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哲学思考——兼论成中英的科学转化观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雄洲 陈墀成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9-63,共5页
对"李约瑟难题"的真正解答,必须将古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纳入民族思想传统中进行审视,不仅揭示促进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因素,更探讨德性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德性传统上接引现代科学的问题。成中英对此有独到的... 对"李约瑟难题"的真正解答,必须将古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纳入民族思想传统中进行审视,不仅揭示促进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因素,更探讨德性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德性传统上接引现代科学的问题。成中英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早期中国自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多种自然现象的解释理论有重要关系,而近代中国科学滞后的哲学原因则在于儒道思想的内省性。为促进现代科学在中国良性发展,成中英进一步提出"科学转化观",通过确认道德与科学在儒学中的本体地位,指明从道德到科学的转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成中英 涵容性 内省性 本体理性 科学转化观
下载PDF
“包容性人文主义”的生态向度——杜维明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林雄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69-174,共6页
杜维明"包容性人文主义"论以儒家思想为底模,以涵容自然与宗教为方向,以范导社会发展与生活信念为宗旨,是一种契合时代精神、具有明确生态向度的新型人文主义;其理论视域主要源自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揭示问题的根源在于由启... 杜维明"包容性人文主义"论以儒家思想为底模,以涵容自然与宗教为方向,以范导社会发展与生活信念为宗旨,是一种契合时代精神、具有明确生态向度的新型人文主义;其理论视域主要源自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揭示问题的根源在于由启蒙心态引发的"去精神"与"去自然"的世俗人文取向;其理论根基立足于传统天人合一观,力图通过重新改造使之同时涵纳自然与宗教;其理论旨归意在重塑新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一种系于宗教情怀的儒家生态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人文主义 启蒙心态 生态意识 天人合一 儒家生态伦理
下载PDF
宋以后“天人合一”之理路演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林雄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8,共6页
天人合一命题在宋以后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辟佛为目的,张载力主"明诚并进"的德修工夫,率先确立了方法论进路的"道德型态天人合一";秉承圣王一体的儒学理念,朱熹等人通过"灾异事应"的辨识总结了... 天人合一命题在宋以后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辟佛为目的,张载力主"明诚并进"的德修工夫,率先确立了方法论进路的"道德型态天人合一";秉承圣王一体的儒学理念,朱熹等人通过"灾异事应"的辨识总结了政治事件与自然现象的联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政治型态天人合一";激于明末空谈心性之疲敝,陆世仪以"阴阳五行"强调天人之间的实质联系,讨论的是本体论层面的"物质型态天人合一"。在此演化进程中,不同型态的天人合一逐渐塑就了共同的特质,此即现实关怀的精神与道德实践的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契合架构 理论型态 命题特质
下载PDF
“修辞立其诚”新辨——兼论周策纵持议之失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雄洲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5-61,共7页
"修辞立其诚"历来被解释为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此,周策纵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反对意见,即"修辞"与"立其诚"为平行之二事,意为修饰语言文辞和建立诚实,与修辞并无关系。然而,周文的三个主要论据均存在... "修辞立其诚"历来被解释为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此,周策纵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反对意见,即"修辞"与"立其诚"为平行之二事,意为修饰语言文辞和建立诚实,与修辞并无关系。然而,周文的三个主要论据均存在关键的纰漏,并不能充分证成其论断。从文本语境的角度考察,"修辞立其诚"原是政治语境下的言说,关涉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它与作为内圣工夫的"忠信"并列,表外王工夫,意即为政者修缮教辞以显立其已有之诚。当然,修缮教辞以显为政者之诚也是一种修辞,只是它特指行政事务,不应被泛化为一般的修辞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策纵 修辞学原则 政治语境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天人合一”的四个维度及其生态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林雄洲 陈墀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7-42,共6页
对"天人合一"的全面把握,不应局限于德性层面的狭义内涵。广义地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据四个契合点——"身"、"行"、"德"、"道"——达成的四个维度的天人双方统一。每个... 对"天人合一"的全面把握,不应局限于德性层面的狭义内涵。广义地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据四个契合点——"身"、"行"、"德"、"道"——达成的四个维度的天人双方统一。每个维度都有特定内涵,"天"、"人"、"合"的所指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天人合一"四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在生态视域中发现其与西方文化的很多相通之处,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现世意义,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启示 文化沟通
原文传递
物本·资本·人本——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价值观分判
6
作者 林雄洲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1-25,共5页
非人类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都从价值观的角度反思生态危机,前者因否定人类的主体地位、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而彰显了物本价值取向,后者则通过对人类利益主体地位的重新确认而体现了资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生态论实现了对上述二者的... 非人类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都从价值观的角度反思生态危机,前者因否定人类的主体地位、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而彰显了物本价值取向,后者则通过对人类利益主体地位的重新确认而体现了资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生态论实现了对上述二者的超越,认为只有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两方面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高扬了其人本价值取向。这种人本价值取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价值观 制度变革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下载PDF
化解“推爱困境”——原始儒家“信友论”阐发
7
作者 林雄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8,167,共11页
依循“亲亲-仁民-爱物”序列之“推爱”乃是儒家学说的根本特质,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存有障碍,使得“亲亲”难以直接推向“仁民”“爱物”。实际上,在原始儒家那里,“亲亲”与“仁民”之间还有一个潜在的连接环节,即“信友”。“信... 依循“亲亲-仁民-爱物”序列之“推爱”乃是儒家学说的根本特质,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存有障碍,使得“亲亲”难以直接推向“仁民”“爱物”。实际上,在原始儒家那里,“亲亲”与“仁民”之间还有一个潜在的连接环节,即“信友”。“信友”的连接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借助“朋友”的古今两义——血缘之同与道术之同,基于血缘的排他性之爱得以被延伸;第二,借助“朋友”的跨地域性——非乡党之人,基于血缘的地缘关系得以被突破;第三,借助“朋友”的对待原则——基于特定关系之劝善,亲疏对待的迥然差异得以被理顺;第四,借助“朋友”的信义属性——应然性之道德考量,道德关怀的感性限制得以被超越。这四个方面分别体现了“信友”的过渡性、开放性、利他性与理知性,至少在学理上保证了推爱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通过与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比较,“信友”的上述四点性质可以进一步得到显明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爱 信友 原始儒家 道德形态 友爱
下载PDF
为墨家“兼爱”正名——论“兼爱”之为“无私有差”而非“爱无差等”
8
作者 林雄洲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3,共11页
墨家“兼爱”原为一种基于“义”的“无私却有差之遍爱”。其与儒家仁爱之区别不在于关爱的“分量或次序”上有无差等,而在于是否立基“亲亲”以及是否蕴含私爱之倾向。学界之所以长期将其误解为“爱无差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墨子... 墨家“兼爱”原为一种基于“义”的“无私却有差之遍爱”。其与儒家仁爱之区别不在于关爱的“分量或次序”上有无差等,而在于是否立基“亲亲”以及是否蕴含私爱之倾向。学界之所以长期将其误解为“爱无差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墨子》文本的误读,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未能准确理解“兼”与“兼爱”的字词义涵,将“合并”与“普遍之爱”的本义误解为“平等”与“平等之爱”。第二,未能恰当把握“兼爱”的思想缘起,将其所针砭的极端自私之“别爱”淆同于儒家式的“差等之爱”。第三,未能充分认识“兼爱”的实施标准,将其所一贯遵循的基于“义”的无私却有差之遍爱错当作后期墨家“爱无差等”的变型。第四,未能深入分析“兼爱”的理论依据,将其所效法的天志与圣王之“普遍爱人”混漫于“平等爱人”。第五,未能审慎辨明“兼爱”的具体表述,不仅将有关“兼爱”的语句误解为“爱无差等”,甚至将与“兼爱”无关而为墨家所批判的观点也视为墨家之“爱无差等”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兼爱去私差等普遍
原文传递
孟子何曾释“兼爱”为“爱无差等”——论后人对“孟子斥墨”的误解 被引量:1
9
作者 林雄洲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71,158,共11页
后人之所以误解"孟子斥墨",以"等爱"理解他所说的"兼爱",首先在于简单接受夷之的"墨者"身份,未能充分注意夷之思行的不一致以及孟子对此不一致的清醒认识与特定批判;其次在于含混理解"兼... 后人之所以误解"孟子斥墨",以"等爱"理解他所说的"兼爱",首先在于简单接受夷之的"墨者"身份,未能充分注意夷之思行的不一致以及孟子对此不一致的清醒认识与特定批判;其次在于含混理解"兼爱"的涵义,未能分辨相关表述的语义指向而将可能存在差等的"去私"混同于"爱无差等";再次在于错误界定"兼爱"的性质,未能认清孟子所言"兼爱"实是比"爱无差等"的"二本"更具危害性的"众"先于"亲"的"一本"邪说。此外,先秦思想界对"兼爱"及其背后的儒墨联系有较一致的认识,基本不以"等爱"释"兼爱",论者于此大背景多未能予以细致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之 去私 差等 一本 诸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