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深层推进 被引量:7
1
作者 林更茂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9,共5页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深层推进需要转向对于内涵发展的关注,反思和确定该教育的未来取向因而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常见倾向是"角色规定"式教育,所关注的主要是作为"教师"的人。免费师范生教育对于未来教...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深层推进需要转向对于内涵发展的关注,反思和确定该教育的未来取向因而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常见倾向是"角色规定"式教育,所关注的主要是作为"教师"的人。免费师范生教育对于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追求,决定了教师教育应该转向对于师范生"身份认同"的关注,从作为"人"的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培养教育的新路径,包括利用免费师范生的已有经验、灵活运用生活故事法、广泛提供学习资源和长期贯彻身份认同教育等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规定 身份认同 免费师范生
下载PDF
高校权力监督制约网络体系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更茂 张继坡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85,共2页
面对高校教代会等监督资源开发不够、整合不力,监督主体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高以及外部监督主体参与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必须建构以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为方向,纪委监督为骨干,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为辅助,以媒体、互联网... 面对高校教代会等监督资源开发不够、整合不力,监督主体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高以及外部监督主体参与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必须建构以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为方向,纪委监督为骨干,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为辅助,以媒体、互联网等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督制约网络体系,而要保证这一监督制约网络体系高效运转则应当将坚持高校党委垂直统一领导以增强权威性、加强高校干部异地交流以保证独立性、有效开发高校监督资源以形成监督合力等作为核心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监督制约网络体系 监督制约机制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更茂 张继坡 《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2期48-53,共6页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和制度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颁布,强化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和国家监察...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和制度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颁布,强化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和国家监察体系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辩证联系。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要从"健全高校监督体系、完善高校监察制度建设、优化高校监察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共同发力,为推进反腐制度化、法治化探索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国家监委 高校 制度建设 监察体系
下载PDF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完善纪委组织协调职能的现实诉求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更茂 张继坡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第5期11-13,共3页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组织协调是纪委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是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能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统筹反腐败力量,形成反腐败合力,促进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因此,加强和做...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组织协调是纪委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是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能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统筹反腐败力量,形成反腐败合力,促进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因此,加强和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坚持和落实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纪委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政风险 防范管理 组织协调
下载PDF
论当代青年生命意义的困惑与应对 被引量:23
5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6,共4页
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 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青年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自己的人生体验等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以无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生命的意义 人生目的
下载PDF
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高素质人才 被引量:22
6
作者 何祥林 林更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6-77,共2页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 ,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以学生为本 改革
下载PDF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被引量:18
7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0-153,共4页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意义认同的精神支撑。要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认同视野、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和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和谐社会 价值认同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 被引量:11
8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是个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所涵盖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蕴涵了对科学而崇高的人生信仰、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华民族心理归依与意义支撑以及公民德性修养标准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是个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所涵盖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蕴涵了对科学而崇高的人生信仰、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华民族心理归依与意义支撑以及公民德性修养标准的价值认同。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崇高要求内化为公民个体的认知,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增强公民认同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认同 价值追求
下载PDF
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显性与隐性的整合 被引量:6
9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9-91,共3页
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也曾经并一直发挥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隐性教育则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把握这一趋势,通过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也曾经并一直发挥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隐性教育则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把握这一趋势,通过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加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完善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构建服务式教育模式,来实现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公民道德教育 中国 思想政治工作 显性教育 渗透式教育模式 隐性教育
下载PDF
论公民道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 被引量:5
10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年第4期24-26,共3页
<正>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显性教育一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更多因素、更多渠道的影响,重视隐性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公民道... <正>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显性教育一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更多因素、更多渠道的影响,重视隐性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应把握这一趋势,实现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 显必教育 中国 学校 隐性教育
下载PDF
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二重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青年探索》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7-49,共3页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在没有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的情况下,能自觉意识到并认真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与职责.广义的责任感不仅包括对责任的认识(责任观念),还包括面临责任时的内心体验和负责任的行为.责任感是一种可贵的个性品质,它能协...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在没有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的情况下,能自觉意识到并认真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与职责.广义的责任感不仅包括对责任的认识(责任观念),还包括面临责任时的内心体验和负责任的行为.责任感是一种可贵的个性品质,它能协调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进取精神,所以它对一个人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压力 责任观念 新旧体制交替 西方社会思潮 主体性 社会监督 角色意识 价值取向 文化传播 指一
下载PDF
伦理秩序之于和谐社会的价值解读
12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31,共3页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制度期待,也是一种伦理期待。优良的伦理秩序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外在保障。伦理秩序从"应然"的层面规范了社会利益冲突的边界,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制度期待,也是一种伦理期待。优良的伦理秩序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外在保障。伦理秩序从"应然"的层面规范了社会利益冲突的边界,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性资源",为民主政治和合法政治提供道德生长点,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孕育"善"的价值追求,建构公平正义的制度之善与建构幸福自由的人生之善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秩序 和谐社会 道德 价值
下载PDF
面向21世纪的道德教育
13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9年第Z1期63-64,共2页
人类正在迈向二十一世纪。一方面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一方面是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化攻坚阶段,这二者都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在这新形势下,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面向21世纪 自我教育 和谐发展 人与社会 道德理想教育 大学生 道德发展 人与自然 可持续
下载PDF
增强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 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14
作者 蔡红生 林更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12期32-34,共3页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了科技活动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以校大学生科协为主体,校系学生科协组织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使...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了科技活动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以校大学生科协为主体,校系学生科协组织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使我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成为校园文化中新的亮点,为培育热爱科学、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提高校园生活的文化品位,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科技含量 素质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 文化品位 参与意识 管理制度 中国 湖北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德育适应个体的发展
15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青年探索》 1999年第6期23-26,1,共5页
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本文提出了从指导思想上、体制上的改革模式——个体自主选择模式(咨询性教育模式)来取代原有的社会替代选择模式,提出了高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个体的发展 高校德育 大学生 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模式 德育改革 发展个性 个体发展
下载PDF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生命观看文化自觉 被引量:4
16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55,共5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生命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实践活动。文化为人创造,又为人享有,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生命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实践活动。文化为人创造,又为人享有,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它内生于文化主体的精神品格追求,外化为文化主体的文化认知、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文化生命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从尊重保障学生人格权析德育“以人为本” 被引量:1
17
作者 梅萍 林更茂 《思想教育研究》 2005年第11期11-12,共2页
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后,德育"以人为本"再次成为理论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种新的德育理念必将导致一场德育深层次的变革,变革的起点是什么,从现代社会对... 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后,德育"以人为本"再次成为理论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种新的德育理念必将导致一场德育深层次的变革,变革的起点是什么,从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和法律对学生公民身份定位的角度来思考,笔者认为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问题应是德育人本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 学生 尊重 人格权 十六届三中全会 保障 人的主体性 热点话题 公民身份
原文传递
九十年代大学生道德特点和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更茂 梅萍 《思想教育研究》 1998年第5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教育 九十年代 道德认知 道德品质 青年大学生 高校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共产主义理想
原文传递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
19
作者 林更茂 张继坡 《决策与信息》 2017年第31期33-37,共5页
切实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加强和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培育优良政治生态土壤的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 切实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加强和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培育优良政治生态土壤的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加强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纯洁党内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文化 政治生态 政治生活 高校党的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