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性关节炎2410张膝关节X线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禾 许能銮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99-201,共3页
目的 探讨因膝关节肿痛就诊的骨性关节炎 (OA)病人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部位等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 12 0 5例患者的 2 410张膝关节 X线片资料 ,每 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采用 Altman分类标准诊断 ,结果用统计学计算构成... 目的 探讨因膝关节肿痛就诊的骨性关节炎 (OA)病人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部位等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 12 0 5例患者的 2 410张膝关节 X线片资料 ,每 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采用 Altman分类标准诊断 ,结果用统计学计算构成比和率 ,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12 0 5例患者中 44 7例 (37.1% )为 X线阳性骨性关节炎 ;15 1例 (12 .5 % )为阴性骨性关节炎 ,总患病数 5 98例 (49.6 % )。女性患病明显高于男性 ;右膝关节患病率明显高于左膝关节 ;胫骨患病居首 ,髌骨为次。≥ 40岁 X线征阳性率 5 0 .2 %。各年龄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明显增多 ,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因膝关节肿痛就诊各类患者中占重要地位 ;(2 )患病率与年龄、负重骨骼呈正相关 ;(3)女性较男性易患膝骨性关节炎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关节痛 膝关节 X线分析
下载PDF
外科系统医院获得性肺炎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禾 刘小燕 +1 位作者 张艳青 郭燕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188-189,共2页
目的 了解我院外科系统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发病情况。方法 调查 2 0 0 3年 1月 1日至 2 0 0 3年 12月 31日归档的外科系统全部出院病历共 11885份 ,分析HAP相关因素。结果  2 0 0 3年我院外科系统发生HAP2 0 3例 ,占外科系统住院... 目的 了解我院外科系统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发病情况。方法 调查 2 0 0 3年 1月 1日至 2 0 0 3年 12月 31日归档的外科系统全部出院病历共 11885份 ,分析HAP相关因素。结果  2 0 0 3年我院外科系统发生HAP2 0 3例 ,占外科系统住院病人总数的 1 71% ,占全院HAP的 4 6 88%。术后HAP 174例 ,占手术病人数的 1 6 9% ,占术后各种感染总数的 4 9 4 3% ,居第一位。其中气管插管全麻后HAP 139例 ,占术后HAP的 79 81% ,占全麻病人的 3 36 %。分离致病菌 15 8株 ,G-菌 4 9 37% ,G+ 菌 2 5 95 % ,真菌 2 4 6 8%。前三位致病菌依次为白色念株菌 (2 8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5株 )和铜绿假单孢菌 (2 3株 )。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6 4 0 %。结论 我院外科病人术后HAP发生与手术和气管插管麻醉密切相关 ,致病菌以G-菌为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系统 致病菌 医院获得性肺炎 白色念株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164例强直性脊柱炎中轴关节外损害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林禾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AS)外周关节受累情况及关节外损害表现 ,探讨疾病活动性的客观实用监测指标和误诊的主要原因 ,提高诊断率。方法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和 /或 CT)、实验室检查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1...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AS)外周关节受累情况及关节外损害表现 ,探讨疾病活动性的客观实用监测指标和误诊的主要原因 ,提高诊断率。方法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和 /或 CT)、实验室检查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16 4例 AS,有外周关节受累 119例占 72 .6 % ;有关节外系统损害 4 9例占 2 9.9%。影像学检查结果骶髂关节病变以 °~ °最多 ,有关节外损害者骶髂关节 °病变居多占 5 3.1% ;无关节外损害者骶髂关节病变以 °为多占 4 4 .3%。血沉 (ESR)、 C-反应蛋白 (CRP)、血小板 (PL T)和血球蛋白 (GL B)明显升高、血白蛋白 (AL B)减低等指标见于绝大多数疾病活动期病人 ,且有关节外损害者重于无关节外损害者。有关节外损害者误诊率高达 6 9.4 %。 HL A- B2 7总阳性率 87.2 % ,有无关节外损害无明显差别。结论  (1)血沉 (ESR)、 C-反应蛋白 (CRP)、血小板 (PL T)和血球蛋白 (GL B)明显升高、血白蛋白 (AL B)减低等指标可作为评估 AS病情严重性和药物疗效的参考指标。 (2 )关节外损害和外周关节病变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对年青男性非对称性关节痛、伴或不伴腰痛 ,或 4 0岁以上关节痛伴腰痛 ,常规行骶髂关节 X线检查和血 HL A- B2 7检查 ,可减少误漏诊。对已诊断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损害 外周 强直性脊柱炎 ALB 关节痛 血白蛋白 严重性 情况 目的
下载PDF
浅谈药企废水处理技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禾 《浙江化工》 CAS 2007年第11期18-22,共5页
分析了制药生产废水的水质特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制药废水处理过程中常采用的各种物化法、化学法、生化法及其他组合处理方法,评述了各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处理工艺的选择和制药废水的资源回收利用问题。
关键词 制药废水 处理 进展 回收利用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部损害 被引量:4
5
作者 林禾 林滇恬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22期2403-2407,2410,共6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结缔组织病中最经典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以多脏器受累和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为特征。SLE的肺部病变也多种多样,且肺部病变部位的不同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差异,许多患者可同时出现2种或2种以上肺部症状和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结缔组织病中最经典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以多脏器受累和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为特征。SLE的肺部病变也多种多样,且肺部病变部位的不同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差异,许多患者可同时出现2种或2种以上肺部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亦可相互重叠,众多复杂的因素增加临床对肺部病变病因鉴别的难度。另外,尤其要重视SLE合并肺部感染。提倡多学科合作模式分析和诊疗,旨在控制病情,减少脏器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部损害 治疗
下载PDF
强的松、青霉胺联合治疗早期系统性硬化症 被引量:2
6
作者 林禾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S1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药物治疗 强的松 青霉胺
下载PDF
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7
作者 林禾 潘厚龙 葛志坚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87-188,共2页
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林禾,潘厚龙,葛志坚关键词:狼疮带试验,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狼疮带试验(LBT)自1963年Burhan等人发现其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方面的意义以来,不少学者对其作了深入... 狼疮带试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林禾,潘厚龙,葛志坚关键词:狼疮带试验,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狼疮带试验(LBT)自1963年Burhan等人发现其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方面的意义以来,不少学者对其作了深入研究,国内亦有报道[1,2]。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狼疮带试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奉春 董怡 +3 位作者 赵玉华 林禾 姜泉 赵杰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77-280,共4页
本文分析了72例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占我院住院SLE患者的14%。92%为SLE的活动期,并多在SLE发病后2年内出现。血清抗心磷脂(CL)抗体与其关系密切,脑脊液(CSF)81... 本文分析了72例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占我院住院SLE患者的14%。92%为SLE的活动期,并多在SLE发病后2年内出现。血清抗心磷脂(CL)抗体与其关系密切,脑脊液(CSF)81%异常,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红斑狼疮 神经系统疾病 甲基强的松龙
原文传递
关节超声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志涵 严青 +1 位作者 高飞 林禾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6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超声在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比较临床诊断痛风患者与其他关节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超声影像学表现,评估不同超声表现的鉴别诊断意义,同时比较不同关节区出现的特异超声表现。结果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q... 目的探讨关节超声在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比较临床诊断痛风患者与其他关节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超声影像学表现,评估不同超声表现的鉴别诊断意义,同时比较不同关节区出现的特异超声表现。结果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双轨征"超声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阳性率高,在膝关节及足趾关节易于检出。结论 "双轨征"可以作为痛风与其他关节炎急性发作期鉴别的主要超声影像学表现,膝关节和足趾关节是主要筛查关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性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肠白塞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志涵 林禾 高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4350-4352,共3页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病(BD),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白塞病常累及胃肠道,即肠白塞病,患者常出现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英夫利昔单抗(IFX)是单克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在多种炎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2例...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病(BD),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白塞病常累及胃肠道,即肠白塞病,患者常出现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英夫利昔单抗(IFX)是单克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在多种炎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2例肠白塞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分析IFX治疗肠白塞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英夫利昔单抗
下载PDF
福建省部分医护人员锐器伤害防护知识和措施调查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亮 张敏 +2 位作者 缪剑影 林禾 张艳青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4-16,共3页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锐器伤害防护知识知晓和防护措施实施现况,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用横断面调查,对省内9家医院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科室的医护人员90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率91.8。仅有9.6%的医护人员掌握血源性病原体种...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锐器伤害防护知识知晓和防护措施实施现况,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用横断面调查,对省内9家医院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科室的医护人员90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率91.8。仅有9.6%的医护人员掌握血源性病原体种类、可能的感染途径及疫苗等知识;医疗活动中使用安全器械者仅20.9%;有48.1%医护人员能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医疗锐器。[结论]加强医护人员锐器伤害防护培训,推广安全器械使用,正确处理用过的锐器,可以有效地降低伤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器伤害 医护人员 职业卫生 疾病控制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飞 林禾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711-712,共2页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S)是由一种罕见的致病性双相青霉菌所致,多继发于AIDS或免疫功能低下及应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病少见,诊断不易,容易漏诊。而患者的预后与能否尽早诊断及尽早地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现介绍我院诊治的马尔尼菲青...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S)是由一种罕见的致病性双相青霉菌所致,多继发于AIDS或免疫功能低下及应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病少见,诊断不易,容易漏诊。而患者的预后与能否尽早诊断及尽早地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现介绍我院诊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例,借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燕芳 林禾 高飞 《疑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699-700,共2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分析SLE合并PRES患者3例并系统地回顾国内文献报道9例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 12例SLE合并PRES患者,发病前使用糖...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分析SLE合并PRES患者3例并系统地回顾国内文献报道9例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 12例SLE合并PRES患者,发病前使用糖皮质激素10例,环磷酰胺3例,出现高血压11例,头痛10例,癫痫发作10例,意识障碍9例,视觉障碍8例,CT及磁共振成像(MR)显示多发病灶主要位于双侧枕叶、顶叶、额叶、颞叶。降压和及时处理诱因症状可缓解。结论 PRES是一种临床一影像综合征,发病常与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突发高血压等相关,SLE合并PRES若能及时诊断、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病变可逆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可逆性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合并诺卡菌感染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逸君 高飞 +1 位作者 周梦 林禾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22期2470-2472,2476,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结缔组织病合并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者中,男1例,女5例;年龄33~61(50.83±4.24)岁;中位病程2.50(1.63~6.... 目的分析总结结缔组织病合并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者中,男1例,女5例;年龄33~61(50.83±4.24)岁;中位病程2.50(1.63~6.25)年。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痛风各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肺为最常累及的脏器,其次分别为皮肤软组织、脑部、肾脏及血液。1例患者出现超过3个部位受累的弥漫性感染。所有患者均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生素的治疗,其中4例好转,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诺卡菌感染属于少见病,结缔组织病患者是该病的高危人群,诺卡菌感染可累及多个脏器,积极联合抗感染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但播散性感染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诺卡菌 感染
下载PDF
四种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飞 陈志涵 林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四种常见结缔组织病(CTD)并发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0例CTD并发PA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免疫学实验室检查特点、主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50例并发PAH的CTD患者中,系统性... 目的探讨四种常见结缔组织病(CTD)并发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0例CTD并发PA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免疫学实验室检查特点、主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50例并发PAH的CTD患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1例(占7.95%),系统性硬化症(SSc)5例(占7.14%),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7例(占10.29%),干燥综合征(SS)7例(占3.59%),对比这四种CTDPAH患者,SLE和MCTD并发PAH发生率较高,SLE-PAH临床表现轻,多为轻-中度PAH,基础病的积极治疗多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SSc和MCTD确诊PAH时,心功能更差,多为中-重度PAH患者,且治疗较SLE困难,大多数需要PAH的靶向药物。结论多种CTD均可并发PAH;SSc及MCTD患者确诊PAH时多为晚期,预后比SLEPAH差;CTD-PAH患者除重视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对症状重,特别心脏超声提示明显右心功能异常、右心室扩大患者,尽快应用PAH靶向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肺动脉高压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托珠单抗治疗系统性硬化症10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飞 吴燕芳 林禾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6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 观察注射用托珠单抗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10例确诊SSc患者接受托珠单抗8 mg/(kg·月),共3~6个月治疗,在基线水平、第12周、第24周分别评估临床和... 目的 观察注射用托珠单抗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10例确诊SSc患者接受托珠单抗8 mg/(kg·月),共3~6个月治疗,在基线水平、第12周、第24周分别评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为弥漫型SSc。5例病程≥3年的患者治疗24周后改良Rodnon皮肤评分(modified Rodnan skin score,mRSS)(44分vs.27分,P=0.016)、肢端溃疡数目(10个vs.2个,P=0.031)及患者的自我评分(90分vs.50分,P=0.0097)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病程〈1年的患者治疗12周后评估患者的自我评分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分vs.30分,P=0.020),治疗前后mRSS分值及肢端溃疡数目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病情改善同时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托珠单抗治疗SSc过程中,可观察到患者皮肤硬化程度及肢端溃疡的改善,可能是治疗SSc一个新选择。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托珠单抗
下载PDF
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飞 林禾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4年第5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0-2013年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3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激素应用剂量、疗程、糖尿病发生的情况。结果30例风湿病合并...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0-2013年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3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激素应用剂量、疗程、糖尿病发生的情况。结果30例风湿病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用药后出现糖尿病的时间平均为15个月,出现糖尿病时激素用量为10~40 mg·d-1;多数患者(83.33%)无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常规复查血糖时发现;30例患者血糖监测均表现晚餐前及睡前的血糖升高,均大于11.1 mmol·L-1,部分最高达25.1 mmol·L-1,8例(26.67%)出现空腹低血糖;25例选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需要量以中午及晚餐前量大,早餐前量少,5例选用短效磺脲类降糖药物。结论类固醇性糖尿病起病隐匿,多无相关的临床表现。对风湿性疾病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用激素前最好常规行OGTT试验,激素治疗平时就应该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定期检查血糖的情况,重点筛查午餐前或晚餐前的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类固醇性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关节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脏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青 林禾 高飞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关节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肝脏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收治的45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合并HBV感染。分析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HBV活动情况及... 目的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关节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肝脏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收治的45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合并HBV感染。分析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HBV活动情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选取35例同期未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的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5例HBV感染患者中有2例(2/15,13%)出现肝功能异常,3例(3/15,20%)出现HBV DNA升高,与治疗组中非HBV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患者给予护肝及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明显下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HBV DNA升高发生率为1/6例(17%),较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低。结论 HBV感染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应注意肝脏安全性,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及HBV DNA,必要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英夫利昔单抗 关节炎
下载PDF
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敦雁 齐育英 +3 位作者 黄毅 伍严安 林禾 高飞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评价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性能。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SLE患者(SLE组)、54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组,其他组)、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抗SmD1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 目的评价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性能。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SLE患者(SLE组)、54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组,其他组)、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抗SmD1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斑点法检测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结果 SLE组抗SmD1抗体水平与阳性率分别为31.55(13.98~128.84)U/mL及53.3%(32/60),明显高于其他组[13.48(12.50~19.80)U/mL,14.8%(8/54)]及对照组[13.62(12.50~17.93)U/mL,2.0%(1/50)(P<0.01)]。在5种SLE诊断指标中,以抗SmD1抗体对SLE的诊断敏感性53.3%(32/60)、阴性预测值77.2%(95/123)、准确性77.4%(127/164)为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抗SmD1抗体与AnuA,ARPA之间不具分布的一致性(P>0.05)。将抗SmD1抗体与传统SLE诊断指标(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及ARPA)联合检测可将对SLE的诊断敏感性提高至71.7%(33.3%),且与抗SmD1抗体单项检测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OC曲线达0.827,高于抗SmD1抗体单项检测(0.733)与传统SLE诊断指标联合检测(0.765)。结论抗SmD1抗体对SLE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且与传统SLE诊断指标之间具一定互补性;将抗SmD1抗体与传统SLE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SLE的诊断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体 抗核 敏感性与特异性 免疫系统疾病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42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逸君 严青 +1 位作者 高飞 林禾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0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易患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5年1月-2018年10月住院的42例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随机选取同期确诊为真菌性食管炎的非结...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易患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5年1月-2018年10月住院的42例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随机选取同期确诊为真菌性食管炎的非结缔组织病患者40例及未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结缔组织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临床特点。结果:与非结缔组织病的真菌性食管炎相比,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患者中无症状者所占比例明显较多(分别为64.3%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Ⅳ级食管炎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52.4%和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相同治疗时间下,真菌性食管炎的治愈率也较低。与未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结缔组织病患者相比较,合并真菌性食管炎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其激素剂量明显较高,分别为强的松[(22.77±2.30)mg/d和(15.83±2.01)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结缔组织病合并真菌性食管炎常无明显症状,但病情相对较重。激素剂量高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发生真菌性食管炎的风险增加。治疗上需要足疗程甚至适当延长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真菌性食管炎 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