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一低透气性煤层水耦合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韩希伟 韩言宁 +1 位作者 杨聿强 伊嘉辉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03-106,111,共5页
为解决单一低透气性煤层瓦斯透气性差、抽采困难、传统爆破方式增透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采用水耦合装药替代空气不耦合的方式。通过ANSYS/LS-DYNA软件建立水耦合装药深孔预裂爆破模型,分析水耦合装药方式爆破后应力波传递和裂隙的延伸效... 为解决单一低透气性煤层瓦斯透气性差、抽采困难、传统爆破方式增透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采用水耦合装药替代空气不耦合的方式。通过ANSYS/LS-DYNA软件建立水耦合装药深孔预裂爆破模型,分析水耦合装药方式爆破后应力波传递和裂隙的延伸效果,得出了水耦合装药方式能够更好的传递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河南省新郑煤电有限责任公司14207下底抽巷开展水耦合深孔预裂爆破试验,爆破致裂后,煤层瓦斯浓度和标态瓦斯纯流量都有提高,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互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的增加煤层的透气性,改善单一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气性煤层 瓦斯抽采 预裂爆破 数值模拟 水介质
下载PDF
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5 位作者 赵国华 颜照坤 周荣军 郑立龙 闫亮 杨聿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显著,缩短量为7.2 km,缩短率约为30%;(2)熊坡背斜隆起于(1.0±0.2)MaB.P.之后,且中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使背斜两侧第四系厚度产生明显差异;(3)蒲江-新津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明显且小震频繁,曾有Ms=5.0~5.9的地震历史记录;(4)来自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挤压应力以及断层-滑脱作用是形成熊坡背斜的主要应力机制。熊坡背斜并非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而是由于断裂活动时发生快速抬升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背斜 断层传播褶皱 成因机制 构造特征 前陆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5 位作者 周荣军 颜照坤 闫亮 郑立龙 杨聿强 任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应用活动褶皱及"褶皱地震"的相关理论,初步分析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芦山地震为典型的褶皱地震,发震断裂为前山或山前带一隐伏断裂。构造挤压产生的地壳缩短大部分被褶皱构造吸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具有活褶皱-逆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逆冲作用正向四川盆地内部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南段 褶皱地震 隐伏断裂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文家沟地表侵蚀及地貌演化约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立龙 李勇 +5 位作者 赵国华 任聪 颜照坤 闫亮 李敬波 杨聿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5-80,共6页
结合野外资料,利用GIS技术,提取了绵远河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地貌参数,对绵远河流域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的文家沟滑坡、泥石流为例,对该区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 结合野外资料,利用GIS技术,提取了绵远河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地貌参数,对绵远河流域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的文家沟滑坡、泥石流为例,对该区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文家沟地处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北川断裂带(主断裂带)在其北西侧约3.6 km的地方切过,为引发滑坡提供了构造条件;地震之前,文家沟近百年内未发生过滑坡、崩塌;地震之后,触发了体积约为2 750×104m3的初始滑坡体,最终滑坡体堆积物多达5 000×104m3,是汶川地震中的第二大滑坡;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文家沟先后发生了5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灾害,累积泥石流量达557×104m3,表明约有11%的震后滑坡转化为泥石流;汶川地震造成了文家沟约1 952.5×104m3的同震抬升量,而震后滑坡体堆积量约为5 000×104m3,说明震后的滑坡量远大于同震抬升量,山体平均海拔被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构造抬升 同震滑坡 绵远河 文家沟
下载PDF
小集地区孔一段枣Ⅲ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5
作者 杨聿强 葛维 孙宝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第34期96-97,共2页
小集地区位于黄骅坳陷孔店构造带的南端小集构造带上。通过岩心、测井、单井沉积相分析等方面对该区孔一段枣Ⅲ油层组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可确定该区枣Ⅲ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局部发育冲积平原。冲积扇相中共识别出三种沉积亚相(冲积... 小集地区位于黄骅坳陷孔店构造带的南端小集构造带上。通过岩心、测井、单井沉积相分析等方面对该区孔一段枣Ⅲ油层组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可确定该区枣Ⅲ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局部发育冲积平原。冲积扇相中共识别出三种沉积亚相(冲积扇扇根亚相、冲积扇扇中亚相、冲积扇扇端亚相),三种沉积微相(辫状河道、片泛、砂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相 沉积特征 孔一段枣Ⅲ油层组 小集地区
下载PDF
南皮斜坡孔二段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永梅 杨聿强 郑立龙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第2期32-33,共2页
为揭示南皮斜坡孔二2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利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测试资料,对目的层的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在研究区划分出2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划分出分流河道、分流河... 为揭示南皮斜坡孔二2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利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测试资料,对目的层的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在研究区划分出2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划分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六种沉积微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皮斜坡 孔二2油层组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