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合于个性化培养的红茶菌发酵综合性实验
1
作者 刘斌杰 杨民和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9期106-110,共5页
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传统食品红茶菌发酵为素材设计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本科生对日常生活的洞察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精神,达到个性化培养目标.该综合性实验适合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实验... 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传统食品红茶菌发酵为素材设计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本科生对日常生活的洞察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精神,达到个性化培养目标.该综合性实验适合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多学科交叉,涉及微生物分离、微生物培养、酸碱滴定、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GC-MS等实验技术.采用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三年的建设,该设计在实验内容、实施方式和考核措施等方面均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学科发展主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培养 综合性实验 红茶菌 本科生
下载PDF
茶菌人工复合菌剂构建和发酵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宋肖肖 张慧霞 +2 位作者 刘斌杰 杨民和 王国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39,共9页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经历多次传代接种后,采用人工分离和宏基因组分析相结合分析菌群组成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菌株中,葡糖醋杆菌J5(Gluconacetobacter sp.J5)是产生纤维素和菌膜的核心菌株。混合菌株组合C3C5C6J5发酵后在菌体生长、糖利用、发酵液pH值、总酸度和茶多酚含量等指标与自然发酵相似。经历6代转接后菌群稳定,复配的菌株在人工菌群中均为优势菌株。表明从天然茶菌饮料中分离纯化功能菌株,通过菌株复配构建稳定的人工发酵剂可行,为茶菌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菌 菌株复配 生化成分 核心菌株 菌群稳定性
下载PDF
松茸的菌丝分离及纯培养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民和 刘咏梅 +1 位作者 杨新美 陈立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2-276,共5页
通过对松茸的组织分离、冷藏、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易于分离到松茸菌丝,子实体其它部位、菌根、菌窝土壤难于分离到菌丝。新鲜子实体是理想的分离材料,但低温保存60d的子实体,仍然可以分离到菌丝。松茸菌... 通过对松茸的组织分离、冷藏、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易于分离到松茸菌丝,子实体其它部位、菌根、菌窝土壤难于分离到菌丝。新鲜子实体是理想的分离材料,但低温保存60d的子实体,仍然可以分离到菌丝。松茸菌丝体在18~25℃下生长良好,22℃为最适生长温度。pH值以4.5~6.0较为适合,最适pH值为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组织分离 低温保藏 培养条件 食用菌
下载PDF
松茸的营养生理及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民和 杨新美 陈立国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2-277,共6页
采用分离自吉林延边的松茸菌种研究了松茸的营养生理及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松茸对单糖、双糖、多糖和糖醇都有一定的利用,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单糖对菌丝生长效果较好;氮源以谷氨酸胺、(NH4)2HPO4、酒石酸铵等氨态氮较为适... 采用分离自吉林延边的松茸菌种研究了松茸的营养生理及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松茸对单糖、双糖、多糖和糖醇都有一定的利用,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单糖对菌丝生长效果较好;氮源以谷氨酸胺、(NH4)2HPO4、酒石酸铵等氨态氮较为适合。松茸菌丝在较宽C/N比范围内都可生长,以C/N比21~66为佳。KH2PO4、MgSO4·7H2O、VB2、VB6对松茸的生长促进效果明显是菌丝生长所必需的。新筛选的11号培养基和已有松茸培养基比较,除生长速度有所提高外,气生菌丝大为增多,生长茂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营养生理 培养基 食用菌 人工培养
下载PDF
松茸与宿主根际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民和 杨新美 陈立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76-80,共5页
通过对松茸菌窝土壤、菌根进行分离及松茸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松茸菌窝土壤、根际及内根圈中,深紫被孢霉是优势菌,其它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在实验条件下,深紫被孢霉对松茸菌没有有害作用;松茸... 通过对松茸菌窝土壤、菌根进行分离及松茸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松茸菌窝土壤、根际及内根圈中,深紫被孢霉是优势菌,其它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在实验条件下,深紫被孢霉对松茸菌没有有害作用;松茸菌丝由于生长缓慢,大多数土壤微生物菌落可以覆盖松茸菌丝体,抑制其生长;而深紫被孢霉由于其生态优势,可以排斥和抑制其它土壤微生物,为松茸生存和发育创造有利的生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深紫被孢霉 微生物相互关系
下载PDF
水稻受稻瘟病菌侵染后过氧化物酶定位的超微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民和 郑重 JanE.LEACH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2,共6页
利用联苯胺蓝 (3,3'- 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法原位检测了水稻 -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 H2 O2 和过氧化物酶被诱导产生和积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病原菌接种后 ,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在伤口、气孔保卫细胞及病菌侵染点等 3种情况下可... 利用联苯胺蓝 (3,3'- 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法原位检测了水稻 -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 H2 O2 和过氧化物酶被诱导产生和积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病原菌接种后 ,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在伤口、气孔保卫细胞及病菌侵染点等 3种情况下可以检测到染色反应。在水稻 -稻瘟病菌非亲和性互作中 ,H2 O2 产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快 ,并逐渐积累到较高的水平 ;而在亲和性互作反应中 ,H2 O2 产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被延迟 ,积累水平较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在非亲和性互作反应中 ,过氧化物酶主要定位于被侵染寄主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侵染菌丝周围及由膜系统构成的囊泡膜上 ;而在亲和性互作反应中 ,早期 (接种后 16 h)几乎难以观察到过氧化物酶的聚集 ,后期 (接种后 30 h)过氧化物酶聚集增多 ,但仍明显低于非亲和性互作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过氧化氢 过氧化物酶 细胞化学 超微结构 定位研究
下载PDF
茶树内生球座菌的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民和 徐焰平 苏经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6-955,961,共11页
以分离自茶树和山茶等植物的25个内生球座菌分离物为材料,采用形态学、18S rDNA序列分析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球座菌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 以分离自茶树和山茶等植物的25个内生球座菌分离物为材料,采用形态学、18S rDNA序列分析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球座菌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ISSR)对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5个球座菌分离物虽然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形态学特征、18S rDNA序列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通过ISSR分析,从3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扩增后共获得88个ISSR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76个,占86.3%。以相异距离0.29为标准,可以将此25个菌株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群,在PDA上形态相似、生长速度相近的菌株聚为一群;ISSR分析结果还显示芒果球座菌在山茶中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芒果球座菌 内生真菌 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松茸生态调查及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民和 杨新美 陈立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3-86,共4页
对我国云南禄丰、曲靖县和吉林延边地区松茸生态做了初步调查;研究了菌窝土壤、赤松木屑、红松木屑、松茸子实体等4种天然物质浸提液对松茸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窝土壤及其浸提液都可以显著促进松茸菌丝的生长,而2种木屑浸... 对我国云南禄丰、曲靖县和吉林延边地区松茸生态做了初步调查;研究了菌窝土壤、赤松木屑、红松木屑、松茸子实体等4种天然物质浸提液对松茸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窝土壤及其浸提液都可以显著促进松茸菌丝的生长,而2种木屑浸提液不利于菌丝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生态调查 培养 食用菌 菌丝生长
下载PDF
微管、微丝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民和 郑重 Jan E.LEACH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微管特异性抑制剂oryzalin、微丝特异性抑制剂细胞松弛素A(cytochalasin A,CA)和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D)的试验表明:oryzalin在5~50μmol/L、CA在0.5~1.0μg/mL、CD在1~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 微管特异性抑制剂oryzalin、微丝特异性抑制剂细胞松弛素A(cytochalasin A,CA)和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D)的试验表明:oryzalin在5~50μmol/L、CA在0.5~1.0μg/mL、CD在1~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基本上没有影响。采用以上几种细胞骨架特异性抑制剂处理水稻叶鞘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寄主细胞抗病菌扩展的能力。在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叶鞘细胞中,病菌扩展的速度加快。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抑制剂处理抑制水稻细胞抗病菌的扩展能力与水稻的抗病防卫反应如原生质颗粒化、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和HR发生的延迟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特异性抑制剂 微丝特异性抑制剂 水稻 抗病性 叶鞘细胞 细胞抗病菌 原生质颗粒化 多酚类物质
下载PDF
Ca^(2+)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反应的调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民和 王国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Ca2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生理意义的认识大为加深。从Ca2 +信号的研究方法、Ca2 +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Ca2 +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植物-微生物互作 信号传导 研究法 调控 抗病防卫反应 共生关系
下载PDF
水稻受稻瘟菌侵染后发病初期的细胞学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民和 郑重 Jan E.LEACH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4-350,共7页
采用致病性不同的3个稻瘟菌株接种水稻IR64品种。结果显示:在抗性反应中,病菌接种后水稻细胞中形成原生质颗粒,逐渐向病菌侵入部位聚集;原生质浓缩及沉积的形成、细胞坏死与病菌侵染菌丝的受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在中度抗性反应... 采用致病性不同的3个稻瘟菌株接种水稻IR64品种。结果显示:在抗性反应中,病菌接种后水稻细胞中形成原生质颗粒,逐渐向病菌侵入部位聚集;原生质浓缩及沉积的形成、细胞坏死与病菌侵染菌丝的受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在中度抗性反应中,原生质颗粒化的时间延迟。在感病反应中,尚未观察到水稻细胞质浓缩现象。病菌侵染后寄主细胞在蓝光激发下的自发荧光表明,在寄主细胞中有多酚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抗性反应中稻瘟菌接种后多酚类物质产生早,荧光范围大而强;中度抗性反应中,多酚类物质产生迟,荧光范围小而弱;而在感病反应中,难以观察到寄主细胞的自发荧光。胼胝质、磷脂酶D_γ(phospholipase D_γ,PLD_γ)产生和积累的趋势与多酚类积累的情况大致是相似的。不同互作类型寄主细胞中多酚类物质、胼胝质和PLD_γ产生和积累的差异表明,这些物质在水稻的抗病性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菌 抗性反应 病菌侵染 寄主 互作 积累 细胞 接种后 胼胝
下载PDF
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民和 郑重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稻瘟菌 相互作用 细胞生物学研究
下载PDF
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在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民和 郑重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3-177,共5页
概述了植物 -病原菌互作过程中 ,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对植物抗病防卫反应、系统获得抗性 (SAR)及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蛋白激酶的靶标分子及其功能 ;受体蛋白激酶在植物抗病性中的意义。
关键词 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酯酶 植物病原菌 信号转导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稻瘟菌侵染对水稻细胞骨架排列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民和 张宇玲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100,共6页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成功检测到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和微丝的分布情况.稻瘟病菌的侵染使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微丝排列方式发生明显的改变,这种排列方式的改变非常灵敏,且在亲和性互作和非亲和性互作之间差异明显.非亲和性互作...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成功检测到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和微丝的分布情况.稻瘟病菌的侵染使水稻叶鞘内表皮细胞中微管、微丝排列方式发生明显的改变,这种排列方式的改变非常灵敏,且在亲和性互作和非亲和性互作之间差异明显.非亲和性互作反应中,病菌侵染早期微管、微丝均放射状向病菌侵染点分布,至寄主细胞产生过敏性坏死时,逐渐受到破坏而降解.亲和性互作反应中,微管、微丝在病菌侵染的早期则已开始降解,形成短棒状或点状结构,比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细胞,病原菌侵染菌丝在寄主细胞中扩展时,难以观察到完整的微管、微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菌 微管 微丝 抗病性
下载PDF
食(药)用菌与有益微生物相互作用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民和 《中国食用菌》 1997年第3期3-5,共3页
本文综述了有关食用、药用菌与其它有益微生物相互作用及效应研究方面的现状及新进展,讨论了有益微生物对食用、药用菌栽培的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在食用。
关键词 食用菌 药用菌 有益微生物 相互作用 栽培
下载PDF
内生炭疽菌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及其内生特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戴清良 徐焰平 +2 位作者 林清强 王国红 杨民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89,I0004,共7页
以茶树的一种优势种内生炭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研究其在不同茶树组织和不同龄期茶叶中的分布;并通过人工接种,研究炭疽菌的侵入过程、侵染菌丝的分布和真菌的再分离,以明确该真菌在茶树组织中的内生性。结果表明:该菌主要分布... 以茶树的一种优势种内生炭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研究其在不同茶树组织和不同龄期茶叶中的分布;并通过人工接种,研究炭疽菌的侵入过程、侵染菌丝的分布和真菌的再分离,以明确该真菌在茶树组织中的内生性。结果表明:该菌主要分布于茶树的叶片和枝条组织中,而在茶树根、主茎、花和果实等组织中没有分离获得该种炭疽菌。从茶树新芽到叶片展开、成熟的过程中,内生炭疽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但之后随着叶片的老化,分离率又逐步下降。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炭疽菌一般自茶树表皮细胞之间直接侵入寄主细胞,但侵染菌丝受到限制,一般只有几个细胞,分布于寄主细胞之间或细胞内。在炭疽菌的侵染点,有87%的寄主细胞表现原生质颗粒聚集和原生质沉积现象。在荧光显微镜下,有67.5%的真菌侵染点寄主细胞表现自发荧光现象,表明在这些细胞中有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接种120d后,茶树苗没有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并能在人工接种的所有茶苗组织中再分离获得炭疽菌;采用涂抹接种的茶树苗茎部的分离率可高达41.17%。内生炭疽菌在茶树的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专化性;在炭疽菌的感染过程中,茶叶细胞表现一定的抗性反应,炭疽菌的内生性可能是真菌-茶树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菌 分布 人工接种 内生性
下载PDF
闽江河口区淡水和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多样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曾志华 杨民和 +1 位作者 佘晨兴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74-2681,共8页
为认识盐度对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应用PCR-RFLP技术及测序分析对闽江河口区淡水-半咸水盐度梯度上分布的4个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闽江河口区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 为认识盐度对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应用PCR-RFLP技术及测序分析对闽江河口区淡水-半咸水盐度梯度上分布的4个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闽江河口区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受盐度影响明显,位于下洋洲和塔礁洲的短叶茳芏潮汐淡水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为2.81和2.65,位于蝙蝠洲和鳝鱼滩的短叶茳芏潮汐半咸水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仅为2.33和2.2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类群主要有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包括Methanobacterium、Methanobrevibacter和Methanobacteriaceae;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主要有Methanoregula,以及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主要有Methanosarcina和Methanococcoides。闽江河口区短叶茳芏潮汐淡水沼泽湿地土壤主要的优势产甲烷菌有Methanoregula、Methanosarcina和Methanobacterium,而短叶茳芏潮汐半咸水沼泽湿地土壤主要的优势产甲烷菌则转化为仅以Methanoregula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群落结构 淡水和半咸水 短叶茳芏沼泽 闽江河口
下载PDF
茶树品种、叶片生育期和茶叶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谢丽华 徐焰平 +1 位作者 王国红 杨民和 《菌物研究》 CAS 2006年第3期35-41,共7页
通过茶树品种、叶片龄期及叶片化学成份对茶树内生真菌分布影响的研究,发现:(1)在供试的4个茶树品种中,黄旦的内生真菌分离频率达100%,而福云六号只有7.5%,表明茶树品种不同或遗传背景不同,其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2)随... 通过茶树品种、叶片龄期及叶片化学成份对茶树内生真菌分布影响的研究,发现:(1)在供试的4个茶树品种中,黄旦的内生真菌分离频率达100%,而福云六号只有7.5%,表明茶树品种不同或遗传背景不同,其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2)随着茶树叶片的成熟,叶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多,与叶片龄期呈正相关,叶片龄期影响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3)不同龄期叶片水浸提液对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Guignardia三种茶树上的主要内生真菌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PDA培养基中添加15%的茶多酚,对此3种内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有所不同,表明茶树叶片的化学成份是影响内生真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内生真菌 品种 叶片龄期 化学成份
下载PDF
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亮 李会娜 +1 位作者 杨民和 万方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3-68,共6页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入侵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法】基于16S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入侵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法】基于16S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在广州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GGE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59.6%和54.2%;三叶鬼针草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60.0%和58.6%。DGGE图谱中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入侵引起变化的优势菌群为与α、β、γ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有很近亲缘关系的不可培养细菌。【结论】2种入侵植物在不同入侵程度土壤中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种类,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微环境,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薇甘菊 三叶鬼针草 细菌群落 DGGE
下载PDF
蕨类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君诚 王铮敏 +1 位作者 张杭颖 杨民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70-72,共3页
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潜在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有关蕨类植物内生菌报道少。综述了蕨类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活性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对植物内生菌作为重要天然药物新来源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生菌 蕨类植物 多样性 活性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