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例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不育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1
作者 汤莹 张湧波 +2 位作者 吴丹红 林炎鸿 兰风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3-774,共12页
目的:检测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CBAVD)患者中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和CBAVD易感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它们与CB... 目的:检测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CBAVD)患者中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和CBAVD易感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它们与CBA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3例诊断为孤立发生的CBAVD患者的致病基因CFTR及易感基因黏附型G蛋白偶联受体G2(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2,ADGRG2)、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β亚单位(sodium channel epithelial 1 subunit beta,SCNN1B)和碳酸酐酶12(carbonic anhydrase,CA12)和溶质载体家族9成员3(solute carrier family 9 member A3,SLC9A3)行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针对CFTR基因多态性位点、内含子及侧翼序列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后用Sanger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BAVD易感基因新发突变进行保守性分析和有害性预测。对13例CBAVD患者中1例患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评估子代遗传风险。结果:外显子测序发现13例CBAVD患者中,只有6例患者检测到CFTR基因外显子突变,有6种错义突变:c.2684G>A(p.Ser895Asn)、c.4056G>C(p.Gln1352His)、c.2812G>T(p.Val938Leu)、c.3068T>G(p.Ile1023Arg)、c.374T>C(p.Ile125Thr)、c.1666A>G(p.Ile556Val),1种无义突变:c.1657C>T(p.Arg553Ter),这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同时还存在CFTR的纯合p.V470位点,另外7例患者未检测出CFTR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突变。13例CBAVD患者中,3例患者携带纯合p.V470的多态性位点,4例患者携带5T等位基因,2例患者携带TG13等位基因,10例患者携带c.-966T>G位点。4例CBAVD患者同时携带以上CFTR基因突变位点中的2~3个位点。13例患者中CBAVD易感基因突变情况:1种ADGRG2错义突变c.2312A>G(p.Asn771Ser),2种SLC9A3错义突变c.2395T>C(p.Cys799Arg)、c.493G>A(p.Val165Ile),1种SCNN1B错义突变c.1514G>A(p.Arg505His)和1种CA12错义突变c.1061C>T(p.Ala354Val),其中,SLC9A3基因的c.493G>A(p.Val165Ile)突变位点是首次在CBAVD患者中被发现,以上5种突变位点在gnomAD数据库中的人群变异频率极低,属于罕见突变,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软件预测显示SLC9A3基因的c.493G>A(p.Val165Ile)位点和SCNN1B基因的c.1514G>A(p.Arg505His)位点的有害性等级为致病突变。1例家系遗传分析发现,先证者的c.1657C>T(p.Arg553Ter)突变为新生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均未携带该突变,先证者及其配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孕育1女婴,该女婴遗传了先证者的致病性突变c.1657C>T(p.Arg553Ter)。结论:CFTR基因突变仍然是中国CBAVD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但突变的分布与频率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扩充中国CBAVD患者的CFTR突变谱;ADGRG2、SLC9A3、SCNN1B和CA12易感基因可能解释部分无CFTR突变的CBAVD病例;CBAVD患者多无特殊临床表现,建议临床医生确诊前对患者行进一步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其阴囊超声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建议将CFTR基因突变检测应用于辅助生殖前的遗传学筛查,降低子代罹患CBAVD及囊性纤维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 黏附型G蛋白偶联受体G2 溶质载体家族9成员3
下载PDF
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金美芳 连阳梅 林炎鸿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年第2期16-20,共5页
为研究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分别对油菜幼苗进行胁迫,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对油菜幼苗MDA含量,以及SOD、CAT活性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00mmol/L浓度以下油菜幼苗MDA含量稍有降低,但是... 为研究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分别对油菜幼苗进行胁迫,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对油菜幼苗MDA含量,以及SOD、CAT活性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00mmol/L浓度以下油菜幼苗MDA含量稍有降低,但是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油菜幼苗MDA含量均升高。100mmol/L浓度以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油菜幼苗的CAT和SOD酶活性均上升,高盐胁迫下(200mmol/L以上),随着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的延长,CAT和SOD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这说明油菜幼苗对NaCl胁迫存在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胁迫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外显子组测序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检测到一个新的剪接供体位点突变
3
作者 丘丽萍 林炎鸿 +3 位作者 郑德柱 曾健 严爱贞 兰风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应用外显子组捕获和第2代测序技术检测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中的微小突变。方法通过外显子组捕获和第2代测序技术对1例具有典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临床表现但没有外显子缺失或重复的患者进行dtstriogub基因突变检测,并用... 目的应用外显子组捕获和第2代测序技术检测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中的微小突变。方法通过外显子组捕获和第2代测序技术对1例具有典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临床表现但没有外显子缺失或重复的患者进行dtstriogub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证实检测结果。以生物信息学预测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编码情况的改变。以患者母亲和100名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患者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50的第1个碱基检测到1个碱基改变:G>C,其母亲在相同的位置发生了杂合改变。生物信息学预测此改变将使内含子50原有的5'剪接位点消失,导致其相应肽链C端氨基酸序列改变、终止密码提前出现。Sanger测序进一步证实了该突变的存在,且在正常对照未检测到该突变。这是在dystrophin基因上新发现的致病性剪接供体位点突变。结论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可有效检测dystrophin基因微小突变,其应用可进一步完善DMD分子诊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外显子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基于RNA测序的SMN1基因缺失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可变剪接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林炎鸿 张梦雅 曾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3期2861-2865,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型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患者和SMN1基因拷贝数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谱,研究SMN1基因缺失对可变剪接的影响。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对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表达谱测... 目的通过分析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型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患者和SMN1基因拷贝数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谱,研究SMN1基因缺失对可变剪接的影响。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对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表达谱测序,用rMATS软件对RNA-seq数据进行可变剪接事件差异分析,筛选出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中差异的外显子跳跃和内含子保留事件,通过在线工具NovoMagic v3.0对这些差异可变剪接体进行基因功能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实现个性化分析和作图,同时用NCBI数据库对这些基因进行注释。结果(1)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可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mRNA可变剪接及其表达量发生变化;(2)外显子跳跃差异基因主要影响核糖核蛋白组装、胞内转运、翻译、乙酰化修饰、线粒体能量代谢及泛素化调控的降解通路;(3)内含子保留差异基因除参与泛素化调控、内吞、翻译、线粒体能量代谢外,同时还调节细胞骨架和代谢酶活性相关乙酰化修饰。结论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能够改变部分基因的可变剪接,进而影响相关蛋白的合成、组装和降解,最终导致蛋白质稳态失衡,为SMA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纯合性缺失 外周血 RNA测序 可变剪接 内含子保留 外显子跳跃
下载PDF
亲子鉴定实验用于评估产前诊断中母体细胞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严爱贞 林炎鸿 +3 位作者 李晓丽 余秀蓉 林娟 兰风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9期2355-2358,共4页
目的探讨亲子鉴定实验在产前诊断母体细胞污染(MCC)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9年来该院行产前诊断的134个单基因遗传病高风险家系的137例孕妇。于超声监视下行羊膜穿刺术,抽取羊水,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对羊水细胞基因... 目的探讨亲子鉴定实验在产前诊断母体细胞污染(MCC)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9年来该院行产前诊断的134个单基因遗传病高风险家系的137例孕妇。于超声监视下行羊膜穿刺术,抽取羊水,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对羊水细胞基因组DNA、胎儿父母亲基因组DNA作亲子鉴定实验。采用多重荧光PCR技术扩增基因组DNA的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根据分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MCC,以及MCC的程度。结果亲子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男性胎儿76例,女性胎儿61例,均未发现MCC;其中证实先证者为新发突变4例,占高风险家系的3.0%。所检测的胎儿特定遗传病基因型异常的有35例,占25.6%(35/137);回访121例,出生(引产)后的检查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基于多重荧光PCR技术的亲子鉴定实验可提示母体细胞对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污染程度,确定胎儿的独立个体身份和性别,对提高产前诊断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鉴定实验 母体细胞污染 产前诊断 羊水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分析及其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丹 邱萍 +4 位作者 严爱贞 林炎鸿 曾健 王志红 兰风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318-1320,1325,共4页
目的建立以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分析为基础的遗传病诊断方法,为基于单细胞遗传分析实现遗传病诊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者、遗传病基因携带者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连续稀释处理后在体视镜下采用自制装置分离单细胞,对分离细... 目的建立以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分析为基础的遗传病诊断方法,为基于单细胞遗传分析实现遗传病诊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者、遗传病基因携带者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连续稀释处理后在体视镜下采用自制装置分离单细胞,对分离细胞行全基因组扩增(WGA)并利用目的基因一代测序评估其对于遗传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该研究实现了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法布里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准确诊断。结论本研究的单细胞分离技术可快速地分离出单个淋巴细胞,与单细胞WGA联合能够实现遗传性疾病的准确诊断,为开展单细胞水平的遗传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手工显微分离 全基因组扩增 遗传分析 遗传病诊断
下载PDF
弱精子症精子中miRNAs特异表达及潜在致病靶点的分析
7
作者 汤莹 唐敏英 +4 位作者 张湧波 郑美玉 林炎鸿 吴丹红 路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828-835,共8页
目的:弱精子症可见于40%的不育男性,其特征是精子活力低下。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精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关于精子中miRNAs在弱精子症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试图初探miRNAs在弱精子症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了重度弱精子症... 目的:弱精子症可见于40%的不育男性,其特征是精子活力低下。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精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关于精子中miRNAs在弱精子症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试图初探miRNAs在弱精子症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了重度弱精子症患者和健康男性的精子样本,采用高通量序列技术来识别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对差异显著的miRNA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证实了2个特异性改变的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重度弱精子症患者与正常男性相比,共有146个miRNAs(P<0.05;|log2 Fold Change|>1)发生改变,其中表达上调的52个,下调的94个;预测上下调幅度最显著的前10个miRNAs的靶基因,同时在miRDB和TargetScan数据库存在的靶基因共有1407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iRNAs的靶基因富集于精子细胞的生物过程,还参与精子细胞的氧化代谢、刺激反应、增殖和分化以及凋亡等生物过程。通路分析显示,靶基因可能参与细胞自噬、细胞衰老、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等。其中,在弱精子症精子中特异性上调的hsa-miR-371a-5p和hsa-miR-2355-5p,预测靶基因分别为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和线粒体内膜蛋白抑素2(prohibitin2,PHB2),二者直接参与线粒体自噬过程。qRT-PCR结果显示随着精子活力的降低,精子中hsa-miR-371a-5p和hsa-miR-2355-5p的表达量升高。结论:本研究发现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特异性失调的miRNAs及其靶基因,为后续深入研究低活力精子中miRNAs参与调控线粒体自噬功能的机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精子症 高通量测序 miRNA 生物信息学分析 线粒体自噬
原文传递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在杜氏肌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林炎鸿 丘丽萍 +2 位作者 郑德柱 严爱贞 兰风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3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8个家系中临床怀疑DMD患者进行MLPA分析,并对其中2个家系中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3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8个家系中临床怀疑DMD患者进行MLPA分析,并对其中2个家系中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通过MLPA检测,在6例患者DMD基因中检测出外显子缺失(其中2例为新生突变),1例为外显子重复突变。产前分子诊断中在其中1例胎儿的DMD基因中检测到与先证者相同的缺失突变,而另1例未测到与先证者相同突变。结论MLPA能够检测出DMD基因中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 杜氏肌营养不良 突变
原文传递
四例男性不育患者的15q11额外小标记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涂向东 丛学文 +7 位作者 曾健 郑德柱 严爱贞 林炎鸿 丘丽萍 张敏 钟福春 兰风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对4例男性不育患者所携带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进行定位分析,以探讨其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综合应用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核型G显带、N显带、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 目的对4例男性不育患者所携带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进行定位分析,以探讨其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综合应用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核型G显带、N显带、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等技术对4例男性不育患者的15q11额外小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分析显示4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47,XY,+mar。N显带分析提示sSMC均为双随体,位于mar两侧。MI,PA(SALSA着丝粒探针p180/p182试剂盒)分析提示,1例患者的15q11.2基因拷贝数重复。SNP-array分析提示,4例患者均为15q11.1-q11.2区重复,片段大小分别为3.06Mb、0.9118Mb、1.728Mb、0.287Mb。CEP15D1524着丝粒探针FISH分析mar均有2个杂交信号,为双着丝粒染色体。综合分析4例患者mar均来自15号染色体,为双随体、双着丝粒,倒位重复形式,分子细胞核型为47,XY,+mar.ishinvdup(15)(q11)(D1524++)。结论15q11sSMC可能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一例脊肌萎缩症患者及其家系的SMN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曾健 林炎鸿 +3 位作者 严爱贞 蔡美英 柯龙凤 兰风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 对1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SMN基因行突变分析。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T克隆-测序技... 目的 对1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SMN基因行突变分析。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T克隆-测序技术对患者SMN基因进行拷贝数分析和点突变的鉴定,应用MLPA和针对点突变区域的SMN基因第5外显子PCR-直接测序法对患者父母SMN基因进行拷贝数分析和点突变的证实,同时用200名正常人外周血进行相关位点对照研究。结果 患者具有1个拷贝的SMN1基因和1个拷贝的SMN2基因,在这个SMN1基因第230位密码子上存在1个未见报道的错义突变S230L(TCA→TTA);父亲具有两个SMN1和两个SMN2拷贝,其中1个SMN1基因存在S230L突变;母亲具有1个SMN1拷贝,而SMN2基因是纯合缺失的。200名对照中未发现该位点突变。结论 在1个SMA家系中发现了1个新的SMN1基因点突变,即S230L,并准确分析了此家系各成员的SMN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SMN基因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一例BP3:BP3重排inv dup(15)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钟福春 兰风华 +4 位作者 张晓 林宇翔 林炎鸿 严爱贞 涂向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2-405,共4页
目的联合多种遗传学技术鉴定1例标记染色体,并分析其基因组重排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核型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为47,XX,+mar。... 目的联合多种遗传学技术鉴定1例标记染色体,并分析其基因组重排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核型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标记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为47,XX,+mar。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分析提示15q近端重复。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5号染色体,含双着丝粒。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显示15q11-13增加了两个拷贝数,重复区域位于20161372-29071810。结论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关键区拷贝数增加可能是导致BP3:BP3重排inv dup(15)异常表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染色体 基因组重排 临床表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
原文传递
中国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家系一个新的NTRK1基因突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汤莹 郑德柱 +3 位作者 李清琴 王志红 林炎鸿 兰风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对一个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家系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基因(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1,NTRK1)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抽取先证者以及其他家... 目的对一个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家系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基因(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1,NTRK1)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抽取先证者以及其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DNA,PCR扩增NTRK1基因17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并直接测序,评估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在先证者NTRK1基因第16外显子内发现1个新的插入性移码突变:c.2086_2087insC(P.Arg696 fsx)突变,该突变引起开放阅读框架改变,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导致一个C端缺失72个氨基酸残基的截短蛋白产生,部分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yrosine kinase domain,TKD)丢失。先证者之父母、祖母、外祖母为c.2086_2087insC(P.Arg696 fsx)突变携带者,其他家系成员未见NTRK1基因突变。结论对CIPA家系进行NTRK1基因突变分析,发现1个新的NTRK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RK1基因 先天性无汗疼痛不敏感 突变 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原文传递
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的APC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敏 王志红 +6 位作者 林炎鸿 林宇翔 李晓丽 严爱贞 富显果 钟福春 兰风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7-760,共4页
目的对1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n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大肠息肉数、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诊断1例FAP患者。提取先证... 目的对1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n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大肠息肉数、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诊断1例FAP患者。提取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APC基因所有外显子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位点后,对先证者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应突变位点检测,并对相应PCR产物进行酶切验证,同时用酶切方法对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进行检测。结果该家系发现一新的无义突变:C.2891T〉G(L964X),该突变国际上未见报道。这一突变造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在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中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C.2891T〉G(L964x)为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本研究采用测序技术和酶切方法相结合,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基因 基因突变 截短蛋白 分子诊断
原文传递
三例畸变Y染色体的重组形式及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涂向东 曾健 +6 位作者 丛学文 严爱贞 黄吴健 林炎鸿 郑德柱 张敏 王志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0-424,共5页
目的对3例畸变Y染色体进行定位分析并确定其重组形式。方法采用染色体G显带、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Y染色... 目的对3例畸变Y染色体进行定位分析并确定其重组形式。方法采用染色体G显带、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Y染色体多个序列标签位点( sequence tagged site, STS) 及Illumina人类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扫描(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 SNP-array)等多种技术。结果3例患者染色体G显带核型均为46,X,+mar。MLPA检测发现例1SRY、ZFY、UTy基因重复;例2SRY、ZFY基因重复、UTY基因缺失;例3X染色体短臂/Y染色体短臂(X/Yp)、X染色体长臂/Y染色体长臂(X/Yq)亚端粒区域基因拷贝数减少。Y染色体STS分析提示:例1的SRY及Y染色体AZFa区sY84、sY86、AZFb区sY1227存在,但sY1228及AZFc区多个STS缺失,断裂点位于AZFb区sYl227和sYl228之间;例2的SRy及着丝粒区域sY1200存在,其余STS均缺失;例3的SRy及AZF多个STS均存在。SNP-array扫描提示,例1Yp11.31-p11.2区重复,Yq11.22-q11.23区缺失,缺失片段约为5.18Mb;例2Yp11.31-p11.2区重复,重复片段为3.724Mb,Yq11.21-q11.23区域缺失,缺失约14.644Mb;例3X/Yp亚端粒区域(PAR)p22.33单拷贝缺失,X/Yq亚端粒区域(PAR)q28单拷贝缺失。FISH分析提示,例1和例2细胞中期原位杂交核型均为46,X,+mar.ish(Y)(SRY++,DYZ3++,DYZ1-)。综合分析:例1和例2的标记染色体均为短臂等臂双着丝粒Y染色体。分子核型:例1为46,X,idic(Y)(q11.23);例2为46,X,idic(Y)(q10);例3为标记染色体为环状Y,核型为46,X,r(Y)(pllql2)。结论Y染色体畸变形式多样,选用MLPA、Y染色体STS、FISH、SNP-array等多项技术联合诊断是确定其断裂点及重组形式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畸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 荧光原位杂交 序列标签位点 重组形式
原文传递
脊肌萎缩症家系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微小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健 林炎鸿 +1 位作者 严爱贞 兰风华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7-611,共5页
目的建立一套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因微小突变检测体系,以评价其用于脊肌萎缩症(SMA)家系的价值。方法采用RNA水平和基因组DNA水平双途径检测策略,用PCR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位点特异性PCR、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目的建立一套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因微小突变检测体系,以评价其用于脊肌萎缩症(SMA)家系的价值。方法采用RNA水平和基因组DNA水平双途径检测策略,用PCR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位点特异性PCR、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和T克隆测序技术对2个SMA家系共7个成员行SMN基因微小突变分析。结果用MLPA和T克隆测序技术检测家系A的SMA患者有1个拷贝的SMN1基因,其第228位密码子上存在1个无义突变L228X,该突变来源于患者父亲;家系B的SMA患者父亲有2个SMN1基因,其中1个SMN1基因存在移码突变22_23insA。其余家系成员均为有1个SMN1基因拷贝的SMA携带者。结论建立的SMN微小突变检测体系成功鉴定了2个SMN微小突变,为SMA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系谱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质1 突变 酸扩增技术
原文传递
用长链RT-PCR技术分析一个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家系AR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 曾健 +1 位作者 林炎鸿 涂向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分析一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潜在突变。方法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和总RNA,应用PCR技术扩... 目的分析一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潜在突变。方法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和总RNA,应用PCR技术扩增X染色体上AR基因的7个外显子,对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相应的基因组片段,进一步确证AR基因的突变位点;用逆转录PCR扩增AR基因,再次验证其突变位点。结果发现患者及其舅舅AR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2880个核苷酸G被A替换,引起错义突变,导致第840位密码子CGT突变为CAT,即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该突变可能引起雄激素受体结合能力的变化,导致CAIS。患者母亲一条AR等位基因的第840位密码子亦存在CGT→CAT改变,另一条等位基因则未发现突变。结论AR基因第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2880位点碱基G引起的错义突变很可能是引起CAIS的原因。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AR基因可为CAIS的分子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雄激素受体 基因突变 DNA测序
原文传递
AKT3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BT474乳腺导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7
作者 韩俊永 林炎鸿 黄俏佳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构建人AKT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探究其对人乳腺导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流产胎儿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AKT3eDNA,以XhoI及最g21I酶切位点克隆入腺病毒pShuttle-IRES-hrGFP-1穿梭载体,测序鉴定后与骨架载... 目的构建人AKT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探究其对人乳腺导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流产胎儿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AKT3eDNA,以XhoI及最g21I酶切位点克隆入腺病毒pShuttle-IRES-hrGFP-1穿梭载体,测序鉴定后与骨架载体PAdeasy-1在BJ5183细菌中进行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AKT3后,转染293A细胞,进行病毒的包装。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绿色荧光,测定病毒效价,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细胞内AKT3蛋白质的表达。通过MTr实验,研究AKT3过表达前后BT474乳腺导管癌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目的基因正确无误。重组腺病毒效价为2.6×10^8pfu/ml,重组腺病毒转导后,BT474乳腺导管癌细胞中可检测到AKT3的过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AKT3融合蛋白在BT474细胞中表达良好。而转导空载体腺病毒及未转导细胞对照中未见有此融合蛋白质条带;MTr结果显示AKT3表达上调的重组腺病毒组,其增殖活性显著高于转导空载体腺病毒组及未转导细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地构建了AKT3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KT3过表达可增强BT474乳腺导管癌的增殖,为进一步研究AKT3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3 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 基因表达 BT474细胞 四唑盐比色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