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心率前后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赵德春 余可斌 +3 位作者 刘嘉 杨璐希 朱琪 潘志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心率前后门控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患者135例,其中行前门控扫描(即前瞻性心电门控)66例(前门控组),根据患者心率分为≤80次/min(前门控低心率亚组,39... 目的:分析不同心率前后门控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患者135例,其中行前门控扫描(即前瞻性心电门控)66例(前门控组),根据患者心率分为≤80次/min(前门控低心率亚组,39例)与>80次/min组(前门控高心率亚组,27例);行后门控扫描(即回顾性心电门控)69例(后门控组),其中心率≤80次/min者45例(后门控低心率亚组),>80次/min者24例(后门控高心率亚组);比较4组基线资料、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差异,分别分析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中图像质量与心率、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前门控低心率亚组与后门控低心率亚组的心率均低于前门控高心率亚组与后门控高心率亚组(P<0.05),4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心率亚组CTDIvol、DLP、ED均显著低于前门控高心率亚组及后门控低心率亚组、后门控高心率亚组(P<0.05),前门控高心率亚组则均低于后门控低心率亚组及后门控高心率亚组(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中,受检者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CTDIvol、DLP、E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主观与客观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无关,前门控扫描较后门控扫描可降低辐射剂量,且保证图像质量,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心率患者同样适用,且能降低辐射剂量水平,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螺旋CT 前瞻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心电门控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超早期ONFH股骨头微环境变化的CT与MR定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璐希 黄雨 +8 位作者 刘中财 喻钧伦 李卓 王竹 郑永基 杨茹 胡富碧 唐曦 吴少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研究超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CT与MR定量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30只建立ONFH模型,15只用作对照,各组分成5批次(造模后5、7、9、11、13d)行股骨头Micro-CT、MR T2mapping与T2~*mapping扫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 目的研究超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CT与MR定量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30只建立ONFH模型,15只用作对照,各组分成5批次(造模后5、7、9、11、13d)行股骨头Micro-CT、MR T2mapping与T2~*mapping扫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两种技术所获参数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实验组第5天时T2值、T2~*值减低最明显,之后逐步升高,第13天仍低于对照组(P<0.05);BMD、Tb.Th逐渐降低,Tb.Sp、Tb.N则逐渐增高,其中,Tb.Sp、BMD、Tb.Th、Tb.N最早呈现显著性变化的时间分别为5、7、9d(P<0.05)。两种技术测量指标分析显示,Tb.Sp与T2值、T2~*值多数观察时间点呈正相关关系,Tb.Th与T2值、T2~*值则多呈负相关关系。实验组第13天的空骨陷窝率>40%。结论 MR T2mapping、T2starmapping技术可敏感探知ONFH骨髓的变化,可先于CT定量技术预测ONFH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 超早期 CT MR 定量研究
下载PDF
造模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质结构动态变化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璐希 吴少平 +7 位作者 黄雨 郑永基 王竹 李卓 刘中财 唐曦 喻钧伦 潘志华 《西部医学》 2021年第4期506-510,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2周之内局部骨质结构影像学与组织学变化,分析股骨头骺上区、骺下区及小转子的变化有无一致性。方法45只普通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30),实验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 目的动态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2周之内局部骨质结构影像学与组织学变化,分析股骨头骺上区、骺下区及小转子的变化有无一致性。方法45只普通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30),实验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后第5、7、9、11、13 d分批行CT、MRI、Micro-CT与组织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其在骺上区、骺下区与小转子等不同部位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常规CT及MRI检查股骨头形态、密度/信号等未见异常改变;Micro-CT见骺上区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步出现骨小梁变细、稀疏、部分断裂和骨小梁间距增宽,第9 d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骺下区及小转子的改变不明显。组织学检查见实验组随造模时间延长,骺上区脂肪细胞增大,骨小梁变稀疏,部分断裂,空骨陷窝增多,髓腔内可伴发出血;骺下区及小转子骨小梁清晰整齐,未见空骨陷窝及髓腔内出血。结论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局部骨质结构呈现逐步加重的疏松变化趋势,主要发生部位为骺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早期 微型CT 骺上区 骺下区 小转子
下载PDF
CTA用于兔盆部血管观察的方法与价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雨 喻均伦 +4 位作者 刘中财 李卓 杨璐希 唐曦 吴少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 探讨CTA技术用于兔盆部血管观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只2.5~3月龄ONFH模型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建模第48h行左侧股骨头14W、1000次ESW冲击。两组兔于第3w末麻醉,经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途径灌注肝素生理盐... 目的 探讨CTA技术用于兔盆部血管观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只2.5~3月龄ONFH模型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建模第48h行左侧股骨头14W、1000次ESW冲击。两组兔于第3w末麻醉,经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途径灌注肝素生理盐水后注入10ml碘佛醇(320mg I/ml),以成人脊柱序列扫描盆部,行盆部血管MIP、VR技术重建后的观察分析。结果 实验获取的15例CTA资料中,13例图像清晰,9例见气泡进入,1例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漏。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动脉显示率均为100%;荐中动脉显示率为93.33%;旋外动脉、股深动脉、髂腰动脉、闭孔动脉、脐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6.67%、93.33%、86.67%、83.33%、60%,直肠后动脉和阴内动脉显示率分别为70%、40%。两组兔MIP所见股骨头区微小血管总数多于VR所见(P〈0.05);实验组兔左侧股骨头区微小血管数量少于右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实验所用CTA方法可清晰显示兔盆部各级动脉分支,MIP与VR联合用于兔股骨头区微小血管观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 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激素联合脂多糖诱导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兔的骨质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喻钧伦 唐曦 +2 位作者 黄雨 杨璐希 吴少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4518-4522,共5页
背景:前期研究采用激素联合脂多糖已成功构建股骨头缺血坏死兔模型。目的:进一步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激素联合脂多糖改良技术建立激素... 背景:前期研究采用激素联合脂多糖已成功构建股骨头缺血坏死兔模型。目的:进一步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激素联合脂多糖改良技术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兔模型,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饲养条件不变。建模完成后,分别于第5,10,15,20天进行股骨头多层螺旋CT、显微CT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观察股骨头结构,骨小梁形态、分布,测定骨质密度及空骨陷窝率。结果与结论:(1)影像学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兔股骨头形态完整,关节面光滑,第15,20天实验组股骨头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分布稀疏,间距增宽,不连续,骨矿物质密度、组织矿物质密度、骨体积分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空骨陷窝和脂肪细胞不断增多,骨细胞和造血细胞逐渐减少,第15,20天空骨陷窝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结果说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股骨头内骨细胞坏死增多,伴骨小梁微细骨折发生,导致骨质密度减低,最终可造成骨重塑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脂多糖 显微CT 微细骨折 骨密度 骨松质
下载PDF
人坐骨肛管横隔CT的解剖学特点
6
作者 刘中财 王磊 +2 位作者 李卓 杨璐希 吴少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6-799,共4页
目的 探讨坐骨肛管横隔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非肛区疾患就诊者盆部CT图像,行1. 5 mm薄层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合适的窗技术下观察坐骨肛管横隔及其邻近脂肪组织的CT表现。结果坐骨肛管横隔上方脂肪组织密度低于下方,两... 目的 探讨坐骨肛管横隔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非肛区疾患就诊者盆部CT图像,行1. 5 mm薄层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合适的窗技术下观察坐骨肛管横隔及其邻近脂肪组织的CT表现。结果坐骨肛管横隔上方脂肪组织密度低于下方,两者间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女性比较,男性的下方肛管皮下间隙脂肪组织密度更高,导致上、下方脂肪组织密度差异肉眼可辨识的比例(88. 37%)高于女性(38. 37%),该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坐骨肛管横隔CT直接显影率约23. 26%,呈较对称线型全程、线型部分或分枝型软组织密度影,由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之间发出,走向坐骨结节。统计直接显影者的最大厚径,左、右侧均值分别为(2. 50±0. 46) mm、(2. 89±0. 78) mm,其中男性与女性双侧厚度均值分别为(2. 71±0. 43) mm、(2. 69±0. 44) mm。结论 依据CT图像上坐骨肛管横隔上方坐骨直肠间隙与下方肛区皮下间隙脂肪密度差异,可以判定其位置,部分人可在CT上直接显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肛管横隔 解剖学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