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8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研究早期阶段的“燎原星火”——以1975年至2000年公开的部分资料为依据
1
作者 唐建军 陈欣 +9 位作者 胡亮亮 章家恩 吴文良 林文雄 曹林奎 曹凑贵 李萍萍 李凤民 王克林 骆世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中国内地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理念推广、科研探索及人才队伍成长的早期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中国生态学学会官网、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网,《中国生态农业学... 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中国内地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理念推广、科研探索及人才队伍成长的早期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中国生态学学会官网、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网,《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学杂志》等多种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有关学术期刊网站及孔夫子旧书网,对1975—2000年期间,中国内地从事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单位)和学者、公开出版的部分著作名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领域(C03)与农业生态相关的立项项目、中国知网系统内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要素分析(发表年份、作者、所在单位、刊载期刊等)、被引次数及相关期刊创刊号特邀专论为依据的重要学术论文和学术论著题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分析描述了早期阶段农业生态学及生态农业研究的热点及其变化过程。此外,本文还陈列和介绍了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自成立至2000年期间组织和主办的十届全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情况以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发展。本文为关心和支持中国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了解20世纪最后25年里中国农业生态学领域的大致概貌提供了一个粗略小结,也是对既往时代的认同、肯定和对现世同人的鼓励鞭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 中国知网系统 科学事件 资料挖掘 数据比较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响应再生稻衰老的演变特征及其延效机制
2
作者 郭春林 林满红 +3 位作者 陈婷 陈鸿飞 林文芳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39-2052,共14页
探索根际微生物响应再生稻生育后期植株衰老进程的菌群演变规律及其生态对策是防止作物早衰发生,促进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协同提升的关键。本研究选用2个具有亲缘关系的常规再生稻品种黄华占(Huanghuazhan,HHZ)和丰华占(Fenghuazha... 探索根际微生物响应再生稻生育后期植株衰老进程的菌群演变规律及其生态对策是防止作物早衰发生,促进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协同提升的关键。本研究选用2个具有亲缘关系的常规再生稻品种黄华占(Huanghuazhan,HHZ)和丰华占(Fenghuazhan,FHZ)为供试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再生稻生育后期根际菌群随植株衰老进程而发生的多样变化、菌群演变生态策略和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结果表明,2个具有紧密亲缘关系的供试品种其生育后期的自然衰老变化趋于一致。但在同等施肥条件下,丰华占生育后期的所有相关生理指标衰败速度均明显高于黄华占,即呈现早衰现象,并显著影响其头季和再生季稻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结实,进而减产。进一步分析结果证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再生稻植株的衰老进程紧密关联,具体表现在随着再生稻生育后期的推进,FHZ根际微生物多样性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下降幅度更大,根际微生物生态位宽度变小。进一步分析发现,HHZ头季稻成熟期较FHZ头季稻成熟期根际土壤显著提高了地杆菌属(Geobacter)、卤囊菌属(Haliangium)、亚硝酸盐氧化菌属(Candidatus_Nitrotoga)以及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0.61%、0.17%、0.42%和0.045%);而在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以及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上HHZ较FHZ显著下降了0.29%、0.76%和0.15%;HHZ根际上调的微生物在土壤的营养循环和有效性转化上起到重要功能作用,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位宽度比FHZ高36.81%,反映了根际微生物对资源利用的差异,是微生物适应土壤胁迫环境的生物印迹。本研究认为植物早衰发生是根际微生物生态对策的结果,再生稻头季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对其再生季具有显著的延效作用。因此,加强再生稻头季后期的根际调控,强化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合理构建,促进根际正效应形成,是活化土壤营养环境,防止再生稻早衰发生,进一步提升再生季稻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早衰 根际微生物 根际效应 栽培调控
下载PDF
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张清旭 李建鹃 +6 位作者 王裕华 彭艳晖 王炎炎 郭玥 胡明玥 林文雄 吴则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 [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ous plantation,TCP)的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为材料,以未种植木麻黄的天然乔木林根际土壤作为对照(CK),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古菌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从3个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和对照土壤中总共得到1 146 390条有效序列,以100%序列相似度聚类得到998 515个ASV。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到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均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_e均以FCP最高,TCP次之,SCP最低。Beta多样性分析、PCoA分析、UPGMA聚类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共检测到5个门,优势菌门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且奇古菌门占比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FCP、SCP、TCP分别下降了17.42%、50.97%、51.51%。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奇古菌门与pH、全钾(TK)、全氮(TN)、全磷(TP)呈显著正相关,泉古菌门与速效磷(AP)和速效氮(AN)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木麻黄人工林经过多代连续栽植后,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推测古菌群落结构失衡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揭示木麻黄人工林连栽障碍形成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障碍 木麻黄 高通量测序 根际 古菌群落
下载PDF
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和群体淬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4
作者 张清旭 李建鹃 +6 位作者 郭玥 王炎炎 彭艳晖 王裕华 胡明玥 林文雄 吴则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际是由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利用复杂的种内和种间信号传导机制... 根际是由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利用复杂的种内和种间信号传导机制招募特定的微生物,协调并控制混合群落的行为,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根际微生物能够自发产生、释放特定的信号分子,并能感知其浓度变化,从而调节微生物的群体行为,这一调控系统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QS系统的特征是合成和释放特定的信号分子。根际土壤细菌中存在多种QS信号分子,如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二酮哌嗪、扩散信号因子、次生代谢物、植物激素类分子等。AHLs作为细菌中被广泛研究的QS信号分子,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机制,并讨论了AHLs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中的调节作用,包括AHLs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耐受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有益影响,以及AHLs介导的QS系统调控导致的根际致病菌对植物的有害影响,同时还探讨了基于AHLs的群体淬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植物健康与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 群体感应 群体淬灭 植物健康
下载PDF
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5
作者 陈贵 范巧红 +1 位作者 苏凯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7-895,共19页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6.2.R3软件对1998—2022年CSSCI数据库中1424篇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进行共被引文献分析。此外,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6.2.R3软件对1998—2022年CSSCI数据库中1424篇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进行共被引文献分析。此外,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展了大量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在CSSCI数据库文献基础上结合3个研究机构1980—2023年间的研究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和前沿趋势。研究发现:1)基于CSSCI数据库,农业现代化研究演化路径呈现出由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可行路径、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及信息化的协调耦合和互动影响,到关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农业经营主体问题、乡村振兴内涵价值以及小农户地位作用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脉络。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相关领域构成了农业现代化最新的研究前沿之一。2)CNKI数据库文献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主要由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生猪生态饲养现代化研究、湿地生态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提升与科技扶贫、华北地区高效农业技术研究、黑土地肥力维持与提升研究、水稻抗逆境育种研究和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研究8大主题构成。3)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实践呈现时间序列的动态演变特征,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协同互动成为新趋势。4)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多种技术成果、方案示范对我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其研究文献及学术著作是该领域值得参考和学习的宝贵财富。未来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需重点关注3个研究机构等在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CITESPACE 研究前沿 研究趋势
下载PDF
分次切除联合皮肤扩张法治疗儿童头部巨痣临床效果
6
作者 刘长江 汪城河 +5 位作者 林东福 吴雅莹 蔡加滨 余淑萍 苏振民 林文雄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分次切除联合皮肤扩张法治疗儿童头部巨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附属妇儿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儿童先天性头部巨痣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分次切除联合皮肤扩张...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分次切除联合皮肤扩张法治疗儿童头部巨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附属妇儿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儿童先天性头部巨痣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分次切除联合皮肤扩张法修复,治疗分2期或3期,一期手术,根据病变大小,确定扩张器容量,于头部埋置100~400 mL长方形扩张器,定期注水扩张,扩张频率1~2次/周,一期术中切除长条状病变(宽约2.0 cm),切口直接拉拢缝合,切除部分远端部分巨痣。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头部巨痣,根据黑痣的大小、形状设计轴型皮瓣,修复头部巨大缺损。三期手术对转移的皮瓣进行修整。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皮瓣转移后的血运情况。结果本组共纳入6例患儿,全部为男性病例,年龄1~15岁。其中5例行二期手术,1例行三期手术。一期术后扩张时间12~53周,平均36周。二期手术中切取的扩张皮瓣面积7 cm×6 cm~12 cm×10 cm,术后4 d有1例皮瓣的远端出现了静脉回流障碍,予针刺放血及拆除部分缝线及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经过二期和三期手术完成治疗的患儿,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巨痣均无复发,所有的扩张皮瓣颜色、质地与头部正常皮肤接近,且未发现皮瓣有明显挛缩,头部供区瘢痕亦不明显。结论应用分次切除联合皮肤扩张法治疗儿童头部巨痣,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减少扩张次数及扩张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器 儿童头部巨痣 分次切除 轴型皮瓣
下载PDF
玉米和花生间作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PICRUSt的功能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林坤 李奇松 +3 位作者 李倩 方媛 蔡思思 林文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485-7496,共12页
禾本科/豆科作物间作能够促进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而根际微生物组被认为与间作产量优势形成关系密切。将玉米和花生进行盆栽间作并设置以下三种根系分隔方式:塑料膜分隔(即全隔玉米与全隔花生)、尼龙网分隔(即网隔玉米与网隔花生)、无... 禾本科/豆科作物间作能够促进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而根际微生物组被认为与间作产量优势形成关系密切。将玉米和花生进行盆栽间作并设置以下三种根系分隔方式:塑料膜分隔(即全隔玉米与全隔花生)、尼龙网分隔(即网隔玉米与网隔花生)、无分隔处理(即无隔玉米与无隔花生),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不同模式下二者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的变化,以期从土壤微生物组角度阐明玉米/花生间作产量优势形成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玉米/花生间作明显改变了二者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无隔、网隔玉米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更为相似并区别于全隔玉米,而网隔花生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无隔、全隔花生。而且,无隔、网隔玉米根际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全隔玉米,网隔花生根际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全隔、无隔花生,而芽单胞菌门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玉米和花生根际,无隔、网隔处理高于全隔处理的OTU也均主要注释为放线菌门。共存网络分析发现,作为玉米根际细菌网络重要节点的Streptomyces、Actinomadura、Arthrobacter、Bacillus等菌属其丰度变化表现为无隔、网隔处理高于全隔处理;类似地,花生根际Streptomyces、Actinomadura、Arthrobacter等重要节点也呈现网隔处理高于无隔、全隔处理的变化趋势。最后,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发现,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功能类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复制与修复等功能类的相对丰度。综上可见,玉米/花生间作选择塑造了二者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增加了特定潜在有益菌群的丰度,改善了根际微生态环境与功能,进而促进间作下产量优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高通量测序 根际细菌群落 共存网络 功能预测
下载PDF
新时代地方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8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10期185-188,共4页
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 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体系 劳育课程体系 构建
下载PDF
OsNAC2d基因编辑水稻突变体的创建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兆伟 莫祖意 +5 位作者 孙聪颖 师宇 尚平 林伟伟 范凯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5-376,共12页
为探究转录因子OsNAC2d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水稻耐旱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对粳稻中花11中的OsNAC2d基因进行突变,并考察osnac2d突变体在田间种植下的农艺性状,以及突变体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情况和OsNAC2d基因表达... 为探究转录因子OsNAC2d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水稻耐旱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对粳稻中花11中的OsNAC2d基因进行突变,并考察osnac2d突变体在田间种植下的农艺性状,以及突变体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情况和OsNAC2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OsNAC2d基因主要在水稻成熟籽粒、叶片和花药中表达,在根系和茎中的表达量较低,并且受干旱胁迫诱导,在10株阳性OsNAC2d基因突变株系的T2代植株中,筛选出6种纯合osnac2d突变体,田间试验调查表明,osnac2d突变体与野生型中花11相比,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时,osnac2d突变体幼苗的根系与植株生长、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均受到抑制,且OsNAC2d在osnac2d突变体中的表达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野生型水稻的OsNAC2d表达则受干旱胁迫诱导而增强,植株生长与生物量积累未受到显著抑制,表明转录因子OsNAC2d正调控水稻响应干旱胁迫。创建的osnac2d突变体材料为进一步揭示OsNAC2d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响应干旱胁迫的精细调控机制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旱胁迫 基因编辑 OsNAC2d基因
下载PDF
磷酸钾影响酸化茶园土壤pH及其交换性阳离子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海娟 林慧凌 +9 位作者 李昊宇 于淑琪 姚懿洪 冯沛胜 邓璐 王朝强 向萍 朱悦蕊 林文雄 高水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目的】明确施用磷酸钾对酸化茶园土壤pH及其交换性阳离子的影响,以探索便捷高效的茶园土壤酸化改良方法。【方法】分别选取pH 3.53和pH 4.16的茶园土壤,以磷酸钾作为钾肥,分别设置4种不同浓度水平的施钾处理(50、100、150、200 mg/kg)... 【目的】明确施用磷酸钾对酸化茶园土壤pH及其交换性阳离子的影响,以探索便捷高效的茶园土壤酸化改良方法。【方法】分别选取pH 3.53和pH 4.16的茶园土壤,以磷酸钾作为钾肥,分别设置4种不同浓度水平的施钾处理(50、100、150、200 mg/kg),并以不施肥为对照(CK),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每隔1、5、10、20、30、45、60 d取出1次土样晾干并测定土壤pH、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H^(+)、Al^(3+)、铵态氮、硝态氮。【结果】①在2种受试土壤中,添加磷酸钾均可显著(P<0.05)提高酸化茶园土壤pH和交换性K^(+)含量,提高幅度与磷酸钾的添加量呈正比,其中添加200 mg/kg磷酸钾处理对土壤pH和交换性K^(+)的增幅最大,与CK相比,2种受试土壤pH分别提高0.17、0.19个单位,交换性K^(+)的增幅分别为26.84%~104.97%,32.56%~100.98%;②交换性Al^(3+)含量在添加磷酸钾处理下显著降低,且与pH呈显著负相关;③结构方程分析表明,施用磷酸钾主要通过增加土壤中交换性K^(+)和降低交换性Al^(3+)两条路径提高土壤pH。在pH 3.53和pH 4.16的受试土壤中,这两条路径的直接效应绝对值之和分别为0.848、0.817,分别占总直接效应系数的67.4%、65.2%。【结论】施用磷酸钾可以改良茶园土壤酸化,且改良效果随施用浓度而递增,其中200 mg/kg的高浓度水平对pH提高最为显著,在培养20 d后其改良效果最佳;且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酸化改良的主要作用路径是土壤中交换性K^(+)含量的增加和交换性Al^(3+)含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钾 酸化茶园土壤 PH 交换性阳离子
下载PDF
再生季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干物质分配特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冬青 李洲 +5 位作者 郭春林 邹京南 庞孜钦 林非凡 何海斌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5-771,共17页
研究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对深入理解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华东南稻区推广的常规籼稻佳辐占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两个再生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在确保2个供试水稻品种的... 研究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对深入理解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华东南稻区推广的常规籼稻佳辐占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两个再生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在确保2个供试水稻品种的再生季稻和主季稻在籽粒灌浆阶段处于同一晚秋气温条件下抽穗成熟,比较再生季稻及其同期抽穗的主季晚稻的光合生理、激素含量、干物质生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13C同化物在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相比同期抽穗的同基因型主季晚稻,2个供试品种的再生季稻生育期缩短50%,但有效穗数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50%和10%,最终产量可达到对照产量的55%~65%;再生季稻在籽粒灌浆前期叶片光合速率和SPAD值均明显增高,但齐穗后20 d至成熟期其光合速率和SPAD值则明显降低;再生季稻株体内的ZR、IAA含量在齐穗期较高,之后相比较低,再生季稻株内的ABA含量在齐穗期至齐穗后10 d或20 d较高,达到10%~20%,而其GA3含量普遍较低;再生季稻稻桩、叶片和茎鞘的NSC转运率高达67%~78%、59%~67%和52%~61%,因此其NSC转运对产量贡献率也分别高达10%~18%;13C光合同化物分配在穗部占比大,成熟期再生季稻穗部的分配率高20.83%,同时,减少了再生季稻13C同化物向地下部的转移量达5%,因而有效穗多,收获指数高。再生季稻减少了光合同化物向根际土壤的转移与分配,既能提高其收获指数,又有利于减少水稻的CH4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一种经济高效益和环境友好型的稻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季稻 13C脉冲标记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无水乙醇灌洗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颈部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吴雅莹 林文雄 +2 位作者 汪城河 刘长江 苏振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灌洗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治疗颈部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7年10月-2023年2月收治的共19例颈部巨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37 d~12岁,平均35个月,体重4.2~48...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灌洗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治疗颈部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7年10月-2023年2月收治的共19例颈部巨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37 d~12岁,平均35个月,体重4.2~48 kg,平均13.66 kg。10例位于左颈部,9例位于右颈部,9例合并囊内出血。先行无水乙醇反复灌洗囊腔,再行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治疗,观察不良反应,随访至少6~12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儿中3例进行2次治疗,所有患儿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出现如术区肿胀、发热等不良反应。结论:无水乙醇灌洗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治疗儿童颈部巨囊型淋巴管畸形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管畸形 无水乙醇灌洗 聚多卡醇泡沫 硬化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的临床治疗分析
13
作者 蔡加滨 汪城河 +2 位作者 林文雄 刘长江 苏振民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6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术后效果;方法对泉州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4月-2023年9月收治的共61例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分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案,随访患儿术...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术后效果;方法对泉州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4月-2023年9月收治的共61例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分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案,随访患儿术后耳屏形态及瘢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73个月不等,平均随访(35.78±18.13)个月,术后患儿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软骨外露等并发症,远期随访61例患儿,其中手术效果优者57例,手术效果良好者3例,手术效果一般者1例,无效果差患者,优良率98.36%。结论根据先天性耳屏附耳型耳郭畸形分度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对应的手术治疗方案,可使患儿耳屏形态自然、美观,切口瘢痕隐蔽,患儿术后整体外观良好,有利于患儿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耳 耳屏形态 畸形分度 瘢痕 儿童心理
下载PDF
基于序贯性选择原则利用提上睑肌动力治疗上睑下垂
14
作者 余淑萍 汪城河 +2 位作者 林文雄 刘长江 苏振民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8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序贯性选择原则利用提上睑肌力量的术式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3年10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10例(12眼)中、重度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根... 目的 探讨序贯性选择原则利用提上睑肌力量的术式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3年10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10例(12眼)中、重度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根据术中矫正程度序贯性选择联合睑板部分切除或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结果 本组患者矫正效果良好9眼、矫正效果较好3眼,并发症少,上睑形态自然、两侧对称,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序贯性选择原则利用上睑提肌力量的术式保留了上睑上抬的生理性动力来源,上睑形态良好。对于中、重度上睑下垂上睑提肌肌力偏差者仍有较好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上睑下垂 序贯性选择原则 提上睑肌缩短术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 睑板部分切除术
下载PDF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15
作者 林文雄 何海斌 +7 位作者 熊君 沈荔花 吴敏鸿 林瑞余 何华勤 梁义元 李兆伟 陈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87-2694,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新进展,比较分析了当前常用于室内评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几种生物测试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琼脂迟播共培法是较为理想的室内生物测试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化感作用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化感作...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新进展,比较分析了当前常用于室内评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几种生物测试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琼脂迟播共培法是较为理想的室内生物测试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化感作用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数量遗传特性及其QTL定位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特性;并就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逆境条件(如低氮或高伴生杂草密度胁迫)常引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增大的生理过程与分子机制作了阐述。结合近年来应用差异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阐明了逆境引起水稻化感作用增强与其酚类合成代谢相关酶蛋白表达丰度增加,萜类合成代谢相关酶蛋白表达丰度下降有关。就究竟什么是水稻的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方式等问题作了分析与讨论,指出水稻的化感抑草效应是其众多化感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重视区分化感物质对靶标杂草的原生作用和进入土壤生态系统中经生物转化后的次生作用。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阐明了进一步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根际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生态学机制,是未来国际上竞相角逐的重点研究领域,并认为以现代系统生物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方法,是揭示这一分子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重要技术选择和优先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作用 性状遗传 基因定位 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08
16
作者 林文雄 陈鸿飞 +4 位作者 张志兴 徐倩华 屠乃美 方长旬 任万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收割低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具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杂交籼稻品种或感光性弱的重穗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籼粳交水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活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再生季产量的高低,再生季稻高产的前提是健壮的头季根系和一定数量新生根系的有效结合,这有利于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增加每平方米穗数,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早播、畦栽沟灌、二次烤田、重施促芽肥、适高留桩的人工收割高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再生季施肥、留桩高度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化收割低留桩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及生理生态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再生稻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认为当前轻简化的机收低留桩再生稻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方向,并对机收低留桩再生稻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产量形成 发育遗传特性 人工收割 机械化收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6
17
作者 林文雄 熊君 +9 位作者 周军建 邱龙 沈荔花 李振方 陈慧 郝慧荣 陈婷 林瑞余 何海斌 梁义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物体以根分泌物为媒介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发生在地表的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多。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根分泌物在根与根、根与根际微生物间起着重要作用,并以其为媒介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本文在简要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问题及攻克途径,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化感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自毒作用 根际微生物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9
18
作者 林文雄 何华勤 +2 位作者 郭玉春 梁义元 陈芳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871-875,共5页
选用具有较强化感作用的 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 ,大田稗草为受体 ,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 .结果表明 ,提高水稻叶片浸提液浓度 ,可以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 ,这种抑制效果与杂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 ;.化感水稻叶片浸提... 选用具有较强化感作用的 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 ,大田稗草为受体 ,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 .结果表明 ,提高水稻叶片浸提液浓度 ,可以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 ,这种抑制效果与杂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 ;.化感水稻叶片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的活性 ,从而影响其生长 ;苯丙氨酸氨解酶 (PAL)的活性大小与酚类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多种酚类物质的化感作用之间可能是增效的 ,也可能是拮抗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生理生化特性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磷效率差异的生理生化特性 被引量:33
19
作者 林文雄 石秋梅 +3 位作者 郭玉春 梁义元 何华勤 陈芳育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78-583,共6页
以磷效率差异显著的IR71379 2B 10 2 3 1(磷低效型 )、IR71331 2B 2 1(中间型 )及IR74 (磷高效型 ) 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效率、运输效率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 ,进而研究了其对低磷胁迫的根系形态学... 以磷效率差异显著的IR71379 2B 10 2 3 1(磷低效型 )、IR71331 2B 2 1(中间型 )及IR74 (磷高效型 ) 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效率、运输效率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 ,进而研究了其对低磷胁迫的根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的适应性反应 .结果表明 :水稻磷效率的高低是由基因型对磷的吸收效率 ,运输效率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磷高效基因型IR74和磷效率表现为中间型的IR71331 2B 2 1具有高的磷吸收效率 .旺盛的根系生长 ,高的根系活力 ,Km、Cmin小 ,Imax大及相对酸性磷酸酯酶 (APase)活性高等是水稻对磷高效吸收的特征 .但品种不同特征也有别 ,本试验中的IR74对磷高的吸收效率主要是由于根系生长旺盛 ,根系吸收面积大所致 ,而IR71331 2B 2 1高的磷吸收效率则主要缘于根系活力强 ,Imax大 .低磷胁迫下 ,叶片中核糖核酸酶的活性也大大升高 ,约是对照的 10~ 15倍 ,但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图 2表 6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磷胁迫 适应机理 生理生化特性 磷效率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多胺代谢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20
作者 林文雄 吴杏春 +4 位作者 梁康迳 郭玉春 何华勤 陈芳育 梁义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7期807-813,共7页
研究表明 ,在处理前期 (7~ 14d) ,增强的UV B辐射能使供试水稻汕优 6 3(Sy6 3)的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 (ODC)和s 腺苷蛋氨酸脱羧酶 (SAMDC)活性分别平均增加 16 5 .74 %、10 4 .6 0 %和89.6 0 % ,南川 (NC)的这 3种酶活性... 研究表明 ,在处理前期 (7~ 14d) ,增强的UV B辐射能使供试水稻汕优 6 3(Sy6 3)的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 (ODC)和s 腺苷蛋氨酸脱羧酶 (SAMDC)活性分别平均增加 16 5 .74 %、10 4 .6 0 %和89.6 0 % ,南川 (NC)的这 3种酶活性分别增加 5 9.91%、4 1.30 %和 2 3 .6 8% ,IR6560 0 85只表现出ADC和ODC活性分别平均提高 115 .93 %、14 .4 5 % ,SAMDC活性却下降 33.0 1% .在处理后期 (2 1~ 2 8d) ,Sy6 3的ADC和ODC活性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 89.72 %、3.71% ,NC则分别增加 73.95 %、2 7.38% ,IR6560 0 85表现为ADC活性增加 94 .4 1% ,ODC活性却下降 13 .5 7% .就SAMDC而言 ,处理后期 (2 1~ 2 8d) ,三者分别下降 4 0 .0 6 %、19.2 0 %和 38.2 1% .多胺氧化酶 (PAO)活性变化趋势恰好相反 ,从而引起多胺 (PA)含量特别是腐胺 (Put)含量明显上升 .此外 ,UV B辐射增强能使IAA和GA1/ 3 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 (7~ 2 8d)供试水稻品种 (组合 )Sy6 3分别平均下降 5 8.92 %和 4 5 .4 8% ,NC分别减少 4 3.31%和 5 6 .2 0 % ,IR6560 0 85则分别降低 38.6 9%和 4 7.33 % .所有供试水稻品种 (组合 )的ZRs含量表现为处理前期 (7~ 14d)有所降低 ,处理后期 (2 1~ 2 8d)则明显提高 .就ABA含量而言 ,整个处理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UV-B辐射增强 多胺代谢 植物内源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