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州四城区城市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技术探讨
1
作者 林修咏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6期204-207,共4页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的现状和福州市在该项目中面临的难点和实施方案。近几年来,福州排水管道改扩建进展有着重大突破,但是实践中仍面临老旧管网改造难度大、雨污分流难度较大、管网管理难度大等难点。本文分析了福州近...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的现状和福州市在该项目中面临的难点和实施方案。近几年来,福州排水管道改扩建进展有着重大突破,但是实践中仍面临老旧管网改造难度大、雨污分流难度较大、管网管理难度大等难点。本文分析了福州近几年改扩建项目的难点,总结了实施方案,并汇总了技术路线,包括现有管网系统的梳理、排水管网深度排查工作、深度排查成果的分析和管网改造和扩建工程以及建立智慧化管网系统与管道维护等方面。旨在为未来改扩建工程的推广提供经验与思路,以解决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网改扩建 深度排查 雨污分流 数字水务
下载PDF
生物滞留系统间隙水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范功端 林修咏 +3 位作者 王书敏 罗劲 谢志刚 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9-1145,共7页
为探明不同淹没区填料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净水效果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间隙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和时间分布特征。三维荧光光谱显示,海绵铁环境间隙水中主要有机组分为微生物代谢产物(Ⅳ),火山岩与碎砖块中为类腐殖质(Ⅲ+Ⅴ)... 为探明不同淹没区填料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净水效果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间隙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和时间分布特征。三维荧光光谱显示,海绵铁环境间隙水中主要有机组分为微生物代谢产物(Ⅳ),火山岩与碎砖块中为类腐殖质(Ⅲ+Ⅴ);碎石块类腐殖质(Ⅴ)、简单芳香类蛋白(Ⅰ+Ⅱ)和微生物代谢产物(Ⅳ);48h后海绵铁和碎砖块相关联的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削弱,而火山岩和碎石块相关联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增强。出水的类腐殖质组分(Ⅲ+Ⅴ)荧光积分体积均有降低(平均58.04%),芳香类蛋白组分(Ⅰ+Ⅱ)均有上升(平均65.36%)。海绵铁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效果最好(84.52%),火山岩(77.25%)和碎砖块(77.90%)较好,碎石块(29.20%)最差。间隙水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HIX<4)。与类腐殖质相反,芳香类蛋白易被微生物利用,对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硝态氮反硝化有促进作用。生物滞留系统在设计时宜采用碎砖块和海绵铁填料,外加碳源宜选用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分析 生物滞留系统 填料 溶解性有机物 脱氮
下载PDF
利用藻类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范功端 林茹晶 +3 位作者 苏昭越 林修咏 许仁星 陈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41-3847,共7页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及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能源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利用藻类构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真正做到节能环保,一举多得。本文综述了利用藻类构建MFCs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及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能源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利用藻类构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真正做到节能环保,一举多得。本文综述了利用藻类构建MFCs的研究现状,以藻类在微生物电池中的不同作用为出发点,介绍了以藻类为阳极基质、阳极及阴极时电池的工作机理,结合不同类型电池对藻种的选择情况,阐述了藻类构建MFCs的产电效果,回顾了藻类构建MFCs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分析了影响MFCs产电效能的主要环境因素,并从经济效益、产业化、产电效率几个方面对目前藻类构建MFCs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后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日后利用藻类构建MFCs的研究与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水源热泵水处理系统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欧阳恒 肖剑仁 +1 位作者 林修咏 范功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6-1152,共7页
为探明水源热泵水处理系统的净水过程,提高热泵系统能效,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水处理系统各单元水DOM的荧光。结果表明,水源热泵水处理系统对DOM处理效果不佳,且长期被忽略,影响其能效。过滤器清洗周期对蛋白类有机组分、微生物代谢... 为探明水源热泵水处理系统的净水过程,提高热泵系统能效,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水处理系统各单元水DOM的荧光。结果表明,水源热泵水处理系统对DOM处理效果不佳,且长期被忽略,影响其能效。过滤器清洗周期对蛋白类有机组分、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腐殖质的去除影响大;系统内HIX指数均<4,其DOM主要来源是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蛋白类物质。清洗周期过长会造成系统内部淤泥堵塞,引发系统内DOM泄露。水中类富里酸和蛋白类有机组分可能来源于小环藻,而类腐殖质则可能来源于其他藻类。系统内DOM的去除效果主要受过滤器运行周期影响,为防止热泵系统结垢问题,应该针对水源地的水质加大清洗频次,并强化水源热泵系统的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水处理系统 水源热泵 溶解性有机物 水质
下载PDF
合成时间对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影响及其吸附水中铅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范功端 陈丽茹 +3 位作者 林茹晶 林茜 苏昭越 林修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8-679,共12页
以Ti O2(ST-01)和Na OH为原料,采用碱性水热法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不同形貌的钛酸盐纳米材料(TNs),利用XRD、SEM、BET对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化学组成等物化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其对水中Pb(Ⅱ)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材料... 以Ti O2(ST-01)和Na OH为原料,采用碱性水热法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不同形貌的钛酸盐纳米材料(TNs),利用XRD、SEM、BET对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化学组成等物化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其对水中Pb(Ⅱ)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材料对Pb(Ⅱ)的吸附性能和吸附规律.结果表明,12-72 h合成的TNs均为纯净的单斜相钛酸盐,比表面积为243.05-286.20 m2·g-1;12-36 h合成的TNs主要为片状结构,48 h以上的TNs为线状结构.TNs-12、TNs-24、TNs-36、TNs-48、TNs-60和TNs-72对Pb(Ⅱ)的吸附量分别为479.40、504.12、482.00、388.10、364.60和399.00 mg·g-1,片状的TNs对Pb(Ⅱ)具有比线状更高的吸附能力,其中以TNs-24对Pb(Ⅱ)的吸附量最高.TNs-24对Pb(Ⅱ)的吸附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TNs对Pb(Ⅱ)的吸附为放热过程,低温或室温便有较高的吸附量;最佳吸附p H为5.0;当p H为1.0时,TNs-24的解析率可达到99.00%;再生的TNs对Pb(Ⅱ)循环吸附6次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7%以上,可见TNs可很好地去除水中重金属Pb(Ⅱ).因此,最佳合成时间可控制在12-24 h;当溶液中存在共存Cd(Ⅱ)或Ni(Ⅱ)时,TNs-24对Pb(Ⅱ)的平衡吸附量及去除率均有所下降;吸附机制主要是Pb(Ⅱ)与TNs层间的H+和Na+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盐纳米材料 合成时间 吸附 再生
原文传递
防渗U型生物滞留系统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书敏 宋力 +8 位作者 孙磊 彭绍伟 赵志锋 安金硕 陈世斌 陈石 李忠华 邓滔 林修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20-124,共5页
在重庆文理学院构建了防渗U型生物滞留系统,并以屋面径流为进水,在2016年—2017年间监测了其水文效应。研究表明,该系统对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流量均具有良好的削减效果,并显著滞后峰值流量出现时间、延长降雨径流释放时间,峰值流量比(R... 在重庆文理学院构建了防渗U型生物滞留系统,并以屋面径流为进水,在2016年—2017年间监测了其水文效应。研究表明,该系统对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流量均具有良好的削减效果,并显著滞后峰值流量出现时间、延长降雨径流释放时间,峰值流量比(R_p)、进出水体积比(R_v)、峰值延迟时间比(R_t)、径流相对持续时间比(R_d)分别为0.19±0.09、0.58±0.14、1.83±1.57、2.75±2.81。系统不产流概率仅为4%,对不产流降雨事件的拟合统计发现,系统可以截留0.34 mm及以下或者降雨强度在0.054 mm/h以下的降雨而不产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系统 降雨径流 水文效应
原文传递
超声对蓝藻细胞生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功端 陈薇 +3 位作者 许仁星 林修咏 苏昭越 林茹晶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80,共5页
蓝藻水华会使水体水质恶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同时会增加水处理成本,产生臭味并释放藻毒素。蓝藻水华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超声由于具有反应速度快,操作简便,在处理过程中不引入其他化学物质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 蓝藻水华会使水体水质恶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同时会增加水处理成本,产生臭味并释放藻毒素。蓝藻水华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超声由于具有反应速度快,操作简便,在处理过程中不引入其他化学物质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包括用于蓝藻水华的控制。总结了超声作用参数对蓝藻生长效果的影响,从藻细胞的光合活性、酯酶活性和抗氧化酶系统等方面探讨了超声对蓝藻生理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超声对藻细胞的作用机理,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超声控制蓝藻水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蓝藻 生理 光合活性 酯酶活性 抗氧化酶系统
原文传递
防渗型生物滞留中试系统降雨径流水质与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林修咏 王书敏 +1 位作者 李强 谢云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539-4546,共8页
构建了两套防渗型生物滞留中试系统,在2017年3~4月期间,跟踪监测了系统在低温小强度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水质特点,并同步分析了降雨径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系统降雨径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经系统净化后,出水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小,对NH_4^+-N... 构建了两套防渗型生物滞留中试系统,在2017年3~4月期间,跟踪监测了系统在低温小强度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水质特点,并同步分析了降雨径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系统降雨径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经系统净化后,出水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小,对NH_4^+-N和TP均有相对稳定的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78.38%~95.03%和72.04%~76.04%.荧光光谱特征分析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出水中的主要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s)为蛋白类物质和类腐殖质物质,主要来自生物或水生细菌代谢物;系统对于Ⅰ区、Ⅱ区蛋白类荧光有机物和类富里酸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7.33%~61.30%、29.82%~31.28%和35.55%~43.16%.径流水质与DOMs相关性分析表明,系统径流出水中的TN、TP和TOC均与芳香类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NO_3^--N和NH_4^+-N与芳香类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N浓度均与Ⅳ区DOMs(微生物代谢产物)和V区DOMs(类胡敏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系统 降雨径流 水质 溶解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
原文传递
福州市大学城水厂设计及去除污染物效能
9
作者 许仁星 范功端 +3 位作者 苏昭越 魏忠庆 林茹晶 林修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78,共6页
针对福州市大学城地区供水设施及工艺落后、供水水质不稳定、供水量无法满足人口急速增长和用水量急剧增加的用水需求等问题,对福州大学城水厂进行改建,给出了设计方案与参数,并分析其建设特点及去除污染物效能。福州大学城水厂采用双水... 针对福州市大学城地区供水设施及工艺落后、供水水质不稳定、供水量无法满足人口急速增长和用水量急剧增加的用水需求等问题,对福州大学城水厂进行改建,给出了设计方案与参数,并分析其建设特点及去除污染物效能。福州大学城水厂采用双水源,主体工艺为折板反应/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二氧化氯消毒,并将清水池叠建于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和滤池下部。运行结果表明,该水厂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经分析,有机物主要在混凝阶段去除,对TOC、UV254和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为54.24%、68.07%和48.45%,出水TOC与UV254之间具有较大相关性。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得出,对溶解性有机物中的色氨酸、紫外区富里酸和可见区富里酸的去除率分别为49.18%、59.41%和5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城水厂 清水池 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