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1
作者 杨武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3,共9页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水平突破的方法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进一步利用小麦近缘属种育种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利用大群体有限回交法和重组自交系育种法改良初级人工合成小麦及其衍生系,育成了产量提升近30%的小麦品种川麦42及衍生品种川麦104,维持四川小麦产量台阶20余年。【结论】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方法技术创新,是实现产量新突破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产量 小麦近缘属种
下载PDF
籽粒镉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镉环境下籽粒养分特性
2
作者 杨玉敏 万洪深 +10 位作者 叶美金 胡文 肖春 杨凡 何娟 雷建容 杨晶 陈春秀 李俊 杨恩年 杨武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2-770,799,共10页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籽粒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Cd低积累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迁移系数较低,籽粒Cd高积累小麦从土壤中吸收Cd转运至籽粒的效率较高。籽粒Cd低积累小麦中籽粒N、P、K、Cu和Mn含量随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Fe含量随着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Mg、Zn含量变化受土壤Cd含量影响不明显;高Cd积累小麦籽粒P、K、Ca、Mg、Zn和Fe含量随土壤Cd浓度提高而升高,籽粒Cu含量随土壤Cd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籽粒N、Mn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籽粒Cd低积累和籽粒Cd高积累从土壤中吸收和转运Cd及其他养分到籽粒中的响应差异较大,籽粒Cd高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强,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具协同作用,而籽粒Cd低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差,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大量元素 中微量元素 小麦 籽粒Cd积累
下载PDF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志勇 张怀志 +23 位作者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1,共18页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兴衰循环 持久抗性 基因聚合 种质创新
下载PDF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泽厚 王琴 +5 位作者 叶美金 万洪深 杨宁 杨漫宇 杨武云 李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5-1266,共12页
【目的】小麦穗发芽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是改良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重要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位点,评价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 【目的】小麦穗发芽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是改良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重要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位点,评价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抗穗发芽育种利用效率,筛选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提供数据和材料支撑。【方法】以抗穗发芽的人工合成小麦SYN792和四川地方品种涪陵须须麦为母本,以穗发芽敏感品种川麦45为轮回亲本,构建2个BC1F7群体。2017年,通过整穗发芽鉴定法对2个BC1F7群体的1796个株系进行穗发芽表型初筛,然后利用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和地方品种PHS-A1穗发芽抗性位点连锁的SS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选择,筛选出整穗发芽率(SGR)小于35%且携带PHS-3D和PHS-A1抗性位点的导入系;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对初筛选出的PHS-3D和PHS-A1导入系进行整穗发芽率、籽粒发芽指数(GI)和产量相关性状鉴定,其中,籽粒发芽鉴定试验设置25℃(18GI)和32℃(19GI)2个发芽温度。通过不同环境下穗发芽抗性和产量数据,分析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抗穗发芽育种利用效率,筛选抗穗发芽且综合性状好的优异导入系。【结果】经整穗发芽鉴定初筛,从1796个衍生系中筛选出SGR值小于35%的株系537个;进一步对筛选出的537个株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332个株系导入了人工合成小麦PHS-3D和地方品种PHS-A1穗发芽抗性位点,包括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73个、地方品种导入系259个;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的频率显著高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2018和2019年通过对332个穗发芽抗性位点导入系穗发芽鉴定发现,不同年份穗发芽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发芽指标SGR和GI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的3个穗发芽指标平均值(18GI、18SGR和19SGR)均低于23%,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芽温度导入系的GI值差异较大,发芽温度32℃时,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的GI值显著低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筛选出的73个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中,红粒系穗发芽指标值均低于白粒系;其中,11个人工合成小麦白粒导入系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水平,14个红粒导入系在不同发芽温度时GI值均低于35%。2年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而穗粒数显著小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根据产量性状和穗发芽抗性表现,筛选出23个穗发芽抗性和综合性状均较好的优异导入系,包括7个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16个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导入系中有2个白粒导入系穗发芽抗性中抗以上,2个红粒导入系不同发芽温度的GI值均低于25%,表现出稳定的穗发芽抗性。【结论】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均可用于改良现代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利用地方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育种改良效率优于人工合成小麦;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的穗发芽抗性的稳定性优于地方品种导入系。筛选出的23个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是小麦穗发芽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特别是人工合成小麦白粒导入系(编号5201)和红粒导入系(编号5497和5505)是非常有育种利用价值的穗发芽抗性育种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人工合成小麦 地方品种 穗发芽 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5
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5 位作者 杨凡 王琴 唐豪 杨宁 杨武云 李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2,共16页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和2268个DArT标记分析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衍生品种中的分布与传递情况;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和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明确川麦42遗传组分对各个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一代衍生品种中分布与传递频率不同,其中川麦56、川麦58、川麦64、川麦104、川麦90和川麦91继承了50%以上的川麦42的遗传组分,平均为64%,高于理论值,而川麦92则低于25%。17条小麦染色体上的92个等位位点在川麦42衍生品种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得到稳定传递;对比已构建的川麦42遗传连锁图谱及其定位到的QTLs,发现位于2A、2B、4A、4D、5B、5D、5A、6D、7A和7D染色体上11个基因组区段与重要农艺性状QTL紧密连锁,其中4A、4D、5B、5D和7D染色体上川麦42单倍型可提高衍生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位于5B染色体Xgwm234~Xgwm371区段携带千粒重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可增加千粒重2.21 g;位于4D、5D和7D染色体区段携带小区产量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增产率分别为8.92%、6.33%、4.79%。【结论】携带产量性状增效QTL并且在衍生品种中能够高频传递的基因组区段是川麦42能够成为西南麦区骨干亲本的重要遗传基础,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为西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选择及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骨干亲本 重要基因组区段 遗传贡献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地方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四川农业科技》为例
6
作者 傅慧杰 陈章 +3 位作者 杨红 黄颖 林正雨 杨武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8期220-225,共6页
当前我国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地方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需要把握时代趋势,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四川农业科技》为例,应用CiteSpace对其2013—2022年刊文计量指标、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学... 当前我国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地方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需要把握时代趋势,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四川农业科技》为例,应用CiteSpace对其2013—2022年刊文计量指标、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等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四川农业科技》载文量逐年减少,但篇均页数大幅增加,基金论文比明显提升,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较2013年分别上涨86.63%和167.8%。研究者合作较分散,以同一机构内部合作为主,不同机构作者合作度偏低。刊文热点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技术研究,涵盖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控等,该领域技术延续性较好;二是川产作物研究,包含主粮作物以及油菜、番茄、马铃薯、柠檬、中药材等;三是土壤养分及重金属污染的评估与研究;四是乡村振兴热点问题研究,近年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四川农业科技》面向农业领域学术热点,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热点。地方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期刊应重视热点专题策划,挖掘优质稿源,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出版需求,在出版融合上下功夫,同时立足地方科研院所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科研院所 农业科技期刊 《四川农业科技》
下载PDF
大穗小麦新品种川麦93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7
作者 王琴 吴春 +3 位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杨武云 李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31-33,41,共4页
川麦9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0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210001)。川麦93高产稳产、多抗、优质... 川麦9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0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210001)。川麦93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大穗特性明显,是参加国家区试与省区试品种中穗粒数最多的品种。国家区试平均产量5913.00 kg/hm^(2),较对照川麦42增产4.3%;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5786.10 kg/hm^(2),较对照绵麦367增产16.89%。川麦93兼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品质优、面粉白度高,适合制作酒曲、蛋糕、饼干等。根据国家、四川省区试数据和课题组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本文对川麦93的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等)进行了阐述,并简要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川麦93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四川农业科技》刊文特征分析及影响力提升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傅慧杰 陈章 +3 位作者 杨红 黄颖 林正雨 杨武云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21-124,共4页
为探究《四川农业科技》刊文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该刊2013~2022年刊文信息含量、基金论文情况和学科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四川农业科技》载文量逐年减少,但篇均页数实现翻番,基金论文比大幅提升。刊文学科以“... 为探究《四川农业科技》刊文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该刊2013~2022年刊文信息含量、基金论文情况和学科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四川农业科技》载文量逐年减少,但篇均页数实现翻番,基金论文比大幅提升。刊文学科以“农业经济”发文最多,其次是“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其他学科占比较少。《四川农业科技》应把握学科热点,做好选题策划,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挖掘,进一步提高期刊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农业科技》 文献计量 刊文分析 期刊影响力
下载PDF
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究——以《四川农业科技》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黄颖 陈章 +3 位作者 杨红 傅慧杰 林正雨 杨武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7期64-67,共4页
农业科技期刊是报道农业科技成果和展示科技水平的重要窗口,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四川农业科技》是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主管、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省级农业综合类月刊... 农业科技期刊是报道农业科技成果和展示科技水平的重要窗口,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四川农业科技》是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主管、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省级农业综合类月刊,在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为探索农业科技期刊发展路径,促进期刊长效发展,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科技服务,文章通过总结近五年来《四川农业科技》出版现状,包括期刊影响力、质量、编辑队伍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文章得出当前农业科技期刊存在办刊经费不足、高质量文章不足、人员层次不合理、数字化水平较低、编委工作滞后等问题,还面临着学术评价机制不完善、期刊经济效益不足、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三项挑战。农业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发展现状,科学定位,做好传播科技成果工作,同时要开拓办刊思路,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文章提出强化编委会职能、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探索“期刊+”模式、提升数字化办刊水平、培育复合型编辑人才、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六项建议。旨在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期刊挖掘自身特色,提高影响力,在促进当地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期刊 现状 挑战 问题 路径
下载PDF
盐胁迫和外源物对人工合成小麦发芽及生长生理影响
10
作者 胡文 万洪深 +6 位作者 何娟 李俊 杨武云 肖春 雷建容 杨晶 杨玉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5-1070,1078,共7页
【目的】研究盐浓度和外源物对人工合成小麦种子萌芽、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解析材料耐盐差异,为进一步选育耐盐品种或研究耐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试验以人工合成小麦S79和S80为材料,盐浓度设置了6个不同浓度,外源物设置了3种... 【目的】研究盐浓度和外源物对人工合成小麦种子萌芽、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解析材料耐盐差异,为进一步选育耐盐品种或研究耐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试验以人工合成小麦S79和S80为材料,盐浓度设置了6个不同浓度,外源物设置了3种不同方式,研究材料在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盐浓度提高,人工合成小麦材料的发芽率呈先增后降趋势,盐浓度0.15%时达顶峰,随后呈下降趋势。S80在6个盐浓度下3种外源物处理下的发芽率均显著优于S79。S79和S80幼苗期的根长、单株根数、单株根鲜重、苗高、单株苗鲜重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盐浓度增加到0.3%,人工合成小麦生长严重影响。S80在6个不同盐浓度下幼苗的生长均优于S79。与蒸馏水处理相比,添加外源物H_(2)O_(2)和GA_(3)后人工合成小麦发芽率,幼苗根长、苗高、单株根重以及单株苗重均显著提高,GA_(3)的效果优于H_(2)O_(2);盐浓度处理下,人工合成小麦幼苗中脯氨酸、质膜相对透性、可溶性糖、MDA增加,ɑ-淀粉酶活性、可溶蛋白质、SOD、POD和CAT减少,S80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均高于S79。【结论】S80在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显著优于S79,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其耐盐相关性状及QTL定位;GA_(3)在缓解盐胁迫对人工合成小麦生长的影响强于H_(2)O_(2),可作为缓解盐胁迫对小麦萌芽和幼苗生长毒害的物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盐胁迫 外源物 萌发 生长特性 生理特性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类型小麦穗发芽籽粒识别
11
作者 孙传亮 马攀 +8 位作者 刘泽厚 郑建敏 梁万杰 曹静 王琴 李俊 杨武云 万洪深 张文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71-1078,共8页
【目的】为探索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识别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穗发芽的方法。【方法】利用涵盖不同倍性、籽粒颜色的3个品种的小麦种子为材料,通过设置穗发芽对比实验,利用PCA、ICA、HSV 3种变换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小麦正常和穗发芽籽粒光谱、... 【目的】为探索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识别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穗发芽的方法。【方法】利用涵盖不同倍性、籽粒颜色的3个品种的小麦种子为材料,通过设置穗发芽对比实验,利用PCA、ICA、HSV 3种变换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小麦正常和穗发芽籽粒光谱、图像的差异,提取图像和光谱特征参数,并运用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3种不同识别算法进行小麦籽粒发芽识别。【结果】穗发芽与否会在其光谱特性上有所反映,发芽籽粒的光谱反射率在品种间差异较小,发芽与未发芽籽粒的光谱反射率存在较大差异,大于未发生穗发芽品种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光谱波段470~620 nm之间。通过光谱差异分析并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识别得到的结果精度更高,识别精度达到96%。【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种子质量监控、自动筛选识别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小麦 穗发芽籽粒 光谱分析
下载PDF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gilops tauschii 510抗条锈性状(条中30,条中31)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武云 颜济 +4 位作者 杨俊良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杨家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8-41,共4页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tauschi510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高抗-免疫。将Decoy1/Ae.tauschi510与高感品种川育12杂交,获...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tauschi510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高抗-免疫。将Decoy1/Ae.tauschi510与高感品种川育12杂交,获得杂种F1和F2群体。对杂种F1和F2群体分小种(CYR30和CYR31)接种鉴定表明,杂种F1抗性反应型与抗病亲本Decoy1/Ae.tauschi510一致,为免疫-高抗;杂种F2群体中免疫-高抗单株与抗-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即9∶7。分析表明,Decoy1/Ae.tauschi510对条中30、条中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种 硬粒小麦 节节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节节麦抗白粉病基因直接转移及遗传表达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武云 余毅 +4 位作者 胡晓蓉 伍碧华 颜济 杨俊良 郑有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20,共6页
利用四川推广高产小麦品种 (系 )和地方品种直接与抗、感白粉病节节麦杂交 ,通过幼胚培养技术成功获得 2 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将杂种F1及回交BC1F1与其普通小麦、节节麦亲本的抗白粉性比较分析 ,发现大部分组合中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被普... 利用四川推广高产小麦品种 (系 )和地方品种直接与抗、感白粉病节节麦杂交 ,通过幼胚培养技术成功获得 2 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将杂种F1及回交BC1F1与其普通小麦、节节麦亲本的抗白粉性比较分析 ,发现大部分组合中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被普通小麦的抑制基因抑制 ,仅 1份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能在杂种F1中完全或部分表达 ;节节麦抗性基因的表达和抑制 ,与特定的普通小麦亲本有关。结果还表明 ,杂种F1中被抑制的节节麦抗性基因 ,可以通过用不含抑制基因的普通小麦回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普通小麦 白粉病 表达与抑制 直接转育
下载PDF
硬粒小麦SW AHEN 3抗条锈(条中30、31)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武云 余毅 +3 位作者 胡晓蓉 杨家秀 颜济 杨俊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20,共3页
硬粒小麦 SWAHEN 3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 30 ( CYR30 )和条中 31 ( CYR31 )免疫 -高抗。为明确 SWAHEN 3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 ,将 SWAHEN 3与高感硬粒小麦品种 Kappli杂交 ,获得杂种F1、F2 群体 ;将 SWAHEN3与川育 1 2等 5个... 硬粒小麦 SWAHEN 3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 30 ( CYR30 )和条中 31 ( CYR31 )免疫 -高抗。为明确 SWAHEN 3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 ,将 SWAHEN 3与高感硬粒小麦品种 Kappli杂交 ,获得杂种F1、F2 群体 ;将 SWAHEN3与川育 1 2等 5个四川高感普通小麦品种杂交 ,获得杂种 F1。对抗×感硬粒小麦杂种 F1、F2 群体分小种 ( CYR30和 CYR31 )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 ,杂种 F1抗性反应与抗病亲本 SWAHEN3一致 ,为免疫 -高抗 ;杂种 F2 群体中免疫 -高抗单株与抗 -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 9∶ 7。对抗病硬粒小麦×感病普通小麦杂种 F1分小种 ( CYR30和 CYR31 )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 ,杂种 F1抗性反应也与抗病亲本 SWAHEN3一致 ,为免疫 -高抗。分析表明 ,SWAHEN3对条中 30、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其抗性基因能在与四川高产小麦的杂交后代中完全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条中30品系 条中31品系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多小穗小麦10-A幼穗发育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武云 黄钢 +1 位作者 胡晓蓉 饶世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47,共5页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仅能在杂种F1代中表达,且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小穗 穗分化 发育遗传 育种
下载PDF
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毛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27,共5页
将小麦染色单体转育和利用受体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这两个研究程序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新方法只利用一套单体系统为桥梁材料,就可将目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代换到任一个受体品种中,... 将小麦染色单体转育和利用受体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这两个研究程序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新方法只利用一套单体系统为桥梁材料,就可将目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代换到任一个受体品种中,培育成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突破了目前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培育时,受体小麦品种必须首先是单体系的障碍,缩短了一半的研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染色体 桥梁 单体 品种间代换系
下载PDF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余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167-170,共4页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SDS-PAGE),分析了从CIMMYT引进的25份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人工合成种中共有17种不同的亚基组...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SDS-PAGE),分析了从CIMMYT引进的25份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人工合成种中共有17种不同的亚基组成类型,其中Glu-D1编码的亚基有1.5+10和5+12等10种类型。含1.5+10和5+12优质新亚基人工合成种的引进与研究应用,对于促进国内小麦品质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 节节麦 人工合成种 小麦品质育种
下载PDF
国产与进口氟康唑胶囊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武云 邢文荣 +3 位作者 李珍 唐世新 计一平 胡晋红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研究氟康唑胶囊受试制剂(国产)和参比制剂(进口)在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双周期两制剂随机交叉试验法,单剂量口服150mg两种氟康唑胶囊,两次试验周期之间的清洗期为两周... 目的:研究氟康唑胶囊受试制剂(国产)和参比制剂(进口)在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双周期两制剂随机交叉试验法,单剂量口服150mg两种氟康唑胶囊,两次试验周期之间的清洗期为两周,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氟康唑浓度。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t1/2分别为(31.09±5.49)和(32.57±6.33)h;tmax分别为(1.05±0.63)和(1.54±1.14)h;cmax分别为(3.90±0.43)和(3.73±0.67)μg/ml;AUC0~120分别为(128.39±15.74)和(127.30±25.64)μg.h.ml-1;AUC0~∞分别为(139.02±18.12)和(138.48±29.90)μg.h.ml-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25±9.29)%。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康唑 胶囊 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 色谱法 高效液相
下载PDF
源于节节麦的高抗条锈小麦新材料的醇溶蛋白带谱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武云 陆春明 +4 位作者 卢宝荣 王宇 胡晓蓉 余毅 张顒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4-7,共4页
利用高抗条锈节节麦野生资源SQ 214与普通小麦直接杂交转育,培育出11份高抗条锈的小麦新材料。经A PAGE分析,节节麦SQ 214的醇溶蛋白Gli Dt1编码基因已转育到育成的高抗条锈新材料中并正常表达,其中1份高代系缺乏Gli D1位点编码的ω区... 利用高抗条锈节节麦野生资源SQ 214与普通小麦直接杂交转育,培育出11份高抗条锈的小麦新材料。经A PAGE分析,节节麦SQ 214的醇溶蛋白Gli Dt1编码基因已转育到育成的高抗条锈新材料中并正常表达,其中1份高代系缺乏Gli D1位点编码的ω区醇溶蛋白带,为Gli D1"缺失体"。本文还对抗条锈高代系在抗病和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杂交转育 小麦 高抗条锈 SQ-214 醇溶蛋自 抗病 品质 育种 利用价值
下载PDF
奥美沙坦酯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武云 李珍 +3 位作者 唐世新 计一平 康新 胡晋红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研究奥美沙坦酯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20 mg奥美沙坦酯片,采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奥美沙坦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奥美沙坦酯片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 目的:研究奥美沙坦酯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20 mg奥美沙坦酯片,采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奥美沙坦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奥美沙坦酯片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526.88±75.74)ng/mL,tmax(2.05±0.37)h,t1/2(12.68±2.37)h,MRT(13.86±3.51)h,Cl/F(4.66±0.67)L/h,AUC0-48(3 990.43±679.47)ng.h.mL^-1,AUC0-∞(4 367.95±602.53)ng.h.mL^-1。结论:健康志愿者口服奥美沙坦酯片后吸收迅速,主要药动学参数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沙坦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