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评估
1
作者 何江 张在丽 +9 位作者 吴金伟 王裕 李新和 赵程 郭佳 柳艳香 李永红 李胜国 姚孝元 程义斌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 评估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在云南省腾冲市随机选择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选择600名常住社区居民,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气候变化健康调查,期间对干预组开展为... 目的 评估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在云南省腾冲市随机选择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选择600名常住社区居民,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气候变化健康调查,期间对干预组开展为期一年的气候变化健康干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健康干预对气候变化健康知识、态度、风险感知及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经过为期一年的健康干预,社区居民气候变化态度和适应行为得分分别提高了2.70%(t=3.32,P<0.05)和5.08%(t=5.60,P<0.05),但风险感知得分降低了3.27%(t=-4.70,P<0.05),知识和总得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已婚和离异/丧偶、教育程度低、家庭年收入水平中等(3~8万元)的人群健康干预服务效果更显著。结论 健康干预能够促进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态度和适应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效果评估 健康干预 气候变化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哮喘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2
作者 张庆 段丽瑶 +3 位作者 柳艳香 蒋萍 陈子煊 刘博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目的基于集成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哮喘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健康气象预报服务及公众防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2—2018年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哮喘病患者逐日就诊数据以及同期气象因子、环境因子、花粉等数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 目的基于集成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哮喘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健康气象预报服务及公众防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2—2018年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哮喘病患者逐日就诊数据以及同期气象因子、环境因子、花粉等数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最优因子,应用Stacking集成学习方法集成决策树、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等四种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调节最优风险等级阈值、时间滞后、分季节等手段优化模型性能。结果随机森林建模预测效果好于决策树及XG-Boost、LightGBM;基于四个子模型进行多模型集成,相比随机森林模型,在易发、多发等级的预报能力提升约13%;当选择滞后时间为2~3 d,且分季节建模后,模型预测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结论综合考虑多种气象因子、环境因子和花粉因素的多模型集成方法可应用于哮喘疾病的气象预测业务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象因子 环境因子 机器学习
下载PDF
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柳艳香 赵振国 +2 位作者 朱艳峰 王建平 陈丽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7-813,共7页
根据1880年以来中国夏季的雨型、189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以及195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等资料,利用物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东亚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夏季主... 根据1880年以来中国夏季的雨型、189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以及195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等资料,利用物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东亚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北,黄河流域、华北一带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弱;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南移,长江流域进入多雨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强,黄河流域、华北地区则转入少雨期;但是2000年以来的夏季,在黄河流域、华北地区仍维持少雨的背景下,主要多雨带却徘徊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及华南、江南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梅雨异常偏弱,空梅频繁出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同处在持续少雨位相和干旱频发阶段,这种同步振荡的异常现象历史上极为少见。夏季东亚环流型的特殊配置是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持续少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2000年以前长江流域夏季少雨的环流背景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梅雨 异常特征 环流成因
下载PDF
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柳艳香 吴统文 +1 位作者 郭裕福 颜京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1,共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 4.0),引入了大气中真实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为了检验GOALS 4.0模式对于未来30年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结果的可信度...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 4.0),引入了大气中真实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为了检验GOALS 4.0模式对于未来30年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分析评估了GOALS 4.0模式对当代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全球和北半球温度偏低以及80年代开始的增温现象,也较好地模拟了华北地区近50年来的两个重要气候冷(1950—1976年)、暖(1977—2000年)时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相关为0.34(达到了0.05信度),华北地区的冬季温度变化幅度介于中国大陆东、西部之间。模式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的丰枯时期转变模拟也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根据IPCC提供的大气温室气体未来排放情景,进一步模拟预估了华北地区未来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将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华北是中国大陆增温最显著、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到2030年华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相对多年平均(1961—1990年)上升2.5℃左右。未来30年的夏季,由于华北地区处于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偏南气流较强,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使得中国大陆的降水格局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呈现出南少北多的分布型态,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会明显增多,南方地区降水则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ALS 4.0.华北地区 温室气体情景排放浓度 气候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1985年雪灾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柳艳香 汤懋苍 +1 位作者 魏丽 刘卫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2-58,共7页
分析了 1 985年 1 0月青藏高原腹地一次特大雪灾的地面气象要素场及卫星辐射场特征 ,并对造成重雪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此次雪灾的范围与过程 ,降水量≥8mm与积雪深度≥ 5cm的范围基本一致 ,雪盖的后延冷却效应较强 ,持... 分析了 1 985年 1 0月青藏高原腹地一次特大雪灾的地面气象要素场及卫星辐射场特征 ,并对造成重雪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此次雪灾的范围与过程 ,降水量≥8mm与积雪深度≥ 5cm的范围基本一致 ,雪盖的后延冷却效应较强 ,持续时间近 5个月 ;卫星辐射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地气系统净辐射收支中行星反照率起主导作用。 1 1月积雪中心区域各因子均达极值—行星反照率距平高达 1 6 % ,OLR距平值减小 - 1 4 .6W/m2 ,地气系统净辐射距平值达 - 2 5 .4W/m2 。初步发现 :如果下半年西天山—帕米尔间 (73°~ 75°E)有 7级以上地震或青藏腹地 (32°~ 35°N ,85°~ 1 0 0°E)有 5 .9级以上地震发生 ,就会引发当年冬季或 /和次年春季的重雪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青藏腹地 卫星辐射场 地热涡 地震
下载PDF
风能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柳艳香 陶树旺 张秀芝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09-214,共6页
中国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但目前我国在风能预报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没有可用于风电场风能的客观、定量化的预报方法。风能预报,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对风场的合理准确预报,进而得到风电量预报。通过简要介绍国际上风能预报的一些方法... 中国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但目前我国在风能预报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没有可用于风电场风能的客观、定量化的预报方法。风能预报,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对风场的合理准确预报,进而得到风电量预报。通过简要介绍国际上风能预报的一些方法,如统计预报、动力预报(包括降尺度预报和集成预报)以及风电量预报,同时介绍对预报的检验和面向最终用户的预报平台的建设,希望能对我国风能预报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预报方法 数值模式 检验 预报平台
下载PDF
1996~1998年逐月地震地温场与降水场演变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柳艳香 郭维栋 +1 位作者 汤懋苍 马文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4-312,共9页
利用最近 3a逐月的地温、地球自转和地震资料 ,分析了地热涡的演变与我国降水场的关系。发现在地转加快月有利于地热涡族的加强 ,降水增多 ;地转减慢月则反之。还发现地震是地热涡发展增强的一个强信号。
关键词 地热涡 地球自转 地震 降水场
下载PDF
2006年中国夏季降水预测回顾 被引量:10
8
作者 柳艳香 王凌 +1 位作者 赵振国 李维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243-245,共3页
2006年夏季(6-8月),中国降水主要分布型态为南方多雨,北方少雨,华南大部地区是主要多雨区。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特别是川东盆地遭遇了严重的高温热浪和伏旱袭击,而华南、江南等地又受到强台风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旱、涝灾害... 2006年夏季(6-8月),中国降水主要分布型态为南方多雨,北方少雨,华南大部地区是主要多雨区。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特别是川东盆地遭遇了严重的高温热浪和伏旱袭击,而华南、江南等地又受到强台风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旱、涝灾害。通过分析2006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成败的原因,提出了目前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测 青藏高原 东亚季风 台风 问题
下载PDF
中高纬度气压系统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柳艳香 郭裕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中高纬度气压系统的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蒙地区平均海平面气压和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负相关系数分别达-0.67 和-0.69, 远远超过了99.9%信度。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压系统异常表现为... 中高纬度气压系统的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蒙地区平均海平面气压和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负相关系数分别达-0.67 和-0.69, 远远超过了99.9%信度。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压系统异常表现为距平低压的1960—1976 年期间, 东亚季风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 增强了东亚夏季风, 造成华北地区多雨; 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压系统异常为距平高压时的1977—2000年, 其东部的偏北风阻止了南来水汽的往北输送, 减弱了东亚夏季风强度, 使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 江淮流域降水增多。100 hPa位势高度的距平场呈偶极子型分布, 表现为东高西低时东亚夏季风偏强, 西高东低时东亚夏季风偏弱, 这一现象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中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地区 气压系统异常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我国西部冬季扰动源涡与东部夏季雨带分布 被引量:12
10
作者 柳艳香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在淮河流域 (Ⅱ类雨型 ) ;当源涡位于 32°N以南时 ,雨带多出现在长江流域或江南 (Ⅲ类雨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源涡 雨带 地热脉冲 冬季 夏季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外强迫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1
作者 柳艳香 马晓燕 郭裕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8-464,共7页
利用IAP/LASGGOALS模式模拟研究了人类活动和太阳活动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基本因子,即考虑了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GOALS模式可以很好地反映近50年来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 利用IAP/LASGGOALS模式模拟研究了人类活动和太阳活动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基本因子,即考虑了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GOALS模式可以很好地反映近50年来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太阳活动和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使得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事实。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1960年代中后期明显偏强及1980年代后期显著减弱,以及从1960年代开始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增大趋势。最后初步分析了该模式对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式亦能较好地反映中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60年代中后期明显的偏冷时期和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显著增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P/LASG GOALS 人类活动 太阳活动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06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柳艳香 王小玲 毛卫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200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从LaNina状态到El-Nino事件的过程。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前冬为经向型环流,后冬亚洲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夏、秋季,亚洲高纬度地区为经向型环流而中纬度为纬向环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 200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从LaNina状态到El-Nino事件的过程。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前冬为经向型环流,后冬亚洲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夏、秋季,亚洲高纬度地区为经向型环流而中纬度为纬向环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导致我国2006年的夏、秋季变得异常暖。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夏季没有出现持续性的较强的阻塞形势,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梅雨较弱。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异常偏高,各季的高度场也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而7—8月、10月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强盛,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并在副高的引导下多为西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Nino事件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长江中下游梅雨 台风
下载PDF
SCL与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艳香 高晓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50,共5页
据宇地磁耦合原理 ,利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的变化及其与地磁场 (文中主要考虑地热 )的关系 ,模拟计算并重建了中国东部历史时期的气温序列变化 ,除了个别时段外 ,模拟曲线与修正后的竺可桢曲线十分相似 ;分析了 2 5 0 0a来中国东... 据宇地磁耦合原理 ,利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的变化及其与地磁场 (文中主要考虑地热 )的关系 ,模拟计算并重建了中国东部历史时期的气温序列变化 ,除了个别时段外 ,模拟曲线与修正后的竺可桢曲线十分相似 ;分析了 2 5 0 0a来中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结果表明 ,该曲线能较好地再现 2 5 0 0a来中国东部气候的冷暖变化 .对竺氏曲线中有争议的几个冷暖时段 ,如公元 15 0— 35 0年的温暖期、10 5 0— 115 0年的小气候适宜期等 ,模拟结果与后来研究者分析的结果相合 .中唐至五代的气候冷暖交替变化不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气温重建 气候年代际变化 中国东部 宇地磁耦合原理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被引量:9
14
作者 柳艳香 潘进军 +7 位作者 田华 吴昊 李蔼恂 戴至修 杨静 宋建洋 王志 李巧媛 《气象科技进展》 2017年第6期18-21,共4页
简要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选取了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低能见度、降雨、冰冻雨雪和大风,通过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的客观计算,以及AHP的主观打分等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致灾的气象... 简要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选取了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低能见度、降雨、冰冻雨雪和大风,通过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的客观计算,以及AHP的主观打分等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致灾的气象因子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等要素,基于GIS技术将各指标栅格成10 kmx10 km的基本单元进行拓扑处理,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用不同颜色表示,最终得到了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交通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GIS
下载PDF
近百年中印缅热点的强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柳艳香 汤懋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48-55,共8页
本文给出了中印缅热点的定义、区域及其强度变化指标(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指出了热点强度的变化与天文、地球因互的关系,即太阳活动强时,地球自转快,热点活跃,反之亦然。热点强度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地区的气温、降水场变化关系密... 本文给出了中印缅热点的定义、区域及其强度变化指标(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指出了热点强度的变化与天文、地球因互的关系,即太阳活动强时,地球自转快,热点活跃,反之亦然。热点强度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地区的气温、降水场变化关系密切,在强地热释放期间,东亚地区的气温、降水场呈围绕热点区的平面波状分布,且同向等距。地热涡列的相干共振是引起我国局部地区大洪水的必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指标 年代际变化 东亚地区 气候变化 太阳活动 降水 地球自转 气温
下载PDF
应用耦合模式进行2003年度气候预测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柳艳香 郭裕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64,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LASGGOALS4.0耦合模式,引进外强迫因子(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及硫酸盐气溶胶)变化的影响后进行了2003年度集合预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GOALS耦合模式预测出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的降水正异常,也较好地描...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LASGGOALS4.0耦合模式,引进外强迫因子(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及硫酸盐气溶胶)变化的影响后进行了2003年度集合预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GOALS耦合模式预测出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的降水正异常,也较好地描述了中国区域大气环流场的变化。说明GOALS4.0耦合模式在我国的短期气候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该版模式分辨率还嫌太粗,无法细致地描述我国区域的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模式 年度预测 降水距平
下载PDF
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土壤冻融变化特征分析
17
作者 徐月顺 周丹 +2 位作者 钱有海 谢捷 柳艳香 《青海环境》 2023年第4期186-191,共6页
使用1981—2017年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海晏、刚察、天峻、茶卡气象站点冻土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总结了环青海湖路段土壤冻结和消融日期、冻结时长、最大冻结深度和冻结深度与气温特征等。结果表明:(1)整个路段... 使用1981—2017年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海晏、刚察、天峻、茶卡气象站点冻土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总结了环青海湖路段土壤冻结和消融日期、冻结时长、最大冻结深度和冻结深度与气温特征等。结果表明:(1)整个路段土壤冻结入冻时间均推后,土壤消融解冻时间均提前;(2)除刚察外,土壤冻结时长均呈显著减短趋势,1987—1988年冻结时长最大,2015—2016年冻结时长最小;(3)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呈显著减少趋势,青海湖西侧的天峻和茶卡部分年份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00 cm以上;(4)土壤冻结深度随负积温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加,200 cm以内土壤冻结深度与负积温的多项式拟合效果十分显著,超过200 cm以后,负积温对土壤冻结深度的影响效果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环青海湖 土壤冻融 负积温
下载PDF
外强迫因子变化在2003年夏季旱涝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柳艳香 郭裕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1005,共5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室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过程气候系统耦合模式(IAP/LASG GOALS 4.0),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气候的外强迫因子(太阳活动、温室气体及硫酸盐气溶胶)变化对2003年夏...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室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过程气候系统耦合模式(IAP/LASG GOALS 4.0),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气候的外强迫因子(太阳活动、温室气体及硫酸盐气溶胶)变化对2003年夏季中国区域的短期气候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外强迫因子变化的影响,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2003年夏季降水距平的分布比不考虑这种变化时更接近实况,它有效地改善了无外强迫变化时模式模拟预测的中国区域降水不真实偏大的缺点,使一些地区的模拟降水量值减小,范围扩大,位置北抬.更重要的是,由于考虑了外强迫的变化,GOALS耦合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较大的降水正距平区,同时相应的500 hPa环流场的模拟也有较大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气候模式 外强迫因子变化 短期气候预测 降水
下载PDF
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与脑梗塞疾病的关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五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柳艳香 李宇光 +4 位作者 苗蕾 李怡 李蔼恂 方丽娟 王朝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4-481,共8页
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Body Perception Weather Index,BPWI)是人体对大气环境中不同气象要素相互协同作用的感知程度。BPWI的变化会引起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易引诱或加重脑梗塞疾病的发生。利用五常地区2015年10月30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Body Perception Weather Index,BPWI)是人体对大气环境中不同气象要素相互协同作用的感知程度。BPWI的变化会引起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易引诱或加重脑梗塞疾病的发生。利用五常地区2015年10月30日至2018年12月31日逐日脑梗塞发病住院病例数和同期BPWI及其变化,分析研究了BPWI变化与脑梗塞发病风险的关系。全年中五常地区BPWI最大值10.1(7月),最小值-33.7(1月);BPWI<0时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较高,BPWI介于-30—-10时脑梗塞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16.7%,其中BPWI<-30时发病率最高可占18.8%,BPWI介于0—10的发病率12%—13%,BPWI>10时,发病率最低;BPWI的变化幅度在0—-10时,脑梗塞的平均发病率大于20%,其中变化幅度0—-2.5时发病人数占比最高达27.6%,变化幅度超过±10时,发病率反而降低;连续2天BPWI的变化对脑梗塞的发病具有滞后效应,在-2.5—2.5时,脑梗塞的平均发病人数占比大于25%,连续3天BPWI的变化对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具有累积叠加效应,BPWI变化介于-10—10时,发病人数占比在13%—18%;室内外BPWI差异对脑梗塞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室内外BPWI差异为-30—-20时,脑梗塞的发病人数占比最高可达41.3%,其次是介于-40—-30时达到21.6%,但BPWI<-40或随着室内外BPWI差异的减小,脑梗塞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 脑梗塞 气候适应性 滞后效应
下载PDF
张掖绿洲“冷岛效应”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柳艳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7-83,共7页
本文利用1990年夏季在张掖地区的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边界层风场、温度场的层结特征。指出了绿洲“冷岛效应”对大气扩散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边界层 冷岛效应 大气扩散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