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眶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699例的临床组织病理学构成分析
1
作者 赵云 于莎莎 +1 位作者 林锦镛 赵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4-699,共6页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组织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0-01/2020-12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眶病眼整形科收治的眼眶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699例707眼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参考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眼肿...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组织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0-01/2020-12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眶病眼整形科收治的眼眶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699例707眼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参考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眼肿瘤分期标准和WHO2018版眼部肿瘤分类标准,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三类。将全部患者按照年龄划分为0~17、18~39、40~59和60岁及以上共4组。对各组组织病理学诊断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纳入699例患者707眼中男311例316眼,女388例391眼。就诊年龄为1~84(平均39.9±2.2)岁。右侧眼眶307例,左侧眼眶384例,双侧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598例604眼(85.6%),交界性肿瘤7例7眼(1.0%),恶性肿瘤94例96眼(13.4%)。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110例,15.7%),皮样囊肿(96例,13.7%),多形性腺瘤(54例,7.7%),炎性假瘤(38例,5.4%),神经鞘瘤(29例,4.1%);交界性及恶性肿瘤中,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2例,41.6%),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2例,11.9%),腺样囊性癌(11例,10.9%),转移癌(9例,8.9%),横纹肌肉瘤(8例,7.9%)。在常见的眼眶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海绵状血管瘤和多形性腺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在常见的眼眶交界性和恶性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间叶性软骨肉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0~17岁患者中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是皮样囊肿和横纹肌肉瘤,18~39岁中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为皮样囊肿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0~59岁中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为海绵状血管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60岁以上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为海绵状血管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眼眶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多数为良性。其中良性肿物以海绵状血管瘤和皮样囊肿多见。恶性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病 眼部肿瘤 组织病理学 疾病谱
下载PDF
435例原发性眶内肿瘤的病理类型 被引量:2
2
作者 林锦镛 李恩江 《眼科学报》 1993年第2期66-69,共4页
本文分析435例眼眶内原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共分8种组织类型:囊性病变83例(19.1%);血管性病变64例(14.7%);间叶组织肿瘤50例(11.5%);泪腺上皮性病变73例(16.8%);神经组织性肿瘤54例(12.4%);淋巴细胞性病变55例(12.6%);组织细胞性病变16... 本文分析435例眼眶内原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共分8种组织类型:囊性病变83例(19.1%);血管性病变64例(14.7%);间叶组织肿瘤50例(11.5%);泪腺上皮性病变73例(16.8%);神经组织性肿瘤54例(12.4%);淋巴细胞性病变55例(12.6%);组织细胞性病变16例(3.7%);特发性眶内假瘤40例(9.2%).并讨论眶内常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眼科学报 1993;9:66-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眶内肿瘤 原发性 病理
下载PDF
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林锦镛 《眼科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576-584,共9页
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眼表肿瘤,包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日光性角化病、结膜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深入了解这些病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本文对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的类型、临床表现和... 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眼表肿瘤,包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日光性角化病、结膜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深入了解这些病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本文对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的类型、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行阐述,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表肿瘤 鳞状细胞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梁沛 杨瑾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1-596,共6页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受到关注。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9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各组兔右眼均行常规小梁网切除术。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兔眼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ml(25mg/m1),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d注射贝伐单抗,每次均注射0.05ml,丝裂霉素c组兔眼术毕局部涂用丝裂霉素c,生理盐水组兔眼术毕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05ml生理盐水。所有兔眼术后每隔1日用Se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其表面的血管分布,并用卡尺测量和计算滤过泡面积。分别于术后14d和28d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以计算微血管数目。结果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兔眼滤过泡的形态比较,术后7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生存时间为27d,而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均为19d,生理盐水组为13d。术后14d各组兔眼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胶原纤维百分比为(66.82±1.53)%,其他3个组出现瘢痕化。术后14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且为3.51±O.31,均高于贝伐单抗注射组、丝裂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维持功能滤过泡的形态,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贝伐单抗 结膜/病理 动物模型 纤维化/预防&控制 青光眼/手 小梁切除术 伤口愈合/药物作用
下载PDF
猕猴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韩晓梅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分析探讨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及高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猕猴眼眶;取新鲜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结缔组织行电镜观察;完整眼眶行全眶冠状连续切片。以Masson、Weigert染色分别进行胶...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分析探讨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及高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猕猴眼眶;取新鲜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结缔组织行电镜观察;完整眼眶行全眶冠状连续切片。以Masson、Weigert染色分别进行胶原、弹性纤维染色,以抗体标记平滑肌。结果猕猴直肌眶层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相互移行。在赤道部稍后方,主要以胶原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包绕,连接眼外肌,弹性纤维、平滑肌散在其中。内直肌及其与下直肌间的结缔组织最发达;平滑肌与弹性纤维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结论猕猴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的分布特征提示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构与人类同名结构的高度相似性,提示猕猴可以作为研究眼外肌Pulley的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PULLEY 眼球运动 猕猴
下载PDF
兔眼内窥镜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瑾 孙慧敏 +1 位作者 李筱荣 林锦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比较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CP)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的睫状体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了解ECP的降眼压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青紫蓝兔30只,选择1只眼行ECP,对侧眼行TSCP,另取2只兔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后的第1、3、5、7、14、28、42... 目的比较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CP)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的睫状体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了解ECP的降眼压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青紫蓝兔30只,选择1只眼行ECP,对侧眼行TSCP,另取2只兔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后的第1、3、5、7、14、28、42、56天行裂隙灯及眼压测量。术后第7、14、28、42、56天分别随机抽取6只实验兔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观察2组光凝术后睫状体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与TSCP组相比,ECP组术后眼部炎症反应轻微但晶状体混浊。ECP组术后各时间点降低眼压的幅度大于TSCP组(P<0.01)。ECP组术后早期睫状突水肿、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破坏明显,42 d后光镜下可见睫状体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及睫状突萎缩;TSCP组睫状突水肿、出血、结构破坏,而睫状体上皮细胞层破坏不充分,42 d后可见睫状体萎缩、色素上皮和无色素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巩膜变薄及睫状体基质瘢痕化。结论与TSCP相比,ECP对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的破坏更彻底,对邻近部位组织损伤轻微,但可引起晶状体混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睫状体光凝术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睫状体 眼压
下载PDF
家兔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雁 赵堪兴 +4 位作者 王红悦 林锦镛 王静 左彤 郭中梅 《眼科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对近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角膜伤口变化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应用193μm扫描式准分子激光对8只实验兔眼行光学角膜切削术并于术后2月时组织病理学... 目的对近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角膜伤口变化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应用193μm扫描式准分子激光对8只实验兔眼行光学角膜切削术并于术后2月时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切削区角膜表面光滑,均匀一致,上皮轻度增厚;基底膜再生,但呈厚薄不一、不连续等不成熟表现,上皮和实质层仍存在散在裂隙;基质处大部分新生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但局部浅实质层可见角膜细胞增多等瘢痕样改变。结论兔眼PRK术后2月显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但仍存有组织薄弱处和特殊性改变。强调半桥粒-基底膜复合体在PRK上皮修复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PRK 近视 病理学
下载PDF
闭角型青光眼局部使用匹罗卡品对球结膜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金英 李学勤 +3 位作者 胡岚君 王 悦 谢鸿旗 林锦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 观察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滴用1%匹罗卡品不同时间对球结膜组织的影响。方法 使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88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球结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定量分析。根据患者术前曾局部用药的不同时... 目的 观察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滴用1%匹罗卡品不同时间对球结膜组织的影响。方法 使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88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球结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定量分析。根据患者术前曾局部用药的不同时间分为1年以内(Ⅰ组,40例)、1-3年(Ⅱ组,23例)和3年以上(Ⅲ组,25例)共3组。结果Ⅰ组对球结膜组织无明显影响;Ⅱ组显示球结膜下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的数量轻度增多和淋巴细胞活化;Ⅲ组显示球结膜下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有些病例显示球结膜上皮增生,球结膜下纤维化或亚临床性炎症改变。结论长期滴用1%匹罗卡品可对球结膜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和纤维增生,尤其用药3年以上组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匹罗卡品 不良反应 球结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妊娠晚期胎儿眼外肌Pulley系统发育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郑荣昌 赵堪兴 +1 位作者 孙春华 林锦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5期9146-9148,共3页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胎儿眼外肌Pulley形态的异同点,分析人类早期眶内Pulley系统的发育特征,探讨眶内Pulley系统对人类眼球运动及双眼视发育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完成。孕龄为27周、30周、33周的新鲜胎...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胎儿眼外肌Pulley形态的异同点,分析人类早期眶内Pulley系统的发育特征,探讨眶内Pulley系统对人类眼球运动及双眼视发育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完成。孕龄为27周、30周、33周的新鲜胎儿尸头各1例(标本来源合法,并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批准)。取完整眼眶,整体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Masson三染色显示胶原纤维。结果:人类早期眶内Pulley发育中LR-IO间的Pulley连接带首先被观察到有明显的带状发育;孕30周时外直肌Pulley环己较明显,外直肌与上直肌间连接带发育较好;内直肌周围己有胶原纤维环包绕;在孕33周胎儿眶内,内直肌纤维环发育较好,但内直肌与上直肌及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的连接带仍未见明显发育。结论:人类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的发育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顺序性。其发育顺序为颞下侧连接带开始,经外直肌Pulley环、外直肌-上直肌间连接带、上直肌Pulley环,逐渐向鼻侧发育。这提示内侧发达的纤维环及连接带可能是在生后随双眼视功能的发育而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滑车 发育 眼球运动 胎儿
下载PDF
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滴用匹罗卡品对小梁切除术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金英 李学勤 +3 位作者 胡岚君 王 悦 谢鸿旗 林锦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术前长期滴用 1%匹罗卡品与小梁切除术效果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8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按局部滴用1%匹罗卡品滴眼液累计时间不同分为3组,均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对眼压、视野、滤过泡、滤过瘘口及虹膜粘连...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术前长期滴用 1%匹罗卡品与小梁切除术效果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8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按局部滴用1%匹罗卡品滴眼液累计时间不同分为3组,均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对眼压、视野、滤过泡、滤过瘘口及虹膜粘连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术后3组间统计比较,眼压(P<0.05)、视野(P<0.01)、滤过泡(P<0.05)、滤过瘘口(P<0.01)、虹膜粘连(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用药3年以上对小梁切除术效果有明显影响。结论术前长期滴用1%匹罗卡品与小梁切除术效果密切相关。闭角型青光眼应缩短术前用药时间,早期手术,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匹罗卡品 不良作用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注射缺氧诱导因子-1α siRNA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丽珠 陈松 +4 位作者 陈蕾 刘艳 林锦镛 王玉川 韩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700-1704,共5页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小干扰RNA(siRNA)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用于糖尿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可...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小干扰RNA(siRNA)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用于糖尿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以p Silencer2.1-U6neo为质粒载体,构建HIF-1α.siRNA重组质粒。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39只)。实验组采用尾静脉注射链尿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随机分为糖尿病组(15只)、基因治疗组(12只)和空载体组(12只)。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大鼠均不做转染;基因治疗组和空载体组分别转染HIF-1α.siRNA重组质粒和p Silencer空载体质粒。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分别于干扰后24、48、72h,1wk时计算VEGF蛋白的抑制效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F-1α.siRNA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确定为目的序列。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内界膜不完整,新生血管芽、新生血管簇呈垂直状突破内界膜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EGF阳性表达为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正常对照组VEGF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DR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表达明显增强,基因治疗组较DR组和空载体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抑制率24、48、72h和1wk时分别为:27.4%、40.6%、47.5%、64.5%。结论:HIF-1α.siRNA重组质粒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RNA 干扰 视网膜新生血管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先天性葡萄膜外翻一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鸿英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患儿,女,5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至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其母孕期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患儿自出生后即出现左眼上睑下垂,于16个月前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左眼先天性青光眼、左... 患儿,女,5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至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其母孕期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患儿自出生后即出现左眼上睑下垂,于16个月前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左眼先天性青光眼、左眼上睑下垂,行左眼小梁切开术,11个月前行上睑下垂额肌瓣悬吊术。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青光眼 葡萄膜 外翻 医院就诊 上睑下垂 额肌瓣悬吊术 眼部检查 小梁切开术
下载PDF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岩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1-715,共5页
背景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为儿童的先天性眼部疾病,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预后较差.以往对PHPV的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报道很少. 目的 研究PHPV的临床表现... 背景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为儿童的先天性眼部疾病,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预后较差.以往对PHPV的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报道很少. 目的 研究PHPV的临床表现和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其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6例6眼PH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先天性白内障针吸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术中获取的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标本中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上皮膜抗原(EMA)、CD34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6例患儿均于出生后发现单眼PHPV,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先天性白内障,其中5眼A型超声检查显示患眼眼轴短于对侧健眼,1眼伴眼球震颤、斜视和小角膜.6例患儿均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可见晶状体后囊膜后有白色纤维血管膜,其中2眼的纤维血管膜与玻璃体内纤维束相连.晶状体后囊膜纤维血管膜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纤维血管膜主要由疏松或黏液样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或小静脉血管组成,有些病例内可见过碘酸希夫阳性染色物质、残留的透明状玻璃体动脉或分化的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晶状体后囊膜纤维血管膜中可见短梭形或梭形细胞,具有纤维细胞的特点,部分细胞具有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增生活性较低.1例标本中可见纤维血管膜伸入晶状体囊膜内,导致晶状体和睫状体的发育异常.4例患儿随诊6~9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06、光感、0.05和0.07,眼压正常.结论 PHPV首诊多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BCVA较差.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主要是由于原始玻璃体内中胚叶细胞持续增生和透明动脉不能退化所致,纤维血管膜的增生导致晶状体发育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眼部异常/病因学 眼部疾病/先天性 增生 玻璃体/异常 晶状体后膜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病理
下载PDF
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钱学翰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上斜肌(SO)着色为红色,结缔组织染为蓝色。大鼠SO亦分为球、眶两层肌纤维,其球层前行附着于巩膜,而眶层附着于其周围结缔组织。此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和少量弹性纤维组成,随SO向前行走而逐渐增厚直至滑车处。后随着SO反折过滑车部位,与SRPulley环相延续。结论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与SRPulley环相延续,并接受SO眶层纤维的附着,提示其收缩将引起SR的鼻侧移动,可能进一步解释了前庭眼反射(包括人类前庭眼反射)的部分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斜肌 PULLEY 大鼠 眼球运动 前庭眼反射
下载PDF
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瞳孔温热疗法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文博 陈松 +2 位作者 马敏旺 林锦镛 韩梅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氪红激光眼底光凝诱导C57BL/6J小鼠30只(30只眼)产生CNV,6d后,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给予阈值上、阈值、阈值下TTT治疗及不治...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氪红激光眼底光凝诱导C57BL/6J小鼠30只(30只眼)产生CNV,6d后,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给予阈值上、阈值、阈值下TTT治疗及不治疗对照。正常C57BL/6J小鼠16只(16只眼),给予相应阈值上、阈值、阈值下TTT治疗。TTT治疗后7d,观察FFA,摘除眼球,做病理学检查和HSP7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57BL/6J小鼠CNV进行TTT治疗后7d,与未治疗对照组相比,阈值下和阈值TTT组CNV复合体明显变薄;阈值上TTT组CNV复合体未见明显变薄,新生血管腔无明显减少。正常眼和未经TTT治疗的CNV眼,HSP70阴性。实验性CNV和正常视网膜经TTT治疗后,HSP70免疫染色阳性可见于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层、外丛状层,染色范围取决于TTT能量大小。结论阈值下TTT治疗CNV,眼底镜下视网膜尚无明显变化时,HSP70在视网膜已有表达。HSP70在TTT抑制CNV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TTT的能量、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与CNV减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待量化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经瞳孔温热疗法 热休克蛋白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氪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及修复的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祃红燕 陈松 +3 位作者 林锦镛 韩梅 时冀川 王兰惠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通过氪激光光凝青紫兰兔,建立动物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方法应用氪激光对14只青紫兰兔实验眼视网膜进行光凝,波长647nm、功率380~400mw、光斑直径50μm、曝光时间0.05s,创建动物模型。光凝后3、7、14、21、28、56d和84d行眼底荧光... 目的通过氪激光光凝青紫兰兔,建立动物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方法应用氪激光对14只青紫兰兔实验眼视网膜进行光凝,波长647nm、功率380~400mw、光斑直径50μm、曝光时间0.05s,创建动物模型。光凝后3、7、14、21、28、56d和84d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眼底照像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光凝后呈现动态的非特异性的损伤修复过程。结论通过氪激光光凝青紫兰兔,建立动物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是可行、有效的,可用来进行光凝损伤病变的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氪激光 视网膜损伤
下载PDF
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阮歌 孙丰源 林锦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提高对泪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泪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73例多形性腺瘤中... 目的:提高对泪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泪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73例多形性腺瘤中包膜不完整者16例(21.9%),瘤细胞侵及包膜者47例(64.4%),骨破坏者9例(12.3%),复发性多形性腺瘤8例(11.0%)。结论:复发性泪腺多形性腺瘤容易侵及临近骨组织,包膜受侵犯或无完整包膜可能是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 上皮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 病理学
下载PDF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的病理分型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岩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5-939,共5页
背景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是临床上罕见的眼部病变,近年来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发现与以往的文献报道有所不同,了解其病理学特点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进行病理分型,并归纳各型的病理特征和... 背景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是临床上罕见的眼部病变,近年来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发现与以往的文献报道有所不同,了解其病理学特点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进行病理分型,并归纳各型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197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例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依据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对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进行病理分型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4例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根据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分为鳞状上皮型9例、晶状体上皮型3例和睫状体上皮型2例.鳞状上皮型囊肿壁由非角化性鳞状上皮细胞组成,部分病例上皮间可见散在的杯状细胞;晶状体上皮型囊肿壁由晶状体囊膜样组织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组成,囊肿与发育异常的晶状体相连续,2例伴晶状体囊膜不完全闭合和晶状体发育异常;睫状体上皮型囊肿壁由睫状体上皮样细胞组成,1例伴有虹膜睫状体发育异常和前房角组织异常.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鳞状上皮型虹膜基质囊肿多位于颞上方,囊肿呈棕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状;晶状体上皮型虹膜囊肿位于颞上方,囊肿呈灰白色半透明状,或弥漫棕色,可伴有晶状体发育异常和白内障;睫状体上皮型虹膜囊肿呈弥漫性隆起,可伴有房角发育异常,早期出现婴幼儿型青光眼,预后较差.结论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可以分为鳞状上皮型、晶状体上皮型和睫状体上皮型,各型病理形态学表现不同,临床特点和预后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基质囊肿 原发性 病理分型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曲安奈德对氪激光诱导的兔视网膜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松 祃红燕 +3 位作者 林锦镛 韩梅 王兰惠 时冀川 《临床眼科杂志》 2006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氪激光诱导的青紫兰兔视网膜组织损伤的抑制作用,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TA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青紫兰兔12只,通过氪激光诱导建立激光损伤模型后,随机抽取6只...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氪激光诱导的青紫兰兔视网膜组织损伤的抑制作用,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TA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青紫兰兔12只,通过氪激光诱导建立激光损伤模型后,随机抽取6只兔右眼为A组,左眼为B组;另外6只兔右眼为C组,左眼为D组。每组玻璃体腔注射后14d和35d分别取3只兔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各时间点随机选取光斑区30个CNV视野,选取连续切片的CNV最大中央厚度进行测量,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光斑内CNV厚度和病变内细胞组成比例等方面表现不同,各时间点治疗组CNV中央厚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损伤修复的情况,A组较C组佳。结论 TA干预兔眼视网膜激光损伤的修复过程,早期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效果佳。组织病理学检查,尚未发现TA的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激光损伤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视皮质中的表达
20
作者 丁娟 于璐 +2 位作者 林锦镛 王玉川 赵堪兴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41-443,I0006,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视皮质中的表达及其在视觉发育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按出生后天数分成3、14、21、30、45、60、90d共7组,取视皮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视皮... 目的:观察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视皮质中的表达及其在视觉发育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按出生后天数分成3、14、21、30、45、60、90d共7组,取视皮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视皮质NCAM蛋白的表达。结果:NCAM在各组大鼠视皮质均有表达。大鼠越年幼,表达水平越高,随着日龄增加,表达水平相对下降,到发育晚期或成熟期其表达明显下降。结论:大鼠视皮质NCAM表达随发育呈下降的趋势,属于发育相关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类 视皮质 视觉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