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V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林欣其 肖丽 《肝脏》 2024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由于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被认为与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转录活性有关,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HBV pgRN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于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被认为与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转录活性有关,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HBV pgRN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本综述介绍了pgRNA对CHB病情进展、抗病毒疗效及肝癌根治性手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抗病毒治疗不同时间点的pgRNA水平对停药后复发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疗方案对pgRNA水平的影响。但就目前研究现状,对于pgRNA的认识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pgRNA的检测方法及在CHB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仍缺乏相关共识,需大量研究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pgRNA CCCDNA
下载PDF
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在全镜下踝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应用
2
作者 李宝 林欣其 +4 位作者 段英超 李灏坤 李涵 杜树远 刘欣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67-371,374,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应用于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训练伤致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89例,均行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 目的探讨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应用于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训练伤致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89例,均行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按术后康复方案分为观察组(改良FIFA11+康复方案联合常规康复方案)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43例,男41例,女2例;年龄19~40岁,平均(27.97±6.24)岁。对照组46例,男44例,女2例;年龄20~37岁,平均(28.45±5.76)岁。比较两组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Berg平衡量表、术后重返生活/运动人数比例及康复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9个月,平均(10.83±2.32)个月。两组术后各评分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Berg平衡量表、LS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LS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重返生活、运动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康复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改良“FIFA11+”康复方案有益于踝关节镜术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和重返运动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推荐临床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距腓前韧带 关节镜 慢性踝关节不稳 FIFA11+ 康复
下载PDF
全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训练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
3
作者 李宝 林欣其 +5 位作者 刘铭 刘松波 李灏坤 张桐赫 刘欣伟 沈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28例训练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军人,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6.3±6.4)岁。均于北部...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28例训练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军人,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6.3±6.4)岁。均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VAS,综上评估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3.2~14.6(平均13.6)个月。术后6、12个月Lysholm评分(分,术前vs.术后6个月vs.术后12个月:64.6±3.2 vs.82.1±6.7 vs.90.0±10.1)、IKDC评分(分,67.6±3.9 vs.80.3±7.3 vs.88.9±9.0)、膝关节ROM(99.0°±7.3°vs.113.3°±9.5°vs.120.0°±6.8°)、VAS(分,4.5±1.0 vs.1.9±0.8 vs.0.8±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手术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满意,短期(术后1年)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全内重建技术 膝关节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宝 李灏坤 +5 位作者 林欣其 杜树远 郑滨 程诗涵 刘欣伟 邵兵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7-179,183,共4页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松解术的28例膝关节僵硬患者资料,依据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采...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松解术的28例膝关节僵硬患者资料,依据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54岁,平均(31.3±9.5)岁。观察组13例采用常规康复方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3~56岁,平均(29.8±10.1)岁。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8±2.4)个月。随访期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IKDC评分、Lysholm评分、ROM均优于术前,观察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ROM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治疗中,疗效满意,推荐临床中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僵硬 下肢康复机器人 关节镜 康复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5
作者 李宝 林欣其 +5 位作者 李思桐 李婧雯 杜树远 沈阳 刘欣伟 李灏坤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全镜下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26例,按手术技术不同分为两组:双束重建组(取自体肌腱行韧... 目的探讨全镜下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26例,按手术技术不同分为两组:双束重建组(取自体肌腱行韧带双束重建)和增强重建组(双隧道韧带重建,一束为自体肌腱,另一束为高强线)。双束重建组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21~33岁,平均(25.9±3.8)岁。增强重建组13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9~32岁,平均(27.2±3.2)岁。主观评价指标:手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客观评价指标:术后相关查体阳性率(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术后12个月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和随访期间出现的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0±1.8)个月。两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及客观评价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低于增强重建组(P<0.05),术后6、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其余主观评分(VAS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IKDC评分)和客观指标(查体阳性率、LS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各观察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适用于自体移植物不满足双束重建的情况,相比于常规双束重建术式,术后关节功能差异不明显,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增强重建
下载PDF
氨甲环酸和止血带在全镜下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宝 林欣其 +4 位作者 李灏坤 杜树远 王臻 刘欣伟 吴芳芳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132-1134,1138,共4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和止血带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围术期间应用的效果及风险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军事训练伤致ACL损伤病例49例,其中男47例,女2例;年龄19~43岁...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和止血带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围术期间应用的效果及风险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军事训练伤致ACL损伤病例49例,其中男47例,女2例;年龄19~43岁,平均(29.0±7.0)岁。均行ACL双束重建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氨甲环酸组(术中使用氨甲环酸)16例,止血带组16例(术中使用止血带)16例,联合组(术中同时使用氨甲环酸和止血带)17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肢肿胀程度、术后3 d血炎性指标(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氧自由基)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氨甲环酸组VAS、患肢肿胀程度、血炎性指标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单独使用氨甲环酸足够满足手术操作需求,止血带的使用会增加术后患肢疼痛和肿胀。推荐术中应用氨甲环酸时视情况应用止血带,应尽量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氨甲环酸 止血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