长1.01%(95%CI=0.90%~1.11%,P<0.01),标化DALYs年均降低1.26%(95%CI=-1.35%~-1.17%,P<0.01)。男女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DALYs趋势与总体相同,70岁以下人群DALYs逐年上升[AAPC(95%CI)=0.58%(0.46%~0.71%),P<0.01],70岁以上人群DALYs逐年下降[AAPC(95%CI)=-0.50%(-0.62%~-0.38%),P<0.01]。1990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疾病DALYs标化率远高于高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国家,2000年后高于全球水平,2011年起高于中高SDI国家水平。结论基于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的现状及其趋势,对不同人群开展精准健康管理,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及“健康中国2030”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生命年 死亡率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思静 杨时佳 +2 位作者 李登举 洪振亚 周剑峰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初诊APL患者在确诊后30 d内早期死亡的病例(10例)和非早期死亡病例(50例)的临床特征。结果:10例(16.7%)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颅内出血(5例)...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初诊APL患者在确诊后30 d内早期死亡的病例(10例)和非早期死亡病例(50例)的临床特征。结果:10例(16.7%)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颅内出血(5例)、重度肺部感染(3例)、白细胞淤滞症和维甲酸综合征各1例。预后分层属于高危组患者(即WBC≥10×109/L)中,早期死亡组所占比例较非早期死亡组高(70%vs 30%,P<0.05)。早期死亡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值和CD56阳性表达者比例也高于非早期死亡组(P<0.01)。2组之间年龄、性别、初诊时血红蛋白水平、骨髓早幼粒细胞百分比、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尿酸、肌酐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早期死亡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WBC高于非早期死亡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非早期死亡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血、感染、白细胞淤滞症和维甲酸综合征是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的预后分层、明显延长的PT或CD56的阳性表达均可能是初诊APL患者早期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期死亡 出血 感染
下载PDF
重组凝血因子Ⅶa治疗获得性血友病A合并严重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润花 杨时佳 +1 位作者 吴思静 李登举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4期316-317,共2页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由于体内产生凝血因子Ⅷ(FⅧ)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与遗传性血友病A不同,AHA患者并无性别方面的差异,而且常常存在以下基础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1]、妊娠和药...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由于体内产生凝血因子Ⅷ(FⅧ)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与遗传性血友病A不同,AHA患者并无性别方面的差异,而且常常存在以下基础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1]、妊娠和药物等,但是也有约50%AHA患者缺乏特殊的病因,易造成误诊[2]。AHA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 血友病A 重组凝血因子Ⅶa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祁闪闪 王卓 +6 位作者 李建新 陈晶佩 杨时佳 陈智 孙鸣 陈燕 熊昊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损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新诊断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患儿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损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新诊断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患儿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转归情况。结果新诊断ITP患儿360例,男240例、女120例,中位年龄3.0(2.0~6.0)岁,其中非心肌损伤组294例,心肌损伤组66例。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儿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明显升高,女性比例偏高,年龄偏低,血小板计数(PLT)较高,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较大,PLT<10×10^(9)/L以及出血评分>3分比例较低,白细胞、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IgE水平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提示非心肌损伤组PLT升至≥30×10^(9)/L时就诊天数短于心肌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TP患儿合并心肌损伤并非少见,且PLT恢复速度慢,但合并心肌损伤并未促进新确诊的ITP患儿进展为持续性I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心肌损伤 凝血功能 儿童
下载PDF
血液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妍丽 杨时佳 +2 位作者 简翠 孙自庸 李登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5-827,共3页
目的分析医院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自血液科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的检出病原菌,菌株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鉴定仪鉴... 目的分析医院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自血液科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的检出病原菌,菌株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鉴定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科病区177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4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6株占54.8%,革兰阳性球菌86株占34.7%,真菌26株占10.5%;感染部位包括血液38.3%、痰液25.8%、尿液14.9%、伤口分泌物11.3%和骨髓3.2%等;标本采集时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占34.5%;粒细胞缺乏占29.4%;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占9.6%;鲍氏不动杆菌和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为严重,耐药率较低的主要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未检出耐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菌。结论血液科病区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多,部分菌株具有高耐药性,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经验性选择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妍丽 杨时佳 +2 位作者 吴思静 孟凡凯 李登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研究血液科病房(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或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阳性住院患者宿主因素和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诊断驱动治疗和经验治疗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时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可疑真菌感... 目的研究血液科病房(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或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阳性住院患者宿主因素和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诊断驱动治疗和经验治疗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时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可疑真菌感染的血液科G试验和GM试验,结果阳性的2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接受经验性治疗患者10例,设为经验治疗组,接受诊断驱动治疗患者18例,设为诊断驱动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真菌治疗有效率为82.14%,其中经验性治疗患者为70.00%,诊断驱动治疗患者为88.89%;诊断驱动治疗组粒细胞缺乏>10d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经验治疗组(P<0.05);在细胞毒化疗、免疫受抑、肺部感染及治疗用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有助于肺部IF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驱动治疗和经验治疗对于IFD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感染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驱动治疗 经验治疗
原文传递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高危因素分析及再诱导方案疗效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思静 杨时佳 +3 位作者 张恒 肖敏 周剑峰 李登举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4年第11期677-680,共4页
目的 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高危因素,评估再诱导方案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6例初诊AML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中89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不同再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与同期收治AML患... 目的 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高危因素,评估再诱导方案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6例初诊AML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中89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不同再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与同期收治AML患者相比,初诊时高龄、复杂核型和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基因突变是AML复发难治的高危因素(P<0.05).复发难治性AML患者再诱导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为44.90%(35/78).其中使用原方案或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方案A)再诱导有效率为35.12%(13/37);含中、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方案B)再诱导有效率为61.90%(13/21);由阿柔比星或高三尖杉酯碱、小剂量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的预激方案(方案C)再诱导有效率为45.00%(9/20).方案B再诱导疗效优于方案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时高龄、复杂核型和FLT3-ITD基因突变是AML复发难治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再诱导方案疗效存在差异,对年轻患者选择含中、大剂量Ara-C方案有助于提高再诱导缓解率.对耐受性差的患者,更适合选择预激方案以提高再诱导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复发 难治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肺结核诊治分析
9
作者 刘妍丽 吴思静 +1 位作者 杨时佳 李登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336-533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结核复燃和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及合并肺结核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处理。...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结核复燃和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及合并肺结核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处理。结果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骨活检证实,而合并存在的肺结核最初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误诊为淋巴瘤胸膜转移,后经CT引导下组织活检证实,避免了临床的误诊和误治;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同时,未出现结核播散和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抗结核药物与化疗药物同时应用未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持续加重,随访无淋巴瘤未复发。结论病理组织检查对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确诊至关重要,PBL诊治过程中需关注特殊感染的合并存在以及对原发病诊治的影响,PET-CT检查结果分析需结合临床和病理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淋巴瘤 肺结核 乙型肝炎病毒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纯 杨时佳 +1 位作者 吴思静 李登举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6年第9期531-534,共4页
目的:分析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 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年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90例初发 CN-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 NPM1突变型与野生型 CN-AML 患者之间... 目的:分析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 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年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90例初发 CN-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 NPM1突变型与野生型 CN-AML 患者之间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190例 CN-AML 患者中44例(23.16%)出现 NPM1基因突变。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60.0×109/L 比75.7×109/L,P<0.05),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高(63.87%比75.82%,P<0.05),初次化疗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高[56.91%(45/79)比70.09%(22/31),P<0.05]。结论NPM1基因突变与 CN-AML 高肿瘤负荷以及高诱导化疗缓解率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基因 NPM1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