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韦艳 李爱琴 +5 位作者 赵鹏 杨长宝 晋辉 毋领娟 柴文文 郑海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拟行PCI,于PCI术前、术中及术后依次行IVUS和OCT检测,获取两组图像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拟行PCI,于PCI术前、术中及术后依次行IVUS和OCT检测,获取两组图像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病变管径相关参数及并发症。结果 术前OCT脂质斑块、纤维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IVUS,混合斑块、斑块侵蚀及斑块破裂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IVUS(均P<0.05);支架植入后,OCT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支架内残余血栓及支架内斑块脱垂检出率均明显高于IVUS(均P<0.05);术后12个月,OCT晚期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及支架内斑块/血栓脱垂检出率均明显高于IVUS(均P<0.05)。结论 OCT和IVUS均可用于指导PCI术,OCT对术前斑块性质(斑块侵蚀、斑块破裂、红、白血栓)及术后并发症(支架贴壁不良、支架内残余血栓、支架边缘夹层及支架内组织脱垂)的识别优于IVUS,OCT能准确测量内衬纤维帽厚度,识别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而IVUS能检测斑块负荷及血管重构指数。二者联用可取长补短,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管内超声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长宝 郑海军 邱春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5-296,共2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系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脏缺血综合征,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ACS患者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2]。他汀类药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系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脏缺血综合征,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ACS患者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2]。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等广泛的生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长宝 郑海军 邱春光 《中外医疗》 2011年第15期140-141,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18(IL-18)影响。方法将6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10mg/d)和高剂量组(40mg/d),每晚给药1次,用药2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血脂、h...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18(IL-18)影响。方法将6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10mg/d)和高剂量组(40mg/d),每晚给药1次,用药2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血脂、hs-CRP及IL-18在血清中的表达。结果给予瑞舒伐他汀2个月后,高、低剂量组血清中TC、LDL-C、hs-CRP和IL-18表达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HDL-C表达水平升高(P<0.05),TG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中血脂、hs-CRP及IL-18的含量,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脂 高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181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靶向灌注导管行梗死相关血管远端逆向用药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海军 曾辉 +7 位作者 晋辉 韩风杰 杨长宝 刘静 邱翠婷 李爱琴 韦艳 孙亚超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9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应用靶向灌注导管行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逆向用药防治冠状动脉慢/无复流研究中小球囊低压力预扩张对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应用靶向灌注导管行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逆向用药防治冠状动脉慢/无复流研究中小球囊低压力预扩张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直接PCI前均应用靶向灌注导管行IRA靶病变远端逆向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替罗非班、硝酸甘油,根据在IRA逆向用药前靶病变处是否行球囊预扩张分为预扩张组(21例)和未行预扩张组(2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术中慢/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预扩张组患者慢/无复流的发生率9.5%,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9.5%;未行预扩张组患者慢/无复流发生率8%,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12%。结论两组患者慢/无复流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靶向灌注导管行IRA远端逆向用药前IRA靶病变处小球囊低压力预扩张不增加慢/无复流的发生,不影响直接PCI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扩张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 无复流现象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梗死相关动脉择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晋辉 杨长宝 +7 位作者 曾辉 李爱琴 韩风杰 孙亚超 刘静 邱翠婷 毋领娟 郑海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9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恢复期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时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防治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可行性。方法共入选82例恢复期的STEMI患者,观察组41例,PCI前经指引导管注入...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恢复期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时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防治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可行性。方法共入选82例恢复期的STEMI患者,观察组41例,PCI前经指引导管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及硝酸甘油200μg;对照组41例,PCI前经指引导管注入硝酸甘油200μg;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慢血流/无血流发生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及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状况及心肌显色分级(MBG)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6,P=0.018)。结论 STEMI恢复期患者前向血流TIMI≥2级的IRA行择期PCI术前经指引导管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重组人尿激酶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血流/无复流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经靶向灌注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远端用药后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爱琴 晋辉 +6 位作者 杨长宝 曾辉 韩风杰 孙亚超 邱翠婷 刘静 郑海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6期662-664,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恢复期患者常规抗栓抗凝治疗后,采用靶向灌注导管行血栓远端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并抽吸后行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STEMI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前冠脉造影...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恢复期患者常规抗栓抗凝治疗后,采用靶向灌注导管行血栓远端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并抽吸后行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STEMI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前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仍为血栓闭塞的患者,其中17例行靶向灌注导管IRA远端溶栓及抽吸后PCI治疗(观察组),其余21例采用常规PCI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CI后无复流/慢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围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围术期出血事件及MACCE。结论对于梗死相关动脉血栓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经靶向灌注导管梗死相关动脉远端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并抽吸后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靶向灌注导管 重组人尿激酶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分叉病变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主支支架后扩张对边支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晋辉 郑海军 +4 位作者 李爱琴 杨长宝 曾辉 刘静 韩凤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对冠脉真性分叉病变采用主支预扩张球囊预留、扩张边支介入技术中行主支支架后扩张对边支血流的影响。方法对51例冠心病患者51处真性分叉病变行主支支架外侧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操作技术后,用和主支支架相同的非顺应性球囊对主支... 目的探讨对冠脉真性分叉病变采用主支预扩张球囊预留、扩张边支介入技术中行主支支架后扩张对边支血流的影响。方法对51例冠心病患者51处真性分叉病变行主支支架外侧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操作技术后,用和主支支架相同的非顺应性球囊对主支支架行高压后扩张。结果介入治疗术后边支100%≥TIMI2级血流,主支均达TIMI3级血流。结论对采用边支预留主支预扩张球囊保护边支技术的患者行高压后扩张是安全、可行的,对边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孙亚超 郑海军 +4 位作者 李爱琴 曾辉 杨长宝 晋辉 刘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21期3856-385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常规心内科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常规心内科治疗。对所有受试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NYHA分级法进行心功能分级,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对比两组间及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心功能级别和LVEF的变化,分析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级别和LVEF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588,P<0.05);LVEF值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r=-0.615,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可作为评估该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参考依据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芹心事射血分数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冠脉无复流综合防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爱琴 曾辉 +3 位作者 杨长宝 韦艳 孙亚超 郑海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15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82例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采用综合措施防治冠脉无复流(non-reflow)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发病在12 h内... 目的探讨82例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采用综合措施防治冠脉无复流(non-reflow)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发病在12 h内的174例STEMI患者给予急诊PCI,对其中82例高血栓负荷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related artery,IRA)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药物+血栓抽吸+介入治疗技术)。结果 82例患者PCI时无复流发生4例,无院内再发心肌梗死、猝死、大出血等。结论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PCI时综合治疗措施可以防治无复流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提高PCI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无复流
下载PDF
冠脉介入治疗支架内极晚期血栓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爱琴 郑海军 +4 位作者 韦艳 孙亚超 晋辉 曾辉 杨长宝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PCI)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7例患者经桡动脉径... 目的探讨急诊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PCI)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7例患者经桡动脉径路成功完成了急诊支架置入,6例治愈存活出院,1例死亡。结论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多发生PCI术前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心功能不全、前降支病变及B2/C型复杂病变的患者,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再次PCI是治疗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尽早实施急诊PCI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经桡动脉穿刺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辉 朱艳霞 +7 位作者 晋辉 邱翠婷 杨长宝 韩风杰 刘静 孙亚超 李爱琴 郑海军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经桡动脉穿刺表面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对312例择期行冠脉造影(CAG)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及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187例,于桡动脉...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经桡动脉穿刺表面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对312例择期行冠脉造影(CAG)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及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187例,于桡动脉搏动处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对照组125例,于桡动脉搏动处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穿刺后疼痛评分及穿刺处并发症,观察两组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在手术穿刺时和术后3 h穿刺部位疼痛评分分别为(1.31±0.86)和(1.07±0.72),较对照组的(2.74±1.39)、(1.63±0.9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两组患者穿刺周围皮下出血、穿刺周围血肿、手部肿胀和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穿刺相关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桡动脉穿刺诊疗过程中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无明显穿刺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穿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疼痛评分
下载PDF
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EMI患者急诊PCI心肌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邱翠婷 郑海军 +5 位作者 李中东 杨长宝 晋辉 韩风杰 董洪亮 曾辉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靶向灌注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远端应用不同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 for injection,rh-proUK)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目的探讨经靶向灌注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远端应用不同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 for injection,rh-proUK)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 mg rh-proUK组、20 mg rh-proUK组,各41例。比较3组患者冠脉造影及PCI结果、PCI术后即刻冠脉灌注水平和心肌灌注水平及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3组患者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0 mg rh-proUK组和20 mg rh-proUK组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状况、心肌灌注显影(myocardial blushgrades,MBG)分级及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segment resolution,sum STR)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6个月,对照组心衰发生率较10 mg rh-proUK组和20 mg rh-proUK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0 mg rh-proUK组和20 mg rh-proUK组心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经靶向灌注导管于IRA远端注射10 mg rh-proUK,可有效预防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不增加出血风险,与20 mg rh-proUK疗效相似,相对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靶向灌注导管 重组人尿激酶原 心肌灌注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12在各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启明 李莉 +2 位作者 陈晓杰 陶峰 杨长宝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6期474-47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D患者7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D患者7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5例。按Gensini评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列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病例血清MMP-12浓度。结果UAP组和AMI组的血清MMP-12水平,分别为(2.96±1.46)μg/L、(3.43±0.88)μg/L,均明显高于SAP组(1.95±0.41)μg/L和对照组(1.63±0.60)μg/L(P<0.01),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UAP组轻度增高,但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MMP-12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清MMP-1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12 炎症
下载PDF
梗死相关动脉靶向用药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球囊后扩张冠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亚超 郑海军 +7 位作者 曾辉 杨长宝 晋辉 李爱琴 韩风杰 邱翠婷 刘静 韦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年第1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经靶向灌注导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远端应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并置入支架术后进行球囊后扩张(PSBD)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 目的探讨经靶向灌注导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远端应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并置入支架术后进行球囊后扩张(PSBD)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支架置入后均行PSBD。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支架置入前预防性靶向灌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对照组54例,直接行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水平及心肌灌注水平、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PCI术中心外膜灌注及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4、P=0.0389),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靶向灌注导管行IRA远端逆向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STEMI患者支架置入后球囊后扩张是安全的,冠脉慢/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不增加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术后MAC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下载PDF
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长宝 郑海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8-781,共4页
目的对比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1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Jailed导丝组82例,主动球囊保护组84... 目的对比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1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Jailed导丝组82例,主动球囊保护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PCI术后即刻影像学效果及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方面差异。结果主动球囊保护组较Jailed导丝组患者术后的TIMI 3级血流率(96%vs 85%,P<0.05)、术后30天MACE发生率(5.95%vs15.9%,P<0.05)明显降低,而对比剂用量[(59.20±10.36)ml vs(61.92±9.36)ml),P>0.05]、手术时间[(34.12±8.94)min vs(31.63±8.81)min,P>0.05]无明显增加。结论采用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提高了分叉病变PCI的临床效果,而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球囊保护技术 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对右侧旁道显性预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长宝 李莉 +1 位作者 邱春光 韩战营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4期14-15,共2页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右侧旁道显性预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右侧旁道显性预激且反复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通过比较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经胸心脏超声及多普勒检查的参数以判定左心功能.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左室舒张...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右侧旁道显性预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右侧旁道显性预激且反复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通过比较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经胸心脏超声及多普勒检查的参数以判定左心功能.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左室舒张期A峰较术前显著增高,E/A比值较术前显著降低,而手术前后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内径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舒张期E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的射频消融术可以改善右侧旁道显性预激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左室充盈和舒张功能,但对左室收缩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侧旁道 显性预激 射频消融术 心功能
原文传递
负荷量替格瑞洛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郑海军 李爱琴 +6 位作者 晋辉 杨长宝 曾辉 孙亚超 韩风杰 刘静 邱翠婷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2期2333-2338,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负荷量替格瑞洛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灌注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两组患者于PCI术前30... 目的探讨术前负荷量替格瑞洛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灌注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两组患者于PCI术前30 min嚼服阿司匹林片,0.3 g/次,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嚼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00 mg/次,治疗组在阿司匹林片基础上嚼服替格瑞洛片,180 mg/次。两组患者均于术中动脉鞘推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1 000 U/kg,同时静脉持续泵入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L,持续24~36 h。两组患者PCI术1周后均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5 000 U/次,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d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d联合替格瑞洛片90 mg/d。比较PCI前后两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 PCI术后,治疗组TIMI 3级57例、TMPG 3级54例,分别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2例和40例,且治疗组无复流/慢血流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治疗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水平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升高,同组PCI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I术后治疗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MCP-1、HMGB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MACE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负荷应用替格瑞洛抗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片 阿司匹林片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 超声心动图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原文传递
加味生脉散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18
作者 杨长宝 《医药论坛杂志》 2019年第6期158-160,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生脉散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加味生... 目的观察加味生脉散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加味生脉散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血浆BNP、ALD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低于观察组(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33);治疗后对照组血浆BNP(325.64±47.25)pg/ml、ALD(84.67±24.31)ng/ml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48.64±35.64)pg/ml、(70.54±15.6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5、3.051,P=0.000、0.003);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加味生脉散联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佳,可降低血浆BNP及ALD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加味生脉散 血浆BNP ALD
原文传递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彦彦 邱春光 +5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王卫平 邱承杰 杨长宝 陈晓杰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4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对1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34例)和冠心病组(126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类型分...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对1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34例)和冠心病组(126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以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以临床类型评价斑块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分析Lp-PLA2、hs-CRP等与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升高.Lp-PLA2水平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程度 斑块稳定性 关系 atherosclerosis 冠状动脉造影 Gensini积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冠心病患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稳定型心绞痛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ORONARY angiography hs-CRP 临床类型 患者血清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score CAD
原文传递
经靶向灌注导管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曾辉 韩风杰 +6 位作者 杨长宝 晋辉 李爱琴 孙亚超 刘静 邱翠婷 郑海军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14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靶向灌注导管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内选择性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防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无复流/慢血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未行再灌注治疗TIMI血流0~1级的STEMI患... 目的 探讨经靶向灌注导管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内选择性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防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无复流/慢血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未行再灌注治疗TIMI血流0~1级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靶病变应用靶向灌注导管于冠脉远段应用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硝酸甘油)后再行常规PCI术(靶向导管给药组),39例经指引导管注入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硝酸甘油)后再行常规PCI术(指引导管给药组),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心肌梗死范围、临床预后、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导管给药组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水平和心肌灌注水平显著优于指引导管给药组(P〈0.01);住院期间两组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 与指引导管给药组相比,靶向导管给药组在靶病变远端给药能明显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且不增加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灌注 重组人尿激酶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