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源性钙化囊肿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三维影像特点
1
作者 凌晓彤 屈留洋 +4 位作者 郑丹妮 杨静 闫雪冰 柳登高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目的:利用螺旋CT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分析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的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 目的:利用螺旋CT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分析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的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COC和16例CEOT的螺旋CT或CBCT影像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位置、大小、膨隆程度、内部结构及牙齿受累情况等,并对病变内钙化特点进行分类。结果:19例COC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7岁,89.5%(17/19)的病变位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100.0%存在颌骨膨隆,78.9%出现骨皮质不连续。16例CEOT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81.3%(13/16)的病变位于前磨牙区和磨牙区,56.3%存在颌骨膨隆,93.8%出现骨皮质不连续。根据病变内钙化物的分布特点分为无钙化型(未见钙化影像)、边缘型(钙化影位于病变边缘,且仅在一侧散在分布)、弥散型(多发钙化影广泛分布于病变范围内)、团块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钙化团块)及冠周型(钙化影像聚集于阻生牙周围)。73.7%的COC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边缘型9例、弥散型3例及团块型2例;42.8%的CEOT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弥散型2例及冠周型5例。另外,6例COC病变中存在牙瘤样影像,9例无钙化的CEOT中8例为朗格汉斯(Langerhans)型,病变较小(近远中径平均为17.8 mm),不含阻生牙,且无牙根吸收。结论:COC好发于颌骨前部,膨隆明显,而CEOT好发于颌骨后部,多存在骨皮质不连续。两者的钙化特点差异较大,COC病变区钙化影像发生率高,多沿病变边缘散在分布,位于病变一侧,远离阻生牙,部分病变与牙瘤共同发生;CEOT逾半数无钙化且病变较小,其余病变中钙化物影像多围绕在阻生牙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钙化囊肿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三维成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疑难唾液腺结石病的治疗研究
2
作者 柳登高 郑丹妮 +7 位作者 赵雅宁 张亚琼 叶欣 张丽琪 谢晓艳 张雷 张祖燕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唾液腺结石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5%~1.20%,主要表现为受累腺体反复肿胀、疼痛,进食时加重,扪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1-3])。随着唾液腺内镜及碎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数唾液腺结石病的治疗已不再是难题,但对于位置深在的下颌下... 唾液腺结石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5%~1.20%,主要表现为受累腺体反复肿胀、疼痛,进食时加重,扪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1-3])。随着唾液腺内镜及碎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数唾液腺结石病的治疗已不再是难题,但对于位置深在的下颌下腺腺门部与腺内段结石及位置靠后的腮腺嵌顿性结石等复杂病例的治疗仍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突破^([4-6])。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唾液腺疾病研究中心开展唾液腺内镜诊疗工作17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结石病 腮腺 下颌下腺 取石术 激光碎石术
下载PDF
内镜下激光碎石术治疗唾液腺结石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静 柳登高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704-710,共7页
唾液腺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疾病,临床特点是唾液排出障碍,常继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唾液腺结石形成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异物、炎症等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某些全身系统性因素有关。唾液腺结石病的传统... 唾液腺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疾病,临床特点是唾液排出障碍,常继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唾液腺结石形成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异物、炎症等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某些全身系统性因素有关。唾液腺结石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随着唾液腺内镜的应用和相关外科技术的进展,出现了多种微创和保留腺体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内镜下激光碎石术。本文拟对唾液腺结石病的病因及内镜下激光碎石术治疗唾液腺结石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结石病 病因 激光 碎石术
下载PDF
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柳登高 马绪臣 +1 位作者 高岩 武登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研究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共包括 16只成年兔及 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 16只兔中 14只为实验动物 ,包括A组 9只 ,B组 5只 ;余 2只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观察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 目的 研究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共包括 16只成年兔及 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 16只兔中 14只为实验动物 ,包括A组 9只 ,B组 5只 ;余 2只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观察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结扎后 1~ 3个月时瘘动静脉病理学变化。此外 ,尚对 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的动静脉标本作病理学研究。结果 动静脉瘘形成后 ,动脉弹力膜进行性破坏 ,而静脉胶原纤维增生 ,动静脉平滑肌均破坏且排列紊乱 ;瘘结扎后 ,动静脉弹力组织恢复不明显 ,而胶原纤维增生显著。动静脉畸形主要病理表现为胶原纤维的显著性增生和退变。结论 动静脉瘘形成后 ,弹力组织破坏持续加重 ,胶原纤维则修复性增生 ,使动静脉失去原有的弹性。瘘结扎后 ,胶原纤维增生较明显 ,但弹力组织未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脉瘘 组织病理学 血管畸形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柳登高 马绪臣 +1 位作者 赵福运 张建国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 ,AVM )的血管构筑特征 ,探讨其栓塞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 11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行造影及栓塞治疗 ,其中 5例深部间隙AVM中 ,1例行单纯动脉栓塞 ,1例行单纯瘤...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 ,AVM )的血管构筑特征 ,探讨其栓塞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 11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行造影及栓塞治疗 ,其中 5例深部间隙AVM中 ,1例行单纯动脉栓塞 ,1例行单纯瘤腔栓塞 ,3例行动脉及瘤腔栓塞 ;6例浅表AVM中 ,5例行单纯动脉栓塞 ,1例行动脉及瘤腔栓塞。栓塞材料 1例采用PVA ,3例采用NBCA ,7例采用PVA及NBCA。结果  5例深部间隙AVM造影均显示畸形静脉团 ,其中 4例经瘤腔栓塞后随访 12~ 30个月无复发 ;1例经动脉栓塞后 18个月无复发。6例浅表AVM病变血管均较弥散 ,其中 4例在栓塞治疗 (共 8次 )后随访 6~ 15个月 ,病变得到控制 ;另 2例栓后手术 ,随访 6~ 12个月无复发。结论 颌面深部间隙AVM多含明显静脉池 ,应行动脉及瘤腔栓塞 ,部分病变有望得以根治 ;浅表AVM血管多较弥散 ,宜采用动脉栓塞 ,若皮肤受累可于栓后行病变切除及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瘤腔栓塞 动脉栓塞 血管栓塞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初探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柳登高 赵福运 +1 位作者 张建国 马绪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35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行血管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分析所有病变的供血动脉、回流静脉及畸形血管网的分布特征。20例...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35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行血管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分析所有病变的供血动脉、回流静脉及畸形血管网的分布特征。20例单纯栓塞治疗,15例行栓塞与手术治疗,随访10个月~6年,分析其疗效。结果从血管造影表现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AVM可分为4型:弥散型(15例),病变由多个动脉支供血,畸形血管呈弥散的网状结构;密集型(11例),供养动脉及畸形血管网密集分布,呈团块状;混合型(5例),病变部分较弥散分布,部分呈密集的血管团状;伴动静脉瘘型(3例),病变内含较大的动静脉瘘结构。从疗效看,35例中20例疗效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复发;13例复发需进一步治疗;2例巨大病变则进行性发展。结论颌面部软组织AVM的血管构筑可分为4型。血管构筑的分型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兔颈部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柳登高 马绪臣 谷春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研究实验性动静脉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2 4只成年兔分为A、B两组 ,每组 12只 ,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并于瘘形成后 3个月时将瘘口结扎。A组于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结扎后 1~ 3个月每月均行彩色多谱勒检测 ,B组则行瘘血... 目的 研究实验性动静脉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2 4只成年兔分为A、B两组 ,每组 12只 ,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并于瘘形成后 3个月时将瘘口结扎。A组于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结扎后 1~ 3个月每月均行彩色多谱勒检测 ,B组则行瘘血管直径测量 ,以观察其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A组 10只兔的动静脉瘘于瘘形成后 3个月仍通畅 ,血管直径呈进行性增大 ;B组 9只兔的动静脉瘘于瘘形成后 3月内通畅 ,血管直径呈进行性增大 ;余 5只兔 (A组 2只 ,B组 3只 )的动静脉瘘则自行关闭。瘘结扎后 ,血流流速明显下降 ,而血管直径变化不明显。结论 动静脉瘘形成后 ,多数呈进行性发展 ,瘘动静脉持续性扩张 ;瘘口结扎后 ,虽血流流速明显下降 ,但血管扩张状态难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血液动力学 颈部动静脉瘘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牙颌面锥形束CT与普通X线检查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孟娟红 张万林 +2 位作者 柳登高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经咽侧位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对骨质变化情况进行分类。结果:(1)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男性、女性分别为59.04%和69.6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准确性分别为90.64%和94.10%;而许勒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为86.97%。(3)CBCT检查显示骨关节病中骨质硬化的比例最高,为39.86%,其次骨质增生为28.18%,骨皮质模糊为18.90%。结论:CBCT可以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以及多个层面上准确地反映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及其骨质改变情况,在颞下颌关节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片亦可较好地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病变,而许勒位片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健康成年人颞下颌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分析 被引量:57
9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行CBCT扫描,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使用5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对CBCT图像矢状位关节中间层面关节间隙进行定量测量研究,并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获得了5种不同测量方法CBCT图像关节间隙测量值。3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均表明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值均大于0.05);双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结果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P值均大于0.05);5种测量方法双侧关节间隙ln(P/A)值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P值均>0.05)。结论:在CBCT图像上,5种测量方法均显示髁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但有一定的变异范围。CB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情况,在与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相关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关节间隙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0
10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下载PDF
上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柳登高 张祖燕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n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髓腔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静脉血管畸形无水乙醇注射+动力泵平阳霉素灌注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宇 柳登高 +2 位作者 张伟 赵福运 隽以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将硬化剂药物无水乙醇与平阳霉素的药物治疗优点相结合,并应用动力泵向瘤腔内灌注药物,为静脉型血管畸形提供新的临床治疗途径。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先进行瘤腔造影后,根据瘤腔大小注射适量无水乙醇,再次进行造影观察无水乙醇注... 目的 将硬化剂药物无水乙醇与平阳霉素的药物治疗优点相结合,并应用动力泵向瘤腔内灌注药物,为静脉型血管畸形提供新的临床治疗途径。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先进行瘤腔造影后,根据瘤腔大小注射适量无水乙醇,再次进行造影观察无水乙醇注射后静脉回流血管变化情况后,用动力泵将平阳霉素与生理盐水混合药液缓慢灌注进瘤腔。结果 ①造影片观察显示无水乙醇注射后,静脉畸形瘤腔周围回流静脉明显较注射前变少。②全部病例经1~4次平阳霉素灌注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③全部病例术后未出现局部瘤腔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①无水乙醇对静脉型血管畸形周围回流静脉具有栓塞作用。②应用动力泵灌注平阳霉素+生理盐水混合药液治疗静脉型血管畸形延长了平阳霉素作用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无水乙醇注射 静脉血管畸形 口腔颌面部 动力 临床治疗效果 腔内灌注药物 混合药液 生理盐水 回流静脉 药物治疗 变化情况 静脉回流 静脉畸形 灌注治疗 不良反应 作用时间 注射后 瘤腔 硬化剂 脉型 治疗前 病例
下载PDF
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正宏 俞光岩 +3 位作者 邹留和 柳登高 孙开华 武登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分泌机制。方法 :在摘除泪腺建立家兔角结膜干燥症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 ,于移植术后分别对不同时间失神经支配腺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S 10 0蛋白... 目的 :研究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分泌机制。方法 :在摘除泪腺建立家兔角结膜干燥症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 ,于移植术后分别对不同时间失神经支配腺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S 10 0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 ,制做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移植后早期可见腺实质部份轻度萎缩变性样改变 ,神经节及神经纤维不同程度变性。长期观察腺体结构正常 ,腺体内可见健康的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电镜观察见腺泡细胞内较多分泌颗粒。结论 :移植腺体能保持旺盛的分泌功能 ,失神经支配腺体未见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 失神经支配腺体 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离体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钟金晟 欧阳翔英 +1 位作者 柳登高 曹采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量结果、根尖片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对全部根分叉病变进行准确分度,对于全部8个参数中的5个,CBCT和直接探诊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分叉开口至骨嵴顶、骨袋底及水平骨缺损最深处距离3个参数则CBCT小于探诊结果(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方法对根分叉开口位置的判定不一致。两颗磨牙的根分叉病变无法通过根尖片进行诊断,且根尖片测量只能获得全部8个参数中两个参数的相关数据。结论:在体外,CBCT可以为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提供较为准确、全面的三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根分叉部缺损 X线胶片
下载PDF
埋伏上颌中切牙影像学分类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1 位作者 张祖燕 马绪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9-571,共3页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分析埋伏上颌中切牙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类。方法收集上颌埋伏中切牙120例,共计125颗上颌埋伏中切牙。采用NewTomQRDVT-9000ConeBeamCT扫描后进行多层断、曲断以及三维重建观察埋伏牙的形态、位置、朝...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分析埋伏上颌中切牙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类。方法收集上颌埋伏中切牙120例,共计125颗上颌埋伏中切牙。采用NewTomQRDVT-9000ConeBeamCT扫描后进行多层断、曲断以及三维重建观察埋伏牙的形态、位置、朝向以及与相邻牙、牙列的位置关系。结果上颌埋伏中切牙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后翻型48例(共计51颗);②后钩型29例(29颗);③后前水平型25例(共计26颗);④高位型(垂直或倾斜)18例(共计19颗)。后翻型和后钩型牙多弯曲畸形。结论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可为临床医师的进一步治疗设计或手术前入路选择提供准确的信息。后翻型和后钩型牙多弯曲畸形,根细小,很难将其导入正常位置,应选择拔除后修复;后前水平型和高位型(垂直或倾斜)牙形态多数正常,应将其导入正常位置,恢复牙列完整及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埋伏 上颌中切牙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钟金晟 柳登高 +1 位作者 欧阳翔英 谢晓艳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体内外定量测量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准确性。方法体外实验利用CBCT测量10个干下颌骨下前牙牙槽窝的高度和厚度,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体内实验选取待拔除的22颗前牙,拔除前使用CBCT测量牙槽骨的...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体内外定量测量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准确性。方法体外实验利用CBCT测量10个干下颌骨下前牙牙槽窝的高度和厚度,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体内实验选取待拔除的22颗前牙,拔除前使用CBCT测量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并与拔除后即刻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实验CBCT与直接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CBCT对唇侧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大于CBCT测量结果(P<0.05),而其他3个参数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拔牙的损伤和CBCT拍摄过程中患者的移动有关。结论 CBCT可以较好地反映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厚度 前牙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关节间隙改变的X线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05,310,共4页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 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盘前移位 髁突位置 关节间隙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乔静 段晋瑜 +1 位作者 孙昌洲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5-979,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0.97)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分叉部缺损 磨牙
下载PDF
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朱正宏 俞光岩 +2 位作者 邹留河 柳登高 蔡志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通过兔自体颌下腺移植试验 ,研究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可行性 ,移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 健康大耳白家兔 2 0只 ,分成 2组。试验组切除泪腺 ,通过血管吻合移植自体颌下腺至左颞部 ,导管植入外... 目的 通过兔自体颌下腺移植试验 ,研究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可行性 ,移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 健康大耳白家兔 2 0只 ,分成 2组。试验组切除泪腺 ,通过血管吻合移植自体颌下腺至左颞部 ,导管植入外下穹隆结膜 ;对照组仅切除泪腺 ,不移植颌下腺。术后观察 2个月 ,于术后 1、2、3、4及 8周分别进行施墨试验、移植眼泪液唾液淀粉酶测定、移植颌下腺造影、移植腺体及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兔术后施墨试验滤纸条长度低于术前。移植组施墨试验滤纸条长度高于术前。移植眼唾液淀粉酶浓度高于术前。移植腺体造影可清楚显示移植颌下腺完好的导管及腺泡结构。组织病理学观察 ,移植成功腺体结构正常 ,移植侧角膜无受破坏现象。结论 自体颌下腺移植可适当增加角结膜干燥症兔泪液量 ,移植腺体分泌的唾液不会对眼部结构造成破坏 ,是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有效方法。施墨试验及唾液淀粉酶浓度测定对判定移植腺体是否成活及移植腺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移植颌下腺造影是检查移植腺体结构及功能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颌下腺移植 角结膜干燥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健康成人颞下颌关节间隙许勒位片和锥形束CT测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30名健康成人的60侧颞下颌关节同时进行CBCT和许勒位片检查,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两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对60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CBCT外1/3层面图像和许勒位片影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均表明颞下颌关节许勒位片和矢状位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左侧和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且许勒位片与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loge(P/A)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结论许勒位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目前许勒位片检查仍可做为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判断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关节间隙 髁突位置 许勒位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