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评估初探
1
作者 姚明 杨英麦 +2 位作者 董立羚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8期966-971,共6页
目的沟通技能是神经科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现况,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提升方式。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5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年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 目的沟通技能是神经科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现况,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提升方式。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5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年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考核时,同期采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set elicit give understand end,SEGUE)量表评估其医患沟通能力,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问诊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及“结束问诊”,共计25分。分析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常见薄弱环节、表现方式,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提升措施。结果25名住院医师均接受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平均分为(20.78±3.85)分,不同性别住院医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1±3.68)分vs.(20.50±4.29)分,P=0.86]。各评估维度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问诊准备”“理解患者”“信息收集”“信息给予”及“结束问诊”。其中,“进一步说明下一步诊疗方案”单项得分最低,“询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探讨”和“解释诊断性操作的理论依据”两项得分也较低。按照住院医师入职年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虽然随着入职年限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各组间不足之处相仿。结论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存在欠缺,且这种不足并未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得到显著提高。提高神经科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需要持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还要积极倡导开设系统、专业的医患沟通培训课程,从医疗技术和沟通技术两方面提高医患沟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医患沟通能力 神经科 现况调查 改进措施
下载PDF
特发性震颤患者NOTCH2NLC基因动态突变筛查
2
作者 张忻怡 赵熙萌 +4 位作者 杨英麦 万新华 崔丽英 张学 柳青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12期1778-1783,共6页
目的对110例特发性震颤(ET)患者进行致病基因变异鉴定。方法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1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三引物PCR(TP-PCR)对ET患者进行NOTCH2NLC动态突变检测,由于ET与多... 目的对110例特发性震颤(ET)患者进行致病基因变异鉴定。方法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1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三引物PCR(TP-PCR)对ET患者进行NOTCH2NLC动态突变检测,由于ET与多种神经变性病机制相关,因此通过定制的二代测序筛查子组(panel)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基因的罕见变异进行筛查。结果在110例ET患者队列和187名匹配的对照个体中,ET患者组发病年龄为(36.30±17.64)岁,有家族病史者占74.8%。未发现NOTCH2NLC异常三核苷酸重复扩增,ET患者(GGC)n重复次数在10~47(平均18.6±5.4)次内。变异负荷分析显示ET与PLA2G6罕见变异有相关性;在4例PLA2G6患者中发现了3个罕见的意义未明变异。结论NOTCH2NLC动态突变在ET患者中罕见,提示需要筛选ET多重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NOTCH2NLC 遗传筛查
下载PDF
肉毒毒素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杨英麦 万新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3-50,共8页
肉毒毒素(BTX)为革兰阳性厌氧芽胞肉毒梭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根据其毒性和抗原属性不同共分为A~G7种血清类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 运动障碍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抽搐、意识障碍
4
作者 杨英麦 关鸿志 +2 位作者 李毅 崔丽英 陈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6岁。主诉抽搐、意识障碍2d,于2008年4月29日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2d前在田间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后20min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双眼发直,呼之不应,伴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清醒后烦躁、间断喊叫,不识家...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6岁。主诉抽搐、意识障碍2d,于2008年4月29日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2d前在田间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后20min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双眼发直,呼之不应,伴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清醒后烦躁、间断喊叫,不识家人,问话不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变病 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系统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神经影像辅助下双侧大脑前动脉分布区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研究—附4例病例报道 被引量:7
5
作者 乔雷 彭斌 +3 位作者 徐蔚海 杨英麦 倪俊 冯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借助现代神经影像方法探讨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分布区梗死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MRI、MRA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 目的借助现代神经影像方法探讨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分布区梗死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MRI、MRA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动脉硬化及血管变异是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因。发病机制包括颈内动脉到ACA的栓塞、动脉到动脉的栓塞等。血管变异包括双侧ACA共干、一侧ACA发育异常或闭塞等。结论脑血管影像分析有助于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大脑前动脉分布区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机制
下载PDF
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 被引量:2
6
作者 牛婧雯 关鸿志 +3 位作者 杨英麦 刘明生 彭斌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11-314,共4页
患者女性,50岁,主因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外侧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以忍受,伴左前臂外侧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麻... 患者女性,50岁,主因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外侧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以忍受,伴左前臂外侧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否认肢体无力,自行服用“止痛片”后疼痛缓解,但左上肢疼痛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凌燕 万新华 +2 位作者 王琳 徐蔚海 杨英麦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例有共济失调。患者均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全部患者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HSP-TCC作为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一种,临床上以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和薄胼胝体为特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薄胼胝体 临床
下载PDF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强 周祥琴 +1 位作者 鲁重美 杨英麦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神经系统损害这一戊肝病毒感染少见肝外表现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发急性颈神经根炎病例,并检索1995-2006年国内外报道的戊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神经... 目的总结分析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神经系统损害这一戊肝病毒感染少见肝外表现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发急性颈神经根炎病例,并检索1995-2006年国内外报道的戊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10例,进行总结。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36.1岁;吉兰-巴雷综合征(GBS)5例,脑膜脑炎2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Bell麻痹1例,急性颈神经根炎1例。除脑膜脑炎外,前驱感染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平均间隔13.1d,平均16.3d达高峰。所有患者均有急性病毒性肝炎表现,肝功能平均在5.7周内恢复正常。5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或静脉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治疗,其余均行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9/11)神经系统症状可完全恢复,平均病程7.3周。结论神经系统损害可能是急性戊型肝炎的肝外表现之一,多为自限性,合并神经系统表现的HEV感染的病程相对单纯肝脏受累病程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急性颈神经根炎 神经系统表现
原文传递
双下肢无力 麻木 疼痛
9
作者 马凌燕 杨英麦 +1 位作者 彭斌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979-982,共4页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0岁。因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1周,于2013年6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2013年6月12日)行走时右下肢突然失去感觉,无麻木、疼痛感,不能抬腿行走,但左下肢运动、感觉正常,可单腿跳,原地站立约1 min后恢复正常,并可...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0岁。因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1周,于2013年6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2013年6月12日)行走时右下肢突然失去感觉,无麻木、疼痛感,不能抬腿行走,但左下肢运动、感觉正常,可单腿跳,原地站立约1 min后恢复正常,并可正常行走;此后逐渐出现双侧小腿疼痛,伴持续性肌无力,但双腿尚可抬起。次日(2013年6月13日)晨起双侧小腿仍感疼痛,伴双侧足底麻木、踩棉花感,自觉足底变厚;并出现双膝以下发凉,疼痛、麻木感不固定,时左时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 神经炎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鼻窦炎 哮喘 糖皮质激素类 病例报告
下载PDF
8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10
作者 柳青 郭夏楠 +9 位作者 崔博 周祥琴 卢强 杨英麦 王含 黄颜 万新华 彭斌 张学 崔丽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婴儿痉挛及手足徐动症(ICCA)患者PRRT2突变分布、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收集我中心诊断家族性或散发性PKD/ICCA患者共89例,应用Sanger测序筛查PRRT2编码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新突变在...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婴儿痉挛及手足徐动症(ICCA)患者PRRT2突变分布、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收集我中心诊断家族性或散发性PKD/ICCA患者共89例,应用Sanger测序筛查PRRT2编码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新突变在父母DNA和164例正常对照DNA中验证。结果本组病例男女比例3∶1,家族性PKD/ICCA占31.5%。共37.1%(33人)查到PRRT2突变,c.649dup C(p.R217Pfs*8)占全部突变的69.7%;在1例散发PKD发现一个新突变,c.959C>T(p.A320V)。PRRT2突变组平均起病年龄(11.52±4.17)岁,无突变组(14.34±3.55)岁,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5),发作时间和发作时症状分布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649dup C突变是中国汉族PKD/ICCA患者最常见突变;发现的一个新突变扩大了PRRT2突变谱;PRRT2突变患者平均起病年龄较无突变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PRRT2 婴儿痉挛及手足徐动症 突变 基因型-表型
下载PDF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11
作者 王琳 马凌燕 +1 位作者 杨英麦 万新华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 分析DYT1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9-06-2012-12收治的经基因检查证实的18例DYT1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资料,并与10例DYT6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8例DYT1型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男11例,女7... 目的 分析DYT1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9-06-2012-12收治的经基因检查证实的18例DYT1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资料,并与10例DYT6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8例DYT1型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男11例,女7例,起病年龄5~40岁,平均(15.6±9.0)岁,有8例患者有家族史.肢体(61.1%)是最常见的起病部位,上肢较下肢多见,其次是颈部(33.3%).最常受累部位为上肢(36.8%)、颈部(24.6%)和下肢(22.8%),头面部几乎无影响,表现为节段型(50.0%)或全身型(38.9%)肌张力障碍.以肢体起病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11.5±5.1)岁,低于以颈部起病患者的(25.0±8.5)岁(P<0.01).肢体起病的患者进展成为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比例(46.4%)高于以颈部起病的患者(16.7%).与DYT6型肌张力障碍相比,DYT1型的起病年龄小于DYT6型(20.8岁)[(15.6±9.0)岁比(20.8±7.7)岁],二者均以早发型肌张力障碍为主,颈部和上肢都是最初起病和最常受累的部位,但在起病部位上,DYT6型的患者以颈部起病更为多见(70.0%),主要影响颈部和上肢,躯干和下肢不受累.同时,颅段的症状如眼睑痉挛和构音不清发生率高,病变分布为节段型(60.0%)和局灶型(40.0%),没有全身型肌张力障碍.DYT1型和DYT6型肌张力障碍在病变累及部位和分布类型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9).结论 DYT1型肌张力障碍以早发节段型或全身型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肢体是最常见的起病部位,上肢较下肢多见,其次是颈部.上肢、颈部和下肢是最常受累的部位.DYT1型和DYT6型肌张力障碍在病变累及部位和分布类型上存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T1 DYT6 张力障碍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应用标准化视频对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量表评估的可靠性研究
12
作者 张梦雨 王琳 +7 位作者 杨英麦 乔雷 郭毅 郭丽娜 纪蒙 苗素华 殷飞 万新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全身型、颅颈段肌张力障碍标准化视频进行肌张力障碍量表评分的可靠性。方法来自国内不同医院的5位运动障碍病专科医生针对12例肌张力障碍患者(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各4例)的标准化视频,分别进行... 目的探讨应用全身型、颅颈段肌张力障碍标准化视频进行肌张力障碍量表评分的可靠性。方法来自国内不同医院的5位运动障碍病专科医生针对12例肌张力障碍患者(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各4例)的标准化视频,分别进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BFMDRS)、Jankovic评分量表(JRS)、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分,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计算各量表总分及各分项的评估者间一致性及评估者内部一致性。结果BFMDRS、JRS、TWSTRS量表的评估者间一致性ICC值分别为0.96、0.91、0.92;评估者内部一致性ICC值分别为0.97、0.94、0.99。三种量表的评估者间一致性及评估者内部一致性均达到优秀标准。结论应用标准化视频进行BFMDRS、JRS、TWSTRS量表评分具有良好的评估者间一致性及评估者内部一致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视频 肌张力障碍 评分量表 可靠性
下载PDF
阵发性腰痛2年 双下肢疼痛2个月
13
作者 朱杰 蔡宾 +6 位作者 袁晶 杨英麦 关鸿志 吴双 丁青云 彭斌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3,共3页
患者女性,44岁,公务员,因阵发性腰痛2年、双下肢疼痛2个月,于2018年6月25日入院。患者2年前(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腰痛,疼痛剧烈,均发生于夜间睡眠期,发作频率2~3次,晚,持续时间约30 min,起床活动后可改善,视觉模拟评分(VAS)1... 患者女性,44岁,公务员,因阵发性腰痛2年、双下肢疼痛2个月,于2018年6月25日入院。患者2年前(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腰痛,疼痛剧烈,均发生于夜间睡眠期,发作频率2~3次,晚,持续时间约30 min,起床活动后可改善,视觉模拟评分(VAS)10分,不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无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骶髂关节炎”,予针灸治疗1~2个月后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萨克综合征 钾通道 电压门控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头痛
14
作者 郑博文 杨英麦 +3 位作者 刘彩燕 高山 高晶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60-364,共5页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6个月,发作性头痛2月余,于2013年8月16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2013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共发作10次,未予处理。2个月前(2013年5...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6个月,发作性头痛2月余,于2013年8月16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2013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共发作10次,未予处理。2个月前(2013年5月27日)出现右眼黑影伴右侧头部闷痛,约4h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持续12h后自行缓解,尺侧两手指轻度麻木。病程中无复视,无视力、视野改变。至当地医院就诊(2013年6月),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中枢神经系统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
15
作者 班瑞 关鸿志 +4 位作者 黄欣莹 杨洵哲 杨英麦 陈思娴 朱以诚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受累和腺体外受累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而干燥综合征相关性无菌性脑膜炎(SS-AM)病例相对罕见。文中报道1例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的反复发作性无菌性脑膜炎伴白细胞减低和轻度贫血患者,经泼尼松...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受累和腺体外受累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而干燥综合征相关性无菌性脑膜炎(SS-AM)病例相对罕见。文中报道1例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的反复发作性无菌性脑膜炎伴白细胞减低和轻度贫血患者,经泼尼松和羟氯喹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SS-AM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 脑膜炎 无菌性 白细胞减少 贫血
原文传递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的长期随访研究
16
作者 张梦雨 王琳 +4 位作者 杨英麦 乔雷 戴毅 郭毅 万新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2-1118,共7页
目的总结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特点,探讨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术对该疾病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例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者进行基... 目的总结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特点,探讨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术对该疾病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例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归纳其基因型、表现型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及术后5年进行长期随访,采用统一亨廷顿病评定量表(UHDRS)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长期疗效。结果7例患者以口-舌-面舞蹈症、肢体舞蹈症、肌张力障碍及构音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VPS13A基因致病变异,但变异类型各不相同。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前UHDRS的运动评分为(37.00±16.68)分,术后1年的运动评分为(19.67±5.99)分,平均改善46.8%(t=5.20,P=0.003);术后3年的运动评分为(23.86±8.99)分,平均改善35.5%(t=3.08,P=0.022);术后5年的运动评分为(29.00±14.97)分,平均改善21.6%(t=1.41,P=0.217)。患者的症状以肢体舞蹈症及口-舌-面舞蹈症的改善最为显著。在术后5年随访时发现,分别有3例(3/7)患者再次出现严重的肌张力障碍,4例(4/7)再次出现行走困难,患者的构音障碍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结论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一致,但基因变异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对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有效,但长期疗效随病情进展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苍白球 脑深部电刺激 预后 基因型 表现型
原文传递
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安全性和疗效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英麦 梁琪 +19 位作者 万新华 王琳 陈苏玲 吴强 张雪平 于生元 商慧芳 胡兴越 卢家红 陶恩祥 聂志余 潘旭东 唐荣华 张宝荣 陈军 谭红愉 董红娟 励建安 罗蔚锋 姚晨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5-363,共9页
目的 评价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200 U注射剂量(如合并拇指肌张力障碍的受试者注射240 U)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来自2014年9月... 目的 评价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200 U注射剂量(如合并拇指肌张力障碍的受试者注射240 U)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的15家临床中心)签署知情同意后书后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按2∶1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给予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200 U或240 U,n=118)和对照组(辅料成分,不含A型肉毒毒素,n=60).试验分2个阶段:核心试验(1周筛选期、12周双盲治疗期);扩展试验(对核心阶段的两组患者序贯进行开放治疗,观察期6周).受试者在注射后第1、4、6、8、12、16、18周来院随访,并对患者腕部屈肌、四指屈肌、拇指屈肌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功能残疾量表、总体评估量表评分.主要疗效指标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第6周时的M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结果 (1)主要疗效指标显示,试验组治疗第6周腕屈肌肌张力MAS评分较基线变化-1.00(-2.00,-1.00)分,对照组较基线变化0.00(-0.5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18,P<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安全性结果显示:核心阶段:试验组有10例发生1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7%(10/118),对照组有3例发生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3/60),全部为轻到中度不良反应,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扩展阶段:3例患者发生4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3/154),严重程度全为轻度,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英麦 钱敏 +6 位作者 郝红林 魏妍平 刘彩燕 柳青 沈航 刘智 万新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进行病因分析,以便对该罕见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病因干预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病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进行病因分析,以便对该罕见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病因干预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病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最终共收集7例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岁(41~58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7例)、走路不稳(7例)及锥体束征(7例),其他包括头晕(6例)、大小便障碍(5例)、头痛(3例)、复视(2例)、认知障碍(1例)等。头颅及脊髓磁共振检查发现7例患者均可见小脑、脑干、颈髓或颅颈交界周边T2低信号影,大多合并颈髓、胸髓甚至腰髓表面T2低信号影。其中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2*较常规T2序列低信号更明显。7例患者均有小脑萎缩。可能的病因诊断为可疑外伤史(3例);影像学发现椎管内积液(3例),提示硬膜缺损,其中1例椎管内积液患者合并骶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伴有可能导致硬膜缺损的脊椎退变。预后随访结果显示2例失访,其余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加重。结论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为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展的听力下降、共济失调及双侧锥体束征三联征,需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尤其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鉴别。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较为特异,T2*梯度回波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敏感度较高。各种病因导致的硬膜缺损为该病最常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表面铁沉积症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副肿瘤神经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乔雷 关鸿志 +8 位作者 任海涛 刘智 姚明 杨英麦 赵燕环 李红芳 彭斌 朱以诚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69-774,共6页
目的 探讨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2-2015年急性或亚急性临床表现怀疑副肿瘤神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抗amphiphysin抗体检测,对其中抗amphiphysin... 目的 探讨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2-2015年急性或亚急性临床表现怀疑副肿瘤神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抗amphiphysin抗体检测,对其中抗amphiphysin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在15000例患者中检测出抗amphiphysin抗体阳性患者13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4岁。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边缘系统脑炎4例,周围神经病3例,僵人综合征2例,亚急性小脑变性、脑干脑炎合并斜视性眼阵挛、自主神经障碍、肌阵挛各1例,4例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发现恶性肿瘤6例(6/13):5例小细胞肺癌,1例乳腺癌。6例(6/13)合并其他抗体阳性。所有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在肿瘤诊断之前出现,自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到检出肿瘤时间平均13.83周,没有检测到恶性肿瘤的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2个月。7例接受免疫治疗,5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例治疗前后无变化,1例复发进展。结论抗amphiphysin抗体相关的神经综合征有一个相对广泛的临床疾病谱,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是非僵人综合征,部分患者与肿瘤相关,免疫治疗可能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PHYSIN 自身抗体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
原文传递
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汪晓楠 万新华 +1 位作者 王琳 杨英麦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5-399,共5页
目的 探讨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作用强度.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BEB患者100例,可合并相邻部位的肌张力障... 目的 探讨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作用强度.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BEB患者100例,可合并相邻部位的肌张力障碍.对照组来自同期神经科门诊就诊的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100例以及健康对照40名,男女比例与病例组匹配,无锥体外系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社会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既往病史.数据录入SPSS 11.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眼病(OR=5.818,95% CI 2.510~13.486)、焦虑(OR=3.433,95% CI 1.548~7.610)、抑郁(OR=2.894,95% CI 1.091~7.681)与BEB呈显著正相关,饮用咖啡(OR=0.251,95% CI 0.080~0.784)与BEB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眼疾、焦虑、抑郁可能是BEB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过性意识障碍的头面部外伤史与BEB有一定的相关性;咖啡饮用史可能是BEB的保护因素.局部损伤及精神因素作为BEB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比遗传因素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痉挛 危险因素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