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供锌水平麦田小麦锌营养对土施锌肥的响应
1
作者 黄婷苗 陆乃昆 +5 位作者 解秉强 曹寒冰 乔月静 杨珍平 高志强 李廷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15-2826,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供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和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土施锌肥的响应,探索基于土壤有效锌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的调控措施,为优化田间锌肥管理、指导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太谷(高锌麦田)和万荣... 【目的】明确不同供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和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土施锌肥的响应,探索基于土壤有效锌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的调控措施,为优化田间锌肥管理、指导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太谷(高锌麦田)和万荣(低锌麦田)分别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土施锌肥0、6、12、18、24 kg Zn·hm^(-2),研究不同施锌量的高、低锌麦田小麦籽粒产量和锌含量、地上部锌吸收转移分配和土壤有效锌的变化特征。【结果】高、低锌麦田,土施不同量锌肥的小麦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高锌麦田,随锌肥用量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增幅较小,第1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第2年,施锌处理的籽粒锌含量比不施锌增加了2.4%—11.0%;前后两年,无论施锌与否,籽粒锌含量均高于40 mg·kg^(-1);与不施锌相比,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籽粒锌分配指数分别降低了23.9%—37.9%、4.3%—13.1%,地上部20%以上的锌残留在茎叶中。低锌麦田,籽粒锌含量和地上部各器官锌吸收量随锌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则相反;相比不施锌处理,施锌处理的两年平均籽粒锌含量增加了9.4%—23.1%,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降低了13.5%—24.5%,但各器官锌分配指数无显著差异。高、低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含量均随锌肥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升。回归分析表明,高锌麦田的土壤有效锌含量与籽粒锌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低锌麦田为“线性+平台”关系,土壤有效锌含量增至4.12 mg·kg^(-1)时,籽粒锌含量最高,达34.76 mg·kg^(-1)。【结论】黄土高原东部一年一熟的小麦生产中,对于高锌麦田,应充分利用土壤有效锌,即使不施锌肥,也可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低锌麦田,仅靠土施锌肥很难提升籽粒锌含量达到推荐值(40 mg·kg^(-1)),改善小麦锌营养可考虑通过土施锌肥使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至4 mg·kg^(-1)以上,并结合其他农艺措施,如叶面喷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施锌肥 土壤有效锌 籽粒锌含量 锌转运分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科研团队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以农学院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团队教师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爱霞 何云峰 +4 位作者 高志强 杨珍平 陈晶晶 徐静 孙敏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6期129-132,共4页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的艰巨重任。高校的科研团队是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技发展及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团队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关键。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态与旱...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的艰巨重任。高校的科研团队是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技发展及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团队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关键。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科研团队为例,重点研究科研团队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科研团队 教师 人才培养 教科研能力
下载PDF
燕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亚南 乔月静 +3 位作者 范雅琦 霍瑞轩 郭来春 杨珍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515,共11页
间作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种植模式。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可揭示地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功能。为探究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设置燕麦单作、燕麦||大豆、燕麦||赤小豆、燕麦||马铃薯和燕麦|... 间作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种植模式。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可揭示地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功能。为探究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设置燕麦单作、燕麦||大豆、燕麦||赤小豆、燕麦||马铃薯和燕麦||甘薯5个处理,分析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线虫的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筛选出较优的燕麦间作模式。结果表明:相比单作,间作模式在土地利用率和作物总产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中燕麦||马铃薯间作模式最佳,土地当量比(1.36)最高,其次为燕麦||大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1.29。4种燕麦间作模式均显著(P<0.05)降低了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食微线虫相对丰度,优化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燕麦||大豆间作模式下食微线虫比例最高(88.42%),植物寄生线虫比例最低(6.31%),且在多项生态指数中(瓦斯乐斯卡指数、线虫通路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燕麦单作(P<0.05)。而燕麦||赤小豆间作模式下富集指数最高,植食性线虫成熟度指数最低,土壤线虫群落受干扰程度最低。速效钾与线虫通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2**),速效钾含量的提升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分解主要依靠细菌分解途径。综上,间作种植模式可以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产量;燕麦||大豆是该试验条件下最佳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间作模式 土地当量比 线虫群落结构 线虫多样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麦玉复种连作田土壤性状及周年产量对耕作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3 位作者 霍瑞轩 乔月静 郭来春 杨珍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松(SS)、免耕(NT)),副区为4种施肥水平(不施肥对照(CK)、全量化肥(CF)、50%化肥+50%有机肥(OF)、全量有机肥(OM)),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速效养分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后SS、NT处理0~20 cm土壤容重较DT处理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季SS+OF处理下耕层土壤容重为1.13 g/cm^(3),显著低于DT+OF处理。整个周年复种连作体系中,以NT+OM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较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升高7.88百分点;SS+OM处理下土壤的三相比更为理想,三相比偏离值偏低。3种耕作方式下,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大小总体呈现OM>OF>CF>CK的趋势,速效钾含量与施肥方式存在极显著关系,其中CF处理下含量最高;玉米季增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了糯玉米鲜穗产量,但有机肥施用比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SS+OM处理下麦玉周年产量最高,达19145 kg/hm 2。综上,该试验条件下,SS、NT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结合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SS+OM处理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麦玉周年复种连作田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周年产量 耕作措施 施肥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三相比 速效养分
下载PDF
叶喷有机硒对黑糯玉米硒吸收及籽粒花青素和铁锰铜锌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婷苗 詹昕 +4 位作者 陆乃昆 乔月静 陈杰 杨珍平 高志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45-2853,共9页
探索黑糯玉米硒吸收利用和籽粒营养品质对叶面喷施有机硒肥的响应,对生产中合理施用硒肥,进而支撑山西“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品种晋鲜糯8号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1年连续2年在山西晋中黑糯玉米典型种植区... 探索黑糯玉米硒吸收利用和籽粒营养品质对叶面喷施有机硒肥的响应,对生产中合理施用硒肥,进而支撑山西“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品种晋鲜糯8号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1年连续2年在山西晋中黑糯玉米典型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一次喷施不同用量有机硒0、6和12 g Se hm^(-2),以及喷施量12 g Se hm^(-2)条件下分2次喷施,共4个处理,研究叶喷有机硒对黑糯玉米产量、硒吸收利用、籽粒花青素和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硒量和喷硒次数对黑糯玉米鲜食期籽粒产量和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量无影响。相比不喷硒,喷硒可提高鲜食期籽粒和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硒含量、硒积累。喷硒12 g Se hm^(-2)时,籽粒硒含量达到满足人体硒营养需求的最低目标值100μg kg^(–1),增幅最大,介于110~181μg kg^(–1)。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硒积累从高到低依次为叶片、籽粒、茎秆、苞叶、穗轴。喷硒12 g Se hm^(-2),分2次喷施的平均籽粒硒强化指数和籽粒硒回收率分别为6.95(μg kg^(–1))(g hm^(-2))^(–1)和2.4%,优于1次喷施。同时,鲜食期籽粒花青素和铁锰锌含量也最高, 2年平均值分别为209、27.9、15.9和22.8 mg kg^(–1),但各处理间籽粒铜含量无差异。因此,兼顾硒吸收利用和籽粒营养品质同步提升,该区黑糯玉米生产中叶喷有机硒肥用量至少应不低于12 g Se hm^(-2),且分2次喷施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硒肥 黑糯玉米 叶喷 硒含量 花青素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微白黄链霉菌对谷子萌发及拔节期生长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乔美霞 杨珍平 +4 位作者 闫霞 马延玲 刘玉涛 高志强 陈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0-378,共9页
为探究外源放线菌对谷子种子萌发、拔节期植株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一株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为供试菌株,以无菌水为对照,通过培养皿试验分析T4发酵液原液、10、100、1000倍稀释液对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无菌剂添... 为探究外源放线菌对谷子种子萌发、拔节期植株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一株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为供试菌株,以无菌水为对照,通过培养皿试验分析T4发酵液原液、10、100、1000倍稀释液对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无菌剂添加处理作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探究T4活菌制剂包衣和拌土对拔节期谷子植株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T4发酵液处理提高了谷子种子的萌发率,尤其以培养前期的提高幅度较大。T4发酵液的原液、10和100倍稀释液处理使谷子培养24 h后的萌发率与无菌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8、6.7和9.2个百分点,100倍稀释液使谷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胚根长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2个百分点、23.1%和13.4%。盆栽试验中,与无菌剂对照相比,包衣施加T4菌剂处理拔节期谷子地上植株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2.5%和32.7%;根尖数和根分叉数分别增加了90.9%和66.9%;根际细菌(B)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分别增加了95.1%和49.5%;真菌(F)数量减少了52.1%;放线菌(A)与真菌的数量比值(A/F)、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值(B/F)分别增加了98.8%、305.2%;放线菌与细菌的数量比值(A/B)下降了52.6%。相关分析表明,谷子地上植株生物量、根系生物量与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微生物总数、A/F和B/F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1~0.871,P<0.05或0.01),而与真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0.716~-0.738,P<0.05);根尖数、根分叉数与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微生物总数及B/F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90~0.882,P<0.05或0.01),而与A/B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748~-0.810,P<0.05或0.01)。综上,放线菌T4通过刺激谷子种子提早萌发,促进萌发后根系发育、优化根际微生物结构来促进拔节期谷子植株的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谷子高产栽培提供了新思路及有应用价值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谷子 促生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藜麦豆科间作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薛乃雯 刘建霞 +1 位作者 高晶波 杨珍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7,共10页
[目的]明确藜麦与豆科作物的间作效应,指导藜麦生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藜麦、红豆、绿豆、黑豆4种作物单作为对照,设置藜麦/红豆、藜麦/绿豆、藜麦/黑豆3种间作模式,共计7个处理,探究藜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对藜麦产量、植株养分... [目的]明确藜麦与豆科作物的间作效应,指导藜麦生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藜麦、红豆、绿豆、黑豆4种作物单作为对照,设置藜麦/红豆、藜麦/绿豆、藜麦/黑豆3种间作模式,共计7个处理,探究藜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对藜麦产量、植株养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1)藜麦与3种豆科作物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其中藜麦/红豆间作的LER最高为1.52。(2)在藜麦生育期,藜麦/红豆提高了藜麦植株氮磷钾含量。(3)与藜麦单作相比,藜麦苗期间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磷的含量,藜麦/红豆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显著最高;藜麦成熟期间作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全磷的含量,藜麦/绿豆的有效磷和全氮含量显著最高。(4)在藜麦苗期,藜麦/红豆的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显著最高。在藜麦成熟期,与藜麦单作相比,所有间作处理的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藜麦/红豆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最高。(5)回归分析表明,藜麦苗期的土壤磷酸酶活性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藜麦成熟期的氮磷钾养分与大部分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藜麦与3种豆科作物间作对藜麦产量、植株养分、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都有提升,其中藜麦/红豆的提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豆科作物 产量 植株养分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Cd胁迫对5种植物体内Cd积累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珍平 郝教敏 +2 位作者 卜玉山 高志强 苗果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6-192,共7页
以大豆、棉花、曼陀罗、蓖麻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土柱栽培试验,探讨Cd胁迫后,5种植物根系活力与各器官间Cd含量的差异,以及5种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与根际土壤营养含量对Cd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1)5种受污染的植物体Cd富集量超出对照... 以大豆、棉花、曼陀罗、蓖麻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土柱栽培试验,探讨Cd胁迫后,5种植物根系活力与各器官间Cd含量的差异,以及5种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与根际土壤营养含量对Cd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1)5种受污染的植物体Cd富集量超出对照不受污染的植物体达3~7倍之多,但都未达富集临界值100mg/kg。(2)不同植物不同器官Cd运转积累部位不同,以根冠比衡量,蓖麻、玉米、棉花R/S大于1,称作根优势植物;大豆、曼陀罗R/S小于1,称作冠优势植物;棉花R/S近于1,称作冠根均衡植物。5种植物吸收富集最强的前3位植物(大豆、玉米、棉花)都是人工驯化的栽培植物,其吸肥能力强于野生植物的,这种吸肥能力与吸Cd能力是否呈正相关关系,吸肥能力的差异是否可以作为污染土壤利用改良的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3)大豆、曼陀罗茎秆中Cd含量均较根、叶、籽实中的高,考虑到大豆是粮食作物,同时其根部Cd含量仅次于茎的,而曼陀罗作为一种杂草,其地上部Cd转移系数大于1.0,因此,比较供试5种植物,应优先选择曼陀罗用于Cd污染区域的土壤净化。(4)Cd胁迫(5mg/kg)提高了5种植物根系还原TTC强度,抑制了大豆和蓖麻根际土壤多种酶活性,而促进了曼陀罗和玉米根际土壤多种酶活性以及棉花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5种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对Cd反应较不敏感,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对Cd反应较敏感,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Cd的敏感程度因不同植物而异。结果还表明Cd胁迫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供试5种植物根际土壤营养含量。(5)研究为有效开展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镉积累 根系活力 根际土壤酶 根际土壤营养
下载PDF
苜蓿根系生长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杨珍平 郝教敏 +2 位作者 卜玉山 高志强 苗果园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9-496,共8页
为明确苜蓿根系生长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良效应,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根管土柱栽培方法,研究了2~4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0~300cm土层根系生长特点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营养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黄... 为明确苜蓿根系生长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良效应,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根管土柱栽培方法,研究了2~4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0~300cm土层根系生长特点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营养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0~300cm土层的苜蓿根重、根体积、根直径随土层的加深皆符合Y=A.e-BX锥形负指数递减模型;苜蓿根系对土壤的穿孔、切割、挤压作用有利于改善生土的结构;苜蓿发达的根系明显促进了生土根际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的提高及土壤氮素营养与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试验年限内,以4年生苜蓿根际效应更好。本研究结果为苜蓿应用于黄土母质生土地的改良沃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母质生土 苜蓿 根系生长特征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土壤营养
下载PDF
施肥对生土地谷子根苗生长及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杨珍平 张翔宇 苗果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2-808,共7页
以黄土母质性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氮、磷、钾及有机肥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是生土地土壤肥力形成与作物生长发育以及根际土壤酶系统和微生物系统形成的首要原始起动营养元素;(2)含磷的处理组合,谷子幼... 以黄土母质性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氮、磷、钾及有机肥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是生土地土壤肥力形成与作物生长发育以及根际土壤酶系统和微生物系统形成的首要原始起动营养元素;(2)含磷的处理组合,谷子幼苗阶段地上下部生长均明显较不施磷的长势强,而单施氮和钾甚至不及不施肥的对照。氮、磷、钾对谷子根苗生长的影响顺序为磷>氮>钾;(3)进入谷子中后期生长阶段,氮素的作用,特别是氮、磷、钾对谷子株高及地上部干重的综合效果表现明显;(4)产量表现为含磷的处理组合,产量及产量结构均明显提高;(5)单施优质高量的有机肥对生土地根苗生长与产量形成具有当年立竿见影的效果;(6)发达的根系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迅速繁衍,提高了根际土壤酶的活性,有益于促进根-土系统向着熟化方向发展,使生土地上的谷子当年获得正常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生土地 谷子 根苗生长 根际土壤酶 根际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谷类作物生产力与根际土壤营养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珍平 白志明 +1 位作者 张翔宇 苗果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8-705,共8页
连续3年试验研究了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谷类作物生产力与根际土壤营养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生产力增加,强大的根土系统又促进了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及土壤营养的提高。黄土母质生... 连续3年试验研究了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谷类作物生产力与根际土壤营养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生产力增加,强大的根土系统又促进了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及土壤营养的提高。黄土母质生土的熟化利用过程需用地养地相结合,重视生物改土。本研究表明,高粱、玉米均可作为生土改良沃化的先锋作物,高粱根系强壮,入土深,生物量大;而玉米虽根重、最大根长、一级节根数低于高粱,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多,酶活性高。而黍子根系柔弱,根际土壤生物活性较低,与高粱、玉米相比,不宜作为生土改良的先锋谷类作物。黄土母质生土对外源的辅助能(当年施肥)反应十分敏感,施肥的增产效应与土壤培肥都十分显著。黄土母质生土熟化沃化过程既是一个生土培肥改良过程,也是一个物质能量(营养)投入转化过程,并经植物物质生产过程、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过程及土壤生物化学酶系统促进过程三者互动,共同构成根土苗微生物物质能量转化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母质生土 当年施肥 谷类作物 生产力 根际土壤营养 根际土壤微生物 根际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晋中晚熟冬麦区小麦高产群体结构的产量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珍平 周乃健 苗果园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3-66,共4页
针对晋中晚熟冬麦区长期以来生产上存在播量过高、拔节期群体发展过大 ,极易造成倒伏、减产、品质降低和品种退化 ,导致水肥效果不能充分发挥 ,阻碍生产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对晋中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目前大... 针对晋中晚熟冬麦区长期以来生产上存在播量过高、拔节期群体发展过大 ,极易造成倒伏、减产、品质降低和品种退化 ,导致水肥效果不能充分发挥 ,阻碍生产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对晋中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目前大面积中等肥力的耕地上 ,土壤肥力是决定群体产量的首要基本因素。不同肥力应配比不同的群体结构才能有效发挥肥力效果。适宜晋中不同的肥力密度应是“低肥宜密、高肥宜稀、中肥取中”。具体掌握是低肥超常量播种、中肥常量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熟冬麦区 高产群体 产量分析 小麦 群体结构 品种 肥力 密度 晋中地区
下载PDF
山西小麦“纬海”气候区划与瓦尔特气候图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珍平 张爱芝 +1 位作者 周乃健 苗果园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5-340,共6页
针对前人在作物生态分区上普遍采用包括纬度和海拔在内尽可能多的气候因子进行分区研究所存在的繁琐缺点,根据山西南北纬度差异大、多山海拔差异大的地貌特点,仅以纬度和海拔为依据,进行了小麦"纬海"气候区划。结果表明,以纬... 针对前人在作物生态分区上普遍采用包括纬度和海拔在内尽可能多的气候因子进行分区研究所存在的繁琐缺点,根据山西南北纬度差异大、多山海拔差异大的地貌特点,仅以纬度和海拔为依据,进行了小麦"纬海"气候区划。结果表明,以纬度和海拔为依据的分区结果与前人多因子分区结果一致,纬度和海拔与温、光、水等7个气候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回归关系,除海拔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决定系数外,决定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小麦"纬海"区划的基础上,又对每个区的主要气候特征采用瓦尔特水热关联图进行了补充分析,做到宏观分区简便、微观分析细微而特征突出,二者结合,有利于指导生产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小麦 气候区划 瓦尔特气候图
下载PDF
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混作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珍平 郝教敏 苗果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3-227,257,共6页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小麦与豆科牧草、十字花科油菜混作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土壤营养以及小麦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促进了混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小麦与豆科牧草、十字花科油菜混作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土壤营养以及小麦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促进了混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及土壤营养的提高。4种混作处理研究还表明,豌/麦、苜/麦根际土壤综合效应最好,可作为生土改良沃化的先锋混播作物。黄土母质生土对外源的辅助能(当年施肥)反应十分敏感,施肥促进小麦根苗生长效应与土壤培肥效应十分显著。黄土母质生土熟化过程既是一个生土培肥改良过程,也是一个物质能量(营养)投入转化过程,并经作物的光合生产过程、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过程及土壤酶系统活化过程,共同构成根土苗微生物互动的生态系统。该研究为混作复合群体应用于黄土母质生土地的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母质生土 施肥 混作 根际 土壤微生物 土壤营养
下载PDF
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群体模式小麦光合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珍平 周乃健 苗果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78-882,共5页
近年来随着北方晚熟冬麦区育成品种产量结构与株型矮化的转变 ,传统依靠高播量多穗数的栽培方式 ,不能充分发挥新品种的穗重潜力。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特别是有机肥充足的条件下 ,采用矮秆重穗型品种 ,实行半精量播种 ,同样可以获得高产... 近年来随着北方晚熟冬麦区育成品种产量结构与株型矮化的转变 ,传统依靠高播量多穗数的栽培方式 ,不能充分发挥新品种的穗重潜力。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特别是有机肥充足的条件下 ,采用矮秆重穗型品种 ,实行半精量播种 ,同样可以获得高产。其群体具有较高的冠层光合面积与较强的光合能力。优质充足的有机肥有利于促进延长群体光合时间 ,使落黄熟相好 ,可充分发挥个体穗粒重的潜力 ,避免高产群体的早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熟冬麦区 群体模式 群体光合性能
下载PDF
晋中小麦高产群体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珍平 周乃健 苗果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研究表明,晋中小麦不同群体密度、肥力、品种等栽培因素所构成的群体分蘖成穗率可达到30%~35%以上,精播高肥的甚至可达到50%~60%,这正是晋中以后降低播量、采取常量播种与半精播、甚至精播的理论依据。在晋中条件下,不论精播、半精播... 研究表明,晋中小麦不同群体密度、肥力、品种等栽培因素所构成的群体分蘖成穗率可达到30%~35%以上,精播高肥的甚至可达到50%~60%,这正是晋中以后降低播量、采取常量播种与半精播、甚至精播的理论依据。在晋中条件下,不论精播、半精播、常量播、超常量播都可以组成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其中,土壤肥力是决定群体产量的首要基本因素,试验随肥力投资的提高产量显著提高,基础肥力的提高,特别是有机肥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小麦 分蘖消长 成穗规律 密度 土壤肥力 品种 产量 播种 群体结构
下载PDF
晋中高产小麦群体结构的研究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珍平 贾志红 +1 位作者 周乃健 苗果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本试验以重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为材料 ,从不同群体对养分的消耗、能量的利用以及经济效益入手来分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结果表明 ,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中高肥力麦田上 ,适当降低播种密度 ,以常量或精量播种 ,采用高光效的重穗型品种... 本试验以重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为材料 ,从不同群体对养分的消耗、能量的利用以及经济效益入手来分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结果表明 ,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中高肥力麦田上 ,适当降低播种密度 ,以常量或精量播种 ,采用高光效的重穗型品种可以获得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 密度 品种 养分消耗 能量利用率 经济效益 小麦 高产群体结构 晋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OBE和PBL理念的教学科研耕读教育模式构建——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珍平 薛建福 +1 位作者 任爱霞 高志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46期33-36,共4页
教学科研一体化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农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一种价值范式,即知识传授、能力塑造、素质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响应新农科新使命及学校“立德树人、强农兴... 教学科研一体化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农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一种价值范式,即知识传授、能力塑造、素质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响应新农科新使命及学校“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办学理念,聚焦“以生为本”核心,提出基于OBE和PBL理念的“224”三段式教学科研一体化耕读教育模式,即激发科研兴趣(2学期)、加深培养科研兴趣(2学期)、落实完成科研选题(4学期)。该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 PBL 教学科研一体化 耕读教育
下载PDF
四种谷类作物次生节根群空间分布特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珍平 苗果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37-142,共6页
为丰富根系研究领域,补充小杂粮作物根系研究空白,试验采用普通盆栽、网隔盆栽与田间土钻取根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相对相同条件下,玉米、高粱、谷子和黍子4种谷类作物次生节根群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4种谷类作物次生节根的空间分布... 为丰富根系研究领域,补充小杂粮作物根系研究空白,试验采用普通盆栽、网隔盆栽与田间土钻取根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相对相同条件下,玉米、高粱、谷子和黍子4种谷类作物次生节根群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4种谷类作物次生节根的空间分布较类似:①以根轴为圆心,4种作物从根轴向各个方位伸展的次生节根长度近似相等,均在20 cm左右;向各个方位伸展的根数亦近似相等;次生节根与种子根的夹角普遍扩大。②根轴根重垂直分布与行间根重垂直分布均符合Y=A.e-BX的锥形负指数递减模型;③将4种作物根群特点作聚类分析表明,在2.0954的距离上,玉米和高粱根系特点相近;在3.9383的距离上,谷子和黍子根系特点也相近;在5.57的距离上,4种谷类作物根系特点皆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类作物 次生节根群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的蓄水增产效应 被引量:53
20
作者 孙敏 温斐斐 +7 位作者 高志强 任爱霞 邓妍 赵维峰 赵红梅 杨珍平 郝兴宇 苗果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59-1469,共11页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的技术途径,2009-2012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和深松处理播种...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的技术途径,2009-2012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和深松处理播种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增加,枯水年增加63~91 mm,平水年增加41~70 mm,丰水年增加54~74 mm,尤其在枯水年和丰水年生育后期蓄水效果仍显著,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显著提高,枯水年提高147%~205%。深翻和深松处理在枯水年和丰水年可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吸收300 cm土层土壤水分,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尤其在枯水年产量提高34%~45%。在平水年,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且在平水年和丰水年深翻和深松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影响最大。深翻和深松处理后降水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耕作条件下,穗数与播种至拔节期120~180 cm、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减少量关系密切,穗粒数与播种至拔节期60~120 cm土层关系密切,产量与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开花至成熟期120~180 cm土层关系密切。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或深松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改善底墒,尤其枯水年的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促进小麦向深层吸收土壤水分,优化产量构成,实现增产。在枯水年和平水年,以休闲期深翻效果较好,在丰水年以休闲期深松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型 旱地小麦 深翻和深松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